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闽江
作者黄信众
立秋过后,苦夏算是熬出头了。空气中开始弥漫着桂花的香味,先是淡淡的、幽幽的,似有若无,不久便浓郁了,带着甜丝丝的味道。顺着花香一路寻去,你不仅会发现诱人的桂花,更有每一丛芭蕉树上都吊着一挂黄橙橙的芭蕉,有的果皮已经绽开来漏出乳白色的果肉。番石榴也成熟了,个个饱满的果实将树枝压得低垂了,浓郁的果香催促人们赶快采摘。更有红彤彤的柿子,如粉一般的柿霜下薄薄的果皮吹弹可破,那些蝇虫雀鸟可顾不上许多,早就迫不及待地尝鲜吃了个饱。
一碧如洗的晴空下,闽江滔滔地流着碧绿的江水。一早一晚,码头上喜欢游泳的人们依然在江中畅游。而在白露过后,那些刚在温暖舒适的江水中浸泡着,赤裸裸身子爬上岸,江面上秋风一吹、身上起鸡皮疙瘩,不由自主地耸肩缩脖、双臂环抱着,不敢在岸边多做流连,一阵小跑躲进了简易房里。
街头巷尾的小摊、超市里,渐渐多了几样水果,先是龙眼,后来有了冬枣,再过一阵子便是柚子、板栗还有柿子和橘子。夏季常吃的空心菜、丝瓜、苋菜以及秋葵等几样蔬菜,也渐行渐远、慢慢退出人们的餐桌,取而代之的是茼蒿、佛手瓜、茭白以及芋仔等,再等上一段时间上海青、菠菜、芥菜也就大行其道了。
中秋节还早着呢,但月饼却开始叫卖了。五仁的、豆沙的、蛋黄的,还有各式造型的酥油饼都粉墨登场,精美讲究的包装盒里更是各有千秋,有茶叶,有人参,甚至海参、燕窝、鱼翅,让人怀疑的不仅是月饼的角色,还有收月饼人的身份和送月饼人的目的。
“九月起,不买米”,在福州市郊以及郊县一些地方,正预谋着上演一场长达数月的美食狂欢——“半旦”。几百年以来,这里流行着一种习惯,入秋以后,各村家家户户轮流做东,办流水宴席请亲友。渐渐地的就相互攀比、斗富,看谁家光顾的亲友多、场面大。有好面子的,借钱也要办,那是“活要面子死受罪”,曾一度成为当地政府要破除的陋习。时过境迁,如今物质丰富,有人又倡导起来这样的美食狂欢了。
在预定的日子,备好你的见面礼,随我走进一个村落吧。一进入村子,就可以远远地望见许多空场地上搭着大棚,垒起土灶,高高地摞叠着炊具,户外摆放着各色菜品,炊烟袅袅、香气四溢。宴席从中午一直吃到夜间,菜品花样并不多,轮番上阵。一拨客人吃完走了,主人家收拾完桌子,下一拔接着上。而同一拔人中午吃完这家,晚上再上另一家吃喝。要不去,主人家要说你厚此薄彼,不给面子。
除了当下流行的鱼虾螃蟹等海鲜外,有几道传统的菜品不能少。其中一道是“吉烧巴”最有特色,是油炸的猪肥膘,将猪肥膘切长方片,放在用红糟、糖、盐拌和的卤内抓一抓,并放着腌一天。面粉、红粉、发粉加水调成薄糊。热锅烧开猪油,将猪肥膘一片片地放在薄糊里拖一拖,挂上浆后随即放入油锅,用旺火炸酥,捞出后浇上凉油,呈红黄色,味咸甜而酥脆,倒在盘里十分喜庆。
酒足饭饱之际,你可别忘了给那个牛气哄哄的大厨封上一个红包。这些个民间的厨师,常年出入在乡间的各种婚丧喜庆的家宴里。他们有自己的团队,从开菜单、采购食材,到淘洗、加工,最后收拾”战场“,”一条龙“服务,不用主人家操心。但一个好的厨子并不好请,往往需要早早的预先定好日子,还不容你挑三拣四,能来你家掌厨,已经是给足了东家面子。
入秋了,金风送爽,渐渐地有了些凉意。季节更迭之际,人们期盼丰收的甜美,更从美食美味中享受浓浓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