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见荆下拜》
战国时最有名的君主没有谁能够盖过秦始皇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魏赵韩秦,各据一方,谁都有两刷子,可是,七雄争霸,征战纷乱,最后都为秦所灭,江山一统,熄了硝烟,百姓暂时得以安宁,秦始皇功绩盖世,青史留名。
秦始皇还有许多为人称道的功勋:
修筑北面抗敌拒胡的世纪工程万里长城。
第一次统一了度量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国以秦制为基础,颁发诏书,统一全国度量衡。同时,朝廷把秦始皇的诏书刻在由国家制造的度量衡的标准器和日用器上用作唯命必尊的标准。秦代度量衡器具的测算标准为:一尺为23.1厘米,一升为201毫克,一斗为2010毫升,一斤为256.25克,一石(120斤)为30.75公斤。
第一次统一了货币。朝廷规定用以“镒”为单位的黄金和官方特铸的“半两钱”为官方流通货币。
第一次统一了文字。以李斯、赵高、胡毋敬合创的小篆为官方通用文字,结束了六国文字杂用的局面,《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是其标准字体。
第一次实现“车同轨”。国家规定了车轮距和道路标准。
第一次规定“书同文”。国家规定以小篆为国家通行文字。
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家体制。
秦始皇姓赢,名政,是华夏一统后真正意义上的君王。他小的时候读书,先生是一位严厉的教书先生。
先生第一堂课讲的就是先贤舜赐姓给赢家的故事。
先生一一讲解“亡”、“口”、“月”“女”、“凡”,要嬴政一一记住,然后再合成一个字,再要嬴政记住。
第二天,先生便要求嬴政背下来,并且要写下来。
可是,嬴政并没有记住,更没有写下来,先生问的时候,嬴政脸红了,他不好意思地对先生说:“先生,这也太难了,记不住哇。”
先生一听,火了,举起了手中的荆条棍,厉声说:“什么?一个‘赢’字都记不住,还太难了!?你知道吗?将来一个国家都需要你去治理,那将是多少事呀!你能够遇难而退吗?”
嬴政不好意思了,乖乖背诵书写去了。
不久,先生去世了,始皇嬴政很怀念他,每当自己想偷懒的时候,就常常记起了先生的荆条棍,就不再偷懒了。
嬴政一统天下后,为了震慑四方和显示自己的功绩,更为了体察天下情势,就常常巡游天下。
且说公元前215年的秋天,始皇嬴政第四次巡游。他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山出发,向东北进发。
他们要去不远的一处海岛。
突然,车马停下来了,前卫中郎将报告说:“万岁!仙岛不远了,可是不能够乘车了,请万岁乘马前行!”
于是,始皇嬴政就换成金饰白马前行,不多时,就到了仙岛上。始皇嬴政环视渤海,想到自己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一时豪情满怀,得意非凡。
当他低下头时,忽然滚下马鞍,侍从们不知出了什么事,急忙上前搀扶,嬴政推开众人,突然撩袍下跪,向西跪拜。
众人不明原因,急忙问万岁为何跪拜的原因,嬴政满怀深情地说:“诸位呀,此岛所生的荆条哇,正是当年先生在邯郸学馆所用的荆条啊,现在朕见此荆条,就如同再见先生,朕如何不拜呀!”
众人听了,一齐跪拜,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岁尊师,万世楷模!我等不及!”
