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厚土魂系苍生
来源:作者:赵福海时间:2011-12-09热度:0次
植根厚土 魂系苍生
——在赵福海先生小小说集《天堂里的微笑》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1年11月12日)
张秋菊
对于小小说创作,我是个门外汉。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更不敢轻易对这一特殊文体横加品评,唯恐因自己的水平浮浅的几句话,伤害作者的苦心,更怕毁坏了文章本身的创作意图。
早在福海先生《天堂里的微笑》正式出版前,我就有幸拜读了这本书的底稿。出版后,他又赠送给我两本书,其中之一就是《天堂里的微笑》。我如获至宝,反复阅读 ,掩卷沉思,不禁难以压抑要说几句话的冲动,不管合适还是不合适,敬请福海先生以及在座的各位文友们批评指正。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整体认识是:这不仅仅是一篇篇朴素无华的故事,更是一部带有历史性的佳作珍品。每篇小说里都有血有肉有泪水有欢笑有希望。每个人物的言谈举止里,都具有时代的特征。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时代的脉搏跳动频率;一件小事,反映出人生的诸多跌宕起伏。
例如,《天堂里的微笑》这篇小说里边,两代村长的奋斗,两种不同的结局。父亲,为修路被排险滑落的石头砸死。儿子石成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大门楼被不理解的村民炸毁。他们为改变山村的面貌和新农村建设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换来了村里的兴旺与发达。村中文化休闲园的建成、群众安置楼的建成等,唤起了村民们最后的觉醒及看到了逝者石城父亲在天堂里的欣慰笑容。这篇故事反映的是除旧革新的阵痛,还有阵痛后的新生希望。
作者在这本书里洒下的不仅仅是汗水,更有悲悯社会底层苍生的血水和泪水。例如,《刘嫂》《雨打芭蕉》《那夜无眠,今夜无眠》《他走了,再也不来了》,这几篇小说,都浓墨重彩地刻画出一组新时期女性的无奈和男人们在外打拼的艰辛与苦闷困惑,以及致富后的精神蜕变。《刘嫂》里边,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刘嫂在家忙里忙外,所有的脏活累活杂活都落在一个柔弱女子的肩膀上。丈夫有钱了,在外边有了女人,刘嫂只有一个生病的孩子和一摊子干不完的农活,于是半夜三更遭到不良之徒的骚扰与欺负。牛能,一个憨厚老诚的哑巴,一直无声地帮助着刘嫂,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绝望之中的刘嫂仿佛又看到了生活的曙光,不能言语的哑巴,也许比能言善辩的健全男人更可靠吧。这篇小说,不仅是一个农村留守女人,一个负心丈夫,一个朴实忠厚仗义的哑巴的命运,它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暴露了复杂的人生。小人物们在生存的压力下,心灵也在一点点地被腐蚀被扭曲被改变。
《他走了,不再来了》,讲述的同样是留守妇女与丈夫与初恋情人的情感纠葛故事。丈夫不在家,在困难时,初恋情人念及同学情谊,帮她解决了许多难题,她动心了,想园青春期的旧梦,然而,初恋情人处于道义责任良心,严厉地批评了她 ,并且,为了大家都好,他果断地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不再回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女人在病危时,向丈夫和盘托出自己与初恋之间的纠葛与自己的忏悔之心时,那个同学来了,并在院里大声地回应说“谁说我不来了,我们永远是同学”。这篇文章发人深思,令人灵魂警醒。爱,是高尚的;爱,是有底线的;爱,是有原则的;爱,具有建设性;爱,更有毁灭性。爱,可以拯救一个人的灵魂,爱得错位,更会毁灭他人的幸福。因此,任何人都无权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否则,这爱就是自私的短暂的毫无光明的前途。
另外,《烟盒上的副乡长》这篇小说,也给我极大的心灵震撼。女主人公由娱乐场中的风尘女子,凭借姿色委身于县级领导,一步步登上副乡长的宝座。随着其后台老板的倒台,她这把交椅注定是坐不牢稳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竹篮打水一场空,既赔了夫人,又折了兵。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复杂的,一个县级领导,依仗手中权力,践踏法律尊严,践踏人性,改变女性的善良与美德。女性为权,为了享受,不惜牺牲人性的尊严;男人为猎取美色,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利做交易。权色交易,权钱交易就是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一个国家肌体的毒瘤,一日不摘除,一日危害国民,阻止社会的文明建设。
福海先生深深地植根于祖国的厚土,魂系苍生疾苦。因此,他不仅是妙笔生花,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民众生活里,去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去聆听底层百姓的心声,去从平凡的事件里挖掘不平凡的精神。他在思考中生活,在生活中思考。他的聪慧睿智,令他更深刻地揭示人生与社会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他的善良与朴实,令他对底层老百姓怀着一颗悲悯之心;他痴迷于小人物小事件小故事小欢喜的阐述,没有追求大,更不屑于为大人物而歌功颂德。基于此,福海先生一直默默无闻地付出,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人的精神,读他的文章,给人踏实感,并且从中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一个作家承担着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只有植根厚土,魂系苍生,才有更大的手笔,更大的作为。一个作家,是民族灵魂的塑造者,因此,他应该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很高的道德品质,很软很软的心肠;他要洞察社会,洞察人生百态。在此,我衷心祝愿福海先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以后的创作生涯里,给社会创作出更多更精美的佳作力作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