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40年,家乡的变迁

来源:作者:田茂清时间:2018-09-27热度:0

改革开放的40年,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40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发展,我的家乡已旧貌换新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40年。

改革开放前,我的老家根本就没有公路,一下雨,通往外界的人行小路更是泥泞不堪,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睡觉用的是简易的木床,下面铺上竹子,再弄一些干燥的玉米壳在上面,放上竹席,加上一条打了很多补丁的被子。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那时,家里很穷,住着破烂的木屋,上面的瓦片好一片,坏一片的,一到下雨,雨水好像都想来凑热闹,房子里全是雨滴。

学校是一座破旧庙宇改建的,木结构,窗户没有一块玻璃,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风凛冽刺骨,就用旧报纸粘上用洋芋熬成的浆糊遮挡着窗户去抵挡那寒冷的风。春天,雨点从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嘀嗒”的雨声与琅琅的读书声奏成了不合谐的曲子,我常常和我的同学们光着脚叉在泥土上带有沙子的操场上玩耍。

那个时候生活十分困难,别说一天三餐了,连每天两餐吃都不能吃饱,还要起早摸黑地在田地里干活,更别谈吃上一口玉米饭和肉了,家里还常常揭不开锅。

没有电,家家户户都用煤油灯照明,由于要凭票供应,还得节约,把灯芯调小。晚上,在低矮的木屋里,写作业、读书都看不清楚字。“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了家乡人的梦想。没有自来水,村里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条在干枯的小河里开挖的一口井,大家早晚排队用木制的水桶将家里用石头做的水缸挑满水,以备一日之用。

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放学后相约去山里拾柴火,柴火除了用于生火做饭还以备冬天取暖。星期天去5公里外的小煤窑运煤到村里的石灰窑换取一点工分,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母亲减轻一点负担,有时还去正在修改的供销社运一些建筑需要的石头换一点钱去换几颗糖,拿回家分给兄弟姐妹。

家乡有一个商店、一个食品所和一个粮站,生活必需品还要凭票供应,过年的时候,每人才会分得半斤大米和肉。没有通公路,生产生活物资靠人工从80里外的文斗运回来,来回需要两天的时间。

童年的记忆太深刻,潜移默化的眼睛让我以为一切都不会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家乡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土地承包到户,彻底解决了温饱。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靠党的好政策,好领导,靠着人们的勤劳,我们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的商店云集,街道也硬化了。学校也从危房变成了高大的教学楼,操场也被硬化,还修建了教工和学生宿舍及厨房。各家各户的平房代替破烂不堪的瓦房,楼房又代替平房。公路四通八达,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彩电,电脑、洗衣机、电冰箱、洗澡间等等一应俱全,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网络也通到家家户户,人人都有了手机,大部分家庭开上了小汽车。这一切都是党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如今我的家乡成了易地扶贫安置点,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灯光闪亮,胜过天上的繁星。公园有了、球场有了,百姓大舞台有了,环境变美了,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无穷的乐趣。我们的家乡已随着时代的变革,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并逐步向富裕迈进。

看一看家乡的变化,放开心神去感受,微风吹过,人美家乡更美。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君非多情种

下一篇: 游舟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