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粗浅思考
来源:作者:海风时间:2011-12-21热度:0次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社会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与精神文明的相对滞后显得极不协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其重要,特别及时。国土资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具有非常丰富和鲜明的行业特色。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看到,近两年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稍显迟滞。文化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搞好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发挥其在国土资源事业上的引领作用,笔者结合日常触及到的一些宣传媒体和文化现象,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打造好一个品牌,用先进理念引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
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行业品牌,以品牌建设带队伍,树正气,塑形象,创佳绩。国土资源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土地、矿产、地勘、海洋、测绘等各个方面,为打造文化品牌提供了丰富素材,也带来思考上的更多可能。我们可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品牌标识,也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领域,加入适当地域特色和行业特点,形成大同小不同的系统特色文化品牌,如“阳光国土”、“和谐国土”、“蓝色国土”等等。在这个品牌下,不断完善我们在管理职能、服务理念、思想行为等相关方面的建设,使之融会贯通于工作和生活当中,继承、发扬和培强土地精神、地矿精神、地勘精神、海洋精神和测绘精神,博采众长,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以强大的人文精神鼓舞人,激励人,助推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这方面,山东省高密市国土资源局走在了系统前面,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建设好两支队伍,用先进生产力推动国土资源文化建设
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主要领导重视是关键,激励机制是动力,队伍建设是基础。队伍建设,这里主要指两支队伍。其一为新闻信息宣传队伍。国土资源行业动态、信息资讯、风采事迹等等,要靠广大新闻信息工作者辛苦、清苦和枯燥的工作,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进行宣传,展示人物风采,树立系统形象,见证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进步和壮大。一方面,组织上应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费、设备和良好的环境,以利于其增强工作自豪感和自信力,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国土资源新闻信息宣传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新闻信息工作者要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国土资源系统的工作讯息、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通过自己的笔端,真实、客观、全面地展现在国人面前,弘扬正气,鼓舞人心,创造良好的国土资源文化氛围。
其二为文学创作队伍。包括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和基层文学爱好者在内,人数不菲,共同撑起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一片天。在这片天空,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百花齐放,辅以书法、绘画、摄影、声乐等,百家争鸣,精彩纷呈,以多元化的写作文体、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秀的文化作品,达到化人、聚人、育人、塑人的目的。《纵横高原》、《问鼎冰穹》、《挺进地心》、《一级响应》等一批重点图书的出版或获奖,在文化界反响强烈;《土地的呼唤》、《守望红线》等一批已播影视剧震撼人心;刚刚首映的电影《国土资源局长》和明年将要上映的《罗布泊》则值得我们期待。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国土资源文学创作队伍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过去的一年里,作协几乎没有开展什么活动,与会员形成良好的互动。作协在这方面应切实发挥领导作用,利用好作家网这个平台,多为会员和文学爱好者创造学习、研讨、著书的机会,不断团结、充实和壮大文学队伍;会员和文学爱好者要多向作协靠拢,努力提高文字功力和文学素养,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作品,共同推动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三、利用好三个载体,用优良的平台展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
除网站、微博、宣传栏、信息简报、电视广播和各种文化活动外,要充分利用好《中国国土资源报》、《大地文学》和《河北土地观察》三种纸媒宣传载体,大力宣传和展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新发展、新成就。
《中国国土资源报》在宣传国土资源新闻、弘扬时代精神上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模范国土资源所所长韦寿增、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第七地质大队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经由广泛宣传,凝聚和鼓舞了系统内干部职工的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精神,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反响。在文化副刊建设上,则有所紧缩。由以前每周“品读”、“鉴藏”、“行知”3个周刊12个版,改为现在的天天副刊加一个“文化周刊”共9个版,打造“文化国土、和谐家园”的力度有所下降。在报社改制的现实情况下,这也无可厚非,如何利用好这有限的版面,树立精品意识,合理配置资源,为系统文化工作者和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文化食粮,是摆在报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经历过兴盛、平庸到现在的荒芜,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国土资源论坛现在已经隶属于报社,这一文化阵地如何定位,何时复苏,值得期待和关注。
《大地文学》的前身是《国土资源文学》。《国土资源文学》的文章大多选自国土资源作家网,内部出版,免费供会员学习,受众面很广,受到国土资源文学爱好者欢迎。《大地文学》接棒后,在装帧设计上更加精美,定位高端,栏目设置上主打小说、剧本、纪实类文体,公开出版,有偿购买,给人一种平民变贵族的感觉。颇有当初《中国土地》改版后,由适合普通基层国土资源工作者阅读刊物变成专家学者型刊物的味道。不过,这也给文学爱好者提出了更高的写作要求。
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以文“化”人。无形的文化不会马上带给我们有形的物质财富,但是它会把握方向,凝聚人心,激励我们团结奋进,推动工作健康发展,从而化无形为有形,这也即文化的魅力所在。毋庸置疑,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我们拥有悠久、深厚的燕赵文化,也拥有丰富的国土资源文化。我们曾经拥有过一个宣传国土资源文化的重要载体,据说还是全省重点内刊之一,但现在却遗失了,系统内也鲜见大型文化活动,这与我们文化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通过媒体,我们可以看到:贵州一报一网一刊引领文化建设、《杜鹃花》开满山红,广东《大地清风》促正气,内蒙古《守望红线》在央视热播,山东《读书节》一呼百应,广西《文化周》开展得红红火火。相比之下,在这方面已经落后的我们,不能让“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仅仅成为一个标语性的口号,展望前途,任重道远。值得庆幸的是,新近成长起来的《河北土地观察》,这两年在传播和宣传土地文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深受省内基层国土人的喜爱。作为这片热土上新生的国土资源文化媒体,要适时举办新闻、摄影、文学等各类或综合业务培训班,打造经验交流平台,提高作者写作技能,确保稿件质量;要建立年度优秀通讯员制度,奖励先进,激励写作者写作热情,保障稿源充沛;要开展问卷和座谈活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提高办刊质量,永葆杂志活力。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阵地,理应受到我们的热爱,理应得到茁壮成长。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