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电影制片厂新片《生死罗布泊》专家研讨会

来源:作者:剑兰时间:2012-04-16热度:0

天山电影制片厂新片《生死罗布泊》专家研讨会

地点: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会议室
主持人:饶曙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首先请本片导演介绍一下创作情况。
董玲(天山厂电影《生死罗布泊》导演)
这部影片整个是在罗布泊实景拍摄可能对观众有一定的吸引力,罗布泊的神秘会让许多人都想知道。演员的工作状态大家都看到了,拍摄条件十分艰苦,但是电影人都能够适应,现在完成后的片子我个人感觉还是挺好的,尽管创作周期很紧,剧本反复修改,投资不大,困难很多,但自己感到一定要把它做好,身上总觉得有一种责任。剧本是黄世英老师原创,中途他病了,心脏做了支架手术,后来两个年轻人加盟完成了整个剧本的创作。这次请来的演员特别好,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爱角色胜过了爱自己。这句话说的人多,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很少,尤其是女演员,大家从片中的造型可以感觉到。关于影片的音乐心里一直比较纠结,厂领导在确定是不是让艾斯卡尔灰狼来作曲,也有些拿不准,他是一个唱摇滚的歌手,这样一个大的电影,是一个系统的音乐工程,他没有搞过,是不是能胜任,但最终考虑到影片的风格化需要还是确定让他做这件事。现在感觉影片音乐的感染力还是挺强的。我不太懂音乐,但影片完成以后觉得还是挺好的。影片的摄影师木拉提,我们是电影学院的同学,他拍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从离开学校一直到现在,他没有离开这个专业,我非常钦佩他。我们的沟通非常融洽。画面用了两个视角,一个是人的视角、一个是天的视角。这部影片如果好他不是某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功劳。是全剧组的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厂领导一直和剧组的同志们在一起。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
董玲作为女性导演拍出了阳刚之气。影片的风格,粗犷、阳刚,拍出了地质人,一个大写的人,这个很了不起。看完电影我要向地质人致以深深的敬意。他们创造了历史。像天山厂和董玲这样的女性导演能发掘出这样的深度。是什么力量?我觉得是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坚守,难能可贵。好久没有看到这样质朴、粗犷、阳刚的作品。而且是这两年我看到的对话最少的一部电影。当然日本的《罗岛》没有语言。这个片子语言很少,因为我们是用脚步的语言在行走。几个脚印踏在罗布泊的大地上在行走。特别是三个人从罗北回来的时候,与营地里留守的两个人会面时,通过脚步、气息、呼喊我们听到了大地的震撼,因为车也坏了,轮胎也破了。只有用脚去走。所以地质人真的是用脚创造了我们民族的史诗。现代化的史诗。中国发展里程上的史诗。我看过她好几部作品。在看“百合奖”的时候看到她的成长、她的脚印。我看到《昆仑日记》时,她是站在一片精神的高原上来拍摄电影。最可贵的是站在一个高原上,不在一个低点上。现在很多影片,所谓的时尚往往沦为精神的低谷。你看电影的时候,你不知道有些电影在说什么。见天我们看到这样一部震撼的作品,我觉得董玲导演有一种定力,她能够站得住,能够坚守。当然与黄世英提供剧本中原来人物的性格、深度、开局有关系。影片中两个人物很突出,一个是阿队长,没有语言,一个是郑建刚,说你做什么决定我都跟着你。因为他担着最大的风险。他在最后勇猛冲刺的一瞬间是阿队长做的决定,但是最有智慧的是郑工。这样一种开局我觉得是少见的。特别是到罗布泊终于发现了一块蓝宝石,照的人眼睛都花了。不但眼睛花了,我们的眼泪也花了。他们的脚走出来了,他们的生命留下了。一代一代的地质人,终于开发出这一片钾的富矿,发现含钾的成分远远高于工业开采标准的三倍以上。这些数字就是诗。是地质队员用脚走出来的。所以,用踏实稳健的脚印昭示了他们的灵魂,他们献身于这样一个地质事业,为国家探矿,但是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你听到的是脚的声音,透过脚昭示了他们为国家贡献的精神。这样一种作品真的是难能可贵。没有任何的大起大落的戏剧情节,但是有无限的你想不到的神秘和死亡的陷井。故事的到最后,郑工失踪。阿队长沿着着郑建刚的脚印牺牲。笔墨都非常凝练,人物刻划有深度,打动人,让人的灵魂和他们的脚印对话。让观众的灵魂和他们的脚印对话。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的语言,是他们用脚走出来这一段悲壮的人生。是他们用生命来谱写的悲壮和献身精神。
