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我的美国之行5——首都华盛顿

来源:作者:万京民时间:2017-08-08热度:0

              我的美国之行5——首都华盛顿

               万京民

  行走的目的是为了看世界。

  游览美国大致分三大区域,即:东部、西部、夏威夷,而东部地区的重点为尼亚加拉大瀑布、纽约与首都华盛顿。我们在游览完第一大都市纽约后,便驱车前往华盛顿。

  美国的维度与中国几乎相等,故因位于北半球相同季节里,所以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艳阳高照、蓝天碧透的佳期。我们一路向南,沿着宽阔直挺的高速路前行,两边是碧绿的林木与广阔的原野,期间点缀着一座座精致与清洁的城镇。发达国家的特点之一就是社会环境好,不论城市与乡村均干净清洁,且人的素质高。

  美国的首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用开国领袖的名字命名的国都,而且是建在该国南北分界线上的首都,它的功能就是专门为做首都而建的,所以,没有工业设施与大规模的商业化街。

  之前,我曾在很多媒体上都见过美丽的华盛顿。那是一座绿色的城市,连市中心都是绿色环绕、水波涟涟,尤其是林肯纪念堂、白宫与国会大厦都是银白色的,它们坐落在绿色中非常养眼且卓尔不群,显得非常高贵与华美!

  据悉,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英文全称为WashingtonDistrictofColumbia,简称为华盛顿,又称华都、华府,美利坚合众国的首都,靠近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位于美国的东北部、中大西洋地区,是1790年作为首都而设置、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特别行政区划,因此不属于美国的任何一州。市区面积178平方千米。2012年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人口为64.6万,位列全美各州第49位,其中58%为黑人。

  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中心,因此经济色彩不浓,是大多数美国联邦政府机关与各国驻美国大使馆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还拥有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与文化史迹。

  我们的旅游车一路奔驰,很快逼近华府,在临近市区附近导游隔窗而,望指点着一座庞大的五角星形状的建筑,告诉大家说:那就是举世闻名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众人随即望去,是一座宽大的五层楼,占地面积非常大,而且是很坚固、很整齐的灰黄色。所谓:耳听不如一见,数十年来每当听到或看到电视、收音机里出现五角大楼时总是多看几眼,以解其惑,不想今日目睹也算是一饱眼福了。

  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我们一路驶进绿色环绕的华盛顿,而最先进入眼帘的就是矗立在市中心的拥有170米高的华盛顿纪念碑。该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的,它位于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呈正方形、底部宽22.4米、高169.045米,据悉,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的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

  我们停车集合,开始观景。因纪念碑是建在广阔的草坪中,周围有铁栏围绕,如需进入则要排队,故,因时间关系导游没有安排进入碑内参观。于是,大家便围绕着周围的马路和围栏拍照,。9月的天气总是很好,蓝天白云与碧空如洗相伴,再加上绿色的植被、大块的草坪,与一片片的鲜花,使得拍出的影像非常漂亮。据介绍,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其中一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是清政府赠送的。这里经常会举行集会和游行。2016年12月02日,据法新社和美联社报道,美方将在整修期间为纪念碑安装新电梯,建成后游客可直达169米高的方尖碑顶部附近的观景台,俯瞰华盛顿全景。

  华盛顿位于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之间,这里原是一片灌木丛生之地,只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间。1789年,美国邦联政府正式成立,乔治·华盛顿当选为首任总统。当国会在纽约召开第一次会议时,建都选址问题引起激烈争吵,南北两方的议员都想把首都设在本方境内。1790年国会最后达成妥协,由总统华盛顿选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波托马克河畔长宽各为16公里的地区作为首都地址,并请法国工程师皮埃尔·夏尔·朗方主持首都的总体规划和设计。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美国国会,通过华盛顿市政府实施管理。但是华盛顿市民在众议院仅有一名有选举权的代表,在参议院没有代表。

  当年华盛顿总统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将特区命名为哥伦布。新都尚未建成,华盛顿便于1799年去世。联邦政府及国会为了纪念他,在翌年建成时把新都命名为华盛顿。一般人所说的"首都",即指联邦政府机构所占有的地区;如说"哥伦比亚特区",即指居民所占有的地区。政府机构所占有的地面,约占特区面积的1/2。

  随后,大家来到在白宫的前草坪,隔栏而望总统府。来过的朋友都说白宫很小,今日相见果不其然。迎面的二层楼面积的确不大,看上去像是个国内某个豪宅,然而这里就是全球最发达国家的总统府。之前,我在欧洲见过不少市政厅或政府机关,它们的建筑都不高大上,也不奢华,有很多比国内的县政府都显得简陋,这就是为什么民主制度的国家不产生腐败,而专制政权过早地倒台的原因。

  林肯纪念堂是华府重要的参拜地,也是全市的中心及制高点之一,建在一座高坡上,远看近看都非常震撼!我们从白宫沿着不宽的路,步行至它的面前,仰视着这座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高大宫殿式建筑,一种无法形容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殿前有很高的台阶通向圣殿般的纪念堂,而素雅的宫殿更是令人高山仰止……..

