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诗歌

齐鲁风20120206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2-02-10热度:0

刊头照——济南历城华阳宫孝祠峻岭/摄
刊头题字——石小兵(湖北英山长冲中学)

1——迎新鞭炮过年酒
作者——陈莹

       古人过年,三样东西必不可少:鞭炮,春联,酒。
       一到除夕,在一阵阵脆响的爆竹声中,人们用新门联换下旧桃符,心中充满了除旧迎新的喜悦。春风送暖的大年节,初升的红日照亮了千家万户,大家高举酒杯,相互祝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咱们的祖先正是这样过年的。有王安石的《元日》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就是鞭炮,桃符即为春联,而屠苏则是美酒。除了贴门联,放爆竹,每人还要饮一杯屠苏酒,以期避防瘟疫,祛病强身。多温馨优雅的节日气氛,多祥瑞和谐的社会图景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炎黄子孙的影响根深蒂固。头几年,据说为了防止空气污染,城市禁放鞭炮。这可苦了城里人,一到过年,总会有一拨拨车队,从城里跑到乡下。人们顶风冒寒,碾冰踏雪,在田头,在河滩,在农家场院,点燃一挂挂鞭炮。有些无缘享受这种野趣的市民,宁肯冒着被处罚的风险,也要偷偷燃放一挂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愫呢!传统不易废,民意不可违呀。禁放效果不行,政府只好取消禁令,让人们在中华民族特有的大节下,集中释放对生活的热爱,尽情表达对未来的祈愿。
       我总忘不了童年时赶“花花集”的情景。每年腊月的最后俩集,乡下人称之为“花花集”。集上货物琳琅满目,人流熙熙攘攘。从年头忙到年尾的平民百姓,都要趁着这两个集,把年货置办齐全哩。不买年货的闲人,也要来集上东游西逛,掺个热闹呢。
       花花集上,最火爆的去处是鞭炮市,的确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卖鞭炮的外地人,一簇一伙的,带着特批的介绍信,风尘仆仆,餐风露宿,走南闯北赶年集。每到一个集市上,他们支起桌子,伸出挂着鞭炮的长竹竿,可着嗓门比着吆喝:“一分钱一分货,十分钱买不错,都来买哟!”“老少爷们儿闪一闪啦,瘸子下山——又点咧!”
 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过,围观的人们蜂拥而上,有的递上钱去,购买几挂;有的钻进人缝里,捡拾掉在地上没响的“臭鞭”,掰开倒出药面,再点燃“呲花儿”。
       除夕夜,老乡们要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拉呱守夜。到了子夜,家家“抢时辰”放鞭炮,以图争个好彩头。初一清早串门拜年时,还要议论一番:“今年不赖哩,东街响了西街放,爆仗一宿没住点儿呢!”
 自从有了电视,尤其是有了电脑,鞭炮的分量便打了折扣;连小孩子都痴迷于网上游戏,对鞭炮失去了兴趣。今年除夕之夜,鞭炮只在零点前后响过一阵,很快就悄无声息了;大年初一晚上,我所在的小区里竟然没有听到鞭炮声。
       一直盛行不衰的,除了必不可少的饺子,就是过年酒了。过年本来就是喝酒的日子,即使在过“革命化春节”的年代,美酒依然香飘神州。改革开放前,一般人家的过年酒是不敢放开喝的。因为酒少,国家不会敞开供应;老百姓的钱也少,想多喝也买不起。年后走亲访友,主家会很重意地摆出两瓶酒。怎么喝?一盅子倒成俩,两盅子匀成仨,划拳压指猜火柴棒,谁输了谁喝;一桌子七八个人,两瓶酒喝完就散席。酒少有酒少的好处,东倒西歪的醉汉就不多见。
      后来酒多起来,洋相百出的醉汉也多了:把自行车骑进沟里,将酒瓶子摔碎在马路上,醉卧街头不省人事……有个经典的醉酒故事:一位新女婿年初二走丈人家,老丈人开明,亲自陪女婿喝酒。酒过三巡,爷儿俩划开了拳。女婿喝得大脑不够使,开口即喊:“哥俩好啊!”老丈人爽朗一笑:“好,喝酒就得有个气氛,咱就兄弟俩相称。”结果,俩人都喝高了。闺女嫌丢人,拽起女婿趔趔趄趄走了。老丈人酒劲儿上来,吐了满身,无力擦洗,倒头就睡。家里养了一条狗,很通人气,翘首咂舌,为老汉舔舐秽物。老汉睡得迷迷糊糊,觉到有条温软的东西在嘴边蹭来蹭去,连连摇头:“嗯哼,俺不吃粉皮!”狗吞食完秽物,也醉睡在老汉身边。老汉被酒精烧作得口干舌燥,一伸手摸到狗身上,赶忙推搡:“我都热成这样了,怎么还给我盖皮袄呀!”呵呵,有些夸张了,但翁婿同醉者确有其人。
        现在人们喝酒,比以前更有气势。因为喝低度酒的人多,所以显得酒量普遍大了。只要不开车,谁都可以敞开肚皮喝。先统端六七次,一大杯酒喝尽;再轮流碰一圈儿,人均就得斤把酒了。好在汽车普及了,走亲访友骑自行车的少了;即使喝醉了,也不至于摔了酒瓶子,吐在大街上,醉倒在马路边了。
        关于贴春联,广大农村依然保留着这一习俗,显得红火喜庆;在城市,却大都变成了正贴或倒贴的福字。
        在全球大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东西已经越来越稀少了。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有一天,鞭炮、春联与酒被完全丢弃,还算过年吗?
 (济南市长清区国税局)

