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笔有神——品味作家田建国的大美情怀
来源:作者:赵凯云时间:2012-05-15热度:0次
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作家、陕西文坛宿将田建国,笔名浩歌、秦晋子,雄性公民,祖籍晋,人称“九毛九”;产地秦,是为“秦老大”。高级政工师,陕西工运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编辑,西安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主任、长安诗词学会理事,《秦岭印象》杂志副主编等;草根文学的倡导者和耕耘者。现供职于陕西省地矿局西安探矿机械厂任工会主席、纪委书记。
十多年来,已发表“拙”品百余万字。出版有散文、小说、诗歌8(10)人合集《新世纪精短文学作家十人行》、《八面来风》、《十个人的背影》、《脉散秦川》、《陌上花香》、《中国新世纪十年国土资源十诗人作品集》等。部分作品入选《新世纪精短文学作家十人行》、《作家文苑精粹》、《相思树》、《世味心语》、《论苑新声》、《大地新叶》、《龙门震语》、《八面来风》、《十个人的背影》、《行吟大地》、《放歌山海》、《我的名字叫建国》、《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方阵(陕西卷)》、《脉散秦川》等数十种文集。有若干作品获奖。
“我惊奇地看到,海面之上,一条金光大道从太阳升起的地方一直铺向岸边,停留在我们的脚下,粼粼的金光闪闪烁烁,像是在盛情邀约我们这些早起的地球人,到富足丰盈和金碧辉煌的太阳宫殿里去参观做客;又像是在引导普天下的民众,从这里起步踏上一条幸福富裕的希望之路。”打开百度搜索田建国的作品,一篇篇散文首先映入了笔者的眼帘,作品充满他对生活的和执著,也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田建国的名字在陕西文化圈里可谓无人不晓,口碑甚佳,且人缘很好。他以四十不惑之龄,涉足文坛。将数十载人生参悟,以温情的笔调、富有情感的词汇积淀而成他那诗化的人生,写起了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各式各样体裁的文学作品,尤以散文为多。或许这是文学之神迟来的感召,或许是他对外在世界和社会的一种解构、诠释,表达或者宣泄。总之,在他厚积薄发、挥洒自如且有神的如椽巨笔之下,写出了只属于他独有的特色文学作品,在中国国土资源文学界和陕西文坛中,让人刮目相看。更可贵的是,他为人低调谦逊,性情温和达观,性豪迈热情,真诚而又朴素,睿智而又幽默。他具有着西北男人的野性和粗狂,也具备着秦晋两地的文脉之气,天生就有着对艺术的感知力,以至于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人生之中与摄影、音乐、书法结缘,并为他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摄影的画面美,音乐的韵律美和书法的形式美。
一个周日的下午,记者登门拜访。在他那“三亩(室)一分(厅)地”里,见到田建国老师时,他正在家里欣赏音乐和练唱歌曲。书房里宁静清新,几个白色书柜里,摆满了书籍。
半路出家结缘文学笔耕不缀
其实,田建国走上文学之路,纯属意外。高中毕业的他,到渭北农村插队当了一年知青后,内招到地质部门参加了工作。先后当过水文地质队员、工厂的电工和党工团干部。41岁之前,公文倒是写了不少,但没有写过一篇文学作品。41岁那年,鬼使神差地写了两篇单位工作的新闻通讯稿,8分钱邮票一贴,寄给了《陕西工人报》,这是他第一次给报社投稿。没想到这两篇稿件全被刊用,其中一篇还上了头版头条。更没有想到的是该报政文部主任现在的韩庚副总编给他打来了电话,夸赞他的稿子写得好,标题也起得好,内容基本不用改动,像是一个老宣传干部写的稿件,鼓励他多写稿投稿,这给了他莫大的鞭策和激励。没多久,单位负责宣传工作的同事到《陕西地质报》就任副总编后,负责单位宣传工作的扁担就撂在了他的肩上。
身披负责企业文化宣传的“外衣”,便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白天他尽心尽力做好单位的工作,晚上或星期天还笔耕不缀。消息、通讯、特写、言论、论文、摄影和散文、小说、诗歌、杂文等新闻和文学作品“双管齐下”,样样都写,四处投稿,屡屡发表,获奖若干。他知道,这得益于自己十多年寒窗苦读的功底和从学生时代坚持天天读书看报的阅历。他先后成了《陕西地质报》、《中国地质矿产报》、《厂长经理报》、《陕西工人报》等省内外十几家报刊的通讯员、特约记者和特约撰稿人。十多年来发表的新闻和文学作品合起来已逾百万字。非科班出身,只是中央党校党政管理大专学历,年轻时期并没立志当作家的他,却在过了四十一岁的不惑之年“半路出家”,一不留神成了“作协”会员,头上便有了一顶“作家”的瓜皮帽,如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再也甩不掉了。
踏足大江南北诠释生活之美
艺术源于生活,而对艺术的感知力,却源于丰富的生活基础。田建国18岁半就从事地质行业的工作,在山川野外奔走疾跑,看地上地下“文物”,不只为国家探寻着宝藏,行走大地,更让他感受到了祖国山河、大地草木的无比美丽和芳香。大自然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视角的影子,不仅仅映照在了他的照相机底版上,也让他的心灵接受着一次次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洗涤和洗礼。
