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人深省的100个故事之《约拿情结》
来源:作者:王国良时间:2012-07-22热度:0次
发人深省的100个故事之《约拿情结》
王国良
约拿情结
巴勒斯坦北部城市拿撒勒曾经是个不太起眼的地方,可是,这里今天却是个重要的朝圣圣地。因为圣主耶稣出生在拿来撒,这里是基督圣主耶稣的故乡,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和父亲圣若瑟就住在这里,天使加百利来传上帝的旨意:玛利亚将会因为圣灵怀孕,玛利亚怀孕后就生下了救世主耶稣。
在拿撒勒附近,有一个地方叫做迦特希弗城,是古西布伦边境上的一个小城,这里距耶稣生长地拿撒勒很近,居北约3公里之远。
在这个小城里有一个人叫做亚米太。亚米太生了一个儿子叫做约拿,由于约拿生性驯良,善于传达别人的意思,这和当地人都钟情于饲养的鸽子是一样的个性,所以亚米太就给儿子取名叫做“约拿”(鸽子)。
约拿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圣徒,是耶罗波安(以色列王)二世在位的时候(约公元前790-749年)的先知。与他同时代的先知还有:何西阿、阿摩司、弥迦和以赛亚。他们都是奉神差遣向以色列人或异国的人民传讲悔改的信息的使者。
约拿事奉主的时间约在公元前793-753年,而能够得到神的差遣是约拿梦寐以求的事,约拿把得到神的旨意看成是无限荣光的事情。
约拿的梦想终于将要变成现实,机会来了,因为亚述王朝的罪恶,约拿被神派往亚述都城尼尼微布道,劝说亚述王改邪归正,否则,神将要惩罚亚述。约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神职,激动万分。
在底格里斯河上游今天伊拉克摩苏尔附近,有一座古城,古城在底格里斯河的东岸隔河与今天的摩苏尔城相望,这座古城就是亚述王辛赫的都城尼尼微。
圣经里曾经记载:“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芜,干旱如旷野。新亚述帝国都城”。后来的事实证实了预言,尼尼微果然侵略北国,遭致毁灭,尼尼微城一度败落,到了新亚述帝国诞生时,亚述王辛赫才重振尼尼微。
公元前2500年左右,尼尼微形成了一座真正的城市,并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公元前8世纪,亚述王辛赫那里布将都城由萨尔贡城迁到底格里斯河左岸的尼尼微。作为帝国的首都,尼尼微一度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虽然繁花似锦,但是,这座都城名声一直都不怎么好。亚述国王对在战争中不肯投降的战败国极其残酷,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破城之后,亚述士兵残酷地对待城里的人们,火烧他们的房屋,抢走他们的财产,还掳走他们的妻子和儿女……所以在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书籍典故中,尼尼微被称为“血腥的狮穴”。
由于这些原因,上帝就派遣约拿作为神使,前往尼尼微,劝说亚述人改过。
可是,奇怪的事情出现了:约拿在即将成行重大的使命之时,突然逃走了。
约拿心情极度矛盾,他既渴望神的重任,但是,他又下意识地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对于神赋予的使命有恐惧心里,。
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他逃到哪儿,神的力量都跟随着他,都会唤醒他,可是他似乎执迷不悟。
神决定先要惩戒他,就让约拿在渡河时,一条大鱼吞了他。
受到了神的惩戒,约拿害怕啦,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前往尼尼微,完成了他的使命。
评价:“约拿”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因素害怕成长的人。而这种在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这种害怕成功的心理状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这种心理情绪叫做 “约拿情结”。它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状态,并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本来能够做得很好的事情,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能。
身边的故事
柳心不去文联
柳心毕业于中文系,很有创作天赋,却做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并且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柳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极好地发挥,他的学生得了他的真传,作文水平很高,屡获各种各样的大奖。柳心自己也很有成就,业余创作收获颇丰,两个长篇小说《高原情话》和《流逝的红杜鹃》在《收获》和《十月》发表并获得好评,一部散文集《萤火虫飞出飞进的心窗》被省作家出版社出版。
柳心的文学才华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特别是省文联的重视,为了让柳心有更好的创作环境,充分发挥他的创作才华,省文联和教育厅协商,想要将柳心调到省文联去工作。
闻之这一消息,同事们纷纷表示祝贺,学校领导也很高心:“柳心啊!很好哇,你为我们学校争了光了啦!我们别感荣幸啊!”学生也纷纷来祝贺他:“柳老师,我们真替您高兴,原来这么多年是一位作家在教我们的语文呢!怪不得 老师的作文课上得特好,我们真题我们自己高兴,更替老师的上调高兴!”
柳心自己也很激动,自己二十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可是,柳心几天几夜都睡不好,一来是为了成功高兴,二来呢,却有些别的因素折磨着他,叫他难以抉择。
柳心在去留问题上徘徊了十几天,很难决断,教书,自己得心应手,是个自己遂心的岗位,去文联,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可是,文联作家如云,高手林立,我去那儿,岂不是麻雀如雁群,我飞得动吗?
还是考虑考虑吧!
一周后,柳心找到学校领导,说:“我还是留在学校吧!”
学校领导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很吃惊。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