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诗歌

青山依旧在

来源:作者:刘连营时间:2018-08-20热度:0

来到紫蓬山时正值中午,薄云袅袅的天空上,太阳就像一个烧得正旺的火球,还没上山呢,面颊上的汗水就不停的顺着脖颈朝下淌,前胸后背一会儿就湿透了。

热是必然的,进入盛夏了,不热才不对呢。紫蓬山的热是晴热,干干爽爽利利索索,虽热却不燥,仰头望天总有几朵云像是在赶路,前面的刚飘了过去,后面的马上又跟了上来,都很好看,像风姿绰约的女人。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哪首歌唱的?蓝天白云,洁净如洗,还带点神秘,紫蓬山还真是很美呢。

进了山门,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徒步而上,眼里的景色顿时就变换了另一种模样。山路两侧,森林茂密,泉水清冽,怪石嶙峋,不时就会出现一处名胜古迹,茂密高大的林木将投影铺在了路面上,成了一把天然的遮阳伞,人走着虽不断抬升着海拔高度,心跳的节奏也不似山下那般平稳了,吸气与呼气有了一点忙乱而变得不再协调,但太阳的灼热大都分都被树木挡住了,人的舒适度反而比山下好了许多。

看紫蓬山的介绍,方清楚了山名的蕴意。紫取自紫色袈裟,蓬取自蓬莱仙岛,故得其名,寓于“迎紫气,赴蓬莱”之意。紫蓬山的山门上书有一副楹联:紫气东来丛林千古毓锦绣;蓬山西去大众十方仰福像。上下联的首字也恰是“紫蓬”二字,“紫蓬”二字就有了浓厚的佛家色彩。

紫蓬山还有一个山名,叫李陵山。三国时李典镇守庐州,观其山层峦叠嶂、奇石嶙峋、林木茂密、寂静清幽,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顿生喜意。在乱世里戎马匆匆东奔西突屡建战功的李典,心里一直不曾忘怀他的大磨大难的七世祖李陵,见到这么一处好山水,深受中国儒家文化伦理熏染的李典萌生了在此山巅修建庙宇、以祀祖先的念头,这就是李陵山的来历。

李典何许人也?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也。李典从小崇尚学习,骨子里继承了祖上骁勇善战的血统,然而更有着胸襟开阔、深明大义、谦逊忍让、尊礼崇教的儒雅品性。李典很小从军,有智有谋,军阶不断提升,虽然年纪不大,却被上下官兵尊为长者。李典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祖先的功名始终激励着他出生入死,建功立业。具有大儒风范的李典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战将,深受曹操的器重,可惜英年早逝,去世时只有36岁。

由一座山而翻开一段尘封的历史,透过刀光剑影鼓角相闻的厮杀,我看见了湮没于岁月深处的一段故事。

群雄争霸的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存续时间为公元220年到280年。从三国时期往前翻页定格在公元前的99年,这一年,效力于汉武帝的西汉名将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兵五千对阵匈奴八万,如此悬殊的兵力战法后果可想而知。兵败后的李陵在汉武帝看来应该以身殉国才是,万没想到却降了匈奴,堂堂皇帝岂能容忍,加之身边文武大臣谗言挑拨,汉武帝就将气撒在了李陵家族身上,可怜无辜的母弟妻子皆被牵连。 

李陵的遭遇引起了司马迁的同情,这时的司马迁在汉武帝朝政做太史令,类似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在司马迁看来,李陵虽兵败而降,实属无奈之举,只因双方兵力太过悬殊才导致如此。况且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士兵有恩信,对人也谦虚礼让,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风范。司马迁十分鄙视那些围在皇帝身边的文武大臣,这些人只知道在皇帝面前挑拨离间,落井下石,无限夸大李陵其罪名。

于是司马迁就对汉武帝上言,替李陵打抱不平,说李陵只率五千步兵,却能深入匈奴,孤军奋战,并且杀伤了一万余敌人。在援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绝境下,虽战败了,但李陵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仇吧。