有时候镜头处理,大地在微微的颤动,我觉得这种颤动非常有力量。我们是生活在大地上的人,大地的颤动威力极大,大自然里的人是很小的。特别是《生死罗布泊》。我要把它说成是中国西部片的一个代表,大西部能够拍出这样粗犷、浓烈、阳刚的美,我觉得这是对西部电影的一次拓荒和寻宝。但是并不是像美国的寻宝片,去屠杀印第安人。他必须要过了密西西比河去开发西部,那是一片蛮荒,为了现代化,他有大量的屠杀,把印第安人赶到了一片偏远的地方。这样的残酷在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非常的残酷。我所说的这个中国西部片概念它不涉及到任何屠杀、暴力。这部影片它体现出了一种强大的力量,非常难能可贵。彭加木、罗布泊,一个失踪的人,一个神秘的湖,谁都知道这个事情。地质人就是要面对这样一个死亡之湖,找到国家最重要的钾盐矿。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凭着良心、凭着文化的责任心才坚守住精神的高原。这个剧本有两位年轻的编剧,作为黄世英的助手已经加盟进这样的创作空间来。会对我们年轻人的作品有一种示范的意义。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一种庄严的事业上。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眼球经济的名目。今天我看到一个短评,3D怎么走下去?《龙门飞甲》,除了倒退到电影的史前时期,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东西。3D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当然是一个双刃剑。可惜我们有一种电影向杂耍化倒退的迹象。《泰坦尼克号》已经证明,原来2D的弱点全部在3D里面,转3D都转出马脚破绽。真正写人的灵魂,3D的作用有多大?今天在这样一个大潮中,3D当然会给电影的表现增添一幅新的翅膀,但是看你怎么用。我们今天技术工作者能够用自己的良知来面对生活、面对现实。让这样的大写的人能够在荧幕上再站起来,才能真正提升中国电影的文化品格。这样的电影才能够走出去。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心里面在流泪。我在庆幸我们还有这么多电影人,把电影作为一种神圣的、庄严的事业来面对。假如我们不能在荧幕上和观众做心灵的沟通和对话的话,而只是让人的眼睛做一个快餐享受,转瞬就消失了,是悲哀的。《生死罗布泊》这样的电影我相信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它重要的一个篇章。所以我要向天山厂致敬。谢谢。
王人殷(资深电影评论家)
我认识董玲导演是从认识她的作品开始的。她总是给我们惊喜。拍了很多吃苦的影片,《昆仑日记》她就有一股无畏的精神,特别可贵。而且她对电影创作有责任心,每次都尽最大的力量去做。这一点特别可敬。我真心疼你。
   我第二个感受是,天山厂在新疆那么远一个地方,每年都能拿出好作品,真的是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值得祝贺的。关于这部电影,想说的特别多。我看这个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让我的精神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影片表现了地质工作者为国家找钾盐的一个过程。影片开局就比较大,尼克松访华,给了周总理一张卫片。但是一转很快就到了八个普通的地质工作者挺进入罗布泊的具体层面上。国家的重担,落在几个人肩上去完成。一下让你觉得,这个片子很不一般,切入点很不一般。影片没有人为编织的戏剧性的情节,一步一步让你一点一点的看出了这些人的精神面貌,没有一句概念、说教和豪言壮语。但是就那一个小细节,他们对那个小鸟,说明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爱。他们的理想很具体,不是大而无当的。而是具体到为国家找到钾盐,让中国人都有饭吃。是理想一直鼓励着这群地质队员。他们每一次的出发,配着那个歌,在行进的路上,荒原,那么艰苦,大大的天地,小小的车、小小的人,人和自然的对比,可以看到人是很渺小的。但是最后你会觉得人的力量又是无限的。而这种无限必须是一种精神。进罗布泊时八个人,后来变成五个人。最后只剩下三个人。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看出了地质工作者的坚韧、牺牲精神、大无畏的精神。对祖国、对人民满怀深情的爱。这个影片我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人了不起。让我们对国家、人民建立起一种信任、憧憬。中国能够崛起就是因为有中国人的精神。这部影片的风格是粗犷、豪迈的,是英雄主义的。以前表现地质工作者的影片很少,《年轻的一代》、《李四光》。但这部影片把地质工作者的精神面貌、人格、情感表现的最为突出。自始至终凝聚在影片的全过程。不由的让我们感到崇敬。黄士英同志是地矿部的编剧。写了很多剧本,到这个剧本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有这样的生活积累,有对这些人的感情,因为有了感情才能写出好的剧本。作曲和演唱者对音乐的演绎十分出色。   
