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中国城市人
来源:作者:王国良时间:2012-07-19热度:0次
焦虑的中国城市人
王国良
自小生活在农村,见惯了风儿拽着白云走,雾儿携着山气来;听惯了黄莺弄喉绕梁音,杜鹃声声幽林啼;吃惯了红薯白菜大豆高粱米,睡惯了山房板床竹凉席。走惯了山路,趟惯了山溪;看惯了伙伴老棉袄儿擦鼻涕,看惯了老牛耕田羊儿跪乳鸡鸣树颠鹅狗猫儿瞎嬉戏。朝看红日东升,晚看夕阳坠西,夜伴月盈月亏、星朗星稀。昼看日月经天,溪河行地,清风明月知我心,苍山翠竹会我意。竹篱茅舍石板桥,稻香菜花共飘摇,鱼儿溪中游,百鸟林间闹。山乡的一切,是版画,是油画,是水墨,是丹青,更是泼墨山水,朴拙中透着惬意。山乡的一切,是独响,是协奏,是仙音,是天籁,更是田园交响,通俗中不乏雅趣。
山乡就是我的伊甸园,无论这里有没有夏娃,我也愿意守着这一片乐园。可是,命运之神的安排有时可不管随不随你的意,他一门心思就将你的一切都给你安排啰,叫你无法改变。
记得二十岁那一年,我中文系毕业,到市教育局听分配时,领导问:“有没有愿意到乡下中学去教书的呀?”领导的话音一落,本来很喧闹的场面突然一下子静寂起来了,似乎每个人的心跳都听得见。
许久的沉默过后还是沉默,领导叹口气,没有说什么。
就在领导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我突然说:“我愿意去。”
“哗啦”一下,所有的眼睛齐刷刷地抓住我,同学们对我这个没有和他们商量就独自决定的决定很吃惊,他们眼中的那行字我读得懂:你傻呀你?
我不管别人,我仍旧说:“我愿意去。”语气平淡,谁都听不出是豪言壮语。
领导走上前来,紧握了我的手,说:“好样的,小伙子。”谁也没有听出领导的话中有多大激动褒扬的成分在内。
一切平平淡淡。
就这样,我就沦落到一所乡村中学教书去了。
我的同学都为我可惜,二十多年来,同学们来看我的人络绎不绝,好像我这个同学是受了什么大灾大难似的。
我其实对我工作在乡村极其满足,这里有天真的孩子,有淳朴的乡民,有如画的山水,有悦耳的天籁,有不扬尘不扬沙的清新的空气。更重要的,我在这里有了我淳朴善良的妻子,而后有了可爱的儿子。清晨,天微亮,我就随学生一起跑步,随后,我就随学生晨读,学生吃早饭去了,而我还在抑扬顿挫地朗读,还在沉浸在书海的墨香之中,与圣人群雄论道,与秦皇汉武话纵横,与莎士比亚携游,与矛盾冰心同行。夕阳西下,我追寻落日熔金,恒念夸父追日的伟力,念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绮思,化作我满脑子的诗丝歌缕,好不快活。春天,我与山水为伴,踏花归来我“蹄”香,夏天,我与碧水为邻,琼山碧水一蓑翁,秋天,我以田野为园,冬天,我以瑞雪为文。真正是其乐无穷。
这样的日子过了二十多年,这是我人生画页中最绚丽的部分。
同学们到底不忍心丢下我,一晃人到中年了,同学们该发达的就发达了,做官的做官,做爷的做爷了。有了官有了钱,再救我出火海就容易了。
2002年,同学一张纸片,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我弄进了市里,还没有等我适应过来,2007年,又一张纸片,生生的把我弄进了省城。
都是同学的功劳。
我恍恍惚惚地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眼车龙,满耳车鸣,仿佛一下子掉进了另一个世界。
迷迷糊糊中,总觉得自己的房间怎么住就是个旅店的味道,硬就是找不到家的感觉。
每天出门,总想看见乡村似的成片的树林,可是,放眼能够找着的就是几棵打着焉的银杏和歪几巴巴的梧桐。飞扬 的尘土裹着车子后面的黑烟在空中缠绵。
焦虑的印痕悄悄爬上了我的眉心。
每天坐在上班的公汽上,心绪不定,只好看人。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几乎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紧锁着眉心。
我突然恍然大悟:哦!过得不快乐的何止我一人?
