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小说

明朝秘史

来源:作者:黄海强时间:2013-05-08热度:0

  引子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我每当吃完了碗,总喜欢翻开一本关于《大明史》的史书,里面有很多英雄人物值得我们去了解,当我接到这本书之后,我打算更详细地介绍英雄人物。那年秋天,也就是去读大一的时候,我就开始动笔了。首先这些英雄人物我写给我自己看的,当然别人喜爱看,也可以拿去品读。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从洪武元年(1368)正月开国,到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灭亡
   ,存在了276年,共经历了16个帝皇。明朝前期,经过朱元璋,朱棣父子多次在政治上改革,使得明朝逐渐强大起来,之后有“仁宣之治”,“弘治中兴”,这可算得上明朝有作为的改革。历史的车轮谁也挡不住,到了嘉靖皇帝,朝政便紊乱起来,明朝从一个强大的王朝逐渐走向衰亡;在衰亡的时候,幸好有一个大臣冒死上奏,主张改革,他就是张居正。他使得明朝有了阳光返照,出现了短暂经济的繁荣。后来再到神宗亲政之后,此人手段残忍,无恶不作,人们不断地起义,明朝的历史江河日下,病入膏肓,到了崇祯的时候,明朝的历史也无法改变它的病状,即使有了许多爱国的大臣不断上凑,要求改革。可是崇祯不理朝政,每天沉浸在美色里,最后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崇祯皇帝却自缢于一棵树下,明王朝就此凄然谢了。
   关于我写的这本书,以史料为基础,再以一些年代和重要人物为主线,并融入一些小说的写法,并对古代的一些政治,经济制度加于评价。