    从艺术上看影片非常完整。董玲导演对于地域的色彩、人物、影片结构。掌控能力非常强,非常有功力。去年我们看了《杨善洲》,人物塑造非常朴素。《生死罗布泊》写了一组群像。写了罗布泊的神秘、美丽。这部主旋律影片拍的非常有艺术品质、文化品质,我要再一次的祝贺。也有一点点不满足的地方,就是看到蓝宝石一样的卤水的时我马上就流泪了,我觉得这一点有点短了。情绪,不是让他们打呼或者什么,几个人,这时候太不容易了。我们看的时候都流泪了,找到卤水他们那种激动,那种千辛万苦,还可以再推一点可能就更感人。
    饶曙光:这个影片拍摄的非常感人。我一边看一边流眼泪,我是第一次在荧幕上真实的感受到了罗布泊的神秘景观、令人震撼。
黄会玲(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董玲导演我们还是很熟悉,在电影频道百合奖做评委看了多部作品,像《骆驼圈》、《昆仑日记》赢得了百合奖评委们很高的评价。
我有一点强烈的感受,董玲在女性导演里是独树一帜的。特别是这样一个片子是由女导演来掌控,十分钦佩。我觉得影片从格局到胸怀都又提升了一个很大的阶梯。一开始罗布泊的画面,无垠的沙漠、沙海和那样的大自然的景观,跟导演的胸怀合二为一了,很容易,而且也见功夫了。我想用一个很寻常的词叫震撼,这部作品真让我震撼了。没看片子前想是不是一个就事论事的片子,或者单纯讲故事的片子,或者玩点花活、技巧的片子,《生死罗布泊》不知道中心要写什么。我想到过是彭加木的事情,可是从影片看透的画面一直到结束,我感到自己受了一次教育,在审美方面有了收获,它是独树一帜的。当下很多影片还真是没有这样的品质。从思想的角度说,它写的是中国人的骨气、中国人的气魄,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看的过程我在想,影片中有名有姓的演员就八个人,一位女性,剩下就是一些彪悍的男子汉。共同的组成了一个民族英雄的群像。自始至终在这八个人的嘴里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没有一句标语口号。语言简洁,包括郑工走的时候留的那个字条,包括说到与自己孩子的感情,都没有任何大话。我没有进过沙漠,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奇观,包括人被塌方吞没,汽车被卷进灰坑,钢钎被吸进漩涡。但是我觉得更令人感动的是这几个人物对祖国深深的爱。这种爱在我们当今的文艺作品里有时候是稀缺的,有时候是稀薄的,有时候是被稀释了的。大学生电影节期间,一口气我看了几十部片子。首先是入围就得选择,173部影片最后入选了34部,看片的过程中我经常被雷着,我不知道创作者们要干什么。走时尚也罢,呈现美好的青春也罢,但是有很多不是这样的,他是一种扭曲的,或者是一种非常肤浅的,或者说是一种玩闹的东西。今天这部影片完全是另外一个路子。在壮观的大自然里面,人物把他们深藏在灵魂深处的对祖国的爱一点也不迟疑的端出来。冷嵋说了一句,我们这一辈子为国家找到了钾,值了。故事里的人物不是去挑战自然、战胜自然,而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去寻找自然赋予祖国的矿产。这是一种大胸怀。天山厂远在边陲,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厂,经常会拍出一些令人意外的作品来,包括《幸福的向日葵》、《乌鲁木齐的天空》、《鲜花》、《大河》、《买买提得2008》等等。给我们中国电影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最近我跟学生们聊天,经常讨论一个问题,我说你们对自己人生的设计,是去做事业,还是去做一种职业。我希望年轻的同学们奔着事业去,而不要奔着职业去。如果你追求职业,就会交易、就讲条件,就会我要什么,你给我什么。你要是奔着事业,不一样,你就会奉献,就会当仁不让,你就会冲锋陷阵。这部影片真诚的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我一定要向天山厂祝贺、致敬。
李春利(光明日报文艺版主编)
