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小说

村外茅屋(十五)

来源:作者:辉县雪梅时间:2017-04-18热度:0

自从和城里的超市订了粉条和土布销售合同后,郝局长和马书记他们就没有一天的消停。这不,都“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天气了,但在刘湾村却是热火朝天一派热闹景象。这一日,刘湾村广场上彩旗飘飘、鼓号声声,“中国·太行首届红薯粉条文化节”大红条幅迎风猎猎,村民们沉浸在欢快喜庆气氛中,几个用砖块垒砌的大锅台由西向东整齐排列,上面各架着一口大锅,旁边摆着几口大缸,一村民站在锅边架瓢、漏粉,其他村民有条不紊地把入锅的粉条过水、清洗、晾晒……他们正在进行纯手工红薯粉条制作表演。这是由市国土局和刘湾村经过精心策划并主办的,多名市领导和市摄影家协会、媒体记者都来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宣布中国·太行首届红薯粉条文化节开幕。市长致辞:

去年以来,围绕到2019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市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按照“整体推进、提质提效、创新方法、扶出特色”的思路,大力开整村扶贫、项目扶贫、兜底扶贫、社会扶贫、党建扶贫,取得了明显鲜果。刘湾村作为一个贫困山村,条件差、底子薄,脱贫攻坚任务重,困难多。但是,帮扶单位国土局和淳朴勤劳的刘湾人不等不靠,变压力为动力,化短板为优势,着力在特色农产品发展上下功夫、谋思路,特别是这次红薯粉条文化节的举办,不仅找到了一条让山区群众摆脱贫困的有效路径,也使纯手工制作粉条的传统技艺得到了传承保护。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你们开阔思路,创新方法,担当负责,主动作为,为确保到2019年6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8000多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带了一好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谢谢大家!

刘湾乡的美女乡长向媒体及参会人员隆重介绍说:
   刘湾村红薯久负盛名。该村土质属特有的石灰岩红粘土,土壤富含磷、钾等微量元素,非常适宜红薯生长需要,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促进薯块储存营养干物质,所产红薯质地坚实,含粉量极高,做出的粉条劲道味道好。市国土局驻村帮扶队长郝局长和刘湾村就想到了发挥特产红薯优势,积极探索公司+农户模式,在村里成立了特色产业公司,由郝局长任经理,引导群众和流转困难群众土地大面积种植红薯,做好纯手工粉条文章,目前已流转6户特困群众土地近百亩,并与村中55户贫困群众建档立卡签订了劳动合同,以此实现共同富裕。基于此,我们举办中国·太行红薯粉条文化节,旨在深入挖掘、开发刘湾的土特产产业链条,把刘湾村的红薯、粉条等打造成特色,争取走出一条适合刘湾村发展的脱贫攻坚致富路!谢谢!

红薯粉条文化节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社等十几家国内媒体和2家境外媒体的记者也被吸引来了,他们纷纷肩扛摄像机围绕着一口口大锅、几口大缸和锅边架瓢、漏粉的村民及其他把入锅的粉条过水、清洗、晾晒的村民咔嚓、咔嚓拍照、摄像。只见白色的红薯芡粉倒入大缸内,加上热水调制,3个壮汉轮番上阵,反复搓揉,直到红薯粉吸收水分均匀,形成无疙瘩、不粘手、能拉丝的光滑柔软面团,由漏粉师傅将面团放入特制的漏勺里,一根根银线直坠热气腾腾的大锅里,捞粉师傅娴熟地捞出刚成形的粉条团,整形、沥水,再经晾晒师傅调教,寒风掠过,亮晶晶的粉条高挂下垂如瀑布飘逸,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漏粉、捞粉、晾晒默契合作、一气呵成,令人外来参观的人叹为观止。这边粉条刚做好,那边酸辣粉、粉条焖黄豆芽、粉条汆丸子的摊点一溜排开,由参观者免费品尝红薯制品。

马书记不停地穿梭期间,对前来品尝的客人一一介绍:粉条是纯手工制作,没任何添加,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具有柔软可口,营养丰富,久煮不化,易烹饪,耐保存,是“人造鲍翅”。并对着记者镜头扳着指头开始算账:

 “一亩地平均能产5000斤红薯,出1000斤粉芡,下成900斤粉条可卖9千元,一个家庭就能增收6万元”。  

这边郝局长也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这次“粉条节”,邀请了国内6省20多个城市的30多家农产品经销商前来,现场签订了5万斤的红薯订单。下一步我们还要对红薯叶、梗、块、条进行综合开发。”正在介绍着呢,郝局长忽然听到了织布机的声音,循声望去,他突然灵机一动,心里一乐,心想何不趁此大好机会宣传一下山村的土布呢?他迅速转移了一下话题:“各位,我想趁此机会让大家开开眼,让你们看看山村的好东西。”大伙一听说还有好东西看,纷纷都来了兴趣,嚷嚷着:“好东西?什么?”

“走,我带你们去。”

郝局长带着他们一行来到了红薯粉条文节一条街尽头的一个坐北朝南的院落,其实这个院落是一个废弃的小学,是郝局长为了发展土布织纺,经过简单改造,利用村内闲置地方罢了。只见这个四四方方的院子里左右两侧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十几台织机,每台织机上各有一名年龄不同的妇女正在聚精会神地穿梭织布,动作娴熟,节奏错落有致,院子中央横着摆放着三张桌子,桌子上一条雪白的台布上整齐地陈列着各式花纹的成品土布,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客人们和新闻媒体的记者们哪见过这阵式,个个惊呆了,瞪大了眼睛,好奇地围着传统的织机欣赏着村妇优美的穿梭动作,捧起来传统工艺织出来的色彩艳丽、不失大气的纯棉土布,像得了宝贝一样不停地拍呀摄的,并有国外记者对着一起陪同的市长、乡长、郝局长和马书记竖起了大拇指,赞不绝口,嘴里不停地: 

“good,good,werygood”

“beautiful,verybeautiful”,并有人当场掏出钱来想要买几条回去,小院里顿时响起了爽朗的笑声,热闹异常。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