第一章元末明初
乱世起枭雄
    1
元朝末年,朝廷非常腐败,对老百姓不断地压榨,徭役和赋税也在不断地增加,使得老百姓喘气不过来,由于战乱,他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官逼民反,每个地方都存在,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元朝面临着土崩瓦解,它的末日即将来临。
  一切的一切的陈述都是从元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的那个夜晚开始吧。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县北赵府村)一个极为贫苦的农民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六个孩子。他就是朱元璋。他长得很可爱,浓浓的眉毛,眉毛底下长着一双发亮的眼睛,一会儿看着他们的兄弟,一会儿看着窗外的远山。朱元璋来到了这个世上,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因为他的家庭非常贫穷,都是农民出身的,父母没日没夜的干活也养不起全家人。有时候,父母一边带孩子,另一边给地主种地,到头来才换来一点点儿粮食,可是全家八九个人光靠这点粮食是吃不够的。人家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没错。朱元璋从小就很懂事了,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他学会了煮饭,一有时间就给人家放羊,做短工之类换来几个铜钱。
  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因为他出生的时候刚好是农历八月初八,所以父母给他取个名字叫朱重八。他的父母是贫民出生,没认识几个大字,所以给孩子们取名字时,既简单又不会忘记。朱家的孩子取名字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比如朱重八的高祖名字叫朱百六,曾祖名字叫朱四九,祖父名字叫朱初一,他的父亲名字叫朱五四。
  朱家是非常贫穷的,一年四季里朱重八只能光着脚放牛,寒冬腊月也没能穿上一件棉袄。一件衣服老大穿短了接着小弟继续往下穿。
   朱重八的童年虽然过着很寒碜,但是他很快乐,因为他有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兄弟之间也没有吵过架,所以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嘛。
  朱重八的童年在一间破屋子度过,冬暖夏凉,这里成为他们的游乐园。他的大多数时间是给地主流德放牛。他曾经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可是朱五四因付不起学费,只能辍学给地主放牛。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朱重八便挑重任—上山砍柴,下田干活。朱重八的梦想是要好好的生活,将来要干一番大事业。
   此时的中国,乱悠悠,在极为腐败的元朝统治下。那些蒙古鞑子认为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不是人,而是比奴隶还要悲惨的奴隶。元朝的统治者经常把赋税强加在老百姓的身上,使得他们难以活在这个世上。元朝如此的黑暗腐败,人民起来推翻它,那是历史的必然性。正所谓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个使命就落到了朱重八的身上了。
   元至正四年(1344),这也是非常特殊的年份。旱灾,蝗虫灾,瘟疫灾降临了整个淮河流域。朱元璋家里迎来了灭顶之灾。他的父母,大哥相继死去了,大嫂也回了娘家,家里只有他和二哥了。哥俩的性命虽然保住,但家里的粮食所剩的不多了,二哥只好外出逃走。朱元璋一个人呆在家里,心里非常难过,一个个亲人离他而去,每逢日出与日落,他独自沉思,我该何去何从?他的心里非常矛盾。
   2
  为了有一口饭吃,17岁的朱元璋无奈之下选择了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在哪儿做起了小行童。扫地,打钟击鼓等这些活儿全都给他包揽了,朱元璋从没有偷懒过,可一些老和尚老是喜欢训斥他。
  后来朱元璋才慢慢地发现,其实这些老和尚非常懒,他们从没有念过经,也没有拜过佛,甚至他们还可以娶老婆;还有呢,老和尚总是让朱元璋去干一些粗活。那当然,因为朱元璋刚进寺,这些粗活自然而然地由他来承担了。
  朱元璋一直忍气吞声,然而灾情越来越严重。皇觉寺里的粮食也不够吃了,再加上老百姓也不施舍,寺里的僧人也一天一天挨饿下去。主持开始打发和尚们离开寺庙云游化缘,所谓的化缘就是讨饭。朱元璋做了十几天的行童,甚至还不会念经,不过实在没有办法,他也只好扮成和尚离开寺庙到处去化缘。
  哪里收成好,朱元璋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主要到达的地方是淮南和河南,不过这里也是饥荒的重地,老百姓几乎没有什么收成。最可悲的是去讨饭的时候,还受到别人的欺负,朱重八没有父母,没有家,也够可怜的。他一边走一边讨饭,从一个村庄穿过另一个村庄,可他的碗里一直是空的。他没有灰心丧气,继续往前走,前边碰到了一条小河,口干了就跑去喝几口水。讨饭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不过为了生存,这点男人的尊严又算得了什么?朱重八和别的乞丐有所不同,他非常有骨气,不想一辈子当乞丐,他要出人头地。在行讨中,他洞察了周围的民情,研究了河南,信阳,汝州,陈州,毫州的地理位置,使得他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社会经验,又结识了一些英雄豪杰(就是乞丐们)。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朱元璋刚毅的性格,同时也开始使他变得更残忍,所谓的弱肉强食,在这样动乱的年代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也算是万幸了。不过可以这样说 ,这段特殊的经历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流浪了三年,走遍了整个中原地区,原来柔弱的性格变成一个有自信战胜一切困难的人。这是他人生伟大的转变,许多人很可能在脆弱的环境里自生自灭。一个人的转变于他的心,如果说一个男人在谈对象时失败了,甚至有什么想不开跳楼自杀……这种是最可悲的。说明了他对自己没有信心,像朱元璋那样曾经历了爱情的背叛,亲情的失去,可是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一切的一切都能忍受得了。
  这三年里,朱元璋在流浪中认识到了国将不国,人民的生活日益恶化,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儿痛苦地挣扎。他意识到天下必将大乱,没错,这三年里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比如说北方的白莲教教主广收门徒,准备要造反,推翻元朝。朱元璋也略有耳闻,此时他又回到了皇觉寺,他开始发愤图强,广交天下的英雄豪杰,准备要干一番大事业。
         3 
  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政府强征15万民夫去开黄河故道,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元朝的末日到了。
  此时白莲教教主韩山童顺着动乱四处散播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然后又派教徒充当挑河夫,去大力宣传。此妙计都是韩山童一手策划的,他故意叫他手下把石头刻成一个人,然后埋藏在沙坑里。等到时机成熟了,就发动起义。
正是晌午之时,有一个民夫正在用铁铲挖土,忽然挖出一块既坚硬又像人的模样的东西。那个民夫很惊奇,于是大声地喊着:
“大家来看看!大家来看看!”
大伙儿都急急忙忙地拥过来,想见证一下是什么稀奇宝贝。谁不想发财啊?大伙儿像一窝蜂一样把那个民夫团团围住了。一会儿,大伙儿都沉默了。为何呢?哦原来土坑里埋着一个石人。石人只有一只眼睛,背上还刻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字迹。石人出土,并且还有字迹,民夫们都认为此东西是吉祥物,上天有意这样安排。他们个个都瞠目结舌,相信过不久天下必将大乱,于是在黄河工地上的民夫情绪更加高涨,相信不久将来他们的命运会改变,会过上好日子。
1351年五月初,韩山童和刘福通、杜遵道等三人,在安徽阜阳县趁机聚众几千人。他们杀牛宰羊祭告天下,准备发动起义。刘福通推举韩山童为起义的统领,当为中国主。他还在民众中散播,称韩山童是宋微宗八世之孙。还有刘福通也自称是南宋将军刘光世的后代,理应是辅佐中国主。此时韩山童站在台上,腰里挂着一把锋利的大刀。韩山童大声说:“诸位,今天我为何要召集大家来这里呢?”其中有一个背有点儿驮的中年男子立刻站出来,说:“蒙古人占领我们的土地,欺压我们的同胞,我们要推翻蒙古鞑子……”
“我们要赶走蒙古鞑子……我们要赶走蒙古鞑子……”刘福通一边
竖起大刀一边呐喊着。所有的民夫也跟着他响应起来,甚至远在几里之外的老百姓也纷纷地赶来加入韩童山的队伍。
时机终于成熟了,韩山童马上宣布:“诸位,我们现在就去攻打县衙。”此时这些民夫非常高兴,高兴得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韩山童扛着大刀冲在最前面,刘福通一边吆喝一边指挥这些散乱的民夫。说实在这些民夫跟着韩山童去攻打县衙,那是必死无疑。因为他们平时没有真正的训练过一日,只是凑够了人数临时上阵而已。大约过了两个小时,韩山童等这些人已经步行到了县衙门口。可是发现县衙大门是打开的,刘福通认为事情肯定有蹊跷。韩山童等人又调转队伍,回到原来的目的地。然而队伍刚走到了半路,就碰上元军埋伏。
经过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元军也死伤无数,不过韩山童的队伍也损失惨重。不幸的是韩山童被捕之后也牺牲了,还好其妻杨氏和儿子韩林可以趁乱逃跑,这些剩下的队伍在刘福通率领下终于突出了重围。
同年五月初三日,刘福通又率领队伍攻占了颍州城,这次起义也叫作“红巾起义”。这次起义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韩山童、刘福通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反抗元朝封建统治的大旗。他们的命运和以往的农民领袖起义一样,都被镇压,起义的结果很不乐观。不过它比起陈胜吴广起义略有进步,至少他们没有全部阵亡。
自古以来,要想建立一个强大的皇朝是非常困难,要想毁灭一个皇朝那是相当容易。上天想要抛去元,这些起义的农民已经给元挖好坟墓,过了不久,反元的队伍进一步扩大,比如在湖北彭营玉、徐寿辉也发动了起义,方国珍、张士诚也在江苏和浙江举起反元旗帜。看来元朝的末日到了。“红巾大起义”传遍整个大江南北。
此时还在躺在床上睡觉的朱重八,他辗转反侧。他不想老是呆在皇觉寺里,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窝囊生活。他热血沸腾,迅速地爬起来,然后背着行李踏上新的路途——去投奔“红巾军”。于是他连夜赶路,终于到了濠州城。
    4
 濠州城,这里的守卫者是郭子兴。至正十二年(1352),濠州城被元军多次围困,城里的士兵开始缺粮断水,估计坚守不了几天。此时郭子兴坐在元帅府里和士兵们商讨下一步的对策,他正想发话时,突然一个军士前来报告,说:“我们抓到了一个元朝的奸细,请将军如何处置?”郭子兴看了看这个军士一眼,反过来问了他说:“你怎么知道他是个奸细啊,你从哪儿看出来?”那个军士低着头,也不敢回头看郭子兴,接着吞吞吐吐地说一句:“这个人……说来……投军的……现在元军围困我们……哪还有来投军啊……他肯定是元军的奸细。”
郭子兴半信半疑,于是他决定去看看这个奸细张得啥模样?他立刻上马,赶到了城门口。终于见到了这个所谓的“奸细”,这个人长得非常奇特,额头和太阳穴隆起﹑颧骨突出、宽阔的下巴比上颚长了几分、大鼻子、粗眉毛、金鱼眼、满脸黑胡须。
郭子兴走到了朱重八面前,让士兵松开绑,很有礼貌地问了他:
“你是元朝派来的奸细吗?你来这里干什么?”
“我来投军,我不是元朝的奸细。”朱重八很平静地回答着。
郭子兴发出了冷笑声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有人来投军?你不用狡辩了,来!拉出去斩了。”
士兵们稳稳地抓住了朱重八的双手,朱重八也并没有反抗,还是那么的冷静,他又扭着他的头,很可怜的样子,对郭子兴说:“将军执意要杀我,我也无话可说。请允许我把话说完。”郭子兴看了看朱重八,更似乎觉得他不是真正的奸细,他是来投军的。于是假装对朱重八说:“在你临死之前,你还有什么要求?”
朱重八昂首挺胸,很冷静的样子对郭子兴说:“蒙古人侵占我们的领土,蒙古人害我们的同胞,我想和将军一起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郭子兴笑了又笑:“既然你有这份心意,那我就真心诚意地收下你吧。”郭子兴这招妙计,其实想试探朱重八来投军是不是真的?朱重八平时很镇静,郭子兴也不敢小看他,很明显他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
郭子兴开始吩咐士兵们设宴摆酒,为朱重八接风洗尘,同时也询问了他的名字、来历。当朱重八说是千户长汤和介绍他来之时,
郭子兴更加感动了,瞬间,两个人互相敬酒,开怀畅饮,共商讨元之事。
   虽然朱重八是汤和介绍来的,但是郭子兴并没有编入汤和的退伍里,后来郭子兴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做了贴身侍卫。在军队里,朱重八的才华非常出众,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很讲义气,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不怕牺牲,冲在最前边,这一切的一切让他有了崇高的威望。再加上老乡汤和介绍,他很快被提升为九人长。这个职位虽不是很理想,但是它是朱重八一生中第一个官职。
朱重八终于能做官了,他非常兴奋,兴奋得整晚也睡不着。如果哪一夜睡不着,他会悄悄地从床边爬起来,然后靠近窗台,望着远处的山川,此时月色多么迷人啊!哦,原来今晚是农历十五日。此时一阵冷风吹来,朱重八不停地颤抖,可能犯了一夜的风霜,他被秋风吹醒了,忽然又想起了三年来漂泊的生活,想起了死去的亲人。一会儿,他终于返回来了。他一边走一边默默地念着:我要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做了郭子兴的贴身卫士,朱重八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这跟他平时的机灵是分不开的,再加上一有空他就自学读书,所以他才有这样的一身本事。朱重八的威望在军中越来越高了。
自从朱重八自学读书以后,肚子里的墨水渐渐地多了起来。他觉得他的名字很庸俗,所以才决定换了自己的名字。此时的朱重八变成了朱元璋。
            5
汤和是朱元璋的老乡,在朱元璋刚参军时,他已经是千户人家了。他和朱元璋关系非常密切,有饭同吃,有衣同穿。在军营里,汤和做的官比朱元璋要大得多,可是他却很尊敬朱元璋,这是非常奇特的事情。汤和觉得朱元璋不是一般的人,是人中之龙,是上天派来的天子。由于朱元璋才华出众,郭子兴很快就视他为心腹,并将养女马氏许配给他。这个马氏是郭子兴挚交马公的女儿,后因马公去世,便收她为义女。平时马氏非常勤劳贤惠,可算是良母型的女人。郭子兴收了这样懂事的义女,他们非常欢心。郭氏夫妇看到朱元璋有着非凡的才华,可能对以后郭家事业大有帮助,就把年仅21岁的马氏许配给他了。
在军队里,朱元璋娶了老婆,马氏算是他的正妻。在当时来讲,朱元璋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终于有了一个家,不像以前那样没人问没人管的朱重八了。他饿了,有人煮饭给他吃;他腿麻了腰酸了,有人给他揉揉背;他冷了,有人给他送棉被和衣服。有个家总比没有家的好,他们俩感情一直很好,一直维持了很多年。
朱元璋有了温暖的家,他在事业上也蒸蒸日上,从原来的九人长被提升到军队中的总管。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厅干部了。在军队里,他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贪赃枉法,是一个非常讲原则的人。
不过有些人是不讲原则的,特别是那些地主,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历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对立的,就像奥巴马敌视本拉登一样。很快,朱元璋将面临更大的麻烦。
麻烦的事情就从这里开始,一天郭子兴在濠州城里逛街,忽然被几个黑衣蒙面人挟持,刀架在脖子上。这些蒙面人也不是为了银子,但是他们为什么要挟持郭子兴呢?可以这样的猜测:这些蒙面人很可能是郭子兴的仇人。
此时朱元璋在军营里正闲着,忽然想找郭子兴喝几杯酒,解解闷。当他走进郭子兴的房间时,就发现里面是空的,那郭子兴去了哪儿呢?朱元璋摸了摸后脑勺,后来问了一个军士。军士说,郭将军去濠州城逛街。可是郭子兴去了半天仍没有回军营,朱元璋觉得情况有点不妙。于是就派人四处打听,后来才知道是孙德崖的这伙人干的。朱元璋立刻赶往孙德崖家里要人,孙德崖摆出一副惊讶的表情,还说一起出去找郭子兴。其实孙德崖在朱元璋的面前,是故意在演技。最后朱元璋把参与绑架的那个士兵带到了堂上,铁证如山地摆在了孙德崖的面前,孙德崖哑口无言,像一块傻愣的木头立着。朱元璋瞪大了眼睛,然后对孙德崖说,你自己干的事,你自己看着办?孙德崖才开始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说不定惹来杀身之祸。过了一会儿,孙德崖才承认是自己干的。后来朱元璋从孙家的地窖中将已经被打得半死半活的郭子兴救了出来。
朱元璋救了郭子兴,再一次立功。郭子兴非常感谢他,而且更加器重他。
至正十三年(1353)的一月间,朱元璋向郭子兴建议,说另创新军。郭子兴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派朱元璋回到了钟离县招兵买马。于是朱元璋离开了贤妻,回到了老家募兵。当回到老家之后,跟他一块儿长大的徐达、周德兴……等熟人,纷纷地前来应征。朱元璋很快就募得了800多人。他率领这些农民军返回濠州城,郭子兴又提他为中级带兵官。
不到几年的时间,朱元璋的队伍从几百人一下子增加到几万人,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的部队又拿下了滁州、和州,这一回,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间,刘福通在(江苏)夹河镇找到了失散多年的韩林儿,他将韩林儿带回(安徽)毫州并立为皇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此时的丞相是杜遵道、盛文郁,而刘福通和罗文素却做了平章政事。这官职确实不大,但刘福通还是服从,并且做事非常勤快。到了三月,由于郭子兴疲劳过度,离开了人世,那么有谁来继承的位置呢?是朱元璋吗?不是,是郭子兴之子郭天叙。四月,大宋政权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天叙为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如果论才华来讲,元帅这个职位理应是朱元璋的。这不能怪他们,怪就怪在这封建社会所残留的世袭制。
      朱元璋表面上是尊从小明王韩林儿,实质上借助小明王的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是他的如意算盘。他早已知道跟着那帮人反元是不会有好结果的。郭天叙名义是元帅,其实兵权都由朱元璋掌控着,这支队伍以后成为了他的心腹。
      至正十五年(1355)五月,小明王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巢湖红巾军俞通海水师,并决定向元发动进攻。经过了一年的努力,于1356年二月,朱军于采石打败元军水师,解除了元军对长江的封锁。再加上张士诚率部对元军的偷袭,在江南的元军几乎是惨败而归,所剩无几了。此时的朱元璋非常机灵,乘此机会,三下五除二的统率水陆大军,拿下了集庆城(今江苏南京),后把它改为应天府
      集庆城里的元军都向朱军投降了,而且都被收编。他们自愿加入朱军的队伍,朱元璋给他们分发衣服,分发粮食,而且还给他们做官。朱元璋进城以后,立刻安抚当地的老百姓,开粮仓济灾民。后来,百姓也纷纷地自愿参军,朱元璋从原来的四万人猛增到十万人。