我看的新疆的影片不算多。有几部印象非常深刻。《买买提的2008》,一开场就把我震住了,非常强的音乐、非常密集镜头,一下把我震住了。我本来想看十分钟,今天看,我又看到了一部不一样的片子,就是《生死罗布泊》。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刚才几位前辈老师都说得特别好。这个戏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节奏。这个节奏把握的非常好。八个人组成的地质队,带着一种梦幻、梦想,开着大车进了罗布泊。所有人都欢欣鼓舞的进去。第一个人牺牲,就是为了几个鸟蛋,我们没有看到很大的挣扎,瞬间就消失了。我们立刻感觉到罗布泊的残酷。当勘探队找到第一个标志的时候,准备继续前进,观众也跟着激动起来的时候。瞬间,塌方了,老陈牺牲了。这个时候观众的心又沉下去了。接着,走还是停?距离罗中120公里,回去就是生的希望,再往前,等待的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希望。当罗中没有发现卤水时,队伍分兵两路,继续向前终于在罗北洼地找到了蓝宝石一样的卤水,让人心里面一下子非常的震撼。为剧中人物高兴。可他们回来的时候迷路、弃车时又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两组人马重逢特别感人。那一段情绪宣泄的很好,很奔放。不满足的一点,导演有一个地方可再交代清楚一点。他们准备分三路突围,这里很牵动人心,需要把必须要分开的必然性再说的清楚一点。观众可能会有疑问,我们不知道谁生谁死,把戏做的足一点会更好。夫妻分开、战友分离,前面等待的不知道是生还是死,是一条不测之路。如果你说的更清楚一些,观众的紧张程度会更强烈一点。这部片子没有太多的去渲染、煽情。包括死亡。郑建刚悄悄地离别,没有那么多煽情。纪录片似的很平实。不像我们看到的公路片,或者是一些电影,有两个势力的对弈。他没有,就是找。目的很纯粹。这样的片子能够牵动观众的心,这样的节奏把握非常不容易。第二,特别想说的就是音乐,节奏真的是震撼人心。每次看好莱坞大片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声画的冲击力,这部片子达到了。它的音乐的感觉很震撼,而且男声的呐喊,和大自然的氛围很协调,和地质队员粗狂的形象也很协调。尤其对女主人公的描写,不像我们看到的其他的工业题材,不管环境和年代个个光鲜照人。影片人物造型朴实、逼真,化妆很好,语言很简练。这部片子,它借鉴了一些纪录片的风格。让人有倾力感,真实可信。特别想说祝贺导演,女导演选择这样的片子不容易,不到旅游胜地去,不到繁华的都市去。选择这么艰苦的题材,我们也非常感动。
吴冠平(电影艺术主编评论家)
刚才听了几位学者的发言,非常受启发。从我的观影感受来讲,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感受,看这个电影是一个特别少有的复杂过程。但是我直觉上,觉得这是一部聪明的电影。我们暂且不论它是男性还是女性拍的。
    我说它是聪明的电影原因有两个:第一,我们过去经常在谈一部电影要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结合。抽象说是这样,但是实际上如果结合着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创作观念的背景来看,我们说的三性是在为思想性寻找一个观赏性、艺术性的支点。怎么样让我们的主流电影能在具备天然的思想性的基础上有两个非常好的支点走进观众,同时留名于史。这部电影聪明在,它没有把一个现在我们大家都能理解的思想性在影片中做特别的强调。而把另外两个支点,或者一个支点非常艺术化的呈现在荧幕中。所以让这部影片非常具有了艺术性,它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来的信息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不是单纯的地质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我想不仅仅是这个。如果是地质工作者工作态度荧幕上的呈现,就把影片的内涵缩小了。所以它更多的还是一个寻找形象。第二,过去的一些主旋律、主流电影说起来有两个通病,一个是直白,第二,过度的表述。在这部片子我们发现,导演并没有对现在的思想正确性做更多的直白的表述。同时,在艺术手段的选择上,它也让人物不要那么多的去说,更多的是通过影像、通过他的行为来体现对奉献、理想,更抽象的生与死的观念的表述。