2——踩着高跷散花灯
作者——邢兆荣

  在老家鲁西北农村,每年元宵节踩高跷、扭秧歌,傍晚时分踩着高跷端着花灯去周围村庄表演,当地人俗称“散花灯”。正月初五、六,人们走遍亲戚拜完了年,村文化大院里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震响了整个村庄,男女老少陆续涌向文化大院接受会首分派的角色,老会首根据每个人喜好进行分工,锣鼓队、高跷队和秧歌队老少搭配,培养年轻人。参加工作后难得赶上村里“闹”十五,我也和会首要了付高跷和行头,重温儿时“散花灯”的感觉。
  12岁时,我也要想踩高跷,缠着父亲请人用槐木专门给我打了一付高跷。那时候,角色的行头都是自家准备,家里没有钱买红绿彩绸,父亲把一条丝绸被面裁开,让我和哥哥装扮行头。第一次踩高跷,感觉脚下没有根,扶着院墙也不敢走快。在空地上摔倒几个跟头后胆子也大了,踩三、四天才能独立行走。父亲在给我绑腿时也教我如何绑好高跷,绑腿松紧是踩高跷的关键,绑松了踩得时间短,也容易摔跟头。绑紧了勒的腿疼,而且还不能用绳子绑住小腿肚子,踩一个场子腿疼得就走不了路了。
  用彩纸糊好的花灯非常漂亮,点上蜡烛的花灯更是五彩缤纷。穿上行头化好妆在村中央集合,文艺队出发前,老会首按照祖辈传下的规矩,要烧纸燃炮举行祈求平安仪式。
  在邻村村口,锣鼓队卯足了劲敲打,直到邻村摆好迎风桌,我们开始绑跷上场。首先花灯开路。真正随着高跷队出场,心里不免“砰砰”打鼓,恐怕踩不上鼓点被人笑话。高跷队在前边开路打场子,走到宽阔地带要及时圆场,把观看的群众围在外边。高跷队的高手们要表演翻桌子、折跟头、劈叉、走扁担等绝活,表演精彩时场外爆发阵阵叫好声。看到高手表演的这么轻松,年轻的高跷队员也跃跃欲试。领队看见后及时阻止,怕不会动作要领扭伤、摔伤。高跷队表演一段时间后,会首用“钻天猴”响炮提醒队伍前行。接迎的一方就燃放鞭炮多留一会,直到看得过瘾才让队伍前行。
  一个晚上,要在三、四个村庄表演,我的双腿已捆绑的酸麻,贴身的衣服一直是湿漉漉的,听着振奋人心的鼓声我没有卸跷。队伍时快时慢,鼓点时重时轻,整个队伍一直沸腾的深夜。
  如今,富裕起来的人们更注重文化生活,购置了成套的行头,五颜六色的演出服更绚丽多彩。我踩在高跷上看着红红火火的队伍走在红红火火的大道上,也看到乡亲们更加红火的明天。
  (临邑县国土资源局)