第二章扫除障碍
      1
朱元璋终于可以摆脱了度日如年的和尚生活,摆脱了偏僻的凤阳县,摆脱了那些猪朋狗友的歧视,他来到了富庶的应天府,从此成就他的霸业。
朱元璋盘踞在应天府,对他来讲是一件大好事。不过从历史的大趋势上说,这不怎么理想了,自古帝王占据北方,都具备了天时地利,而他却选择了南方起兵反元,最后才夺起北方的地盘,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很少有的。这不能说朱元璋是个非常愚蠢的人,相反,那些后人更觉得他是最聪明的人。朱元璋占据了应天府,像乞丐捡个大便宜,沾沾自喜。不过他不像乐不思蜀的刘禅,他想着在他的旁边还有可怕的对手。比如说住在东边镇江的是元朝军队,东南方平江的是张士诚,东北面的是张明鉴的起义军,南面是元将八思尔不花,西面则是徐寿辉。
可怕的对手,像猫的爪子张开,正等待着老鼠钻进来。只可惜朱元璋不是老鼠,而他是一只老虎。那只老虎正准备吃掉他的眼中钉——张士诚和陈友谅。
   朱元璋想要在应天府顺利地发展自己的势力,吃掉张士诚和陈友谅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两个人不是鼠流之辈,而是当世豪杰。张士诚,东台白驹厂(泰州)人,小名九四,职业是贩盐,汉族人。在当时政府是不允许私人贩盐的,一旦被抓到肯定是要掉脑袋。可是张士诚已经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习惯了,盐照样卖,钱照样赚。他的兄弟也跟着他干起来,他的朋友也渐渐地多了,所以他才有这么大的势力占据整个平江(苏州)地区。陈友谅,原姓谢,1320年出生于湖北仙桃,职业是渔民。他身体强壮,并练了一身好武艺,又略通文墨,曾在县衙干过文书。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便加入了红巾军起义队伍里。在作战中,他认识了徐寿辉、倪文俊……等人。由于他战功显赫,小明王韩林儿也封他为大元帅。他的势力非常强大,跟张士诚相比不相上下。
   陈友谅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至正十七年(1357)他秘密地杀掉起义领袖倪文俊,后又杀了赵普胜,并挟持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 次年,陈友谅率军直扑应天而来,所以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是不可避免的。
   大敌当前,应天府里的官兵议论纷纷。有人说要投降;有人说死守应天府;有人说逃奔到钟山。为了稳定军心,朱元璋下令:逃跑者必斩也。这样的下令,军心也稳定了下来。此时的朱元璋兵足粮多,他没有必要怕陈友谅,正等着他钻进口袋里呢。
   至正十九年(1359),陈友谅已经控制了天完国,他俘虏了许多的元兵,再加上他的旧部。他的兵力远远超过了朱元璋,他的士兵训练多,战斗力强;他敢亮出他的底牌,直奔应天府。朱元璋也不得不提防他啊。
   陈友谅的势力范围是湖北和江西,那里属于长江上游。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而朱元璋占据的地方则是南京,属于长江下游。双方在同一条水线上,所以水战是不可避免的。
   在水战还没有爆发之前,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朱元璋的部下常遇春先下手为强,率部攻克池州。正在睡觉的陈友谅,做了一个噩梦——自己被别人砍了几刀。于是他浑身冒着冷汗,从床上立刻爬起来。这时有一个士兵匆匆忙忙地跑进来了。
   那个士兵弯着腰,很急的样子向陈友谅说:“报告,大人。我军在池州遭到敌人袭击。”陈友谅瞪了大眼,问了那个士兵说:“对方是何许人也?”那个士兵回答:“大人,对方是常遇春。”陈友谅眨了眨眼睛,火冒三丈,立刻摔掉了桌面上的酒瓶。“砰”的一声,瓶子已经被打碎了。那个士兵悄悄地退回去了。此时陈友谅还在沉思着,他想到了曾和他一起抗元的朱元璋,他还想到了抗元猛将常遇春…………这一切的一切都印记在他的脑海里。但今天池州忽然遭到常遇春的袭击,陈友谅大为惊奇,他想准备组织兵力,夺回失去的池州。
   陈友谅也不想吃饭,也不想睡觉,因为吃了个大亏,他真的愤怒到无法形容的地步,自从他参军以来,没有人敢欺负他。过了半个月,陈友谅终于平静了下来,不过在他睡觉之前,他总想起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常遇春。他是陈友谅的死对头。
   常遇春惹火了陈友谅。陈友谅决定进军应天府,结果他真的来了。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率领他全中国最大的舰队向应天府进发, 几百艘战船一齐并进,船上的旗帜很特别,他们的旗上分别写着: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等。他们十分威风,在船上呐喊擂鼓,来势凶猛。
  所有的战船都配备有各种大炮,只要船停在江边,炮口朝着应天府,恐怕朱元璋也害怕三分,再加上张士诚的帮助,让朱元璋不得不做好迎战的准备。
  陈友谅不擅长于各种作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是他的作战的习惯。作战之前,他一般从不具体研究作战的方案,只是凭着第六感,打到哪儿就算到哪儿,在战场上,这种作战方案也具有优势一面,一则可以观察对方的动静;二则可以重新休整,使部队获得补充能量。
  当朱元璋得知陈友谅率领大军前来进攻时,陈友谅已经拿下了采石,这个地方固然很重要,是历代帝皇争夺的军事要地。陈友谅速度非常快,让朱元璋丝毫也没有发现,现在太平城里只有三千士兵,看来难以抵挡了。
   陈友谅先攻太平,后攻应天,太平一战更显示了他强大的实力,结果他以多胜少占领了太平。太平被攻破,陈友谅下一个目标就是朱元璋了。陈友谅认为朱元璋根本没有实力和他抗衡了,有时候他还自个发出冷笑声“朱元璋呀朱元璋,瞧你这熊样,还想跟我争夺天下……”
   陈友谅果真看不起朱元璋,不过朱元璋也并没有灰心,这一回他的聪明才智总该发挥出来啦。为了迎战陈友谅,朱元璋立刻叫他的部下胡大海去请军师。这个几个军师的名字分别是叶堔、章溢、刘基。叶堔、章溢接到邀请函,便立刻赶来报到;可是刘基怎么请也不肯来,这就怪了,胡大海也生气了。这个刘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与三国时诸葛亮可以相媲美啊。胡大海得知这个人有如此的本事之后,马上跳上战马,赶往应天府,上报了朱元璋。
   朱元璋对此人非常感兴趣,又让他的部下孙炎再一次登门拜访,可是刘基仍不理会,反而更恼火;两个部下都请不回刘基,难道上天要我亡吗?朱元璋晚上睡觉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刘基也不想得罪朱元璋,到了第五天,他一个人来到了朱元璋的军营里。朱元璋见到了刘基,立刻迎了上去。两个人亲切地握手,朱元璋说:“刘隐士啊,有失远迎,请多多包涵。”刘基说:“朱大人,你别这样说,该说对不起的是我啊。我让你失望了。”当朱元璋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刘基继续往下说:“朱大人,今天我来你这儿,我不奢求什么,我愿为你效劳。”朱元璋笑了又笑说:“能请到刘隐士像您这样的人才,是我八辈子修来的福啊。”
  其实刘基的真实能力到底有多少?朱元璋也不晓得,他只能把刘基充当卜卦的先生。
  太平失守,这是朱元璋最不想见到的事情。可是太平失守已经无法挽回了,现在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对付陈友谅?于是朱元璋召集了大臣,在军营里议论纷纷,有的人说抵抗;有的人说放弃应天逃跑;有的人却什么也不说,充当哑巴。朱元璋看着这些哑巴的大臣,令他很失望。他相信这些大臣中有的人已经打好了包裹,跟着妻儿做了逃跑的准备。
  此时,朱元璋很失望,彻底失望,一会儿他看着刘基,一会儿看着城外边的动静。刘基很镇静,似乎已经找到了解围的办法。过了两分钟,朱元璋的脸色阴晴不定,他开口问道:“刘隐士,您有什么高见?”坐着的大臣们开始停止议论,个个都往刘基的脸上看去。刘基忽然站起,用藐视的眼光俯视着这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们,用一种很强的语气大声地说道:“那些逃跑的人通通杀掉,看你们这些人那么胆怯!战则必败。现在陈友谅虽然强大,但他骄傲轻敌,只要我们诱敌深入,用伏兵攻击,那么我们肯定取得胜利,陈友谅肯定必败。”
  刘基详细地分析敌情,使那些胆怯的大臣们惊呆了。接下来他洪亮
的声音震惊了周围的人。
   
