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校报
最讨厌听见轮子在地上滚动的声音,会把心情弄的很糟糕。而九月那一次,我却那么高兴并兴奋的听着行李箱轮子滚动的声音踏进了川农大的校园。
川农一直是心中的神往之地,曾经日思夜盼,为了她奋战几百个日日夜夜,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象她的模样,对她做了无数次的了解认识。不断的在网络上搜索词条“四川农业大学”,不停地向师兄师姐请教询问,也包括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见了四川农业大学校报。很多东西往往都是一见如故,一见钟情,于是乎,我被校报吸引住了,心中也悄悄的为校报腾出一个角落,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期许。
用几行浸染,勾勒诗画校园
廊桥柳絮,细水无声,鱼跃池间,蜻蜓点水,我们可以在那里沐风听雨。九曲石亭,绿水尽绕,假山低翠,鸟栖于枝,我们可以在那里泼墨赋笔。深厚的底蕴,雨水轻打每一片银杏树叶,都能听出百能的沧桑,深秋时节,漫山的树叶黄了,落了,我们不会在意,唯独那金黄的银杏林下,簇拥着一群一群的人,因为他们知道,那不是普普通通的银杏树,每一片树叶,每一圈年轮,都是一段往事。我曾一个人独自骑着单车,不小心进入那长长的梧桐林中,我不敢出声,害怕吵醒那两排站立的沉睡的,憨态可掬的梧桐树,那是一种静美,那一刻,仿佛独我消受。几条长廊,几座幽亭,读书公园中连鸟雀都叫的那么轻声,唯恐惊扰了读书者的梦与思绪……校报中的川农与我心中的川农太多相似,川农是一个越了解越热爱的地方,从不乏温情,缠绵的细雨、翠绿的梧桐、金黄的银杏,每一个角落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珍藏,我希望校报,用几行浸染,勾勒这诗画校园。
著诸字铿锵,经传风雨百年
转眼间,川农已经风雨兼程,走过110个春秋。不由我们想起了过去。川农出身卑微,诞生在厚载门内宝川局右侧的旧仓库之中,四载迁望江,那时我们都叫她“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历经几十年的困苦,川农没有在战争中逝去,1956,她孤身一人来到了雅江之畔,在那里成长,那时我们叫她“四川农学院”,可成长的路途并不平坦,在文化大革命中,她几乎停下了所有的工作,那时她是落魄的,直到1985年,她获得了沿用至今的名字“四川农业大学”。百年川农,走的太艰辛。百年川农,桃李满天下。今年是川农母亲110周年庆,我期待校报,讲述这百年历程,对于每一个川农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以一纸墨宣,传承川农精神
川农走过了百年,是什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川农人不断前进?百年间,川农大精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这16个字概括了川农大精神。走过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经受背井离乡,几度更名的困苦,挺过文化大革命的落魄,战胜两次地震的摧毁,这一切和川农大精神仅仅相连。川农大精神已不再仅仅影响着川农人,对整个社会依然产生巨大的影响。敬爱的温家宝总理在2002年对川农大精神作出了最大的肯定,他说“川农大的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于是社会广泛学习川农大精神。我们作为川农人,更应该永远继承发扬川农精神,而校报正好成为了传承川农大精神的平台。
筑一座长桥,连接校与家国
1956年校报伴随着学校的迁址而诞生,从此与学校兴衰同行,文革时期学校工作停滞,校报也停止了出刊,直到1984,1985年学校恢复工作,校报也复刊,31年的岁月晃眼间就过去了,学校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校报也不断发展,成为了校党委行政的喉舌,成为了加强思想宣传,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成为了联系师生,家长,员工的重要纽带,成为了锻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校报为学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推动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高校和总结川农大精神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校报就如同长桥,内连接着学校师生,外连接着国家社会。31年时间,已经成功发行了499期,即将迎来500期的发行,又恰逢学校110周年生日,对于川农师生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
我感到骄傲自己能够成为川农的学子,这四年,我将在这片沃土上继续努力奋斗,去往理想的下一站,我相信在川农的这四年,将是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这里也将会有我最美的回忆。祝川农母亲110岁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