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缆车,已置身于海拔1716米的玉屏峰之上,俯瞰群山,千峰竞秀,但见风吹云涌,云山相接,风光无比壮丽。
玉屏峰前有巨石如平台,左有青狮石、迎客松;右有白象石、送客松、立雪台。
极目远眺,云雾涌动,仿佛长了翅膀,飞跃游移,又似涓涓细流,从群峰之间穿隙而过,无法看清远近的大小山峰、千沟万壑。“黄山自古云成海。”云海是黄山的四绝之一,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依云海分布方位,全山分别起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但除非是晴朗、能见度高的天气,否则人们往往难以看到云海。
驰名中外的迎客松生长于此,距今已有千年,迎客松位于玉屏楼左侧,倚青狮石破石而出,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树高10米左右,粗约0.64米,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是中国人友善好客的象征,是奇珍无比的国之珍宝。
奇松是黄山四绝之一。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正是因为有了遍布峰林沟壑的黄山松,黄山的景才更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
黄山之松,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或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或穿罅穴缝,破石而出。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
游人如织,大多都忙着登上文殊台拍照留影,观赏云雾。风很大,几乎要掀掉房顶,抬头看去,又无可掀动之物,才放心下来。我留心着巨石上或红色或黄色或绿色、或篆书、或草书的刻字:“天仙荣景”、“紫玉屏风”、“气象万千”、“宗岱逊色”、“大巧若拙”、“宇宙大观”,毛泽东草书的“江山如此多娇”,朱德的题词“江山如画”和刘伯承元帅所做的《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抗日之军昔北去,大旱云霓望如何。黄山自古云成海,从此云天雨也多”。更多的是体会到了登上山顶后“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无限豪情与喜悦。
怪石也是黄山四绝之一。黄山怪石经历了大自然千百年的风化,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洗礼,遍布前山、后海、幽谷、峰峦,峰之巅、崖之缘到处都有它千奇百怪、奇趣无比的身影。用心去读,用情去悟,就能感悟它妙不可言的天然艺术之博大深邃。
在一处可以休憩又可以观宏阔南海的地方休息一会儿,天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不消几分钟又停了,并没有淋湿游人。大家又开始排队上鳌鱼峰了。鳌鱼峰,山峰形状极像鳌鱼,为黄山三十六小峰之首。相传远古时代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
鳌鱼峰腰有一以峰为名的鳌鱼洞,呈角形。洞内狭窄,只容一人行走,典型的一线天,深约5米,冠名“百步云梯”,假如没有人工一点一滴的斧凿锤击,怎会有这样高高的石阶和长长的石栏?游人在上面缓缓行走,后面的人只望到前面人的脚跟,而狂风烈烈,寒气飕飕,让人想起李白那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古诗来。洞口则境界开阔,别有天地,而风更急,吹乱了头发,吹得雨衣飘扬起来,吹得人几乎喘不过来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传说:元末农民领袖朱元璋,一次与元兵交战失利,逃到鳌鱼峰下,前有高山,后有追兵,只好求助于神。此时,莲花峰顶石莲开放,一位白发仙翁手挥拂尘向鳌鱼峰腰一扫,随着一道金光,一声轰鸣,峰壁裂开,石洞出现。朱元璋当即拜过仙翁,穿洞而去。因是天然石洞,人们便在洞口镌刻上“天造”二字。
鳌鱼峰另侧峰壁上,刻有“大块文章”四字,诗情画意,耐人寻味。登峰左可见莲花峰高耸云霄,右可眺西海仙桃石,即飞来石,传说这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也是《红楼梦》中拍摄的那块顽石。
在半山腰看到年青的或是壮年挑担夫挑着两个满满约200斤重的菜筐,重力在前面左肩上,手里拿著一根木棍支着后面右肩膀,一步一步在艰难地往上运蔬菜、水果、粮食等食物。他们挑着沉甸甸的生活,挑着悠长的人生,奋力前行......
下山,在索道里穿越波澜壮阔的峰海,穿越一个巨幅层峦叠嶂、郁郁葱葱的山水画,想若是深秋时节,一定又有说不出的绚烂景象吧。黄山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二十深潭、十七幽泉、三飞瀑、两湖、一池,今天虽然远远没有走完它的全程,看到的景物也仅是它四季万千景象里的一瞬,却已见识到了它那“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和它“天下第一奇山”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