2
  “你们都想逃走,那城里老百姓怎么办?你们还能去哪儿?除了应天,你们无路可去。我可不想走,我要死守应天!”
   刘基的声音如雷贯耳,震惊周围的每个人。朱元璋也非常感动,但看着这些只为自己寻找出路的人也略带心酸。他非常明白现在的形势是非常严峻,若是不团结,肯定输给陈友谅。所以朱元璋认为在军营里,首先要稳定军心,再强大的敌人也会有失败的时候。当刘基说完话之后,朱元璋像闪电般的站起来,大声地喊道:
   “我们要死守应天,我们要死守应天!”
他的声音如同暴风骤雨,来势凶猛,很有号召力。所有大臣都睁着发亮的眼睛,把全部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朱元璋的脸上。他们看着朱元璋,像看着救世主的脸一样,或许朱元璋就是救世主,能拯救万民于水火。
朱元璋的话给了士兵们的勇气,作为应天的主人有了这样的决心,就算陈友谅有三头六臂,他也一定会失败。朱元璋觉得陈友谅是扫把星,不除掉他,日后必有后患。
此时的刘基也站起来,用威严的目光扫向每个人,然后斩钉截铁地吐出一句:“我们就和陈友谅在此决战。”
大臣把目光再一次投向刘基,看看这位军师是如何使出他的计谋。过了一会儿,刘基说了他的作战方案:第一,我们将一部分的兵力佯攻太平,另一部分的兵力扰乱敌军后方,目的就是分散陈友谅的兵力。第二,我们假装弃城逃跑,把敌人引到应天城外的龙湾,然后再设伏打他。
如果一个军队没有详细的作战方案,那么在战场上秩序是非常混乱的,像陈友谅只凭着他的第六感,打到哪儿算哪儿,这样的作战迟早是会吃亏的。
刘基和朱元璋开始他们的计划,毕竟他们的兵力没有陈友谅的多,水兵也没有陈友谅的厉害,决定把陈友谅的水兵引到岸上来。刘基认为陈友谅来进攻应天,他们必定经过一个地方,那是江东桥。只要朱元璋的士兵把陈友谅堵住在那儿,事情就好办多了。朱元璋已经给陈友谅选择了一块墓地,那就是龙湾。这里开阔平坦,周围是一片茂盛的草地,还有几座小型的石灰山,是打伏击的好地方。
朱元璋马上召集他所有兵力,专挑能打的士兵,组成一个敢死队,冲锋陷阵,英勇杀敌。这些敢死队,跟随朱元璋多年,都是共患难的兄弟。他们分别是杨靖、赵德胜、常春遇、徐达等人。这些人个个身经百战,一旦陈友谅进入伏击圈,他们就执行作战的任务,把陈友谅消灭在龙湾。
至正二十年(1360)六月二十三日,陈友谅说到就到,他率领他的舰队沿着秦淮河一路奔来,此时天色已晚,江面上又泛起了一层层浪花,那浪花朝着岸边滚来,坐在岸边上的人也能听到它的声音;过了一会,陈友谅的舰队开到了江东桥,他非常激动,于是跑到了船头,忽然问起了一个士兵。
陈友谅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士兵答道:“这是江东桥。”
陈友谅再问道:“是木桥还是石桥?”
士兵大声地答道:“是木桥。”
陈友谅借着微暗的月光仔细地察看了江东桥,他很快地发现这儿不是木桥而是石头桥。他意识到他可能中了朱元璋的计了。这一会儿,他真的陷入虎口,难以自拔,等待着一场噩战的到来。
陈友谅推算着,此时的岸边应该是。“星星火把,杀声震天,伏兵涌出”,然而他慌张了一会儿,他又惊奇地发现这儿什么也没有。这到底怎么回事呢?一向精明的陈友谅也被糊涂了一会儿,于是他不得不沉思着。
陈友谅摸了摸后脑勺,思想陷入另一个境界里。他马上大声地喊着:“我们中计了,此地不宜久留,快调船!”
就在这时,陈友谅的手下传来信息,说陈友仁已经领着一万人马准备在龙湾登陆。陈友谅得知有此事之后,就改变他的行军路线,命令士兵们把船开往龙湾。
为了和他的弟弟会合,陈友谅命令船队加快速度,于六月二十四日晌午到达了龙湾,此时的天气非常闷热,地面的泥土被太阳光烧了整个上午,发出一股股焦味。站在船上的士兵奔波了一天一夜,他们没精打采地看着岸边的风景。这里一片宽阔,是休息的好地方。陈友谅组织士兵上岸,一切都很顺利。士兵累了,于是就在草地上坐着躺着。陈友谅吩咐他的手下去前面察看动静,要是有什么情况赶快来禀报。侦察兵去了前面的山头侦查了一会儿,回来向陈友谅禀报,说没有发现任何情况。侦察兵这么一说,陈友谅听了之后心里踏实多了。其实朱元璋早已经在龙湾设下伏兵。待陈友谅的士兵进入伏击圈,朱元璋就开始摇动了红旗。
此时陈友谅在帐篷里安静地睡着了,忽然从不同的方向传来擂鼓声、呐喊声。这些冗杂的声音穿透空气,传入了陈友谅的耳膜里。他被这股可怕的声音震醒了,流了一身冷汗。陈友谅走出帐篷,这一回他惊呆了,怎么来了那么多敌军呢。敌军就在眼前,他们手上挥着闪亮的刀子,陈友谅的士兵也倒下一大半,血软红了整个龙湾。陈友谅看着情况不妙,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组织士兵突围。陈友谅向江边突围,不到一个小时,他们挤上一条小船,逃回了九江。从此胜利的梦想沉入江底,陈友谅再也不敢轻视朱元璋了。
朱元璋并没有损失什么,再一次捡了大便宜,杀了陈友谅一万多人,俘虏了七千,俘获一百艘大船和数百条小船,以后这些战利品为朱元璋夺起天下做好了准备。
  3
陈友谅吃了败仗而归,对他来说是一种历史教训,同时也打消了他狂妄自大的念头。后人可以换另外一种方式评价他,你可以说他是纸老虎,也可以说他是软包子,确实经过了龙湾那一战之后,陈友谅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了,他开始四处躲藏,因为他怕了朱元璋,连睡觉的时候也做了噩梦。他想再等待最好的时机,再一次卷土重来;他认为上次的失败在于没有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实力,所以这一次得亲自训练水军。这次陈友谅开始制造更先进的武器,如果再配备他战舰,可以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此时的朱元璋在应天府,不是沉浸在胜利之中,而是日夜不停地训练军队,准备发动规模更大的战争。他知道龙湾的损失对于财大气粗的陈友谅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陈友谅总有一天会卷土重来,所以做好防备是很有必要的。朱元璋占据了长江下游,他心里觉得不爽,他还要想方设法夺回陈友谅的地盘。因为陈友谅总是喜欢把一些洗脸水,洗脚水倒进江里,甚至撒尿,拉屎也要往江里排,这些卑鄙的作法谁都不能容忍。
龙湾战役取得胜利之后,朱元璋的名声传遍整个大江南北,远在千里之外兄弟也来投奔了他。不久,朱元璋的队伍也壮大了好几倍。他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除了收回陈友谅一些残军之外,还准备派出士兵征服张士诚。
战胜敌人,不是军队的人数,也不是靠强大的武器,而是人心。陈友谅的部队军心涣散,很快他便尝到这样的恶果,赵普胜为人耿直,曾把陈友谅当作自家的兄弟一样看待,有饭同食,有衣同穿,然而陈友谅为了掌控天完国却杀了赵普胜,从此失去了一位好友,但失去更多的民心。因为陈友谅背道而驰,单靠他强大的武器肯定打不赢朱元璋了,这是客观的事实。
陈友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经常迫害最亲信的干将,他并不知道这种做法会适得其反,得到的会比失去的更多。他仍然坚信要想战胜敌人,有了强大的武器就足够了;他还认为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朱元璋的雕虫小技难不倒我,我要等待最好的时机灭了朱元璋的威风。
陈友谅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会精打细算。他非常高兴,因为他尝到了许多甜头,自从在龙湾吃了败仗之后,便加强水军训练。从至正二十一年(1361),陈友谅为了抢回原来的地盘,从没有休息过,带着他的水军和朱元璋较量了几百回合,结果是胜多败少,从此他更坚信拥有强大的武器比赢得人心更加重要。陈友谅是一个非常傻瓜的人,失去了民心等于他失去了天下。陈友谅一天一天的失去了个人的威信,天完国里的士兵也开始埋怨了他。当初陈友谅曾给这些士兵承诺,若是他取得了天下,兄弟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可他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遇上不顺眼的士兵便杀无赦。从此天完国里的士兵,为陈友谅卖命的人越来越少了,甚至有些人仅是为了活着讨一口饭吃。有些士兵整天提心吊胆,于是他们四处躲藏起来。陈友谅的士兵开始失去了斗志,得过且过,连轮夜守城的人也不愿干下去了。事情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很快陈友谅自食恶果了。他的部下镇守洪都,与朱元璋展开水战时,非但没有主动出击,反而率部投靠了朱元璋。这对于陈友谅来说损失巨大啊,又丢了一块肥肉。
洪都(江西南昌)丢失,决不允许再丢失九江了。九江的朋友多,便宜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是陈友谅最大的愿望。他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学会了忍耐,等待机会再挑战朱元璋。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陈友谅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他的兄弟张士诚偷袭朱元璋北边的韩林儿和刘福通,张士诚进攻的目标是夺取安丰(今安徽寿县)。如果安丰被张士诚拿下,那么应天将四面受敌,朱元璋想夺取天下这难上加难了。
刘福通在安丰吃了败仗,让张士诚捡了小便宜。刘福通处于绝望中,半夜里想着,我还能依靠谁呀?徐寿辉不在,韩林儿投元,只能依靠朱元璋了。于是刘福通拿起纸和笔,写了一封求救信,派人连夜地送到了朱元璋手里。
朱元璋看了那封信以后,非常着急,可是始终想出一个好法子去营救刘福通。朱元璋看了看刘基的眼色,于是主动地问起了刘基:
“刘军师,您有何高见?”
刘基沉默着,没有回朱元璋的话。朱元璋再一次问刘基:
 “刘军师,您有何高见?”
刘基凝着沉重的脸色,瞪了大眼睛,对朱元璋说:“我觉得不救为妙。”朱元璋很气愤地回了一句,“为什么不救呢?”刘基马上摆出他的道理,“在我们没有完全了解情况之前,不要随意出兵否则中了敌人的诡计。”刘基的话也很有道理,他认为刘福通已经投敌,这是一个计谋,没有必要出兵相救。朱元璋坚决要出兵营救,毕竟刘福通跟自己是友军嘛。朱元璋出兵遭到了刘基的反对,从此他们之间的矛盾就越陷越深了。
  
