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福海先生鼓与呼

来源:作者:赵福海时间:2011-12-11热度:0

                                         为福海先生鼓与呼

                    ——在赵福海《天堂里的微笑》《小小说创作启蒙》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1年11月12日)
                                                  璩文献

    我与福海接触地还相对较多,首先是对福海的人格魅力非常折服。他为人谦和、大度,但不随意;对待创作又严谨认真,从不马虎。他善于从生活的极细微处发现素材。当人们以为平庸的生活缺少感觉时,他却从中看到了无穷的亮点。当我们愁叹行笔艰涩时,他却又思如涌泉,一泻千里。
    当然,我与福海相比,差之远甚,不可同日而语。但却挡不住对福海的学习与欣赏,并从中受益匪浅。他说,有志于小说创作的朋友,一定要打好创作的基础,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最要紧。
    我想,这不仅仅是小说创作,要做好任何工作,又有哪一样能离开基础呢?
    当然,他还告诉我们对于小说创作打好基础的基本规律。他说,小说创作的基础工作,不像万丈高楼之基础,不可一次性打牢,只要你有一定的基础,就可以开始创作。但他又说,这个基础要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天天打,月月打,年年打,时时打,处处打。只要你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始终如一,坚持打基础,你的小说创作功底就会越来越强,就会给你今后的小说创作带来难以想象的创作源泉。这真是至理名言。我们如能坚持这样去做,还怕创作不来好的作品吗?
    我常常感叹于福海那非凡的创作灵感,何以会如此丰富,如此地呼之即来,后来我在他的《小小说创作启蒙》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他说:灵感从哪里来?一是从生活中找。先是从你熟悉的个人生活和周围朋友们的生活中找,找的办法就是在脑子里过电影,再就是到朋友中与他们聊天。可能某件事或他们谈的某句话令你震撼,于是就有了灵感。
    这若不是长期的经验积累,长期的创作实践,怎会有如此感言?话虽然朴素,但也正是在这朴素的语言当中,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他的《二虎进山》就是回忆他在庙子乡政府工作时,一个农机站工作的同志到某村下乡时的一件事儿,使其突发灵感,才写出来的。
    他的蚂蚁小说《惑》,是听某个朋友讲的一个故事,产生灵感写成的。
    福海告诉我们,灵感也可以在学习中找,读书读报上网看各类信息,都有可能激发其灵感,迸发创作的火花。事实也正是这样,他的小小说《那天,雪花飘》,就是在一个创作谈及创作方法论版块中学习了蔡中锋的《关于<新启蒙时代>的对话》,突然产生写个关于自己身边事的系列短小说的想法,才写出来的,这也是他的系列小小说中的第一篇小小说。
    读福海的作品,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其作品构思特别精巧。它非常自然天成,毫无做作之感。古人云:天然绚烂者归于平淡。福海之作正属此类。
    如他的佳作《狗死了》、《天堂里的微笑》、《醒来,母亲走了》等无不如此。
    看似极自然,但这自然的背后,却又无不凝结着作者辛勤的劳动。正所谓,字字看来非是血,殚精竭虑岂寻常。
    我们学习福海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那严谨的治学精神。
    福海在创作每篇作品之前,都要进行精心的构思,尽量使其严谨,不留漏洞。他在介绍自己的方法时说,如何构思呢?我们不妨用在学校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列提纲法。
    我们所列的提纲,一是要有主题思想,二是要有人物布局与刻画,三是要有故事情节的设置,四是要有技巧的运用,五是有一个好标题。
    这些方法,其实我们也都耳熟能详,但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像福海那样呢?关键是对各种方法还做不到恰到好处的灵活运用。
    福海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我为我有这样的一位朋友而倍感欣慰,我因有这样一位老师而由衷自豪。我为福海的辉煌鼓与呼,并祝愿他编织出更加美丽的明天。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