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小说

河工(创作谈、一、二)

来源:作者:蒋国清时间:2013-01-19热度:0

创作谈: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曾经饱受旱涝之苦,国人因此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老百姓自古即是参与水利建设的主力军,俗称他们“河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河工”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治理河道、防治水患的工程;二是指治河工人。历朝历代对于“河工”均有着诸如法律、制度方面的硬性规定和约定俗成,老百姓也从心里接受了“上河工如同保家卫国”、参加“扒河打堆天经地义”的理念,自觉参与到这种“形同劳改”的生活中。但是他们平时被压抑的匪性、野性、邪性、恶性在离开家乡、雄性群居和失去监管的状态下,常常会恣意张狂发泄出来,“有人养没人管”似的,如同逃出了所罗门铜瓶的“魔鬼”。他们身上那种卑鄙龌龊、欺软怕硬、甘于被奴役的劣根性和吃苦耐劳、勤于奉献、一团义气的秉性又使人既悲且爱。作者父亲在作者年少时几乎年年“带河工”,作者本人也两次“带河工”,因此耳闻目睹了许多关于河工的真实往事。当今之时,随着国力增强,党和政府体恤民力,取消了这种存在了几千年的“劳役”,代之的是机械化作业。往事渐行渐远,已经成为“过去”并即有可能成为被忘却的“历史”,作者自感有责任把它这些“草根”写出来。
                                    一
    刘家宝老师准备在村里的老宅基上建房子。他孩子大舅不赞同,电话里说:你如果在乡下建房子我一分钱不支持,如果在县城或者街道上建房子,我给钱。刘老师与妻子苏小妹最终决定到乡里的新街道建房子,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无需深入探讨研究。外人追问刘老师,你舅老爷怎么这么牛?原来这舅老爷苏西坡是美籍华人。在祖国就苏小妹一个亲人了。
                                     二

    苏西坡是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首届大学生。在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又到美国留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就定居美国了。知晓苏西坡的人说他天资聪慧,读书像吃书一样。苏西坡不承认,他说自己只是苦读书、死读书,比别人多下了工夫。他还说自己有今天,纯粹是为了逃避“上河工,扒大河”,为了逃离家乡的这种苦役。
    苏西坡是“老三届”毕业生。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上大学是煨罐摸螺螺——走不了手的事情,然而事情的走向却因此发生了变化,上大学成了梦想。接下来,上大学是靠推荐的了,要的是“根正苗红”的子弟。苏西坡同学赵立华就是后来被推荐上的大学,他在学校的成绩落在苏西坡名字后面三十多位,人家命好啊,赶上了好时代,家庭成分也好,他父亲是公社供销社的采购员,公社书记王大胜又是他姑爷。这么几凑头,哪个能和他比?据说赵立华上大学的答谢宴会上上的是“十碗十六碟”,使许多只见过“十碗八碟”的社员怎么也排不出十六碟的花色,喋喋不休争论了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这种推荐方式,赵立华上不了大学。苏西坡父亲苏南山祖籍南京城内,师范毕业后辗转到了苏北,解放后在淮阴中学做了一名物理老师。只因为他对于当时的政策在背地里发表了两句认为其比较激进的议论,在1958年反右派斗争中,就被划成“右派”,被迫带着妻儿下放到了泗水县。这一年,苏西坡虚七岁。苏南山对农活不在行,只得在队里做了耕牛饲养员。苏西坡心里明白这辈子上大学的事情从此想都甭想了。苏南山心灰意冷,准备在苏西坡身上扬眉吐气的想法成了泡影。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河工(五)

下一篇: 大爱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