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时来运转

来源:作者:六叶时间:2018-12-18热度:0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冬至节时,福建有搓丸子之俗,前数日用糯米磨粉置日中晒之,俟冬至前晚,备烛一盒,橘子十枚,上各插一纸花,箸一双,蒜二株,陈列盘中置桌上,然后将糯米粉,用开水调成糊,合家老幼用“米妻”制成银锭、银圆、荸荠等形。当初作时,必先搓小丸,俗称搓丸,冬至早晨,将所制糯米食品用红糖拌匀,祀神祭祖后,合家分食。"

冬至前的这段日子,是张婶最忙的时候。前些天还在蒸糯米酿青红酒呢,昨天又做了很多米粿包子。才张罗完这些,今天又开始磨豆黄豆粉,炒花生、芝麻,满院子里都香喷喷,这些是她预备着晚上的“冬至暝”(冬至前一晚)搓“米时”仔要用的。

十多天前酿下的一缸青红酒,孩子们爱吃的米粿包子,还有“冬至暝”要用“米时”粉,这些街上都可以买到。但张婶喜欢自己动手做,每天院子里炊烟升腾,香气四溢的,日子显得红火、喜庆。

打从立冬开始就盘算着要酿几缸青红酒,要蒸多少糯米,放多少红粬,儿子、媳妇爱吃什么馅的米粿包子,冬至搓“米时”要用怎样的料,豆子、花生、芝麻都自己炒。唉,老头子有糖尿病,不能放白糖,这要另外做;孙子、孙女爱吃甜,可以多放些白糖,再添加些碎饼干就更香了。还有女儿、女婿,现在年轻人自己都不动手;嗯,邻居翁家老头、老太太两口子平时什么都省,日子将就着过,到时候也给老人家送一些......这样想着,细细地盘算着,张婶觉得日子过得宽心、踏实。

冬至前这一晚,当地人称作“冬至瞑”。在城里上班儿子、媳妇,在学校寄宿的孙女都回家,一家人吃过晚饭,张婶就收拾好餐桌,祖先神龛前点烛烧香,餐桌摆上几颗红红的福橘、红筷子一副,端上早已准备好的“米妻”(是一个字,ce第四声)。这是她前一天就将糯米浸泡后、蒸熟了,与老头子一起将其捣烂后捏成的米团。现在的人图省事,将糯米浸泡后磨成浆挤干了水后,也可以捏成米团;更简单的就去市场上买来现成的糯米粉,头一天晚上用开水调开,只要掌握好软硬适中,也一样好用。

大人、小孩一家五口人围坐着八仙桌搓“米时”仔,这在张婶一家多少年来从没有间断过。这些事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张婶在娘家也是这样从小看着大人做。现在,自己当家主事了,也这样一年一年地忙碌着,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成家了有了孙子、孙女。她希望,哪一天自己把家交给儿子、媳妇,他们也不要中断了,还有他们的儿孙......

将“米妻”揪成一小团,用手掌慢慢地搓,要搓得圆圆的。这是有寓意的,它象征着团圆。搓“米时”的时候,大家都说吉利话,说这一年来的好事,说来年的愿望。这“米时”字读作“时”,“冬至瞑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坐着搓“米时”仔,寓意着“时来运转”。

是的,时来运转!张婶很受这一套说法。这些年来,在城里上班的儿子媳妇事业有成,孙子今年刚考上重点大学,孙女眼看也要高考了;女儿、女婿自己开公司,生意上顺风顺水的。张婶想着这些,心里美美的。

不一会儿,一家人搓好了“米时”仔。张婶便一个个白丸子一般的“米时”仔摆放在一个大竹箩上,端到祖先神主龛前。龛前早已摆好了三盘插着鲜花的线面,两边的烛台分别点红蜡烛,还有插着金橘的花瓶。老头子和儿子一起将一张圆桌抬到客堂正当中。

张婶和儿媳妇一起将盛放着刚才搓好的白丸子的大竹箩放在桌上。再将几枚福橘点缀在其中,放上昨天新买的红箸一副,张婶细心地在箸的两端绑上一朵四季花和绸缎制的长春花。

祭拜祖先照例是张婶主事,她点了三炷香插在香炉里。心里默默的诉说着来年的愿望,她并不贪心,只希望一家人健健康康,这好日子一天天延续着。

冬至日的清晨,张婶早早地起床。打开炉子,烧一锅水,待锅中水沸腾后将前一晚搓好的“米时”仔推入锅中,看着一个个白丸子在锅里上下翻腾,有些渐渐浮起来,便是煮熟了,捞起放在“米时”粉中颠簸。“米时”粉就是张婶昨天用黄豆磨成,与芝麻、碎花生混拌而成,有的还加了白糖,那是给孩子们预备的。滚粘充分后夹出来,“米时”就做好了。

一家人随后也都起床了,吃着香柔甜嫩的“米时”仔,就预示着从此时来运转,心想事成。

在福州,冬至是春节前预热的一场大戏。而各地也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吃的东西不尽相同,北方人爱吃饺子,安徽人吃挂面和南瓜粑粑,还有一些地方的人要喝羊汤......不管怎样,大家都有一个与“幸福”相关的主题,就像福州人过冬至的习俗一样,搓“米时”仔,拜祖先,祈愿时来运转。

冬至一过,年关便又近了几分,网上的电商,街上商铺开始兜售年货了,就连空气中都飘逸着收获、团圆、喜庆的气息,酝酿着甜蜜,期盼即将到来的欢乐。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