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诗歌

有趣的宝塔诗

来源:作者:王国良时间:2012-10-11热度:0

                                        有趣的宝塔诗

    唐朝有个诗人叫做张南史,写有《花》诗一首,诗歌是这样的: 
                       花                       花。 
                      深浅,                   芬葩。 
                     凝为雪,                 错为霞。 
                    莺和蝶到,               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             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           东家半落西家。 
                 愿得春风相伴去,         一攀一折向天涯。
 
    这种诗歌在格局上很有趣味,像是左右双耸的宝塔,左右两塔对峙,它是由单塔中的“一七体”演化而来的,左塔是诗歌的上半句,右塔是下半句,右塔入韵。 
    本诗除了首字,不再着一“花”字,而句句紧扣花。
   从诗的整体或者从“凝为雪,错为霞”的上下文来看,要理解“错”字的含义,必须首先理解“凝”字的含义。 
   此“凝”字即“疑”字,读音可不变,却为“疑惑、怀疑、酷似”之意。这是有依据的。 这样的说法有下面的依据:
    “凝”的本字为“冰”,《说文解字》中说:“水坚也。”段玉裁注:“《易•象传》:‘初六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古籍本说:‘阴始冰也,至坚仌(冰的古字)也。’ 《释器》中载:‘冰脂也。’孙本‘冰’作‘凝’,根据这些典籍中的说法可可证明证《诗》‘肤如凝脂’本作‘冰脂’。以‘冰’代‘仌’,乃别制‘凝’字,经典凡‘凝’字都是‘冰’的变体。” 
由此可知,自从以“冰”代“仌”,别制“凝”字以后,“冰”、“凝”便各施其职。“凝”有水遇冷而固结(凝结)、坚定或巩固(坚凝)以及专注(凝聚)等义项。《辞源》中记载:“凝”与“疑”的一种读音和一个义项相通      
基于上述解释进行严谨思考,在本诗中: 
    “凝”如作“冰”解,“凝为雪”即“冰为雪”,无论如何讲不通。 
    “凝”如作“凝结”解,“凝为雪”即“凝结为雪”,同样讲不通。雪融化为水再凝结为冰,而不是倒过来,这是常识。 
    本诗主题是“花”,若说“鲜花凝结而为雪”更是有悖常理。  
    世间有何种物事“聚集”而成飞雪,“错开(散开)”反而成彩霞?恐怕没有。 
    惟有考虑“‘凝’与‘疑’相通”这一途径。 
   “疑’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音字。《辞源》标有yí(怀疑、疑惑等义)、nǐ(通‘拟’,比拟、类似等义)、níng(同“凝”)三种读音。“疑止”、“疑立”、“疑滞”之“疑”皆读为níng音,在意义上也与“凝”相通。例如《诗•大雅•桑柔》“靡所止疑”,《传》曰:“疑,定也”,《正义》曰:“音凝”,证实此“疑”即“凝”。 
    其实,“疑”字的一种读音和一个义项与“凝”相通,在一般使用上两字就可能被通用,  
    本诗中的“凝”作“疑”解,“错”的含义就随之解决了,那就是“误”。“疑”和“错”在诗词中俯拾即是,但“疑”不一定作“怀疑”或“疑惑”解,可作“酷似”来理解;“错”就是“误以为”。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静夜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似移天目石,疑入武丘山”(唐•白居易《因岩亭》);“错将黄晕压檀心”( 宋•李吕《临江仙》),“若到花间立,游蜂错认真”(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二回),“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民国外邑诗人罗家伦)等地方都可以这样理解。可见“疑”、“错”入诗者众且意义明确,若前人都把“疑”写作“凝”,意思是不变的,只是让今人颇费思量。 
   综上所述,在本诗中,“凝为雪,错为霞”就可以解释为:“洁白如霜的花,观赏者误以为是飞雪,色彩斑斓的花,观赏者误以为是彩霞,铺天盖地的黄莺和粉蝶飞来了,把花苑给占据了,把行宫给遮蔽了。
这种诗歌统观起来,体形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双塔耸峙,美丽端庄,给人一种稳重大方的视觉冲击。
从含义上看,随着字数的逐渐增多,诗意也愈来愈深刻 ,意象也愈来愈明了,读后给人印象深刻。
   近读国土诗人海潮的诗歌《秋之鸟》,诗型颇似宝塔诗,因此写下了上面的文字,博大家一笑。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