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被“小人书”迷恋的童年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7-08-01热度:0

国庆节去洛带古镇游玩的时候,看到一家古玩店的门口摆了许多发黄的“小人书”,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走上去翻了几本,幽幽的书墨香顿时浸染了我的心田,便回想起被“小人书”迷恋的童年。

“小人书”,顾名思义因为它的读者全是小孩,或者由于书中的人物画得很小,故被人习惯称“小人书”,又称连环画、连环图画、连环图、小书、公仔书等。

“小人书”现在的小孩子已经很少接触到,虽然他们看的儿童读物还有点“小人书”的味道,但体积大多了,失去了“小人书”的真正内涵。但对于我们这些“七零后”,看到它们倍感亲切,因为我们的童年几乎就是在“小人书”的陪伴下走过来的。对于它,我爱不释手,我痴迷之至,我达到了狂热和趋之如鹜的程度,就如同现在一些“追星族”一样,崇拜明星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

我记得当时读的“小人书”种类非常多。以战争英雄文学题材的最能引起我的共鸣,如连环画《封神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水浒传》、《隋唐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孔子》等等,戏剧版本的《杨门女将》、《西厢记》、《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花木兰》、《刘三姐》等等,其次就是现代英雄人物《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等,再就是战争题材的《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渡江侦察记》等,还有电影版本的《白毛女》、《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白莲花》、《夜幕下的哈尔滨》、《地道战》、《地雷战》、《红日》、《夏伯阳》、《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当然也有些科教题材的《海马》、《四大发明》、《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等等。现在回忆起来,我还能记起其中的一些图画。

我的童年生活在东姚庄,贫穷的情况一家与一家相似。整个村庄,弥漫着黄色的尘土,冷风一直吹拂着黄土高原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都蜷缩这身体,似乎是被寒风吹得直不起身了,无法伸展开来。我没有自己的“小人说”,只能从小伙伴的手中借阅来看。唯一我在学校的成绩还算可以,给我留下一点自豪感。他们许多都愿意借书给我看,也希望和我这个“好学生”在一起玩耍。就是他们借的书,拿出先借给我看。所以,我儿时的许多文学和历史知识都是通过“小人书”获得的,“小人书”图文并茂,比课堂老师“讲”的生动逼真。这些“小人书”为我现在热爱文学奠定了基石,并提供许多丰富和宝贵的素材,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这样说有些夸大其词了,但在我看来当年“小人书”给我丰富的知识积累的确是无容置疑的。

每借到一本“小人书”,我就躲在自家的屋角,或村外的南墙根,一页页地翻,一遍遍地看,真想把“小人书”内的一切都记住,甚至绘画的线条。在收麦的季节,我带着“小人书”坐在麦垛下,静静地看甚至太阳落西了,我也没有感觉到,我深深沉湎在“小人书”的精彩内容中。在冬日的时节,我带着一本“小人书”,坐在东门外的地里,享受太阳的温暖,和书中留给我的感动和震撼。

当时,打开一本本的“小人书”就如同展开一幅优美的图画,要么就是一幅历史的画卷,展现一场场刀光剑影的古代战争场面。在那个精神匮乏的时代,无疑给我的精神世界注入非凡的激情。手捧“小人书”,让我受到一次次深刻的爱国教育,让我留下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和洗礼,让我一次次情操得到陶冶。

当然,“小人书”也不是轻易能借到的,一方面是朋友的欣然同意,就是求爹爹告奶奶的求一个巷子里的老兄们,死皮赖脸地央求他们借给我看。多数他们被我的精诚所至所感动,极不情愿借给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几个高年级的买了许多本“小人书”,租给我们看,看一次一本一分钱。我就有意无意接近他们几个,做“中间人”把“小人书”借给我们班甚至低年级的同学,利用其间转手的时间差把“小人书”看完。为了能看到“小人书”,我把自己聪明的才智发挥到了极致。有时,也会为这个巷子里看遍的一本“小人书”找下家,卖给另外一个巷子里的小伙伴。一本本“小人书”经过我的手,我贪婪地汲取其中的知识。经常满脑子都是“小人书”,以至于晚上做梦都会因为其中的精彩故事而笑出了声。

说实在的,我和干哥哥樊普宁的熟知就是通过一本《海马》的“小人书”。当时我看到同巷子里的一个老兄在看“小人书”《海马》,里面的绘画还是彩色的,我非常想看,就向那位老兄借阅。他说他还在看,而且要马上还给它的主人,而且还不告诉我“小人书”的主人是谁,也就是说他决绝借给我。看来从他手中借是没有希望了,我就软磨硬泡追问他“小人书”的主人是谁,最后他招架不住,只能告诉我说主人就是学校门口的樊普宁。普宁哥我当时并不熟悉,甚至以前没说过一句话,于是我厚着脸皮找到他,谁知他竟满口答应,说明天一早就借给我,我真喜出望外,当时就千恩万谢。第二天一早我真的就拿到那本彩印的《海马》的“小人书”,不知道同一个巷子的那位老兄看完了没有。在我看完还这本“小人书”的时候,他又给我说家里还有好多别的“小人书”如果喜欢就全拿去看,于是他家的“小人书”看完我花了两个月时间。普宁哥说其实他很早就注意到我了,只是没有机会。从此,我就亲热地喊他“哥哥”,他也爽快地答应了,并得到他们全家人的认可,从此我又有了一个家庭对我的关爱。虽然我以后离开了东姚村,但我总是抽空去看他们全家,就是在我高考失利的时候,我还在河津铝厂和他联系上,和他一起在那里打了一个月工,又开始了一年的复习,第二年我顺利地来到成都上大学。就是到现在,我们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想想,干哥哥的“小人书”对我受益匪浅,他们家对我的关爱也无微不至,开始了自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我没有拥有自己的一本“小人书”,父母没有给我买,当时吃饭穿衣都存在问题的年代,他们没有顾及我的渴望。现在我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我对书的爱好达到狂热的程度。甚至每买到一本书,就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现在书市上,再也看不到我小时的那种“小人书”了,时代的发展已经让它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能在一些怀旧的古董店里看到它们的身影。每年,我的孩子买许多的书,故事书,中外名著,漫画书以及课外辅导书。虽然装帧精美,价格高昂,但我发现她缺少我对“小人书”的那种狂热。

真怀念被“小人书”迷恋的童年时代!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