甘肃地矿文学的又一奇葩
来源:作者:吴钩时间:2012-05-16热度:0次
——《感情的牧歌》和《思想深处的乡土》读后感
作者:杨建毅
最近,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甘肃地质作家刘志宏同志的《感情的牧歌》和《思想深处的乡土》两部著作已正式出版发行,在甘肃地矿行业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两部著作共计四十万字,是作者从1985年至今,长期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利用业余时间辛勤劳动的结晶。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执着的追求、坚韧的毅力、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渊博的学识。我认为,这两部著作的出版发行,是刘志宏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他人生不断追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是甘肃地矿文学创作的又一奇葩,实在可喜可贺。
刘志宏从少年时就酷爱文学,多年来笔耕不辍。1985年起开始发表作品,至目前已发表作品达千余篇,作品登载于《甘肃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散文诗》、《青海湖》等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上,多篇作品获奖,在甘肃地矿行业了也算得上是多产作家了。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我比较欣赏他创作的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往往通过一个插曲,来强烈地触及时事,展示社会生活,深入开掘其中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把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充满诗情和哲理的艺术境界,比一般抒情诗更概括,更集中,具有强烈的激情,鲜明的政治色彩,抒情于理,抒情性和政治性融为一体。刘志宏创作政治抒情诗别具一格,有着十分强烈的时代感和抒情色彩,很有张力和气度。如获大奖的《红叶风骨送玉瑛》、《紫荆花盛开的香港》、《情寄澳门》、《走进灿烂的十月》等佳作颇有影响力,应该是精美之作。
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多年来,刘志宏在工作之余埋头写作,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终于在文学创作的阔野中趟出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路来。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他在地质行业爬过山,下过矿,当过教师,从事过宣传主管等工作,较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对社会、人生、尤其对地质生活有了比较深刻的体验。当代地质人的吃苦耐劳的完美形象,无私的奉献精神与炽热情怀,艰苦的野外环境与杰出贡献等情况他都很熟悉,深知地质人的苦与乐。这一切都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所以礼赞地质人是他激情放歌的必然。由于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长年累月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文学,有着强烈的审美观和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燃起他感情的火花,人生岁月的时时刻刻都会撞击他思想深处的灵感。所以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创作时,显得比较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许多优秀的作品不仅熔文学性、思辩性、哲理性为一炉,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理性世界,而且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打开刘志宏这两部著作,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版面设计、内容编排、图文印刷等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二是作品主题凝练、意境高远,磅礴豁达,语言丰富,富有时代色彩;三是风格独特,刚烈与柔美结合,抒情与哲思共用,行文流畅潇洒,严谨和谐。特别是那脍炙人口的散文诗把散文的“形散而神聚”的显著特点和诗歌的浓烈的音乐美、节奏感融为一体,既是诗中的散文,又是散文中的诗。文中有放歌祖国的热烈豪放,有倾听大山的深沉感悟,有风过故乡的留恋赞叹,有怀抱自然的妙语清风,有青鸟笛音的落霞齐飞……可谓风格多变,妙笔生花,让读者也身临其境,陶醉其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劳动,一分收获。任何一位诗人、作家,之所以一字千金,文笔生辉,能取得卓越成就,应该说与其倾注的心血、饱蘸的笔墨和花费的时间是成正比的。或许是刘志宏的作品涉及题材广泛笔法灵活,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同步;或许是刘志宏的作品源于基层生活,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祖国大西北的风土人情,所以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和有关媒体的关注和赞誉。香港《世界诗人》总编、香港作家联合会会长蔡丽双文学博士在评价刘志宏的散文诗《走进灿烂的十月》时认为“诗人娴熟地运用痛感手法,将五官感觉通融,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使散文诗在有限的篇幅中收纳广阔的容量。”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会员范宗胜在他的文学评论《2008年山谷风诗歌回眸》一文中称:“2008年《山谷风》诗歌有代表性的作者,当属刘志宏,他的《品茶》、《走进盛夏》、《高原勘探者》等作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或意美,或神美,或壮美,令人神清气爽,心地澄澈……”更叫我感到兴奋的是,刘志宏之女儿——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杂文协会会员刘丹为父亲写了序言,在《感情的牧歌》的“序”中她写到:“他对散文诗文体的把握,是一种修炼,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境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相当的艺术功力与创作修为,是达不到那理想的彼岸的。”“作者能跻身于这一写作族并喜结硕果,这需要才情,更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她在《思想深处的乡土》的“序”中说:父亲的散文如人品一样厚重虔诚,丛横坦荡的文笔、大气雄浑的风格、语言舒缓流畅,生动优美,一如围炉夜话,韵味悠长,浓郁的乡恋和淳朴的亲情不禁让我热泪盈眶。父亲能跻身于这一写作族并喜结硕果,这需要才情,更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这些精辟的语段,正是对刘志宏的人生坐标,创作的过程以及突出的成就的高度概括,恰到好处,我以为并不为过。
刘志宏的这两部著作,我研读再三受益菲浅。或许我是一名退休的地质工作者,那些描写、讴歌地质人的优秀之作,都会在我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和震撼。我的眼前不时地会涌现出当年野外鏖战荒野的工作场景,耳边会回想起那首铿锵有力的《地质勘探队员之歌》……
是的,在地矿经济转型并实现新跨越的今天,地质文学需要创新、需要坚守、需要超越。因为,我们更需要高品质的文化享受,需要出现更多的像刘志宏这样的热爱山野为山野文学放歌的人。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