    这部影片体现了影像的力量。罗布泊是带有非常复杂想象的一块地方。它的神秘感,它的恐怖感,它的潜在的富饶的想象都在这一个看上去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呈现出来。所以我刚才特别注意到董玲导演提到天的视角,至少在这部影片中能够相对完整的把恐怖、神秘,并且在恐怖、神秘中隐含富饶的感受准确的传达出来。这是一个宏观视点,为整部影片提供了一个形象力量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每一个地质工作者用他们的精神来寻找他们理想中的富饶的源泉,就是钾。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挣扎,人对生死的思考都非常贴切,在这样一个形象的影像呈现中被传递出来,所以给人的感觉非常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这部影片最不满足的部分,是后五分钟太像专题片了,新闻联播式的。把本身影片要追求的艺术感染力稀释了不少。从他们在墓前之后,那个时候添的俯瞰的视角跟你之前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那个变成了一个新闻联播展示祖国大好河山富饶辽阔的情感的表达。跟前面特别神秘、恐怖,同时又带有一丝丝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结尾其实是一个败笔。当我看到国投罗钾的时候,我知道有一种的诉求在里面,这对电影有一些干扰或者是破坏。
    之前我也参加过很多新疆电影的研讨会。我曾说过天山厂要在中国打造一个新西部电影。过去新疆拍摄了一些关于历史和人性反思的一系列的西部片。到今天,天山厂的新西部片有它自己的独特的表现。它不再更多的纠结在历史的反思。更把当下的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体现出来。同时,新西部电影也把今天西部这样一块土地对于国家利益的价值感体现出来了。把这样一个信息放到新西部电影来,是当下新的时期西部电影很重要的表达方式和价值观的追求。在这几点上,新西部电影在慢慢形成它的特点。以天山厂几部重要的电影为代表,形成了它的特点。不管我们今天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再过若干年再看这一批电影,在电影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至少对理解我们当下的社会政治状况非常有现实意义。
    黄会玲:提个建议,可以组织一次关于天山电影制片厂作品的专栏。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
每次看到董玲执导的片子都觉得有一种很耐人寻味的东西,这部片子我觉得也是。读解《生死罗布泊》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表层的是地质人员的牺牲、奉献。第二,中层有一个选择、理想、生与死。其实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主旋律的概念。除此之外在影片里面还有一种更深层的含义,人面临危机的时候,尤其是到了几近崩溃边缘的时候,他还是能做出理性的选择,这种深层次的含义是最震撼人心的。也凸显出来人性的光辉在里面。而且能显示出人格力量的伟大和超然。这种深层次的含义超越了一般的主旋律,也超越了一般对理想的选择。上升到了具有某种朴实价值的深层次的含义。董玲执导的片子每次都给人这样一种不同的感受。这部影片仍然能够给人有这样的感受在其中。这是我第一点感受。
    第二点感受,看董玲执导的片子,每次都觉得剧作方面都是特别扎实。故事讲的特别好。人物性格非常鲜明。从《杨善洲》到黄世英老师和两个年轻编剧打造的这样一个剧本。故事讲的比较好,人物性格比较鲜明,很好看。真的能够让人潜下心来好好看看。这部片子也有这样的特点,一开始三个人物接连的因为突发意外而死去。这样危险如影随形。谁将遇到危险,这一次考察队又要遇到什么困难,这些时刻揪着观众的思维,牵动着观众的心弦,让你必须进入到真正的剧情去看下去。这个观赏性特别好。在现在这样一个创作环境下,我们这样一个价值缺失、追求娱乐的创作环境里面,董玲导演能够依然一步一步的很扎实的进行一个认真的、细致的、好的创作,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我也比较同意刚才黄式宪老师谈到的,在现在这个环境下,还有一种用神圣的心态对待电影、对待创作。对当下就有很好的启示性的意义。董玲导演的片子虽然不是特别多。而且起步也比较晚,但是在中国电影界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强。从剧作的角度,唯一感到的遗憾是小鸟那个细节还挺好的,表现一种对生命的留恋,最后放飞了。但这个细节感觉到跟整个的叙事主线有点脱节,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为到后来在这个小鸟的引领下进行突围,但没有。这是一点小小的遗憾。最后,在主旋律题材和类型片对接上,这部影片做的也是很好的。类型和主旋律对接,很多影片都在搞。现在也成为一种很时髦的做法了。但是真正的对接,恰到好处的,到骨子里的,真正达到了默契的对接还是少。我们更多的还是为类型而类型。为了让我的片子好看,加一些类型的东西,有的是适得其反。我认为这部影片有很强的悬疑和惊悚的东西。惊悚和悬疑按说和主旋律是不搭界的。但是在这方面用的特别好,真的有悬疑元素在其中。又为这个影片增添了很多观赏性的价值。我要祝贺天山厂,又出了一部好作品。地处新疆,能够不断的推出这样优秀的影片,也是应该值得我们一些厂来学习。
