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老家——老家的井石磨石碾和石臼
老家的水井、老家的石磨、老家的石碾和老家的石臼,现在已经是进了历史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可在解放初期和解放前,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俗话说“人以食为天”,没有它,打下的粮食,可也真做不成饭。尽管现在不用了,可对以往的人来说,它已经用了一代又一代,现在回忆起来对这些老陈旧物件很难以忘怀。
老家的水井。我的老家堂沟村,全村有十来户人家,地处黄土深沟。老家有一口两三丈的土井,因为井水太深必须用辘轳提水。因为井位选得好,春夏秋冬历来从未枯过,而且水质清净透明,丝毫没有一点杂质。我小时候,农村人很少喝开水,真渴了拿起水瓢滔一瓢生水咕咚咕咚一口气就能喝完。想起来老家的井水喝起来甘甜可口,一瓢水下肚,凉得沁人心肺,真够解渴。附近村的人也常来本村提水喝。根据打井碑记,该井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后来为防止雨水流入和倒灌,又给水井砌了井台和加盖了井棚。解放前提水辘轳曾被偷过,村民提议每户晚上轮流摘辘轳,第二天早上重新放上。又解放后因年久失修,土井壁崩塌,使水干涸。时任生产队长的抗日老兵程顺林带头下井清泥,在清泥时,不幸泥桶被掉落,腿被砸伤,经多方治疗,还是落了个残废,吃水不忘挖井人,他的一心为大家不怕吃苦负伤的精神,社员感动得落泪。他为大家吃水挖井负伤成了残废,大家应该集体把他供养到老。老家的井水几百年来滋养了老家一代又一代人,我就是喝老家的井水长大的。老家的井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集体搬到新村吃上自来水,才被弃用。
老家的石磨。农民打下的粮食,总不能囫囵吃,得先用石磨磨成粉,才能做成饭食。我村十来户人家,老辈子的人曾留下四五盘磨。平均两三户人家就有一盘磨。磨的使用率很高。小户人家,五六天就得磨一次面;大户人家,两三天就得磨一次面。没有牲畜,就得靠人推磨。磨一次面就得两三个人,一两个人推磨,一个人过罗。一般得磨三遍才能把粉出净。磨二斗粮得半天时间。我小时候就经常推磨。我村四五盘磨,大部分是露天的,一遇到刮风下雨,就不能用。只有我家的磨是在屋内。所以我家的磨总闲不住,几乎天天都有人用,一般使用谁家得磨,剩下的麩子就留给谁家,可我母亲从来没有收过。后来人民公社,生产队专让我母亲给队里的牲畜磨料,因为我母亲大公无私,追不好占小便宜。石磨用久了,碐被磨损了,就得请石匠来家用钢钎来家锻磨。锻磨是力气活,母亲总是给他做好吃的,不歇气一天就能锻成。我家的磨一直使用到有粉碎机才被淘汰。
老家的石碾。解放初期和解放前在农村谷子要用石碾脱皮,碾成小米才被食用。谷子是低产作物,种得很少,石碾每户也不过一年用上一两次。又,我村村小,用户不多,所以全村只有一盘石碾。尽管用得很少,也是每村必备的。石碾由石碾盘和石滚组成,而且还必备有风车。风车是木质的,因为我村的石碾是露天的,木制的不耐用,所以我村的风车是砖砌的,不怕风吹雨打。记得碾一次米得全家出动,有推碾的、有循环添谷的,有绞风车脱皮的,要脱净最少也得两三遍。
老家的石臼。老家的吃饭场有一尊石臼,臼深有六七寸,说明应该有一些年子了。因为臼舀太深,又把 石杵按上了一尺多的木把方便使用。石臼大多是用来杵麦仁和蜀黍仁用的。麦仁和蜀黍仁熬出的粥又香甜又有咂头,常年喝糊涂,吃腻了也想换换口味。又石臼使用起来特别方便快捷。农忙时节,没米面下锅,临时端一碗蜀黍子、一碗水,再拿一块抹布,先把臼舀洗净,不一会就把蜀黍杵成仁,去皮后拿到家就可以下锅。所以老家的石臼很受大家的欢迎。
石杵长期放在臼舀里怕丢。石臼离我家比较近,大家同意谁用完,都放在我家的门楼内。这样免偷,使用起来也很方便。我家成了石杵的长期保管户。
难免旧时农民称农村的石磨、石碾、石臼是“三件宝”吃饭少不了。
作者:程元合 地址:荥阳万山路省地矿环境二院家属院
手机:15136197512
上一篇: 夜雨空灵
下一篇: 过好自己,幸福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