 4
刘基反对朱元璋出兵,当然有他的理由,说白了就是要保存自己的实力,害怕上了陈友谅的当。当时刘基有两大理由,一是没有必要出兵救韩林儿,因为他没有利用价值了;二是出兵夺取安丰,如果陈友谅率兵直奔应天,那将是巨大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朱元璋站在大殿里,他想着想着……在应天我是老大,我为何要听刘基呢?刘基算什么东西啊。于是他在难以抉择的时候,他决定出兵安丰。朱元璋是一个很固执的人,一般别人无论怎样劝说,他总是不听从,逐步养成了妄自尊大的习惯。这样的固执,迟早要吃亏。朱元璋终于率领他的大军出发了,大错就从此铸成。此时的陈友谅也在江州看着他,等待着他。在朦胧的夜里,陈友谅站在江边,看着远处的群山,看着将属于自己的地盘的安丰,脸上露出一丝丝微笑,一股强烈的喜悦洒落在江面上,等待着下一场战斗胜利的到来。
朱元璋去了安丰,陈友谅对他的行军路线了如指掌,不过陈友谅并没有出兵直接拦截,至今还是一个谜,据后人说,陈友谅这么做目的是让朱元璋落入圈套,使他输得心服口服。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初一,朱元璋的援兵终于抵达了安丰,和张士诚正面较量,战果不是很乐观,解救了韩林儿和刘福通,不过损失惨重。不久,张士诚又增兵,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从此成为朱元璋的傀儡。
朱元璋一边携带着韩林儿,一边从安丰撤退。解救韩林儿,确实多了一个累赘,反而使自己陷入陈友谅的圈套里。陈友谅张开更大的罗网,等待着朱元璋钻进去,他一边饮酒一边和几个谋士商量下一步的对策。
陈友谅喝醉了,一个人躺在凳子上,安静地睡着了。忽然做了一个美梦,一天他率领大军直奔洪都,杀了朱军片甲不留……最后他又夺取了应天,他一呼百应。
天色渐渐地亮了起来,陈友谅带着惺忪的睡眼,看着江边的岸上。岸上的花草树木啊开始长出了一些嫩芽,哎!又是三月初春,又是新的一年。物是人非,江南的风景依旧美丽,忽然从背后吹来一阵清冷的北风,他长长的衣袖往上飘,身上露出了十二条肋骨,看哟!他够可怜了,他比以前更清瘦,眼睛往里边凹进去,他的胡须盖着半边脸,这多半是忙碌才造成这样。一会儿,他清醒了。他想起了他最好的朋友——张士诚。
张士诚可是他的患难兄弟啊。张士诚拿下安丰之后,一直在休整军队,准备和朱元璋决一死战。那么地点应该选择在哪里呢?是安丰,还是庐州?

