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龙华,源于看了画家肖天清编的一本叫《图说四川古镇》的画册产生的一种好奇。去年国庆假期,我便直奔龙华古镇而去。
龙华古镇地处四川宜宾屏山县深山之中,建镇于宋代,明代修建龙华寺而得名。由于地理位置太偏僻,交通不便,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古镇不被世人所关注。与他相比,同属宜宾市的古镇李庄,因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在此驻扎一举成名,如今已是风光无限,被打造成为宜宾市一颗耀眼的文化和旅游明珠,受到人们的无比青睐。
汽车从沐川而来,盘旋在崎岖的山路上,狭窄的烂路,再加弯急坡陡,10多公里的山路,让我们一路胆寒。翻过一座大山垭口,终于看见一条河的沿河两岸修建着许多房屋---龙华古镇,这座失落在深山里的明珠,竟是这样古朴沧桑原生态!
在小龙溪河边停下,一座光绪年间修建的“龙华凉桥”向我们迎来,这是不少古镇特有的象征。凉桥横跨在小龙溪河上,一头连接高楼公路,一头牵着老街老屋,就像一条时空隧道,连接着龙华的新与旧,现代与古老。人们说龙华是三桥两溪围一镇。放眼望去,龙溪河两岸全是现代建筑,小小古镇已被淹没其中。倒是古老的凉桥显示着自己的独特地魅力,每间廊顶下都挂有书家墨宝,形成一道特殊的景致。著名作家白桦曾说,“全世界最美丽的廊桥就在中国的西南部”。话真如此。凉桥还是当地人贸易集聚休闲之地。
走过廊桥,就是龙华老街。昨夜刚下过雨,小龙溪河水掀起黄色浪花,奔腾着穿过桥洞急急地奔向远方。一溜过河石犹如琴键铺在河中,流水掀起的浪花声恰似丁咚琴声不歇。
古镇依山傍水,呈阶梯型位于大龙溪河和小龙溪河交汇处。三条清代的老街顺山势蜿蜒,与龙华寺一道沉淀下厚重的历史,穿过低矮狭窄残破的西城门,我们迈进顺河老街。脚下那长长的高低不平的旧石板,已被岁月和行人打磨的溜光,石板两边和低矮的房屋顶上铺满青苔。老街不宽,1000余间木结构房屋基本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商肆民居特点。老旧的房屋,已经不堪小青瓦的重压,柱子、门板早已倾斜,但因木质穿斗梁柱的相互拉扯,多少年也没有倒去,彰显出四川民间房屋的建造智慧。
顺河街至下寨门是仅为三四米宽的石梯路,两边店铺林立,街边屋檐起伏重叠,吊脚楼鳞次栉比高矮不一,过去有小山城之称。三官楼、古驿站、天主教堂、魁星楼、染坊依次散落在街上。每至逢场日,人流不息,构成一幅缩微的《清明上河图》。老街最好的建筑是一家装修不久的龙门客栈,一些人家的门板上还遗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痕迹,山坡上是孤独的龙华寺,正俯视着老街与龙溪河。龙华寺过去规模宏大,占地4000平方米,如今只剩一间大殿被政府机关改为办公场所。古镇原有“五宫一庙”,现今除禹王宫外,其余已不复存在。
龙华历来是四川边防驻军重镇,明代在此设驿站,清朝设平安营,建都司衙门,修筑城墙、城门、炮台等。如今古镇尚保存着西城门、南城门、中门、龙华寺、都司衙门旧址。
站在龙溪河边,一排古老高大的黄葛树叶随风摇曳,河风轻拂着凉桥,清凉的溪水从脚下潺潺淌过,似有村童在水中嬉戏,大人们在凉桥上吃凉糕凉粉,村妇在河边涤衣。古镇的生活犹如这些古老的黄葛树安静恬适。
屏山县气候属于金沙江上游河谷气候,冬季阴冷潮湿,春夏多雨多雾,早晚温差较大。每当酷暑季节,龙华人习惯带着竹席往凉桥去,把竹席往桥面上一铺,让龙溪河的徐徐凉风和凉意漫上桥来,渗进睡在桥上每个人的身体和心里,这是龙华四季中最别具风情的一幕。
龙华古风依旧,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淳朴的民风,几百年来,古镇里的人们过着从容淡定的简朴生活,順河老街边那个坐在小凳上衣着简陋专心编织渔网的中年男人;一个把小木凳当饭桌坐在房前边吃饭边看手机的男人,就是最好的证明。矗立在镇外世界最大的“八仙山立佛”,用微笑的目光注视着古镇上的男女老少,保佑着他们世代平安。
古老的龙华还需要重新打扮梳妆,增添色彩。如今四川省开展的文旅资源大普查,给失落在深山中的龙华一个再现辉煌的机会。细沙溪那众多的珍贵桫椤树正翘首以盼,等待着游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