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里到单位,这是上下班的路程,步行五分钟,可说是近在咫尺了。这是一条无数十八线城市中毫无特色的小街巷,穿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政府开发,规划凌乱的住宅小区。天空中横七竖八的各种强电弱电线路,路面上永远都有流不尽的生活污水,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小吃店里呛鼻的油烟味道。
从刚开始参加工作,走的就是这条路。那时候,上班路上的脚步是匆忙的。有好些年,须得提前半小时出门,先送孩子上学去。那时候,最怕的是下雨天,尤其是冬雨里,一路泥泞,寒风中披着雨衣骑自行车,后架带一个孩子,左闪右避,不能出半分差错。
二十余年的上班时间里,曾经有六七年的时间在乡镇。那些年,宿舍就在单位,上班便足不出户,上楼下楼就是了。可工作的范围却扩展了许多,下乡走村入户,甚至上高山、下厂矿,如果这些路都算上,那可比原先的五分钟通勤道路艰苦曲折多了。
刚回城的几年,到了新单位。悠悠闽江绕城而过,家住旧城,上班却在新城。每天上班都要绕着江滨路走上一段。通勤方式更多样了,倘若是闲散时间可抄近路步行,费上半个多小时,也可以骑自行车,则需一刻钟,而刮风下雨时自驾车代步只需10分钟就到了。新单位是个临时机构,工作性质也有很大不同,没有突击任务时基本上是闲差,上班下吧都不用打卡,因此迟到早退是常有的事。
再回到原单位,路,还是这条路,人,也还是这些人。工作轻松了许多,脚步也变得从容。半辈子过去了,如果没有大的变动,估计就在这条路走到头了。
现在的孩子们不愿意重复父辈走过的路,在他们眼里,那是一眼就看到老的“苟且”,向往着“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那里有他们的“诗和远方”。
从这里走出去的年轻人,他们愿意一大早挤着公交、地铁,脚步匆匆地穿行在城市里。在北京工作的孩子说,从住处到上班地方,要先走上十分钟的路,坐三站公交车后换乘地铁,出地铁站口还要走上一段路,但她乐此不疲。
也有从外地赶来这里上班的年轻人。他们住在城里,宁愿换乘各种交通工具,或是驱车从市区来到单位。单位的同事小张说,每天自驾车从福州赶来签到上班,路上就花了一小时。
于是,走在这条路上通勤的,除了附近学校的孩子,还有就是如我辈等踽踽独行者,四下里都是即将佝偻的身躯,或已经衰老背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每一种活法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取舍之间全看各人的喜好,从而也就成就各自不同的人生。在近处,或许你因太熟悉而不屑的地方,却是他人眼中远方的风景。
无论做何选择,我都祝愿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