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茹志鹃和王安忆,被称为当代文坛母女花。
茹志鹃,1925年9月生于上海,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当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茹志鹃的作品保持一种“委婉而抒情”的写作基调,体现一种“细腻而温柔”的写作风格。
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
《生活》是她的第一篇作品,于1943年11月22日发表在上海《申报》副刊《白茅》第36期。1955年夏,由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作协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月刊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歌颂解放军和人民之间的血肉关系,茅盾称赞这是一篇具有清新、俊逸风格的好作品。此后,有影响的小说还有《静静的产院》等。
此外,写过很多短篇小说和散文。文笔细腻、人物性格鲜明动人,颇得好评。她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表现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诗情和厚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在劳动女性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她是新生活热情的歌者。1958年,当大跃进的热浪席卷全国,文学界也因此充满了打擂比武的声音的时候,陕西省文学刊物《延河》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百合花》的小说。尽管《延河》地处西北,《百合花》也仅只是一篇几千字的短篇,但它却以自己独有的百合花般的气息与芬芳,给当时一片燥热的文坛带来一缕清新的风。它的作者就是茹志鹃。茹志鹃著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草原上的小路》;散文集《母女同游美利坚》以及报告文学《离不开你》、《红外曲》等。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俄文、越文等外国文字。
她是从革命队伍中走来的女战士。与当时有影响的女作家杨沫相比,在年龄上,茹志鹃是一位小妹妹;而在经历上,茹志鹃与菡子、刘真等人更为相近,也是一位穿着军装走进新中国的女战士。茹志鹃祖籍浙江绍兴,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
茹志鹃是1958年以《百合花》而踏上文坛的。最早发现她的艺术追求并给予热情赞扬的是文学前辈茅盾。
茹志鹃的女儿、当代作家、文学家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1970年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从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出版《王安忆自选集》六卷。王安忆的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遍地枭雄》,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著),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
王安忆是当代最高产的作家。其主要获奖作品有:短篇小说《本次列车终点》(获得1981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发廊情话》(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流逝》、《小鲍庄》(先后获得第二、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遍地枭雄》(获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2007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在获得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一书中,王安忆以细腻、绚烂的笔触,把上海这个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以及对情与爱的追求,写得哀婉动人,淋漓尽致。
有读者评论她说:“王安忆是个保守但又不落俗的作家,她的女性意识也是这样。”王安忆喜欢把故事写成一部心理剧场。她在大刀阔斧的叙事中,将一丝一丝的金线串起。读着她写的每一个故事,就急想知道故事的后来与结局,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如王安忆的小说《上种红菱下种藕》,文中细致入微的描述,让人看后就想去华舍镇看看。感觉她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用尖锐的生活笔触抒写真正的现实人生。
王安忆在继承母亲茹志鹃写作风格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是我国当代优秀的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