这有的人呀,大概和我一样,初来乍到,“水土不服”呢!
有的人呢,则是为了生计而愁,月工资呢不够花,基本就是“月光族”,再要是摊上个爱花钱的老婆和学校老收钱的孩子就更够呛。城里什么都得拿钱买,一旦没有钱就会断了顿,不像农村里,农村里只要是勤快,有的是田地荒坡,种粮种豆种果麻,再养猪养鸡养鹅养猫养狗,外带养鱼虾,再打点工,日子过得很滋润。
可能有的人和我一样,没有房子住,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呀,没有房子就是没有家,没有家你就是流浪者,你就是浮萍,,你在这座城市里就没有根!没有根,你怎么经得起风吹雨打?有的人可能有房子,可是小得很,四世同堂、五世同堂,蜗居!一堆蜗牛窝在窄小的壳里,你还快乐得起来?
还有的人呢,不快乐是工作压力大,生意人怕赚不到钱,或者怕赚不到想要赚的钱,又怕黑吃黑,又怕昧良心,所以心里压着石头。公务员考虑得更多了,升职、捞钱、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越想越复杂,越复杂心里就越烦,没有一天睡了个好觉,所以公务员都是眼泡肿肿的。农村人不考虑这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干各的,经营自己的四亩三分地,庄家长得旺势,心愿就了了,东家一块肉,西家一壶酒,心扉都是敞亮的,那酒就喝得地道,气也喘得匀称。
孩子读书是城市人面临的最烦恼的问题,培优,择校,上重点,甚至没有学上,都是个问题。农村人想得少,孩子就近有个学上就巴巴的,没有重点这一说,也没有想到要给孩子补习培优。父母远在天边,爷爷奶奶带孩子,孩子有口饭吃就不错,哪儿还有什么要求?城里就不一样了,大家比着呢!东家的孩子上什么,西家就要上,东家的孩子学琴,西家就去学画,东家上补习班,西家就要捉摸着请家教,东家的孩子上了三中,西家的家长就想要孩子上二中,东家的孩子上了复旦,西家的孩子就要上清华北大,比来拼去,折磨了家长,苦了的是孩子。
还有的人被情感折磨,被情网罩着,被情海淹着,几痛苦喔!农村人多半朴实,有个媳妇热炕头,知冷知热,满足得很,就我家这条件,有个媳妇就不错了,哪里还挑什么漂亮不漂亮,贤惠不贤惠,操行还不好。讨得一房媳妇,就闭着眼睛过。城里人拐就拐在多半读了书,这读了书的人,见识就不一般,审美情趣也不一样,仗着读了几句书,挑个媳妇也不一样,看了面相看三围,看了三围看身高,看了身高看学历,看了学历试个性,试了个性挑家境,房子有没有,车子有没有,存款多不多,累赘多不多,挑来挑去,剩男剩女就出来了,这一部分大龄青年为了掩饰婚姻带来的后果,往往就以读书、读研耽误了青春做借口,实际的情况是,读书的时候谈恋爱的占了大多数。
城里人其实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八辈祖宗就是城里人的,但是,这种人只要你上溯他个个十代二十代,他的根也在农村;另一种城里人是由农民转为城里人的,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农家子弟考大学后来到城里的,有一部分是郊区农民演变过来的,还有一种就是农村来的有成就的打工仔。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城里人的根,都在农村。
这样一来,城里人就有了另外的烦恼,那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特别是清明祭祖的时候,城里人就得回到乡下的祖根之地去。这种时候就是官位财富大比拼的时候,穿什么衣服回去,有没有自己的车回去,坐什么样的车回去,回去讲什么样的话,都有讲究,毕竟面子比什么都重要呀!中国人可都是传统的思想熏陶出来的,等级、品味那是万万不可忽视的,“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可是圣人教导的,城里人多半是读书人,讲究这个又有什么错呢!
遭孽的城里人。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