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许多佛教寺庙,一般都依地理位置、地形走势而建,一些寺庙依靠独特建筑、皇帝赐封、独门武术、石刻风格等特点闻名于世。在重庆潼南就有一座大佛寺。此寺不大,依山傍水,却靠独特建筑和大佛石刻而扬名天下。
重庆归来,途径潼南,偶遇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潼南城西郊定明山北麓,涪江南岸,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宋朝时在寺内依山凿一大佛,故改称“大佛寺”,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左侧临江,右侧靠山,依地形山势走向而建,呈长条形状。进大门步行300余步,就见大佛殿紧贴山崖而立,庙门在外,殿堂却在山岩之中。庙顶采用全琉璃顶,层层叠叠,形成七檐佛阁,如同一群展翅大鹏直冲山顶,很是壮观。大殿内,一尊高达18.85米的世界第一室内饰金释迦牟尼佛端坐殿中,此为我国第一大坐金佛,世界第七大佛。佛首凿于唐咸通元年,成于广明元年(880)。而佛身的开凿竟跨越五代及北宋,时间长达250多年,直到宋靖康元年(1126)才初成。细观大殿,直接在坚硬的山石中完整开凿出来,恰是敦煌莫高窟,既遮风又挡雨,节省了不少建筑成本。
沿江边是崖壁长廊,临江而立。石壁上保存有隋、唐、宋、明清、民国时期佛、道教摩崖造像126龛928尊。一道光滑的石壁正中写着“历代洪水题记”几个大字,几道石刻横线,记录着历代洪水淹没此地的海拔高度。横线最高处,是乾隆四十年洪水涨到海拔253米最高点,当时的潼南县城和大佛寺全部沉入江底,死伤者不计其数,可以想象状况十分惨烈。横线最低处,为1998年8月中国长江流域发大洪水水位线,当时涪江洪水达到海拔245.56米,整个潼南县城和大佛寺都在洪水之中飘摇。大佛寺历经多次磨难,多次修缮,才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一幅高约9米的石刻“佛”字向我们招手,为清同治年(1870年)云岩弗乘所书,是全国最大的石刻佛字。人称“顶天佛字”,又叫“立地成佛”。它的左侧,是一尊石刻人像。他不是神,但人们对他给予神的待遇供奉在此。他就是三国时期的关公—关羽。传说清朝时,有一年夏天潼南下暴雨,暴雨过后,有人突然发现临江的一处山崖塌方处,山壁上出现了一个和关公手中大刀很相似的图像,顿时引起轰动,老百姓成群结队到此观看,并烧香祭拜,一时成为街头巷尾之话题。后有人提议将此处叫为“关刀石”,并在此山壁刻上关公像,于是就有了这尊世上少见的关公石刻塑像。一顶自然形成的黄罗帐静静地立在旁边,恰是在给关老爷打伞。相传北宋末期,遂宁王赵佶(宋徽宗)访贤至此歇息,见东岩陡壁,石纹如丝绸缕缕可见,似淡黄色罗幔垂挂,亦无蚊虫叮咬,故赐名“黄罗帐”。而罕见的天然回音壁"海潮音",更是神奇,你只要在石壁上敲上几下,石壁就会发出海潮一样的声音。
寺内还遗存有不少碑文书刻题咏、造像记、题记、楹联,我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声"。而"翠屏秋月"、"合掌石峰"、"百仙岩"、"千佛岩"等十八胜景,更是把我们带进一个历史宝库。一个不大的寺庙,竟然浓缩了如此多的人文景观,令人赞叹。
一个石头砌成的城门洞在大佛寺中静静地沉默着,沿石梯上去直达山顶,可以观看到涪江风光及县城的秀丽景色。
眺望涪江,涪江水在此处形成一个大湾,从左到右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江水平静,没有船只,也没有水鸟在江上舞动,只有远处矗立于江边的栋栋新建高楼在秋阳中闪亮。大佛静静地端坐在江边,镇守着眼前的安宁,这场景不是和乐山大佛一样扼住水患,在保一方平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