司马迁的本意是宽慰皇帝的,可是他过于直言,伤了汉武帝的自尊心,导致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一怒之下,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如果也像皇帝身边那些见风使舵一边倒的大臣,随着一起说李陵的坏话,也许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后人眼里的那个史学家了,然而这不是司马迁的性格。富有同情心耿直谦和的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不久,朝野上下到处传闻着李陵要带匈奴兵攻打汉朝的消息,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按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豁免办法:一是拿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钱赎罪。腐刑虽能保命,可是却要经受残忍的身体摧残和极大地人格侮辱。悲痛欲绝的司马迁经过了异常痛苦的精神折磨后渐渐从阴影里走了出来。他想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在大牢里,司马迁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这些经历了苦难受到了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深深的激励了司马迁。他又想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嘱托,想到了自己正在编写的史记如果死去谁来完成。想着想着,司马迁的心里似乎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不能就这样屈服,一定要把史记写成,于是司马迁毅然选择了腐刑,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李陵之祸就这样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司马迁也死掉了,但是一部《史记》扬天下的那个太史公却获得了新生。

沿着弯曲回旋的山间小道前行,“西庐寺”三个金色的大字出现在了眼前。进得西庐寺,只见三三俩俩的人影穿梭在庙宇殿堂前,香炉里漂浮着缕缕青烟,朝拜祭祀的气氛顿时浓了起来。西庐寺周围松竹环抱,古木参天,环境幽静,最为壮观的是这里生长着大片大片挺拔秀美的麻栎树,山风吹来,树影波动,发出幽幽的声响,似乎向人们诉说着紫蓬山的悠悠情思。麻栎树为高大落叶乔木,一般高达30米以上,木材坚硬,耐腐蚀,不变形,果实树皮叶子均可入药,民间偏方常用于止泻消炎。西庐寺的许多麻栎树,树龄都已在200年以上了。    

西庐寺是紫蓬山的峰顶,也是紫蓬山香火最旺的地方,山顶上建有大雄宝殿、鼓楼、藏经楼、多宝佛塔等多处建筑,佛教中四大菩萨中的观音菩萨殿和地藏菩萨殿就建在藏经楼的两侧。走着看着,想当年李典建庙于山巅,如今还能看得到岁月的痕迹吗?带着发思古之幽情的新奇和疑问,我在这片殿宇楼阁间到处寻觅着。也许是我专注的神态引起了出家人的注意,有一个年约四十岁上下的方丈很热心地问我,请问施主在此有什么心愿,我便问他,当年李典在此为他的七世祖李陵建庙,这庙还在吗?方丈摇摇头,说,哪还能保存到今天呢。不过现在倒是有一座新建的李陵殿,他指着藏经殿的后面,施主可去一看。

谢过方丈,我来到了李陵殿面前。李陵殿太平常了,就像是农家小院里最简单的三间平房,不高不宽也不大,李陵殿三个烫金大字的匾额悬挂在门厅的正中间,门柱两侧书写着一幅楹联,右联是昔为汉朝名将,左联是今为佛门护法。据说这样的一种格局是依照当年原样建造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倒对西汉大将李陵的后代,三国名将李典的敬佩又增了几分。

可惜的是李陵殿大门紧锁着不能进去,站在门前透过方寸大小的窗格朝里面看,昏暗的房间正厅里放着一张长长的供桌,上面摆着三个牌位,中间是李陵,左侧是司马迁,右侧是李典,除此而外,没有再看见其它什么设施。

看着这简陋的李陵殿,再望望四周造型雄伟高耸如云的各式殿宇,心里突然升起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好像怎么也说不清楚,只是此刻想立即下山的念头是那样的急迫,不容犹豫。

沿原路返回时再一次从大雄宝殿前面走过,耳边传来了阵阵隐隐约约的诵经声,清脆而响亮的木鱼打破了西庐寺的宁静,一处偌大的炉鼎前,请香的人们更多了,有的跪在地上,有的虔诚地弯着腰,也有站着的,在他们前面的香炉里,缕缕燃烧的青烟弥漫在紫蓬山的上空。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店口

下一篇: 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