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幼年读过私塾,非常珍惜自己从前读过的书,至今还保留着以前读过的四书五经,如《论语》、《孟子》、《说文解字》、《三字经》之类。其中,就有一本启蒙书《庄农日用杂字》。
出身在农民家庭,我从小就对这本《庄农日用杂字》产生了很深印象。因为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生活生产情况,写景状物,惟妙惟肖,读来令人感到特别亲切。
《庄农日用杂字》,大约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是木刻版,字体较大,都是五言韵句,每句都有比较完整的意思。开头两句:“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开宗明义,让人明白要说的是什么。
《庄农日用杂字》共四百七十多句,两千三百多字,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桩农事又一桩农事娓娓道来,条理清楚。中间也写到饮食起居、修房造屋、男婚女嫁、农作蔬菜、农什家具。有的还写出了事情的简单情节。如《送粪》一段:“开冻就出粪,制下锄和铲;扁担桑木解,牛筐草绳栓。抬在院场里,打碎再翻边。粪篓太也大,春天地又寒。只得将牛套,把它驮上山……”寥寥数语,送粪工具、以及送粪的活动场面,如在眼前。
不仅如此,《庄农日用杂字》还写有不少经过老农多年积累得来的关于耕作技术方面的经验,不仅教人识字,也教人做农活。比如间苗、养蚕、采茶、打稻……一桩一桩写得很真实,质朴无华。
身为庄户孩子,我懂得庄户人的艰辛,耳濡目染,从小就知道下地干活。放了学,就赶紧挎着篓子上坡割草剜菜,拾粪背柴,推车挑水,样样干过。看到邻居二叔编篓子,我照葫芦画瓢,也学着干。下雨天,别人呆在屋里,我却悄悄披上父亲的旧蓑衣,到野地里撒欢儿。麦收时,还跟着大人下地割麦子。为省力气,割不动,便倒退着割,惹得大人直笑。十四、五岁时,我给大人拉车送粪,还给二叔牵牛耕地,因为怕毒日头晒,还戴着苇笠,别人喊我小老头。记得有次耕地,我只顾得捕捉蚂蚱,牛笼嘴开了,老牛无心拉犁,只顾低头吃草,二叔把我好一顿训斥。
“男婚小登科,不是瞎弄暄。冠婚安八品,原是理当然。新人坐芦帐,官客到席间。方才让了坐,管家装上烟。茶罢换上酒,蔬菜往上传。鲜菜第一品,一连四大盘。大小十二碗,饭须两三餐。席终官客散,嫁娶两周全。”
年复一年,我慢慢长大成人。结婚后,真正人生的一部大戏,就此拉开序幕。无论居家过日子,还是庄稼地里的营生,因我熟读《庄农日用杂字》,所以样样干得顺手,从不犯愁。
“牛棚早挡了,秫秸排个严。不漏雨和雪,可以避风寒。草根堆成块,预备好垫栏。谷穰和谷糠,喂牛不甚甜。夹皮搀麦糠,吃个肚儿圆。”
那时,分家分到四间老屋、分到十几亩地,置上一头老黄牛,朝朝暮暮,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把庄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有时碰上天旱,庄稼旱死了,来年照样春种秋收,庄稼不成年年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庄稼人就是那田野上的草,风吹雨打也不倒!
“葱蒜芥末韭,卷心白都干,秦椒茄子瓠,王瓜老了酸。生菜曲曲芽,君当不稀罕,萝卜栽畦脊,茼蒿最怕干。芹菜得早种,辣菜喜晚天。菠菜共芫荽,窖着过年餐。扁豆爬薄幛,草麻在园边。金针续根菜,椿芽年年扳。”庄户人家,家家都有几分地的菜园子,只要勤快,一年四季吃个新鲜。
“早晨二十二,辞灶在眼前。糖光称几钱,黄面烙几盘。烧香贡神马,迭镙化银钱。奠酒辞了灶,拾掇置办年。”
旧的一年不知不觉间一晃而过,转眼间,就要过年了。“先买对子纸,丹红砂绿全。花笺共黄表,锡箔不用言。蜡烛称几斤,爆竹买两盘。茂陵盅一块,碟子要花蓝。”过年,是乡间最盛大最吉庆的节日,写对子、请蜡烛、买鞭炮、置盘碗,样样少不了。“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年啊,就这样朝我们遥遥走来!
一年四季,五冬六夏,一部《庄农日用杂字》,写出了庄户人家的生活生产情况,写不尽庄稼人的苦辣酸甜。
(编辑:作家网)上一篇: 那些渐渐老去的亲人们
下一篇: “九.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