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粘豆包
来源:作者:关东人时间:2012-11-11热度:0次
家乡的粘豆包
江其田
上个世纪八十年,我从豫东的小山村来到关东大地的吉林。在一个县城的近郊的乡下当知青。那个时候,一进入腊月,农村就没有多少农活了。我们集体户的户哥、户姐们也和农村妇女们一样,张罗着淘米蒸粘豆包。户哥去生产队大米磨面,户姐发面蒸豆包,个个忙的不亦乐乎。
蒸豆包时,户哥、户姐往大炕上一坐,大黑盆的黄米面有一股酸酸的味,我就问户姐,户姐说:“那是黄米面发了,如果黄米面不发,蒸出来的豆包就死个订的,不好吃。”
那个年代,农民家里也没有电视,“猫冬”的农民就是今天到你家帮助发面,明天到他家帮助包豆包,有的农民家里人多,一蒸就是几十斤的粘豆包,那情景热闹温馨,那在众人的忙碌下一天便完成。人们一边包粘豆包,一边唠家常,融融乡情使冬天不再寒冷。
“腊月到,蒸豆包,热气冒,香味飘。”我儿时就会念的这首歌谣,仍是当今腊月里的一种生活景象。尽管这个时候冬深天冷,家家户户却都忙着打糜子、淘黄米、压面子,准备蒸过年的粘豆包,院里院外都是繁忙欢乐的节日气氛。当黄米面和好发上以后,就开始烀豆馅了,是那种东北特有的黄澄澄圆圆鼓鼓的饭豆。几锅饭豆熟透,便稍加白糖、香料,用木杖擀压搅拌,使之柔软粘稠,接着攥团捏馅。这活一般由女主人精心来做,保证大小一样、形状匀称、不易散碎,个个都像丸子。而这揉团时,小媳妇大姑娘总是禁不住哼唱起来。有的唱流传的小调:“饭豆馅,圆又圆,在咱手中团团转;香满屋子甜透心,欢欢喜喜要过年……”农民蒸豆包,讲究豆包的馅。蒸豆包没有好馅,光有好面,也不是上乘的豆包。蒸豆包最好是豇豆馅,色泽暗红,口味绵软,大锅烀熟,一攥一个小团。没有豇豆,当然红小豆、绿豆也可做馅,但比起豇豆馅,虽然红小豆色泽好,但没有豇豆馅香甜可口;绿豆馅色泽独具,但没有豇豆馅绵软拢团,所以说,品豆包的口味,你咬开皮露出馅一尝就十有八九了。透过粘豆包的色泽,就能看出豆包的质量。上乘的豆包,色泽金黄,特别是蒸熟后,那白色就变成了黄色,稍凉片刻,用手轻轻摁一下,下去的凹处即刻就自动弹起来,好的豆包弹性极强,没吃就有了食欲。过去家里人口多,糜子少,黄米面要兑一少半玉米面,兑多了蒸出的豆包色泽发白,吃起来如豆腐渣一样,一点都不筋道。
随着需求的扩大,寒地黑土上生产的粘豆包也逐渐形成了产业规模。在吉林省大安的一些乡镇,形成了粘豆包专业村,采取手工分散制作,统一收购营销的集团式经营。如果此时,你驱车从村前路过,远远望去,家家门外的架子上放满了摆放冻粘豆包的盖帘,形状象朵朵放大了的向日葵花盘,盖帘上的粘豆包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灿灿的,沿街摆成一条长龙,看上去极为壮观。
据史料记载,粘豆包最初起源于满族的风味面食,吉林省盛产糜子的历史悠久,早在满清屯垦戍边时,先民们在这一望无垠的黑土地上种植糜子。糜子是蒸粘豆包的主要原料。用糜子蒸出来的粘豆包散发着特有的浓浓香气。
不仅好吃,而且可以较长时间存放,便于携带。冬闲时节可大量制作贮藏,粘豆包不仅是满族人喜欢的食品,也受到当地其它民族人们普遍的认可,粘豆包伴随乡民们走过了百年的岁月。小小的粘豆包看似简单,但是要蒸得好吃,工序是很讲究的。蒸粘豆包前,首先要将糜子用清水淘净,浸泡一两天,然后水磨成湖状,再滤去多余的水分。其次要经过一天一夜的发酵。发面的同时,准备馅料,馅是豇豆、红小豆或绿豆的,将这些豆子煮熟捣碎后放糖,团成小团,用发好的黄米面,将豆馅团成鸡蛋黄大小,形状象汤团。上屉蒸时要一个挤一个的摆放,蒸熟后,起粘豆包时要用一只小木板,起一个沾一下水,这样才能将粘豆包一个个完整的起出来。起出来的粘豆 包摆在盖帘上,金灿灿的,看上去半透明呈胶质状,香气四溢。放一个进嘴里,咀嚼间唇齿留香。随着需求的扩大,寒地黑土上生产的粘豆包也逐渐形成了产业规模。
在吉林省大安的一些乡镇,形成了粘豆包专业村,采取手工分散制作,统一收购营销的集团式经营。如果此时,你驱车从村前路过,远远望去,家家门外的架子上放满了摆放冻粘豆包的盖帘,形状象朵朵放大了的向日葵花盘,盖帘上的粘豆包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灿灿的,沿街摆成一条长龙,看上去极为壮观。(吉林省白城市国土资源局 15948903678)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