后人就把这座仙岛就做“秦皇岛”。
古代尊师故事小集
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南宋时,岳武穆王岳飞的老师叫做周侗。
周侗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周侗死后,岳飞很怀念老师,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他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射出三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的源泉。
尊师重道留名后世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明帝对老师桓荣一向非常尊教。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明帝在太常府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上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大臣桓荣都十分感动。
尊师重道立雪程门
宋朝时,游酢、杨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
他们两人对老师程颐非常的恭敬。
有一天,这两位学生去老师那儿请教老师。去的时候,两人见老师正在堂上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上前请安,更怕吵醒了老师,就一同恭恭敬敬地站在大门外候着。天突然下起了大雪,两人在雪中仍然一动不动地站着,立等老师醒来。
程颐醒来后,见他们两人站在雪地里,而雪已经有齐膝盖深了。程颐急忙招呼两人进屋,并吩咐下人端来火盆,再详细地讲解两人的问题。这段故事,一时传为佳话。
游酢、杨时两人后来也成为了名人。
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的时候,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特别好学。魏昭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认为郭宗林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但是,在下认为,郭宗林老师就是能够教人成为老师的人。”
于是,他就诚心地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还派家里的奴婢去侍奉老师。
郭林宗体弱多病,吃不了硬饭,魏昭就亲自煮粥给老师吃。有一次,郭宗林又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给老师吃的时候,郭林宗呵责他煮得不好,魏昭就再煮一次,端来时郭宗林又说不好,魏昭就再去煮粥。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魏昭再端粥来时,郭林宗突然大笑了,他笑着对魏昭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部教给了魏昭,魏昭因此终成大器。
恭敬师傅天有善报
明朝的时候,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里侍奉师傅非常恭敬非常诚恳,师傅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倾其所学全部教给了何云发。
何云发学成归来后,心中念念不忘师恩,过时过节一定去看望师傅。
只要是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
由于手艺好,不久何云发的家境渐渐地富起来了,何云发什么都满足,就有一样不满意,就是结婚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子女。
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是,因为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夫妻俩很高兴。
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了这儿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现代尊师故事小集
毛泽东请老师吃饭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回到阔别了32年的故乡韶山。
毛主席在吃午饭的时候,特意吩咐工作人员,一定要请到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禹珠来一起用饭,主席嘱咐工作人员,态度要恭敬,要代表主席向他致敬,问好。工作人员请来了毛禹珠后,主席热情向老师鞠躬问好,并恭请老师吃饭。
席间,毛主席热情为老师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周恩来不忘师恩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岑突患脑血栓逝世。
周总理决定亲自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花圈。
总理在花圈挽联上写着:“张伯岑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张伯岑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自然灾害时期,老师家里很困难,周恩来把自己的购物证给张伯岑夫人,还派人给张夫人送去500元钱,并嘱咐交际处对张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关照。
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
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朱德急忙起身,跑步向前,来到老师面前,立正敬礼,礼毕后,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人,待老人座定后,他自己才在旁边恭敬地坐下。
彭总穿便服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彭德怀元帅特地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
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着军服才好。”彭总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又不是见外宾,见学生见教师就应该穿便服。”工作人员连连点头称是。
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老师学生觉得彭总很亲切,全然不是威震敌胆、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
江泽民回母校看望老师
1990年9月13日上午,江主席乘车来到母校。
在行政楼的走廊里,江主席见到了自己当年的老师严峻教授。
江泽民立即快步走上前,握住严峻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严禁教授连连回答:“好!好!”,江泽民主席一路拉着严峻教授的手走到会议室。
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会议室里,江主席询问了老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情况。
后来,江泽民主席听说老师钟光林教授病了,很担心。在钟教授住院期间,江主席多次到医院看望。
鲁迅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寿镜吾老师就是《三味书屋》中的先生。
当年,先生在课堂上要学生对对联,先生出的上联是:“独角兽”,因为寿镜吾先生带着深度眼睛,学生便对:“四眼狗”骂先生,先生很生气,而鲁迅先生则恭恭敬敬对上:“比目鱼”,先生才转怒为喜。
鲁迅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每次都要陪先生说说话,干点家务活。
1902年至1909年,鲁迅东渡日本留学。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享誉世界,但是,华先生对自己的老师非常尊重。
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华罗庚让老师走在前面,他自己就像当年一样,跟在后面,就座时,一定要坐在老师的下首。
李宗仁尊师若父
李宗仁幼年时有一个老师叫做曾其新。
增其新人很丑陋,驼背弯腰,人们戏称“曾背锅”。
老师形陋貌丑,李宗仁先生不仅不嫌弃,反而敬若父辈。老师年老时无依无靠,李宗仁就把他接到军队里住下来,专门安排人照顾老师增其新的生活。后来,李宗仁干脆让他长期随军,由李宗仁出钱奉养。
李宗仁在司令部驻地附近修建房屋,给老师静居。并派一名副官专门侍奉,李宗仁每天还要亲自去问安。
李宗仁同时收养了另一名姓朱的老师,也长期随李宗仁起居生活。李宗仁对朱老师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
朱老师家乡老河口的老百姓都说,在李将军身上,真正体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之爱,得恩不忘报,实乃大丈夫。
上一篇: 今夜你不必把我记起
下一篇: 《我们这些人》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