       5
庐州就是现在的安徽合肥,这里是历来军事必争之地。庐州有坚固的城墙,张士诚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果再加上人和,那么朱元璋想轻易地取庐州,那简直是痴心妄想。
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先攻下庐州,然后再直取江浙。这不是他的白日梦,而是已经谋划好的策略。不过这种做法有点儿冒险,结果遭到了徐达反对。在军帐里徐达多次向朱元璋陈述他的主张,徐达说,此时出兵万万不可。朱元璋问,徐兄,为啥不可?徐达说,救援安丰已经失策,何况庐州城墙坚不可摧,如果陈友谅突然带兵来攻打应天,必有不测之患啊。朱元璋像一位聋子一样假装听不见,不以为然的望着房顶上的柱子。徐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朱元璋的面前晃来晃去,使得朱元璋更加恼火。朱元璋大喝一声:“徐达,你好大的胆子!你竟敢阻拦我。”徐达看到了朱元璋气愤地样子,于是收回了脚步,退到了人群里。
朱元璋咬牙切齿,他想着他一定要攻取庐州,无论遇上再大的困难,他都去冒险。如果他不去,回去有何面目见刘基。刘基还在睡大觉,昨晚去青楼逍遥了一夜,大清早才偷偷地溜进房里。自从朱元璋和刘基有矛盾之后,刘基除了喝酒和逛窑子,就没有什么作为了。一会儿,朱元璋转个身子,对徐达说:“徐兄,我知道您这么做都是为我好,但是我的主意已决,必取庐州。出征!”此时被朱元璋认为是目光短浅的陈友谅在他的行宫里,正在研究作战计划,在他的面前则是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他们一刻也没有闲着,没日没夜地训练士兵,建造百艘战船。陈友谅拿起一条小木棍,在地图上指着,接着对他的将领们说了最后的一句话:“此次出征,我们必须有进无退,荡平朱贼,天下必是我们大汉所有!”
陈友谅吩咐将领们给士兵们倒上一碗酒,他们一饮而尽,然后将酒碗砸碎于地,表示作出了一种必死的决心。
陈友谅拔出他闪亮的刀子,对着士兵们说:“出征!”两支军队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向着不同的方向出征,当他们在同一个地方相遇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在庐州会合,他们的势力更强大,朱元璋连个便宜也捞不着,反而吃个大亏,损兵折将常常发生。
至正二十三年(1363),陈友谅率领他的军队和朱军作战几十回合,战果非常理想。可是朱元璋呢?损失惨重,丢了许多地盘。朱元璋并没有灰心,他总是鼓励自己,总有一天肯定能打败陈贼。
 
6
   朱元璋吃了个大亏,连睡觉的时候都在发火,士兵们也不敢接近他。朱元璋终于平静了下来,朝着窗外看去,对面则是千里迢迢的洪都。他开始意识到这个地方对于他夺取天下有何等的重要,于是立刻派他的亲侄子前往洪都。朱元璋的亲侄子叫朱文正,他游手好闲,吊儿郎当,要么在赌场里逍遥,要么在烟花之所快活。平时在别人的眼里,他就是一个无赖的人。朱文正一到洪都,他便去青楼投宿一夜,什么军事布防,他一概不管,只交给手下去打理。
   到了洪都一个多月,朱文正每夜都醉醺醺的回军营,士兵们见到他之后就摇头叹气,议论纷纷。有的人说,朱家的儿子没有一个是出息的;有人的说,洪都这个地盘迟早会丢在他的手里。在别人看来,朱元璋也是一个很窝囊的人。他为何要派朱文正来镇守洪都呢?这也是一个谜团,至今没人能解开。朱元璋早就料到,自从庐州那一战,陈贼捡个小便宜,随后必取洪都。
陈友谅为什么不带兵直取应天呢?至今还是个谜。但也不难解释,陈友谅性格多疑,直取应天恐怕是以卵击石啊,所以才注定进攻洪都。这也是朱元璋早就意料到了。朱文正表面看起来就是一个浪荡的人,在传统观念上,他除了会吃喝嫖赌之外,其它一律干不成;其实朱文正还有一身的本领,文武双全,要不然朱元璋怎么会把如此重大的任务交给他呢?论才能和功绩,朱文正是一颗最耀眼的星星,可以说他是天下第五名将了。和朱文正镇守洪都的还有另外一个人,他就是邓俞。如果说邓俞是天下第五名将,没人敢说是第六。论才能来说,邓俞应该是排在第六位。
大敌当前之下,朱文正和邓俞都显示自己的才能;他们学会分工,各自带兵守住城门要道。洪都这里有了坚固的城墙,陈友谅直接佯攻恐怕也吃不下。不过最不好的一点,城门太多,给守城的士兵们带来不安全之感。
朱文正确实是一个世间少有的军事才华,城墙里的士兵本来够少的了,但是他却能调配得井井有条。他根据将领各自优点做出了如下调配:抚州门由邓俞把守,宫布、土步、桥步等三门由赵德胜镇守(此种活儿比较累,而且要有耐心),薛显守章江、新城两门………………牛海龙、赵国旺守琉璃门。这样的安排,更能显示出一个军事家的才华。万事俱备,就等着陈友谅钻进口袋里,洪都之战,这场噩梦将朝着陈友谅奔来。
陈友谅率大军直奔洪都,他军队的数量约莫四十万到六十万之间,他的大船最多可以容纳两千人,小船可以容纳六百个。他此次出征共有几百艘船只,它们横在江面上,特别威武特别壮观。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的军队终于抵达了洪都,几百艘战舰横在江面上,船上排满了戴盔甲的士兵,在烈日的照射下那些兵器闪耀出的光芒比太阳的光线更刺眼;朱文正和将士们看到之后不得不恐慌,因为他们已经被陈友谅的士兵围得水泄不通了,想逃走,也没有地方可去,只好和陈贼决一死战。
朱文正为了备战,最后召开了紧急的军事会议。在会议上,他以严肃的表情站在了主席台上。这让以往在背后议论他的武将们也无比的惊讶,他今天是不是投错胎了?接着他那严肃的表情和铿锵的语气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士兵们都在低着头,认真地听取他的训话。
朱文正说:“平时我的所作所为在大家的眼睛,我就是一个无赖、没有出息的人;有些人在我背后戳脊梁骨,不过没有关系;今天,我们不搞分裂,我们要精诚团结。现在,朱贼已经濒临我们的城下,诸位哪一个想投降,我绝不阻拦,如果想留下,那么我们必须一死守住城墙,坚持到最后一刻。”
将士们感动得都留下了眼泪,他们在呐喊着:“我们死守洪都,绝不投降!”朱文正听了这句话之后,他的眼中含着泪水,然后说了他的最后一句话:“诸位珍重,苟富贵勿相忘,出发!”
士兵们都分散了,他们各自职责就是死守城门,对于他们的中间人来说,这里将成为生命的归宿点。四月二十四日,陈友谅发动了进攻,洪都战役打响了。
 
