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吻山川 心追彩云
——胡红拴品画诗集《悟山听云》序
叶延滨
诗人胡红拴将其结集的品画诗集《悟山听云》寄我,嘱我为之写一短序。诗人胡红拴是一奇才,是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兼诗歌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其主业是地学,然而身份多样,正如《中国国土资源报》副总编、著名作家吴晔所说:“胡红拴是一个身份'博杂'的人,很难想象,诗人,地学文化方面的学者、教授,医学专家,科普作家,甚至,美术评论家……这种种看似毫不相干的行当,在胡红拴这里却能够和谐统一,令人不免在惊诧之余,暗暗称奇。对他的诗耳闻最多的,一是他的'快',二是他的'多'.”胡红拴已出版各种专著51部,有科普书、地学著述、散文、诗歌、画评、医学专著,涉猎之广,令人惊叹。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漫步,在坚实的地矿岩石和飘渺的诗境诗韵之间发现心灵的通道,这确实展示了诗人胡红拴奇特的生命体验,表现了他独步蹊径的个性化艺术追求。
在这些看似博杂的胡红拴笔耕世界里,有一个重要平台,就是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对书画艺术的品鉴。绘画艺术一方面指向胡红拴熟悉的山川地学世界,另一方面又指向胡红拴探求的内心诗境。他的同道康平先生所说的这段话我非常赞成:“大量的画评提高了他的审美能力。有一副妇孺皆知的对联是:一片佳景王维画,四壁云山杜甫诗。这副对联反映了古代人对诗画同源的认识,事实正是如此,哪一幅中国画离得开题画诗呢!又有哪一首诗没有画面感呢!近年来,身居广东的胡红拴得地利之便,和一批岭南画家结成了朋友,与他们切磋画技,诉诸文字,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他与画界的交往后来又从广东扩展到全国,甚至远涉京津和海外。据不完全统计,他已经先后为著名画家杨之光、林墉、周彦生、林丰裕、许钦松、王玉珏、尚涛、李自强、陈金章、梁世雄、刘书民、苏华、庞泰嵩、方楚雄、钟正川等写过画评。仔细研读胡红拴的诗作,可以发现画品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比比皆是。”这就是胡红拴重要的成功之路,以山川为师,以绘画为友,切磋探求,信马由缰,下笔有神,皆是诗语。
这部诗集《悟山听云》,书名值得玩味,山为实,如地质山河,云为虚,如诗境画意。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这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昔人论诗词师的精妙论断,实在是一大快事。许多读者都知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道理;同时,我们也常常能欣赏诗配画的艺术表现方式。然而,集中地运用诗画艺术的规律,创作出数量丰硕的品画诗,胡红拴的这些诗作,有许多探索,给我们不少启迪。首先,胡红拴的品画诗,写出了画外之韵,这韵味是画作的延伸和扩展,增加了画作的想象空间和人间烟火味。如《读林丰俗<桃花流水鳜鱼肥>》这首诗作:”还记得昨日深深的吻痕\还记得清流淡淡的琴音\还记得落英浅浅的绯红\还记得春雨叮咛的深沉\烟花三月\柳絮轻言畅飞\春暖流苏\桃花朱唇紧闭\为昨日的誓言疾笔急书\陶醉的心情\理清了希望的羽毛\与佳节相遇在这个\流香的春季“。画家的画,画出了一个桃花、流水、鱼肥的自然风光和春色世界,而胡红拴写出了画外的情韵:吻痕、琴音、落英、春雨以及在这个撩人情丝的时节爱之情韵。诗人的想象为画家笔下的景物增加了韵味,互相映衬,同时画家的笔墨也为诗人的情愫提供了空间和底色。其次,胡红拴的品画诗,往往为画家笔下的自然景象,展示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就是说胡红拴为画家设定的特定意境,描绘出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物,如《读刘书民<扁舟随意水云乡>》这首诗写道:”装好心的行装\疲惫的意识\醉卧在一弯扁舟之上\任由风浪\信马由缰\长天抒写水云乡\思想快意奔月\意识醉写文章\苍天朗朗\潇洒读书郎“。由景而入心,物我为一体,诗人写出了”读书郎“在此风景中的内心世界,画家画景,诗人写心,诗画互补,即为意境!其三,诗人胡红拴的品画诗,有与画相配成趣的佳构,也有由画引发的创作灵感,这样的诗作如《读钟正川<淡淡清荷醉心魂>》这首诗:”可能永远无法理解\那淡淡荷雾缠绵的意味\可能永远也不会知晓\那声声蛙鸣所包含的词条\荷塘月色的朦胧\晨雾缭绕的缥缈\诗写的意象\已无需过多的特殊符号\放下疲惫的行囊\打开邮箱\醉心品读\夏月寄回的书信文章“。这首诗配画可读,不与原画放在一起,也是一首完整的作品,这类诗作完成了由原画的欣赏、品评、引发灵感再创作的全过程,成为一首意境完整,结构完整,独立成篇的佳作。第四,胡红拴的品画诗,不仅再次展示了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互补,诗画互师,诸种密切的艺术关系,而且这种再创造可以反复互文,深入递进。如诗作《读王厚生<林家图(郭沫若诗意)>》一诗是:”无须再寻找\唐诗的语境\也不必\将宋词的风花雪月植入\橙明的意象\已换作对话的词条\赋予奔腾的飞水\慢雾轻下\装承下眼囊过多的泪花\轻唤小童\拿取秃毛的纸笔\斜靠在粉墙\圈点出心中的玉娃“。画家的画是由郭先生的诗引出,进行再创作,而这幅诗意画,再经胡红拴的诠释和再创作,又成了另一首诗作,由诗入画,再由画入诗,这个过程,是不同审美的过程,也是不断创造的过程。有兴趣从事美学研究的朋友,我想一定会由此产生一些有趣的课题。
在品读《悟山听云》的过程中,我也经历了一次美的历程,有了许多惊喜,也引起许多联想。我相信有心的读者,一定也在阅读中会有自己的快意惊喜,会有与阅读其它诗集不同的体会与发现。因此,在这篇短文的最后,我写下四个字:值得一读。
是为序。
2012年春于北京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关于诗人关于诗(三十一)
下一篇: 关于诗人关于诗(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