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下的天使
来源:作者:谢文斌时间:2012-11-08热度:0次
日头落了山,暮色由远而近给这里的市郊拉上了一帘帐纱,白天忙于飞翔的燕子,这会儿也争相着归巢。这两年,城市急剧膨胀,拉动城市膨胀的脚手架已延伸到了这里,沼泽池塘没了,山也平了,绿树也渐渐疏落,剩余一条浅浅的河流在晚霞中轻吟。
姑娘坐在古树下,望着日渐逼近的城市,瞳仁中闪动希冀的云霓,她希冀什么?是梦中的白马王子还是经过一夜清凉后明天的阳光?傍古树有一幢农家小院,那是姑娘的家,这次定为折迁户,房产公司明天就派人来折迁。
父亲和母亲这时在房里收拾要搬走的东西,也在收拾几辈人的梦,该拾的拾,该丢的丢,细碎的该补上的要补上,谁叫他们是庄稼人。
月亮上山的时候,姑娘身旁聚拢了一群八、九岁的男孩女孩,数数有十多个,这些衣衫褴褛面呈菜色的孩子,默默地围着姑娘。今晚他们也得离开,将走进另一种生活,这生活是新的,是天使般的姑娘给他们描绘的。
姑娘说:“开始上课。”
母亲送来一块小黑板,轻轻放在姑娘脚旁,孩子们坐在裸露的树根上,姑娘的父亲从门口伸出头瞄了瞄,便拉动了电开关,昏黄的灯光立刻洒满了古树下的坪地和蒙胧的河水。
姑娘亲切地看着孩子们,说:“今天讲第十五课。”
孩子们翻动着膝上的课本,这课本是姑娘央人在城里翻版油印的,虽然翻起来有些软不拉叽,却令孩子们激动。
姑娘在黑板上写了“志向”两个字,她闪着眼光,问:“昨天布置过要你们预习这篇课文,今天谁来朗读……”
一个女孩举起手,蓬乱的头发遮了半张脸,一双眼睛自信地看着姑娘。
姑娘点头,满意地笑着。
这是一个讲叙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在流浪时期坚持读书憧憬美好生活的故事。孩子们静静地听女孩朗诵,虽然女孩读得有些结巴,但都听得很用心。
夜从姑娘身边滑过,从轻柔如梦的风中滑过,月亮悬上了头顶,将古树的荫影筛得很斑驳,姑娘深沉地望着这些孩子,缓缓道:“现在请大家回答问题,”她盯住一个瘦小的孩子,问:“小可,你将来的志向是什么?”
“当饭店老板。”小可很局促,声音小小的。
姑娘点头,闪了闪眼光,说:“行,小刚你呢?”
“当司机。”小刚说。
姑娘点头,说:“倩倩你讲。”
“当理发员。”刚才朗诵课文的倩倩抚了抚散乱的头发。
姑娘点头,又问:“石头,你呢。”
“当高尔基一样的作家。”石头想了想说。
姑娘点头,眼光落在一个很黑很瘦的孩子身上,他叫狗儿。
“我要做砌房子的老板。”狗儿抢着说。
孩子们都欢快地笑了起来。
姑娘点头,眨了眨眼,瞳仁里闪动着一点一点的磷光。
一个男孩子一直埋着头,坐在背光的树荫里,他似乎在躲避着姑娘的眼光。姑娘沉吟了一会,关心地问:“小黑,你将来做什么?”
小黑“哇”地哭出了声,他扭捏了好一阵子才吞吞吐吐说:“老师,我……我……偷了别人……的钱包。”
姑娘瞅着小黑,面带着愠色,她很想教训几句这不争气的东西。可想了想,便微笑着对小黑招了招手,说:“小黑,到老师身边来。”
小黑勾头勾脑坐在老师身边,姑娘抚摸着他的头,说:“知错就好,知错就好。”
过去姑娘自己犯事的时候,母亲也是这么对她说。
这时,从公路上开来一辆面包车,停在坪地上,停在古树旁,车灯将夜纱撕开一条缝隙,像利剑一样剌在孩子们心上。从车上下来一男一女,他们是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他们今晚奉局长之命来收容这些流浪孩子的。这些孩子每晚都住在架满脚手架的空房里,白天流落在车站码头和饭店乞讨,也有背着擦鞋箱给人擦鞋的。每个孩子都有他(她)流浪的理由,后来天使般的姑娘将他们团在一起,学那些他们从没想过的文字。
姑娘望着一男一女,笑了笑,说:“辛苦你们了。”
男的跑上去握着姑娘的手,感动地说:“你才辛苦。百多个流浪孩子都从你这接受启蒙教育,功德无量啊。”
姑娘瞅着面包车走远了,便转过头,对着院子里喊:“爸,我要回屋里去。”
与他父亲同时出来的,有一个长得很标志的后生,他快步跑到姑娘身边,很像讨好地说:“圆圆,我背你。“
姑娘脸色黯了黯,说:“我不要你背。”
后生是城里人,他读了圆圆的事迹报道后,爱上了圆圆,每晚都到这古树下,为的是要背圆圆进出房子。
可圆圆似乎并不乐意,她没给他这面子。圆圆心里有杆称,她不愿牵累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
后生是个实心人,圆圆在梦中都这样想过。
圆圆早年间是个很快活的姑娘。高考那年,因三分之差没考上大学,刚烈的圆圆不想活,就从教学楼跳了下去。从此她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坐在轮椅上和古树下,编织着一个个属于别人也属于自己的童话。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