田建国1974年3月至1975年4月在陕西省临潼县交口公社赵场大队插队锻炼,任知青组长。期间,该知青组获得渭南地区知识青年上上下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75年4月他有幸内招参加了工作。省吃俭用几年后,终于拥有了一部武汉产的友谊牌120照相机。他到西安钟楼新华书店,买回了几本摄影书籍,开始了业余自学摄影的历程。还土法上马,自做了印箱、放大机,买回冲洗胶卷照片的药品相纸等,摸摸索索着冲洗和放大出了像模像样的黑白照片,成了单位里仅有的三两个业余摄影家之一,被人刮目相看。
在单位,靠着会摄影会冲卷会放大和写得一手好美术字等“手艺”,从一名电工而一跃成为工会干事,更有了自学和施展摄影才能的有利条件。一年后又经“海选”当上了工会副主席,后又“转正”成为工会主席,担任了本单位职工摄影协会会长,组织摄影活动,传授摄影知识,带动了一大批职工成为摄影发烧友。
尤喜风光摄影和人物特写的他,徜徉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里,沉浸在光与影的绚丽中,乐此不疲。先后在陕西地质报、陕西工人报、中国矿业报、中国地质矿产报、地质勘查导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以及秦岭印象、丹江潮、新陕西、老年生活等报刊杂志发表摄影作品上百幅。
做为一个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基层的地质行业的工作者,田建国踏足祖国的大江南北、山山水水,在寻觅之中感受着大好河山的壮观,无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动之情、赞美之情涌上心头。
乡间乡土牵动心灵大爱创作
“乡间之气、乡土之风,永远是牵动着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魂魄,只有在乡间的泥土之上,你才有可能感受到纯真的自我,才有可能寻找到就已迷失的精神领地。”田建国说,在乡间的泥土之上,流淌着父辈们殷红的血液和辛勤的汗水,蕴藏着无数文人作家童年的所有梦幻。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作家,是很难和大地来一次彻底的拥抱,以感受母亲般的厚爱。
田建国就学时农村同学居多,且当过知青下过乡。在地质队生活和工作的时候,又经常出入乡间和深山,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自己说,即使是现在他也爱吃农家饭,爱吃农村的红薯,像老农一样爱喝酽茶,最爱喝高度酒,更喜喝农村人土法上马酿造的苞谷酒,爱和农村的乡亲们拉家常。这是一种一生都难以拒绝的感情,就像儿子与父亲一样,割舍不掉。
田建国的文风视野宽广,信手而笔,倍显真挚、真情和真实。没有风花雪月的平庸、没有空洞无力的赞美,没有水与火的缠绵纠葛。他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间烟火,汲取大地精华,接受自然洗涤,启动自己心智,挟带山野清新之风,写尽祖国无限风光;看似在记录一些琐碎的事情,其实他经过了自己的精心谋篇、布局,读起来亲切自然,富有韵味和情趣。这种介入当下草根生活,追求精神向上,有着自己理想,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有着对“美”的个性思考,他的语言活泼生动,文理清晰,哲理丰富,趣味盎然。他用独特的生活视角,诠释着天地不老情,抒发着将生活中的艺术之美。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几十年地质行业的基层生活体验,来自于和他息息相关的乡土之情。他虽未生在农民家庭,可他在孩提少年时期十几年生活在与农村和农民的亲密接触之中,使他对土地以及赋予他艺术灵性的劳动人民富有感情。他忠实于自己的工作,却心有余暇畅游在艺术的天地之中,他高亢自然的天性使他永葆着青春的活力和独特的个性。
读田建国先生的散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农村有着天然感觉和联系的田建国。没有一般知识分子下乡中的那种一百个不情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吹着口琴的小伙子,在渭北的田间地头抒发着生活的诗性。后来在长达几十年的生活当中,作者把农村生活做为自己立于天地之间的根,走到哪他都忘不了农村的兄弟情深,走到哪他永远保持着朴素本分和厚道坦诚的品性。甚至那朴素的“荠荠菜”也能勾起作者一段难忘的回忆,一段在地质队的艰难岁月。年年放鞭炮,城市中生活的孩子永远都不能拥有乡间孩子的乐趣,当把鞭炮绑在狗尾巴上,惊慌四窜的狗给少年的作者带来了多少欢乐。而今,已入不惑之年,当年的放鞭炮的孩童,已成人父。乡土文学,永远是环绕在中国文人心中无法释怀的感情。作家田建国先生的这些充满张力,挥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的散文,可以让我们身居都市一隅,梦回乡关。
阅读田建国的诗歌、小说和杂文等文学作品,让你感受到一个对生活抱着积极向上态度的人,他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接受社会新思潮,他的生动的词汇来自于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之中。文字之间透着自然、和谐、大美、幽默、机智,甚至神奇的感觉。其中的滋味,大家可以自己去阅读和品味,在这里也就不再展开叙述了。
淡泊名利少忧烦,情寄笔墨写人生。田建国说,在文学与艺术的道路上,要一颗从容富足的心,自己甘做“清道夫”,也不当“垃圾王”, 以脚为“手杖”,以眼为“镜头”,以心为“感应器”,努力做一个新时代大地文学的轻骑兵。(文/赵凯云 魏锋)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