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紫阁
——唐诗里的长安
杨广虎
秦岭终南山被认为是高山隐士通往的天堂。七十二峪中,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洞、茅棚,尤在大峪西翠花、南五台西岔沟等地众多,掩映在古树密林中,在常人看来,充满了无限的神秘和不解。
近些年,各种纸媒、网络,直播、网红等等不断炒作,静寂的秦岭一下子火爆起来,秦岭终南山,成了一些人快速出名的“终南捷径”和表演场所。在秦岭七十二峪中,紫阁峪很容易被忽略,一条十几里长的山沟,在古代,却云集了众多如雷贯耳的名士,这在秦岭北麓的峪口中独树一帜、绝无仅有。自然、历史、文化,所有这一切,让紫阁峪名垂千年,紫阁峪所在的紫阁山也世人称为是“终南第一山”。
紫阁峪,紫阁山,紫阁峰,紫阁寺,紫阁村,村因山在,寺因山修。千百年来,这里,世世代代,人与自然,和谐生长,繁衍不息。
长安县和户县从唐代开始,同属关内道京兆府京兆郡,自唐至今,以高冠、沣河为界,紫阁峪位于秦岭北麓户县(现鄠邑区),距离西安市区约六十里。东临高冠峪,西接太平峪,南望秦岭主峰,北眺渭河两岸,夹在峪口之间,藏而不露,引得无数隐士前来寻访。
紫阁山原名紫盖山,山势俊秀,景色幽美,瀑潭洞泉密布,大小瀑布遍布。自然景色不凡,有“紫阁十景”:紫阁青冥相霭端,张良洞前景无限。饮马池旁苍龙砭,万华山顶览秦川。群山环抱紫阁塔,紫阁寺遗涌钵泉。二郎插剑悬崖边,神仙潭水降人间。蟒头观灯似星盘,井潭没底通高冠。历代隐士居多。从汉代就有丞相张良在无量洞隐居;北周时的高僧法藏在紫阁山修行,一隐整整八年;唐代许多高僧如道宣、楚金、飞锡、慧昭古就吸引了许多佛道修行人士,寺庙岩窟、山林水涧都可成为他们的修行道场,至今留下了大圆寺、云盘寺、无量洞、睡佛洞、王母宫、塔园、铁瓦殿等等寺庙。传说孙思邈也来药王洞炼药;在唐代,曾到过紫阁山并以诗赞誉的就有李白、杜甫、韦应物、岑参、贾岛、张籍、白居易等人。宋朝有司马光、程颢、章惇等名人光临紫阁山;明清两代紫阁峪一样是文人及仕宦的最爱,明代有王九思、康海、王九峰、熊子修,清代有傅龙标、王心敬、长松居士等到此地。历代文人墨客的摩崖石刻也在紫阁山留下了痕迹。
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留下了《望终南寄紫阁隐者》:“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千古流传。
紫阁峰海拔2150米,东面临高冠,西面临紫阁。西面自峰顶向下1000多米左右的90度悬崖绝壁,如紫色的楼阁,唐代诗人李白赋诗赞美该山,“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将此山峰比做“紫阁”,后人随称做紫阁峰。南望紫阁峰笔直挺拔,夕阳映照,紫气环绕,苍翠夺目,这就是著名的“紫阁青冥”。
官宦子弟、晚唐诗人姚合也是慕名前往紫阁峰,写下了《寄紫阁隐者》:“自闻憔客说,无计得相寻。几世传高卧,全家在一林。养情书览苦,采药路多深。愿得为邻里,谁能说此心。”还写了一首《寄旧山隐者》:
“别君须臾间,历日两度新。念彼白日长,复值人事并。
未改当时居,心事如野云。朝朝恣行坐,百事都不闻。
奈何道未尽,出山最艰辛。奔走衢路间,四枝不属身。
名在进士场,笔毫争等伦。我性本朴直,词理安得文。
纵然自称心,又不合众人。以此名字低,不如风中尘。
昨逢卖药客,云是居山邻。说君忆我心,憔悴其形神。
昔是同枝鸟,今作万里分。万里亦未遥,喧静终难群。”