7
  陈贼进攻的地点是抚州门,此门的前面是一片开阔地,也是最适合攻击的地方。于是陈友谅决定从抚州门下手,攻城!天刚亮,汉兵黑鸦鸦一片像潮水般的涌过来,向抚州门进攻。此时战况十分激烈,陈友谅骑在马背上,一边指挥士兵进攻,一边呐喊着:“诸位,杀朱贼,进攻!”
  汉军第一轮进攻首先是射箭,接着第二轮进攻是拿着木梯爬城墙,夺取制高点。两轮的进攻,似乎陈友谅的士兵没能占点便宜,反而损失了不少的兵力。由于在城墙上的弓弩和木石太猛,攻城的汉军一次又一次的退回去,城墙脚下堆满了汉军的尸体。陈友谅见到了情况不妙,改用其它的战术,用火攻。熊熊的大火把大门烧着了,过了一会,汉军从抚州门涌进去;此时朱文正命令士兵向后退两公里,目的就是放陈友谅进来,然后再以优势的兵力集中打击。
   邓俞听从朱文正的吩咐,让士兵埋伏在各个要道口,进行巷战。当汉军走进巷里时,首先他们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嘣”的一声划破了宁静的天空,一个老兵惊奇地呐喊着:“不好了,我们上了朱贼的当!大家散开,大家散开。”汉军来不及躲开,有些人被炸得面目全非,一堆堆尸体横躺着,战火弥漫了整个天空。这种火枪,在元朝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了,其威力无比,再加上改进技术,可以大规模投入使用到战场上。但是它有个缺点,笨重。当弹药用完之后,它就是一块废铁。
   一批一批的汉兵倒在巷里,这种悲惨的场景在陈友谅的心里那是最大的打击。可是他还是不服气,看谁笑到最后吧。陈友谅再一次组织士兵进攻,汉军卷土重来,他们迅速地爬上城墙,在木栏里双方展开厮杀,守军用弓箭还击。由于敌军太多,守军也快支撑不住了,此时,闲着没事干的牛海龙和赵国旺也前来助阵,朱文正经过详细的分析战场形势,最后由他带领主力军包抄陈友谅,守军士气大振,和汉军在巷里、城墙上展开死战。可是陈友谅的士兵也不干堕落,双方一直打到晚上。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陈友谅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撤出抚州门,向后退三里,待察看详细地形之后再做定夺。
   这场战斗非常激烈,双方以命搏斗,但最后胜利的还是朱文正;很可惜啊,陈友谅像一条狼狈的狗撤出了抚州门,损失非常惨重。不过,朱文正也损兵折将啊,如跑来帮忙的牛海龙和赵国旺也牺牲了。
   汉军撤退之后,朱文正马上命令士兵打扫战场,从新修筑工事,以防陈贼再来攻城。
   五月初七,经过侦察兵勘察后,陈友谅决定再一次发动进攻。此次进攻的地点是新城门。这样的抉择不是好计策,因为守住新城门的是薛显,此人勇猛无比,在洪都里没人敢惹他,看来陈友谅要吃大亏了。
  五月初八,陈友谅命令大军进攻新城门,洪都里的战火又一次燃起。汉军身穿盔甲,拿着木盾小小翼翼地向城墙边爬上去,此时陈友谅忽然发现城上无人,他立刻兴奋起来,命令士兵用木头撞开城门。城内的薛显等待的就是这个时刻。此时,二十几个汉军抱着木头撞开大门,剩下的汉军们顿时激动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跑进城里。
   这时在城里迎候的是薛显和他的骑兵,还有他的步兵。他们手握着大刀,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薛显带着他的骑兵一路杀过去,刀子一起一落,汉军倒下的不计其数,从南路杀到北桥,汉军血流成河,汉军又一次退了回去,陈友谅陷入了困境。
  
           8
   整整打了一个多月,陈友谅一直埋怨着,难道洪都我真的攻不了吗?于是他决定从水路进攻。六月十四日,他率领大军从洪都的水道上秘密地进攻。不过,在岸上早已有等待他们的是持着长矛的绿军。当汉军逼近岸上时,持着长矛的绿军从草丛里像刺猬一样的勇猛钻了出来,刺死刺伤汉军不计其数,汉军也顽强抵抗。汉军也像潮水般涌过来,绿军抵挡不住便撤退了,陈友谅大为惊喜,然后命令士兵剩胜追击。世事难料,谁知过了一会儿,从芦苇里又钻出另一批绿军,他们用长矛攻击,汉军一批又一批倒下,河里的水已经被血软成了暗黑色的,散发出浓浓腥味。
   陈友谅像一条狼狈不堪的狗,很憔悴的样子看着对岸上的洪都,他开始潸然泪下。不过他到现在才后悔,已经是亡羊补牢了。陈友谅陷入了绝望,他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又带兵去攻打土步门,此战果然没有白费,汉军射死了一个守城门的将领;此时陈友谅带着汉军冲进来,结果发现里边才有几个绿军。汉军勇猛过人,几个绿军像螳臂当车一样被吃掉了。
  陈友谅就在这时,想到了新的计策,让汉军打扮成绿军混进朱文正的军队里,最后来一个里应外合,彻底消灭朱军。
  此时在城内的朱文正也面临同样的痛苦,我什么时候才能打出去呢?难道我真的被陈友谅围困在这里吗?朱文正想找一个宽阔的地方痛快地和陈友谅决一死战,可是朱元璋派他来这里,目的就是死守洪都。
   陈友谅的几十万士兵把洪都围了一个多月,使得朱文正没能睡上好觉,再加上守城的士兵越来越减少;朱文正面临着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拖住陈友谅。虽然土步门被陈友谅占领了,可是还有七个城门,一刻也不能放松,一有危险,他马上披起战甲,随同战士察看陈军的动静。做一个将帅真不容易啊!
一个多月以来,朱文正终于挺过来了,他用他的顽强意志抵制陈贼的进攻,把陈军消灭在城墙脚下。朱文正被围困了一个多月,此消息肯定传到了朱元璋的耳膜里。可是为何朱元璋不派士兵来救援呢?这就怪了。其实朱文正根本不想求援,他要证明自己是有本事的。历来大战中,如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守将会在第一时间内向主帅求救,这是一种惯例。
朱文正是个军事天才,打了一个多月的战,陈友谅也没能攻下全部的城门。他似乎已经看懂了陈友谅的行军路线,所以他决定和陈友谅打持久战,消耗对方的实力。
六月,经不起消耗的陈友谅发火了,命令士兵们全线出击;朱文正以他敏锐的观察能力告诉了自己,陈友谅抵抗已经超出平常的底限,不能继续和他打消耗战了。该派谁去禀告主帅呢?后来朱文正想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张子明。
张子明趁着天色未亮,偷偷地捎水路,从洪都出发,去应天找朱元璋。经过几天的行程,终于抵达了应天,朱元璋见到了张子明慌慌张张地走进来。朱元璋光着脚既高兴又担心出来迎接张子明。
     朱元璋说:“张公子,此时前来有何急事?”张子明紧皱双眉,很低声地说:“主帅,不好了。洪都危及啊,若您再不出兵,朱将军恐怕守不住了!”
朱元璋听到张子明陈述之后,马上打发雷霆,怒发冲冠。朱元璋很生气地说:“你给我回去告诉朱文正,守不住也要守,再坚持十天,我马上派兵支援。”
张子明转身就离开了,然后坐着他的小船又悄悄地返回了洪都。为了赶时间,他日夜兼程,谁知刚到湖口,就被陈友谅的士兵逮住了。士兵们把张子明押到了军营房里。陈友谅亲自会见张子明,并且摆了一桌美酒,很诚意地招待了他。这种诚意不就是诱降吗?陈友谅笑了又笑,很大方的样子坐到了张子明的旁边。陈友谅说:“久闻张公子的大名,若你不嫌弃在下,我们可以交个朋友怎么样?”张子明向陈友谅瞥了一眼,很傲慢地说:“陈贼,你杀我们老百姓,谁和你是朋友啊?我们是敌人。”
陈友谅的性子是一个非常暴躁的人,他用鄙视的眼神看着张子明,说:“你的命在我的手里,我要你活就活,我要你死就死。若是你肯和我合作,我就封你为大将军何如?”
张子明咬牙切齿地回了一句:“我不想做汉人的狗!你尽管使什么招数吧。”软的不行接着来硬的,后来陈友谅的士兵把张子明拉到刑房,拷打,火烙……尽管陈友谅使尽所有招数,他仍然不投降。张子明昏过去了,汉军用一桶水泼到他的脸上,一会儿,他醒过来了。
张子明微微地睁开双眼,他连忙地说着:“我愿与你合作,我愿与你合作。”于此陈友谅派人押张子明到土步城门上,让他对城里老百姓喊话,让城里老百姓投降。张子明连声答应着,可是到了城墙上,他却是这样的喊着:
“请大家别害怕,随后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
陈友谅惊呆了,他很佩服张子明的胆识;陈友谅立刻拔出闪亮的刀子,当刀子一落地时,血向天空溅飞,软红了城墙脚下。张子明死了,朱文正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非常伤心,悲痛。他发誓:我朱文正若不杀死陈贼,我誓不为人。
    