  它被视为美国永恒的塑像及华盛顿市标志,为纪念美国第十六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建。纪念堂位于华盛顿的国家大草坪西端,碧波如染的波托马克河东岸上,与东端的国会大厦遥遥相望,是一座用通体洁白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建造的古希腊神殿式纪念堂。

  我沿着乳白色的高高的台阶向上登,它是通往参拜圣贤者的道路,尽管有些吃力。

  纪念堂于1914年破土动工,完成于1922年。纪念堂气氛庄严,每天更有不少游客和学生乘车来此参观。已故总统林肯是最受尊敬的美国总统之一,人民不会忘记他对美国作出的贡献──解放奴隶和维护美国统一。也正是他从社会最低层看出奴隶制的丑恶,揭穿"人人生来平等"的虚伪面纱。虽然他被残酷暗杀,但他的精神将永存林肯纪念堂中。

  我来到纪念堂的大门,顿时一股清凉拂遍全身,步如其中,宽大的厅堂即刻令人肃然起敬,任何人站在下面都渺小了许多。

  一座大理石的林肯雕像放置在纪念馆正中央,他的手安放于椅子扶手两边,安然端坐、神情肃穆,那凹凸有致的面膛显露出坚毅与顽强。雕像上方是一句题词──“林肯将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我想,这不仅是对这位已故总统的称颂,同时也是对整个国家和人民的称颂,它是保存在美国最不朽的雕像之一。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和他第二次就职演讲词也刻在大理石墙上。馆内36条圆柱代表林肯总统逝世时美国所划分的36个州。

  拍照后,我沿着纪念馆的阶梯往下行至右侧的园林区,那里有一组据说是华人美女设计师设计的朝鲜战争纪念雕塑园,非常有名。
  它的全称为——朝鲜战争纪念碑,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军人雕塑群,第二部分是纪念墙,第三部分是纪念池.如其说它是纪念碑,倒不说它是一个纪念园更贴切。走进这个园区,首先进入眼球的是由19个不锈钢雕塑的美军散兵线,这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军各俱姿态,神情紧张,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这是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美军作战群像,群雕身穿作战服、头戴钢盔,手拿着各种枪支行进在野外,有些还身披斗篷。雕像动态形象、惟妙惟肖,很有艺术性。群雕的右侧是一面墙,墙上刻着一段非常有名的句子:我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家,为了和平而战。。。。。。在林肯纪念堂的左侧还有一个越南战争纪念园,矗立在丛林中有铜制的三人像,身穿战斗服,拿着上世纪60——70年代的武器。如果再绕过林肯雕像背面,你所能看到的就是美国国会大厦和华盛顿纪念塔的壮观景色了,它们都位于中轴线上,一字排开,极其壮观,而下面的水池中还隐约透着华盛顿纪念塔的倒影。

  这里也是那些热心革除社会弊端人士的聚集地。自从马丁·路德·金1963年在这里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后,与东端的国会大厦遥遥相望。

  林肯纪念堂(LincolnMemorial)是华盛顿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千万游客前来参拜、瞻仰。

  做为首都的中心,此处的风景极好,不仅有以林肯纪念堂为主的中心建筑和中轴线,还有大片的绿植于草坪、鲜花,更为重要的是围绕着景区有一条不宽不窄的河,那青青的河水与两岸青翠的林木,以及往来不多的车辆则构成了动静结合的画面,很有诗情画意!

  其后的节目就是参观举世闻名的国会大厦。相信提起国会大厦凡是关心时事的人都很熟悉,那是一座高大的圆顶建筑据,周围有几十根巨大的圆柱,顶尖是一根顶天柱,刺向辽远的太空。不过我们来的有些不凑巧,国会大厦的一个侧面正在维修,故只能在外面拍照留影了。华盛顿是作为首都专门建的,以行政区及各部为主,辅助以部分民居,完全没有工业设施,所以非常清洁、干净。据统计,2012年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人口为64.6万,位列全美各州第49位,其中58%为黑人,白人占30.5%,亚洲人3.5%,印第安人0.3%,其他种族4.1%,0.1%是太平洋岛屿居民。根据2001年调查数据,72%的华盛顿居民为基督宗教信徒,13%不信教者,4%佛教徒,2%穆斯林,1%犹太教徒。华盛顿白天的人口约为982853人,夜晚流动出华盛顿的人口为410,000人,占常驻人口的72%。此比例为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高数字。

  华盛顿是座美丽的城市,它被绿色环绕着,是一座即古老有年轻的城市。古老是说它是美国开国以来一直的首都,且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年轻则是说它的历史又是那样的短暂。

  任何伟大的民族都能够创造出奇迹,而世界就是由很多个伟大的民族所组成、所创造的。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千百度风光

下一篇: 重渡沟的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