后人有“贾姚体”之说。中、晚唐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部分士人产生了消极自保的情绪,出身官宦的姚合也改变了前期建功立业积极奋进的姿态,采取了亦官亦隐的为官态度,并创作了大量反映这种生活的诗歌。他在这些诗歌中较少涉及现实政治状况,积极高扬自己的自然意趣与山林之志,突现了主体远离世俗的文人逸趣,这正从侧面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与自怜的心理。从上面的诗中,可以看出姚合的诗歌平浅闲雅、清僻新切,主要表现为雅正传统的继承、清丽诗风的发扬、质朴作风的实践、清幽闲远意境美的营造、峭拔体势的构建和谨严法度的遵循等方面,并在诗歌中表现得浓淡不一,这种审美追求直接促成了姚合诗歌独特艺术风貌的形成,呈现出与其它诸如贾岛、孟郊等苦吟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这种诗风对中、晚唐之交的诗坛产生了极大的影,使时风由僻涩峭硬转向平浅流利,同时力避“元和体”流俗,而以清僻新切独具面目,对晚唐及后世的诗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愿得为邻里,谁能说此心。”谁能说清姚合的当时心态呢。
“秦岭无闲草。”紫阁山中药材很多。有党参、天麻、杜仲、茱萸、黄芪、五味子等等。
紫阁山重新映入世人眼帘的是,近年来有关“玄奘遗骸葬于此地”的热点争辩。敬德塔整体雄伟,细节精致。塔高约17米,共7层,是楼阁式空心砖塔。从塔身磨砖对缝的建筑工艺看,水平不凡。山顶地基稳固,而且这座山头由大山中突出,三面为悬崖,视野开阔,是观景的绝佳点。此塔之所以叫敬德塔,是由于《陕西通志》记载:宝林寺由唐太宗敕建,尉迟恭监修。关于敬德塔,近年学界有一个重要话题:有人认为塔下曾埋葬过玄奘遗骨。历史上关于玄奘遗骨的埋葬路线是:玄奘在玉华宫圆寂后,先葬白鹿原,再葬兴教寺,然后到南京。但有关学者经过考证,认为玄奘遗骨埋葬在兴教寺之后,唐末黄巢起义时,为避战乱曾移葬于紫阁寺敬德塔,在宋代再被携带到金陵(南京)。这个结论的得出有许多证据,比如南京的《建康志》等有这样的记载:玄奘顶骨“得于长安终南山紫阁寺”,使“玄奘遗骸葬于何地”这一千古之谜又重新提起,紫阁山又让世人再次瞻仰。
近些年,紫阁山成了隐士的天堂。特别有名的是“城南雅士”马守仁先生的““千竹庵”。他的房子在紫峪水厂斜上方的西岭坡上,站在这边路上能看见那房子掩眏在对面的树林中。四周都长满了竹子,马守仁给自己的隐居地起名庵“千竹庵”。过着禅茶一味,茶琴同韵的清净生活。
还有“首席楼”,完全是开放、不设防的。坐在里面,人与山林融为一体。有“歇心草堂”,是村民老屋改建的,门上有两行小字:“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修而无修,为而无为”。屋里书柜、还有大屏幕、电脑等现代设备。一方面自己在此修行,同时也弘扬佛法,这些先进设备是他们宣扬佛法的工具。可以说,我们现代的修行,不是苦修,也不是简单的复古,打坐、辟谷等,也不可能一点人间烟火都不问,物质的丰富,也改变了一些人的修行生活条件,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方便的同时,也让一些人误入游戏娱乐中不可自拔,社会总要发展,至于对与错,恐怕一二句话说不清楚,关键在于自己的坚守和独立。
有联赞曰:“秦山有幸埋佛骨,紫峪无尘洗俗心。”从古代张良、到姚合,到现在的马守仁等等,在紫阁山,我想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心灵的自我修复,一种想清静的思想和追求。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无论是真隐、假隐,大隐、小隐;还是爬山、休闲、吸氧、锻炼、修行,无疑,紫阁山应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远离雾霾与喧嚣,寻隐紫阁,让我们在终南山这块净土清静。“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种情怀、这种境界,在紫阁山,天高云淡,草木清华,天人合一,万物生长,忘乎所以,更会体验到人生的无限宁静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