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木桥
欧阳月亮
故乡的木桥是小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小河弯弯,杨柳依依,水草幽幽,浪花微笑,鱼儿摇头摆尾,鹅鸭戏水。木桥虽窄,却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奉献,好似歌谣中的音符,拉近了小河两岸的距离。两岸就像两瓣嘴唇,紧紧相依。风里来雨里去,脚印磨平了岁月的痕迹,磨亮了鹅卵石的脸庞,迎来雨露阳光,闻着乡间田园的甘甜,小桥流水人家,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热热闹闹。
河中的木桥总是晃悠悠,带点韧性,就富有弹性。桥面一般离水面二三米高,因季节而定。人在桥上走,水从桥下流,咯吱咯吱的响声伴随着前后,有点眼晃。虽不是玩杂技,走钢丝,却有种飘飘然然的感觉。河面宽度少则几十米,多则一百多米,有宽也有窄,春夏雨水浪漫,河水喜欢在沙滩、草坪上溜达,河石上搔痒;鱼虾钻进石缝、草丛里觅食,产卵;秋冬干旱口渴,河水退回大本营,细水长流。
木桥每板由三根杉木组成,每节桥板大约七八米长,宽度三四十公分,河中有几个固定的杉木桥墩,削平好的桥板一节一节的往上铺平。为了预防洪水冲散,再用藤绳拴住每节桥身,即可连通小河两岸。杉树是家乡土生土长的木材,过去满山遍野,乡村建瓦房,搭棚房,做桥梁全靠它。如今杉树越来越稀少,木桥更显得珍贵、稀奇。江南河中的木桥像个艺术品,在弯弯的小河里伴随流水、人声、鸟鸣的韵致,晃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每天清晨,河边的人家,站在桥上担水煮饭,你来我往,互相谦让,打一声招呼,哼一首小曲;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放出鸡鸭鹅觅食,鸭子从桥上扑向水面,扑通一声,一阵欢叫,互相追逐、嬉戏;牧童和农家老汉从桥上过,牵着牛到河对岸的草坪上放牧;一个个勤快的女人,有的蹲在河边洗菜,要么卷起袖口、裤腿,站在小桥浅水的码头,漂洗家人的衣裳。一阵阵捣衣声响彻河面,伴着有节奏的回音,一声声搓衣的刷刷声擦靓了桥的面孔。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乡里乡亲的一大群,你一句,我一语;东家说了,说西家;家常说完,说笑话。一边洗衣一边谈论家长里短,一笑而过,增加了生活情趣,促进了左邻右舍的情意,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象便呈现眼前。
木桥从早到晚,承载着特殊的使命,从不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夏秋冬,来来往往的人群从不间断,方便了人们出行,缩短了彼岸的距离,朝夕相依,牵手四季。
记得童年的时候,有一次我和伙伴们用桥板在河里学撑木排,由于初学,不懂把持方向,掉进了水里成了落汤鸡,惹来一阵嬉笑。小的时候,我们上学、放学都会经过木桥,平时不是经过这座木桥,就是经过那座木桥。每年春季洪水泛滥之时,木桥经常被急流冲垮,我们就得由家长或者老师背着过河,绕很远的路回家。待洪水退了,木桥才回到原位。
木桥虽不是乡村人家的专属,可对城里人来说,要想过木桥,就要有一定的胆量,尤其是从没见识过木桥的人,站在河中的桥上绝对发抖,不敢前行。“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其实也包含了其中一层意思。于是,城里来乡村走访探亲的人们,每当遇到要过木桥时,总是胆战心惊,不敢越雷池半步似的直发愣。有的走前几步看着哗哗的流水就眼花,桥身稍微晃动,心里就发毛,既不敢前进,也不敢后退,眯着眼睛嗷嗷叫,连乡村过惯桥的三岁小孩都不如,等待来人求救;有的不敢站着走,只能一步一步的爬着过桥。每次遇到这种情景,就会引来很多看热闹的村民,有的帮,有的闹,有的嘻嘻哈哈当笑料。曾有人对木桥很有感慨:呵!木桥,令人难忘的木桥,说爱你真不容易!
201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