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福海大哥而荣耀
来源:作者:赵福海时间:2011-12-09热度:0次
为福海大哥而荣耀
——在赵福海先生《天堂里的微笑》《小小说创作启蒙》首发式暨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1年11月12日)
张鹏涛
今天十分荣耀和高兴受邀参加在实验中学召开的赵福海先生《天堂里的微笑》《小小说创作启蒙》首发式暨研讨会。首先,因为本人在创作的道路上多了两本很好的“学习参考书”;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本人为我县的中小学生有机会拜读这两本地地道道的乡土教材而感到由衷的兴奋。
同时,也为能够走进实验中学这片文学热土而感到高兴,贵校的校报《实中校园》本人是每期必读,对其中的文学版块更是细读乐读,深深地为师生的才华和精神所折服。
在我的印象中,这时第一次完全只有我县文联和作家协会成员参加的研讨会,也是第一次在学校召开并且邀请老师学生参加的研讨会。赵福海先生朴实无华的创作风格和心系教育,关爱后生的真挚情感可见一斑,着实令人佩服!
今天请允许我借此宝贵机会谈一谈我对福海为人和为文的浅见:
我和福海哥相识于四年前,他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大哥,能与他相识实在是我生命中的一件幸事。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一位作家的灵和魂,我对他的认识概括为一句话:他是一位作家,而非一个简单的写手。
一、有情义、有担当,为人质朴、敢为人先,是我县文学界乃至全国小小说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之一
我县文化底蕴相较周边县市不算深厚,但是近几年来在文联宫拂晓主席、马红军主席和作协崔永照主席、赵福海主席等人的带领下开始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开始在省市文学界暂露头角。这与福海大哥强烈的使命感和创作欲望是分不开的。尤其是近年来福海先生利用网络等力量,先后在“小小说作家网”、“中国小小说作家网”、“中国国土资源论坛”、“中华文学文艺论坛”等领域担当版主,并有了与省内外文学界知名大家切磋过招的机会,让全省乃至全国听到了栾川的声音,为我县文学“走出去、传播开”起到了引领作用。诗集《小鸟醒了》、长篇小说《黄金机遇》等更是成为我县文学领域的大作,成为我县长篇创作的旗帜之一。
我有个亲戚在洛阳,某次见面说:“你们县的赵福海写的文章太好了,我经常上网拜读。”我自豪地告诉他:“我们俩是朋友,他是我大哥!”
二、写作大胆,涉猎面广,具有作家的魄力和眼界,不只是一个写手
本人认为他是我县作家协会中最为作家的作家之一。他写作的内容涉及爱情、婚姻、人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有批评、有褒奖,用语大胆,大侃嬉笑中见真情见思想。我与他相比,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写手,在创作的过程中摆脱不了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对身边人身边事不敢写不想写,害怕别人对号入座,说我神经,说我没事找事,无法进入真正的写作状态。
据说,雨果在创作《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买了一瓶墨水和灰色毛线衬衣,将自己全身从脖子到脚尖统统包住。把衣服锁进橱里,免受出门的诱惑,一心钻进小说里,像走进牢房一样。福海哥是还没到这个境界,不过我每次见福海哥除了谈文学还是文学,谈他的文学观点、创作计划等,在外人看来应该是两个“疯子”吧,只是我不敢像他一样逢人必谈文学般的疯掉。这也许便是我和他最大的差距吧。
三、作品充满了“真、善、美”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难能可贵的是让我们看到了栾川的山之情、水之韵、人之魂
《父母的爱情》、《醒来,母亲走了》流淌着我们父辈质朴的爱情和浓浓的亲情;《不能过那条河》、《是谁弄疼了生活》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爱情的善变和叹息,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爱情买卖”的无知与丑恶;《高宝的烦恼》让我们看到了百姓对做官本质的善良曲解和为官的无奈与坚守等。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似乎触摸到了栾川大山冷峻的岩石,听到了河水潺潺的流动,看到了乡亲酸甜苦辣的生活画卷,看到了我的父亲,我的兄弟,我的大嫂,我的妹子。
强烈的使命感、疯狂的创作精神,对精神家园的固守和对故土的热恋注定他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最后,衷心地祝愿福海大哥佳作迭出,祝愿我县的“文艺精品进校园”越办越好;祝愿学生能借此平台提高写作水平,提升文学修养,成为我县文学领域的后起之秀,为我县文化的传播做出积极贡献;祝愿我县的文学之花也因根植校园越开越绚烂,越开越美丽,越开越青春!
谢谢大家!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