    饶曙光(中国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评论家)
    剧本讨论的时候我参加过。跟这个电影确实有很多的变化,我觉得一个基本的变化还是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如果要给我今天发言一个题目的话,还是:向现实主义致敬。这个电影大家谈了很多。原来这个片子里面也确实借鉴了一些灾难片的类型元素。也试图增加他的观赏性。但是有时候做一部纯粹的电影,一部真正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电影,更是我们主流电影基本的方向。我们不能为了人为的增加所谓的观赏性而贴上一些类型元素,其实反而会搞得不伦不类,反而把这个电影的感觉破坏了。从整体上来讲,这个电影是一部时代需要的电影。也是一部表达了时代精神和情怀的电影。确实有大情怀、大手笔。它真的显示出来独具一格、有独特魅力。它有很多亮点。包括它没有概念的表达,它的人物塑造虽然不多。但是几个人物形象都很有质感。阿队长、郑工、冷工,这几个人物虽然没有人为的纠缠。但是通过几个简单的戏就把人的性格强烈的体现出来,人物的质感也非常的强烈。对于主流电影来讲,我始终认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把人物的形象塑造好了,把人物的生活质感写好了,他一定有感动和打动人的精神和气质在里面。我们现在反而在商业化大潮中,在这些问题和理论上出现了很多模糊。或者出现了很多摇摆,也造成了我们很多电影创作出现了一些摇摆。在这个时候我觉得电影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和坚持,为我们主流电影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另外,作为一部纯粹的电影,它的简单的故事、线性叙事都凸现了独特的魅力。自然景观成为影片一个非常重要的叙事元素和表意元素。刚才也谈到了导演董玲天的视角。这种视角不仅仅是表现自然的神秘和魅力。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的精神和气质,这种自然的魅力、神秘和人的精神气质能够融为一体,这是影片大的情怀的表现。这部电影把人和自然完美的统一起来,这是影片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总体来看,影片确实是具有完整艺术风格的电影。是一部具有崇高情怀和境界的电影。我觉得从这一点来讲,他为我们主流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因为我们现在,如何让我们的主流电影创作既要对我们现实生活做出反映,表达我们的人文情怀、人文关怀,同时他也有自身具有电影魅力、电影艺术的感染力。这一点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记得当年钟惦裴老师在谈到电影探索的时候曾经说,他认为一部电影最终的艺术上的好坏、高低并不取决于你的电影准备,而在于你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的准备。电影拼到最后,拼的不是外在的电影技巧、电影手法、电影手段。而是拼的一种内在的情怀和境界,你的精神、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你整个影片的质量高低。在我们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构筑娱乐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提倡一种有精神的电影,有气质、有胸怀的电影。要争取使这样的电影更多的走进观众、占领市场。
    这个影片也有一些比较遗憾的地方,刚才王人殷老师谈到卤水那一段,他中间还应该有虚实上的延宕。一个小时的时候他们找到了卤水回来。这个时候也应该有一些他们回来汽车没油了、轮胎坏了,他们都还应该有一个更强烈的长线,大家对他们后面的命运有更多的关注,有更强烈的叙事的动力。我们现在很多主流电影做到最后缺乏叙事动力,很难吸引观众看下去。这个影片我们觉得最后还可以做的更充分一些。对一开始对片头郑建刚的那一段话,我总觉得还是有点突,我看那个的时候觉得还是不要把整个影片表达的东西提前表达出来了。我受电影感动的就是镜头进入罗布泊以后,整个的开阔、吸引全部都有了。可能大家也想是不是产生巴顿将军那种效果,但是要做到那种也是很难。我们也要思考,我们是否要把我们所要表达的东西一开始以一种说话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整个影片最后都在表达了这一点。
