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同学的空间里看到一篇文章《四位名人的情感经历,道出婚姻真正的价值在人生暗面……》,文章例举了郭沫若、老舍、沈从文、杨绛四个文坛名人的婚姻生活。四位名人,四种不同的婚姻模式,读后真的久久不能平静......
记得当年读本科时,现代文学老师一上课,分析文学作品极少,常常三言两语带过,就热衷于讲各个作家的生平轶事,当时我还很是腹诽,上课不好好讲课,尽说些男欢女爱生平琐事做什么。如今想想,以老师当时的年龄,可能已经明晰作品好但作家的品行不一定值得尊重,虽说“文如其人”,但也不尽然,以我现在的年龄,当是明白了太多的人有多种角色多种面孔。我也明白,文章中所讲的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侧面,熟悉并了解一个人需要漫长的相处相知,仅仅的道听途说和一定的考证考量并不是完全的真实。但仅仅就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勾起我不尽的思绪……
郭沫若,官方曾将其定位为“鲁迅死后的文化旗手”,林语堂评其“集天下肉麻之合成”,有评价说其为“无耻文人”,尤表现在在男女关系上的失德失格。他在政治上在文学成就上怎样我不予评价,但其一生有三位妻子、一个情人,最后这四个女人中,两人上吊自杀,两人对他怀恨终生。他有十几位子女,但大多拒绝认他做父亲,晚年孤独一人,沉溺于抄写死去儿子的日记,可谓凄凉至极。令所有身边人对其憎恨说明什么?不是无情无德之人怎会这样?
老舍,挚爱初恋情人,因其不幸而死,他三十余岁才步入婚姻,对其妻无爱只尊德,我曾多少次在课堂上分析老舍的作品时,对学生说老舍是在文革中被折磨含辱而自杀的,原来也有家庭生活不幸之因,多无望的人才会选择自杀啊,原来如此!
沈从文的故事相对平淡,与其妻一见钟情而幸结连理,婚后却因双方背景悬殊而屡生分歧,曾一度分居,后其妻尽责帮沈渡过难关,至沈死后才领悟双方感情之深。
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当是伉俪情深的典范,但看到“夫妻俩甚至在和别人起冲突时,为了保护对方,还干过揪人头发、扇人耳光之事”时,很是惊诧,原来如此倜傥高雅的人在一定时刻为了保护所爱之人也而会行市井之举,这样可真接地气,我心为之一畅,当赞啊!
我们眼里的人,究竟有多少张面孔?我想每个人对婚姻的初衷,应该都想找一个能温柔地温暖地相伴的人,可听过的看到的太多不少的婚姻,彼此甚至过成了仇人,陌生人,曾经魂牵梦绕的爱情演变成了叹息、不甘、孤独、怨恨、凑合的不堪乐章……我想,即使不能拥抱着甜蜜相爱,也应该给予最起码的人格尊重,古人总结的好“相敬如宾”,如宾是什么?呵呵,如客人呗。即使刻骨铭心的爱淡漠了没有了,可以分手可以别离,也不能去刻意伤害,因为人心是最脆弱的也是最坚硬的,如此才酿成了那些“相爱相杀”的故事……
每次去参加婚礼,我着重看的,不是客人的级别,不是隆重的场面,不是欢闹的气氛,而是一对新人彼此看对方的眼神,在这场婚礼上的表情,我想看到疼惜看到在乎看到爱情,他们彼此在台上发表着爱的誓言,在一声声或凝重或真诚或戏谑的“我愿意”中,我心里默默祝福他们在未来婚姻的路上,彼此相爱相伴到老,时刻记着曾发过的誓言......我也观察一对新人的父母,在众人的哄闹中行那些亲密举动是驾轻就熟自然贴切还是表演的成分更多一些,说真的,我多想看到历经岁月即使不能恩爱如初也和谐友爱的感觉啊,但终究失望的感觉更多一些......岁月究竟让人们怎么了,难道婚姻的发展,只能把彼此变成亲人变成客人变成纯粹油盐酱醋过日子的生物人?
是的,我们都会在生活的种种琐事总感觉累,曾有情感专家说过“再恩爱的夫妻,一生都有至少25次摁死对方的冲动”(我想在此一笑),爱情有高潮期有平淡期也有休息期疏远期,肉体凡胎会经教育经历练而行高雅之行,但肉体凡胎也需要行吃喝拉撒自然之俗,给彼此单独呼吸的时间和空间,只此一世相携,宽容些理解些不好吗?任何关系的底线都是不要太累,即使真的不能再继续走下去,也要懂得及时止损友情作别。毕竟当初步入婚姻谁也没有捆绑着谁呀。
记得姑娘找对象时,我就曾对孩子说,选爱人的第一点必须是品行,其次才是颜值才华家庭等等。因为只有品行不差,即使将来有争执有隔阂有矛盾,也不会伤的太重。
文章那句话说得好“婚姻的真正价值,其实体现在人生的暗面”。曾有位熟人,人前诙谐风趣,看着是人畜无害,但知道的都知道在家里他是另一幅嘴脸,对老婆动辄打骂对孩子冷着面孔,直至现在他因酒偏瘫,独自在养老院,家人只行起码之亲道,他日日面对四堵墙不知会不会自省。
我喜欢文章的结尾,希望我们的人生,“在你寂寞的时候,旁边有一个人听你呓语,陪着你无所事事;在你空虚的时候,心头会突然出现一个眼神,让你觉得要改变一些什么;在你被打倒在地踩上一只脚的时候,有一扇门依然为你开启,里面的人不仅不会苛责你,还会努力抚平你的伤口,为你的伤悲而伤悲”。
一起祈祷吧。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