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跨火盆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8-04-08热度:0

十多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和妻子一起回老家顺便看刚刚生完孩子的妹妹,一进入她家的院门,就被他的“阿公”和“阿家”(公公和婆婆)就迎了过来,真是欢迎我们的,毕竟他们算是我们的长辈。倒是弄得我和妻子手足无措,也许是对他们感到陌生的缘故,多年的外地生活已经让我对家乡感到陌生了,妻子就更不必说了。当我们准备进入妹妹的房间的时候,她的“阿公”端来一个火盆,一个铝盆中放了几块烧红的木炭,让我们从上面跨过去。虽然我看到妻子为难的脸色,我向她解释说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但说实话,我只是敷衍妻子,对这种风俗我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情世故,我也没有独自面对过。过后想想这是为消除“陌生”,是祛掉我们身上邪气霉运,以防传染给刚刚出生的孩子,以保佑我未来的外甥健健康康。

跨火盆,又称“迈火盆”,是我们晋南老家一种常见的风俗。这种风俗应该从远古遗留下来的,与“扎马角”一样,只是跨火盆对人没有伤害性,没有那样残忍,所以在家乡更为流行。远古的时候,火是光明的象征,是人们崇拜的图腾。火能给人们带来温暖,火能使人们远离寒冷,火能使生的食物变成熟食,变的更容易被我们的胃所接受,同时火使人类远离野兽的侵扰,并变成征服它们的武器。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火从图腾变成人们更容易接受寻常之物,火焰变成了可以祛除鬼魅的代表。在跨越火盆的时候,人们认为的一切影附在人们身上的鬼怪邪恶,被火焰和火光阻挡在外面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化,“跨火盆”逐渐被使用在家乡的各种活动中,一切目标就是消灾避祸。

跨火盆在晋南最为常见的出场就是结婚的时候,且在新娘跨进新郎家院门的一刻。盆就是现在最为常见的脸盆。火盆内一般是燃烧的干草(原来是麦秸,不知道现在晋南家乡很少种小麦,或是用联合收割机收麦,“稭秸堆”已经不复存在了)。当新郎迎娶新娘到自家门口时,执事开始招呼:新娘跨火盆。火盆摆在大门的正中心(原来是放在门槛后的中间),新娘必须跨过,不能绕着走过。不过两边是看热闹的人,也只容许新娘从火盆上跨过。现在新娘一般是在伴娘或媒人的掺扶下跨过去的,火盆里的干草燃烧并并不是很大,里面多是以燃烧的草木灰烬,只是中间有一团燃烧的干草。新娘跨过去,是很容易的事。只是为了热闹,通常年轻人把干草烧的很旺,新娘只能胆战心惊地跨过去。或是,伴随着干草的燃烧冒起浓烟熏得新娘抹眼泪,抑或调皮的小孩把鞭炮甩到燃烧的火盆中,“噼里啪啦”,吓得新娘根本不敢跨过去。在跨火盆的时候,婚礼的司仪还要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比如“新娘跨火盆,添财又添丁”“家和万事兴”“白头偕老”“夫唱妇随”“孝敬老人”的话。热热闹闹,一场婚礼就接着往下举行了。新娘跨了火盆,就能趋吉避凶,变祸为福。跨火盆,就是借火势去掉晦气,以后生活就红红火火了。当然还有一层意义,新娘必须为夫家生下子嗣,越多越好,想盆中燃烧的干草一样旺盛,旺的夫家的香火也旺了丈夫的事业。家乡老人朴实的愿望,通过“跨火盆”引申开来,不仅在眼下而且也在将来,寓意极为宽泛,如果我们不能细细体味和理解,是不能完全体会到其中所有的内涵。

有时,孩子哭闹不止,就是我理解的“丢了魂”,也要进行跨火盆。听一位老人讲一个小孩睡醒了大哭不止,后来发展为歇里斯底地哭,嘴里说着要这个不要哪个。父母劝说丝毫不起作用,爷爷奶奶怎么哄也无济于事。后来,奶奶抱着孩子“跨火盆”,孩子就渐渐恢复正常了。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理解,符合“跨火盆”的消灾避祸的朴实愿望。我想,孩子经过火盆,被通红的火吓得或是被烟熏得清醒了。当朴实的出发点和愿望完全契合,人们就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并赋予了它更加丰富的神奇力量。

家乡有时搬新家的时候也“跨火盆”。火盆可以用许多盆状东西代替,只要能盛下燃烧的干草。家庭成员进门或亲戚朋友来祝贺时全要从火盆上跨过。火盆放在新家堂屋门槛后的中央,把所有的晦气所有的鬼魅挡在外面。此时干草的火焰就是人们心中的武器,祛除所有的妖魔鬼怪。烧旺的火苗可以去掉新房中的潮气,烧死掉邪气霉运。也通过搬家的机会,为家庭求个好兆头。从此生活在新家里,家庭红红火火,阴霾远遁。

“跨火盆”推广开来,被父老乡亲使用在各种场合。现代生孩子在医院,女人抱着新生儿回家要“跨火盆”,说是阻碍“跟尾鬼”的跟踪。鬼魅是怕火的,无法跨过火盆,火焰断了鬼魅的行进,畅通了女人和孩子幸福之路。同样,家人出远门回家也要“跨火盆”,让自己的亲人和家庭远离了灾难迎来红火日子。有时陌生人拜访也要“跨火盆”,只是用火烧掉不熟悉的人身上可能带给这个家里所有的不干净,所有的污秽。过年也要“跨火盆”,与旧的一年全部的“晦气”说拜拜。从亲人朋友的葬礼上回来,或是为先人扫墓回来,同样要“跨火盆”,这是去掉我们身上带回来的阴气,不能让它们在活着的人环境中蔓延。

前段我又听说一个从监狱改造回来的青年,家里人也让他“跨火盆”,换一身新的衣服,并把旧衣服全部烧掉。我想,此时“跨火盆”是把原来的坏毛病挡在门外,把自己的不良思想烧死,开始将来一番新生活。这也是“跨火盆”内涵的传递和蔓延的结果,是它发展演化过程中又增加一个新的寓意。

我在家乡呆的时间越来越少,除了结婚迎娶新娘还能偶尔看到“跨火盆”,在别的活动中没有看到它的踪影。我甚至怀疑,“跨火盆”不久将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许是一种损失。我希望它能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家乡人的保护。

2018年3月30日夜写于成都家中

2018年3月31日夜修改

2018年4月6日再修改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