           9
至正二十三年(1363)六月,朱元璋决定和陈友谅展开一战,于是从庐州调回徐达的部队,并调集他最精锐的部队,和他最得力的干将,连同刘基也一起出征了。这次出征,朱元璋不留一兵一卒在应天,打算和陈友谅来一个了断。
朱元璋和陈友谅迟早要打一战,谁也躲不过,事实摆在眼前,朱文正已经陷入了陈友谅的包围。从双方的兵力上来看,陈友谅拥有六十万,朱元璋才有二十多万,这很明显陈友谅具有一定的优势。朱元璋为了解救侄儿,豁出去也值得,于是没得选择的余地。朱元璋像一位赌徒,如果赢了,就可以永久地统治洪都;如果输了,不但赔本,连自己也搭命进去啊。
六月初七,朱元璋带着他的军队从应天出发了。他的军队向洪都急速地靠近,不分昼夜,步兵跑步前进,水兵连夜出发。
六月的江南风景很美丽,又碰上晴天,朱元璋站在船头,江上不时刮起了北风,让人感到清爽。此时的朱元璋非常兴奋,他一边览美景,一边察看江面上的动静。
朱元璋的战舰正向洪都前进,当他回头看时,看到了他们的战旗迎风飘扬,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他想着这一次他必定取胜利。他还想着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和尚,到今天统帅几十万大军的场面,他无不感到自豪。
被人嘲笑和欺负,在悲凉与绝望中,痛苦地熬到了今日,我要去争夺天下,谁敢与我争锋?
可是陈友谅也不是那么容易欺负啊,他的无敌战舰,他的勇猛士兵;他的力量一直都超过朱元璋,朱元璋该怎么办呢?来个伏击战,那是不行的。之前龙湾那一战,陈友谅吃了亏这回想让他再一次上当,看来这非常困难了。来硬的行吗?更行不通,因为朱元璋根本没有这个实力。面对强大的敌人,朱元璋不得不恐惧,难道退缩吗?他一直在想着,他一直在鼓励自己,陈友谅算什么东西啊!
此时刘基站在朱元璋的身边,笑了又笑,问了朱元璋:“主帅,你这次出兵胜算有多少?”朱元璋说:“大概有四成的把握。”刘基说:“为何这么说?”朱元璋说:“陈友谅的士兵比我们多了一倍,我们力量不如他们啊,如果硬拼那更不行了。”刘基又说:“那主帅有何高见?”朱元璋说:“我们分割包围陈友谅,占领各个江口。”刘基说:“主帅,这个办法不错!”
朱元璋这一回有了信心,六月十日,朱元璋大军抵达湖口,他兵分两路,一部分占领经江口和南湖口,另一部分封锁武阳渡口,目的防止陈友谅逃回。
朱元璋和刘基反复商量,如果要战胜陈友谅,就必须摧毁他强大的水军。于是朱元璋想尽一切办法,多制造几门大炮。
陈友谅的脑子也是非常精灵,一听到朱元璋堵住他的后路,就立刻从洪都撤退了,退到了鄱阳湖。

10
   陈友谅和朱元璋明日一战不可避免,鄱阳湖,自古又称为彭泽,北起湖口,南达三阳,西起关城,东达波阳,南北相望几百余里,对当时的双方来说,可谓是遥遥相对。在决战的前夜,朱元璋命令士兵们把军舰停靠在康郎山附近,此时和陈友谅的舰队对望,江面上还出现几处忽明忽暗的灯火。
   明天将是决战的日子,这是朱元璋畏惧的,也是他所期盼的,如果输给了陈贼,那么会使他一无所有;如果赢得了这场战争,那么会使他前程似锦。
   朱元璋的思绪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想起在皇觉寺里的苦难的日子,想起了流落街头受人家欺负的那股咽气,想起了众将士兵为了反元而失去年轻的生命……想起了……想起了……现在朱元璋的人生会是如何呢?他想过着平静的生活,碌碌无为过完这一生吗?我想他不会是那样的人,因为他伟大的使命还没有实现。
想要彻底打败陈友谅,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次用兵更不能麻痹大意,丛军这条路最为艰难,从郭子兴到韩林儿,从滁州到应天,在一场血腥拼杀和阴谋的叛变里侥幸存活。
   豁出去的命也值得了,况且现在和尚的生涯已走到尽头,在家种田也颗粒无收,乞丐也做不成,苍天!要么你让我做九五之尊,我会善待百姓;要么让我战死沙场,报以前之仇。胜利属于朱元璋的,他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他所等的就是这一天。
  对岸的陈友谅也在沉思着,他一边饮酒一边考虑的是另外一个问题。自从起兵反元开始,为了到达自己的目的,我不择手段……我似乎失去了更多的兄弟,我亲手杀了很多的人。倪文俊赏识我,我却杀了他;赵普胜是老实人,也是我的左右臂,我也杀了他;徐寿辉把权力给了我,他只想求个存活方式,我却杀了他。
   
                 11
   七月二十一日,鄱阳湖那一战不可避免。
   双方在湖面上对峙着,此时战舰像一字排开,等候命令。有一个士兵很快发现一个问题:自己的船太小了,而对方的战舰实在太大了。那个士兵看完之后,手脚在发抖,额头上冒出了冷汗,此时朱元璋也很惊讶,陈友谅哪来的那么多士兵和这么大的战舰呢?他在思忖着:这一仗该怎么打?朱元璋想起了龙湾时的那一仗,使他增加了一些信心,像陈友谅性情多疑的人,可以采取攻心为上等战术来对付他。
  朱元璋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佯攻。可是对付陈友谅的那一套,恐怕已经失灵,自从龙湾时吃亏后他便吸取教训。那该怎么办啊?朱元璋再仔细地观察对面的敌军。很快发现一个问题:敌军的战舰非常庞大,机动性很差。要是充分利用我们船只的灵活性,那可是击破敌军的最好办法了。办法是想出来了,可派谁去呢?
   此时,在朱元璋的旁边的徐达站了出来,对朱元璋说:“大人,请把任务交给我吧,我保证完成!”徐达平时很镇定,表现很出色,在战场上屡次拿下战功,这次派他出去击破陈军,可是妙计啊。
   徐达和常春遇制定了作战方案,准备给陈友谅致命一击。七月二十二日,徐达率领先锋队出发了。他身先士卒,出奇不意地率领先锋队插入陈军的后面,突然发动袭击,先是用弓箭射击,然后用火烧着他们的战舰,再吩咐其他的士兵围攻敌军,使得敌军人心惶惶,如陷入一片苦海之中。
   陈友谅大为慌乱,没有想到朱元璋竟然主动出击,这一回让朱元璋捡个便宜,陈友谅的心里特别难受。此时徐达为了避开陈友谅的主力,立刻分散成几个小分队,因为他们的主要的任务是偷袭对方,使对方军心涣散。由于巨舰行动不便,敌军顾此失彼,被徐达偷袭,俘虏敌军一千余人,并缴获了多艘战舰。
   陈友谅立刻发现徐达进攻的特点,便调整新的战术来应对,集中几十战舰发动攻击。看到情况不妙的徐达,被迫向后撤退,陈友谅乘胜追击,可他没有想到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圈套。
   陈友谅的尾军还乘胜追击,此时情况更不妙,从前方吹来一阵强风,而朱元璋已经在他们的小船上排开大炮,只要一声令下,炮弹齐飞。陈友谅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抵挡不住,朱军的一个炮兵大声喊:“以备放!”所有的炮口都对准了陈友谅的战舰,二十几艘战舰被炸飞,熊熊大火正燃烧着。
   巨大的损失,让陈友谅感到了心痛,他肯定还不服输,再来组织一次规模更大的进攻。朱元璋的噩梦又一次燃起。朱元璋认为以陈友谅的性格再一次卷土重来,所以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朱元璋选中了第一猛将张定边,作为冲锋队的队长,再一次突袭。元末名将人才辈出,比如徐达善于谋略,常遇春善于突袭,朱文正善于防守……谈起勇猛,准缺不了张定边的名字。在大江南北,张定边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周围。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陪读女人

下一篇: 爱在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