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童年的粮店记忆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7-09-15热度:0

  在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粮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粮食是第一位的。195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分别公布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入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在各个街道管区,设置粮店一个,按照户口对居民实行配给制,粮票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票证,粮票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划拨粮票四种。粮票获取的主要途经,由城镇居民凭粮食户口,居民粮食供应本等等到指定国有粮店兑换。

在我们市北区,有当时街道办事处有多少居委会,就有多少粮店,粮店的进货是根据本管区居委会居民的人口,根据年龄、工种的定量严格控制的,每户的粮食供应证比户口本还详细地记载着全家人的情况。每个人的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现在状况等等全都登记得一清二楚。凡是上班的,还得贴上单位出具的证明。每个月的粮、油、总量和粮食品种的定量也都记载得明明白白。而且,每年还要换一次粮食供应证。

  记得在50年代,粮食刚刚开始供应的时候,在吉林路的门头房,有一家做锅饼的姓王,做出的锅饼香甜可口,因为他自己去农村进面粉,破坏了粮食统购统销,被政府逮捕关进监狱。

  那时候,凡是粮、油、都有细致的定量。不同的年龄段,粮油的数量也不一样;上班工作的工种不同,粮油的数量也不同;每个人的供应粮中,粗、细粮也各有定量。最少的是面粉和大米,过年的时候每人才2两,平时是吃不到大米的。三是因公出差要到粮店开粮票。这粮票分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不用说,全国粮票是全国通用的,地方粮票一般是本省通用的。开粮票时,还得有单位的出差证明。开全国粮票时,还得扣你的细粮和豆油。那时候,出差不用带身份证,但是粮票是必须带的。因为不论进食堂还是进饭店,不给粮票是吃不上饭的。要是私人出远门儿,也得到居委会开证明,才能到粮店开粮票。

  记得每月开工资的时候,居民都买粮,买粮得排长队。那时候,每到月底,粮食也吃光了,开了工资都得去买粮。而且仅有的一点细粮又供应不足,买晚了就没有了。因此,开了工资后,第二天常常是早上三、四点钟就得到粮店去排队。排队时,还有人主动出来维持秩序。

记得每家粮店进门都是一排木头大拒子,那里面分别装着大米、白面、小米、苞米面、苞米馇子、高粮米。售粮员称完粮后,顾客就把面袋子或米袋子张开,售粮员就用撮子把粮食倒进去。最有意思的是,每个售粮员的脸上都沾着面尘,就像戏台上的白脸曹操一个样,只有两个眼睛是亮的。在粮店的墙角处放着一个大油桶,打油的速度是最慢的,排队的人也最长。每个打油的人手里都拎着一个玻璃油瓶子,卖油的用提斗打出油,再倒入插着漏斗的瓶子里。

那时候面粉一毛八,大米一毛二,玉米面一毛,八月十五后粮店卖地瓜,一斤粮食可以买5斤,每近2分钱,那时候居民排起大队,大车、小车、杠铃车都在路上穿梭,那队排得里三圈儿外三圈儿的,轮到自己了,人人都不忘说上一句:谢谢您,多给挑点儿红瓤的,那时候,下巴金品种已经推广种植了。

   如果赶上粮店进货,那也是很热闹的。就见一辆带斗的大卡车上装满整袋整袋的米面,装卸工穿着白制服,头上戴着帽子,帽子下边耷拉着到肩膀的布条,每人一上肩就是三四袋面,而且是气不喘、腰不塌,脚底生风,将整袋的米面码放得方方正正。

我的工作单位属于商业系统,每年核发粮证煤证和副食品供应票都要从各个商业核算店抽调人员,所以我参加过多次每年的核发粮证煤证和副食品供应票的工作,那时候能参加发证工作也是组织上最信任的优秀人员。如:辽宁路粮店,负责的片区是锦州路居委会,包括:吉林路,锦州路,辽宁路一部分,临淄路,邹平路和桓台路,章丘路的一部分,泰山路粮店负责泰山路和辽宁路东段,松山路、锦州路的一部分。我们发证人员都要在居委会办公室和街道干部一起审查每一户居民的情况予以发放,还要走家串户了解情况,最远的一次发放粮证煤证和副食品供应票是沧口去国棉六厂和南日岗居委会。

  记得我有个在电车公司开电车的司机朋友宫智信,他媳妇小张是陵县路粮店的经理,多年的青岛市先进工作者,她很能干,在80年代,粮食刚刚取消供应的时候,为了提高效益,在春节前的十几天,就和店里的师傅们蒸枣馒头。冒着热气的馒头整整齐齐排在大笸箩里,看上去特别诱人,那馒头由于是手工揉面,又香又甜,还格外劲道好吃。那馒头根本不够卖的,提前预定也得排队等候,我每年都要通过宫智信找他妻子提前预定,过年就省事,不用自己做了。

    多少年过去了,现在国家富裕了,粮食充足了,计划经济时代年代的供应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当年的勤俭节约精神却还在现在我们老一代人的身上传承,我们不会忘记过去我们家拿着购粮本到粮店排队买粮食的艰苦日子,也不会忘记那每个社区的粮店和粮店的故事。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老屋

下一篇: 生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