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晚,我像往常一样,在电脑上爬格子,用文字慰藉自己多愁善感的心灵。时近午夜,改罢文稿,正准备上床休息,手机突然响起急促的振动声,我急忙拿起手机接听。电话是荥阳一位文友打来的,短暂的沉默之后,他用低沉的声音告诉我:今晚十点多,李培俊老师因心脏病突发不幸离世……闻此噩耗,犹如晴天霹雳,顿时令我撕心裂肺,悲泪双流!
这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呢?前几天我和李老师还通过几次电话,还在微博上相互打趣调侃,在微信上相约煮茶温酒!好端端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而且走得这般匆忙!真是天妒英才!人生无常啊!
李培俊老师是我文学创作上的领路人。从第一次参加荥阳文学创作笔会认识他,屈指算来已有十五六个年头了。他中等身材,慈眉善目,至情至性,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一丁点知名作家的架子。在每年两岸三地轮流承办的“黄河两岸文学创作研讨会”上,都能看见他那奔波忙碌的身影,听到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他的每一次讲解都是那么引人入胜,既有自身创作的切身体验,又有对作家作品深精到分析,语言朴实诙谐幽默,真知灼见闪烁其中,总能从中引出规律性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智慧启迪,令文学爱好者获益良多。我的不少散文和诗歌稿子,就是在他的精心指点和亲笔修改下,屡屡见诸省市媒体和报端。
李培俊老师人生阅历丰富,充满传奇色彩。在他66年的短暂人生里,多次经历职业更替和角色转换。从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到身着戎装的边防战士;从一名军转干部到国有企业的党委书记;从辛勤创作的业余作者到中国作协会员;从国企领导到荥阳市文化局干部;从《荥阳文学》执行主编到《大风》文学期刊执行主编。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他扶起犁耙能耕耘田亩,扛起钢枪可戍守边关,拿起笔杆能激扬文字,搞起管理可提振企业;抓起文化关能奖掖新人,编辑杂志可慧眼识珠。
李培俊老师在骨子里喜爱文学,因为那是他心底的一方圣地和净土。在四十余年的创作实践中,他呕心沥血,笔耕不辍,和陈忠实一样煮字疗饥,用文学之灯为世人照亮前路。在粗茶的滋润和劣烟的熏陶下,他年复一年,闭门谢客,不舍昼夜,构思创作,像一名苦行僧虔诚地在文学圣殿中潜心修行。他以低入尘埃的姿态,深入挖掘生活,发现人性亮点,鞭笞社会丑恶,弘扬天地正气。他擅长于用小说的形式,讲述民间故事,表达百姓心声。在《奔流》、《百花园》、《飞天》、《莽原》、《清明》、《安徽文学》、《山东文学》、《小说界》、《延河》、《小说选刊》、《读者》、《小说月刊》等上百家报刊,为读者奉上快炙人口的文字盛宴和精神大餐。
李培俊老师热爱生活,钟情文学,心向往之,勤奋写作,著作等身。先后出版有长篇小说《清水濯尘》、《魅惑》、《亡羊》3部,短篇小说集《黑马》、《步伐的风度》2部,中篇小说集《银狐》,长篇报告文学《神话在这里诞生》。有多部作品荣获郑州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绵山杯大赛二等奖、年度小小说优秀奖、中国散文家学会优秀奖、江苏省吴承恩文学奖等。另有6篇作品入选山东、河南、陕西、黑龙江等8省市高考模拟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德无声,香久弥新。李培俊老师德艺双馨,声名远播。他借一篇篇优秀的作品,让主人公替自己说出心底的话语;他用一部部作品,勾勒出社会众生相。在用文字构筑的虚拟舞台上,尽情上演春秋大戏。生旦净末丑,悉数粉墨登场。三教兼九流,淋漓尽致表演;苦辣酸甜咸,五味调和众口。那一出出折子戏,像极了河南特色的豫剧,上鼓清风,下接地气,雅俗共赏,令人沉醉。那悠扬的旋律,时而高亢激昂,响遏行云,时而平和舒缓,静如碧溪。曲终人散之后,仍然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台下观众回味无穷。
李培俊担任荥阳市作协主席和名誉主席20余年,为繁荣文学创作,建立文学园地,搭建交流平台,培养青年作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参与发起、创办“黄河两岸文学创作研讨会”,以此联络和凝聚了一大批文学创作者,加强了黄河两岸作者的文学交流,推动了黄河两岸的文学创作。他将文学当作毕生珍爱的事业,尽心竭力,乐此不疲,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苦乐并行的文学创作道路上艰辛跋涉。不但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而且受到了省内外无数文学粉丝的青睐和拥趸。
追忆往事,言犹在耳,影犹在目。难忘浮戏山下,农家院里,纵论文学创作,月夜促膝长谈。难忘巩义宋陵,树影婆娑,师生饭后散步,彼此交流心得。难忘修武笔会,静影寺中,晨钟暮鼓,参禅悟道。难忘青天河畔,山光水色,文友争相发问,恩师解难释惑……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李培俊老师虽然驾鹤西去,转眼将近三载春秋,但他的高风亮节刻骨铭心,早已成为我灵魂中永远难以磨灭的圣像。古人所云“三不朽”者,系指立德、立功、立言。李培俊老师德暖人心,功耀文坛,言传后人,可谓三全其成。肉身不在,名节不朽,百年人生禅修,若能达此境界,是为得道圆满,当可含笑九泉!
念及于此,我心释然。逝者已矣,生者珍重。让我们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砥砺前行,努力生活,像李培俊老师那样敬畏文字,挚爱文学,勤奋创作,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此作为年年岁岁的祭祀,伴随一炷心香点燃,放飞绵绵不绝的思念,直到海枯石烂,地老天荒,永永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