    另外,也许是我个人的感觉,不妨融入一些浪漫主义的表达。郑工走失,最后能不能出现一个远远的背影,总觉得少了一点东西。我可以理解编导的追求,郑工可能真的是无影无踪,什么都没有。我想把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情怀有一个更有效的嫁接,对于我们深化这个影片的主题,让这个影片的风格更加具有电影的魅力。可能会更有价值一点。
张毅刚(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
首先,向今天观看我们这样一部新的电影并参加研讨会的专家、老师和各位媒体朋友们表示感谢。天山厂这些年每当新片完成以后,都在北京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老师、媒体的朋友们帮我们点评,帮我们指导,帮我们推荐。在这中间,我们既能体会到专家老师对我们的鼓励和褒奖。同时,在这里我们也更多的领会到了在电影创作中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以至于对我们今后创作上的一些指导性意见。对此我们深表感谢。这些年我厂在创作上也形成一种惯性,每当剧本完成以后,都要组织主创班子来北京,请方方面面的一些专家为我们的剧本把脉。为剧本的提高和完善提供一些重要的指导性意见。《生死罗布泊》这部电影,黄世英老师剧本完成以后,我们在北京进行过专题的剧本论证,在坐的饶曙光先生就参加了讨论并给予了我们一些具体的意见。特别是总局电影局和剧本中心的领导和专家也对我们的剧本给予过真诚、热情的帮助。《生死罗布泊》剧本从戏剧化结构走到现在的纪实性风格也得益于电影局组织的剧本论证会上给予我们的建议。比如说刚才各位专家谈到这部电影的成功处就在于人物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说教味道、没有人为的戏剧化情节,而是通过一种具有内在节奏感的叙事方式和以真实作为整个剧本创作、演员表演、服化道造型中加以特别强调的核心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影片所表现的地质工作者在罗布泊勘探钾盐矿的过程,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影片人物遇到的突发性灾难也是在罗布泊有着记载或曾经发生过的。据编剧黄世英老师介绍说有60多人在罗布泊因为各种原因殉职、牺牲、失踪。前不久在可可西里发生的一台车三个人被冰湖吞噬的事件,也再一次证实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的生命的脆弱,这些东西为这部影片灾难情节的呈现也提供了真实的素材。创作人员对人物造型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采访了多次进入罗布泊的新疆地质局第3大队的地质工作者。从服饰到化妆到表演都做了认真的造型。因为我们想为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真实的灾难实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环境,从而塑造一群真实可信的人,并书写他们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力量。归结一句话,我认为,真实是这部电影的灵魂。只有真实可以重塑观众对主流影片的信任度,只有真实才会具有生命力。天山电影制片厂是一个以创作拍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主的厂。我们期望在坐的各位专家、老师、媒体能够对新疆的电影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注,并给予热情的支持。这部影片的拍摄我们得到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最后,再一次的感谢各位专家和朋友们,感谢华夏电影公司为我们提供的这样一个研讨平台。
      主持人
      本次研讨会是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和天山电影制片厂共同主办的。感谢各位专家的参与,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支持。我们对新疆电影充满期待、充满热情,将更加的关注和支持新疆电影。祝天山厂更多的新作品问世。再次谢谢大家!



                                           根据会议发言记录整理
                                           2012年4月13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