3——挣钱“买”妈妈
作者——曾庆斌

       因为老家有事,女儿小宸跟奶奶回老家去住了。我们每个周末都回去看她。周六回去,周日回来,其它的五天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平时打电话给家里,老妈总是说小宸能够自己调节的挺好,平时该吃吃,该玩玩,只是到了周五的下午就开始嘟囔“爸爸妈妈”,周六早晨会起来的特别早,甚至六点多就起床,跑到门口去等妈妈回来。永远也忘不了小宸在周六早晨看见我们时的那欣喜的眼神,刚开始的时候,她还只会说“啊”“爸爸”“妈妈”,再往后她就会连贯的说“爸爸回来啦,妈妈回来啦”,然后就像一只小树袋熊一样,恨不得整天挂在妈妈的身上。吃饭只要“妈妈喂”,看书只要“妈妈讲”。平时,我们自己说自己是多么的爱孩子,可是想想,小孩子也是多么的爱我们,她是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用自己的全身心来爱着自己的爸爸妈妈。
       老妈说小宸会经常要求她在纸上画妈妈,有几次她会自己拿着小画板,用小笔在上面一圈一圈的画着,嘴里嘟囔着,妈妈妈妈。有一次趁她中午睡觉我们悄悄走了,小家伙醒了奶奶把她抱起来,谁知她哇哇大哭,非要以原来的姿势重新趴回被窝等妈妈来抱,说得我们心里酸酸的。
       所以以后要走之前她妈妈都会提前告诉她“爸爸、妈妈要去上班班了,挣钱给宸宸买好好”,她静静地听着,满脸的落寞,不时嘟囔着“不行,不行”。那个时候,我在一边看着,那小小的人儿啊,才一岁八个月的小人儿,真的是一脸的落寞,让人心酸。因为我们每次离开都是在周日下午小宸睡觉的时候,有时候我自己想,小宸是不是会生活在一种特别的恐惧当中,不知道哪一天睡午觉醒来,爸爸妈妈就突然不见了。
       春节回家,在家里待了将近十天,这几天我们俩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陪着她,看得出来,她是真心的高兴。她妈妈告诉我,小宸有几次在睡梦中都会发出“咯咯”的笑声。这几天,有一次我们拿下挂历来,在上面画画玩。小朋友竟然指着挂历上,一个劲喊“爸爸回来啦,妈妈回来啦”。我们两口子一看,心头都是一震然后是一酸,小家伙竟然指的是,日历上的星期六。也许奶奶无意间告诉过小宸,星期六是爸爸妈妈回来的日子,小家伙竟然把这个牢牢地记住了。
       初七又该上班了,这次走的时候不得不又和小宸说起了上面的话“爸爸、妈妈要去上班班了,挣钱给宸宸买好好”,谁知她马上接了一句“买妈妈……”,也许小家伙心里是想买一个妈妈永远陪着自己,让自己每天都能看见。   (省地调院)

4——墨韵清逸品自高
          ——张钧安和他的书法艺术
作者——高连刚

         每每参加一些书画活动,常有人给我提说起张钧安先生。特别是当得知我与他还在同一个大楼办公时,他们往往会更加热情地伸出手来,一边用力地相握,一边千叮咛万嘱托,要我方便时一定帮其求幅他的字。
        这样的场合多了,我也便开始关注起张钧安先生的书法来了。
        老实说,在我的印象中,钧安先生诗词歌赋、吹拉弹唱造诣颇深,由他作词作曲谱就的《零距离的忠诚》,曾作为山东唯一一首入选歌曲荣获过“全国第11届人口文化奖”铜奖,后又获得地方“文艺精品工程”奖;还有他创作的《全民全运和谐中国》、《爸妈教我学画画》、《我爱你泉城的垂杨柳》、《沂蒙好,好沂蒙》等歌曲,也都先后获奖并被拍成MTV,在电视上广泛播放;同时出版有《张钧安歌曲作品集》。因此,我一直以为他只是位杰出的词、曲作家,没料到他的书法艺术也这样扬名。
      其实,沉思细想一下,出现这种“灯下黑”现象,也属正常。
       因为但凡熟识钧安先生的朋友,大都知道他做人很低调,生性不爱张扬,不屑炒作,不喜应酬,不善交际。面对世事纷扰,一贯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多年信奉“有麝自然香,不必随风扬”,只知埋头做学文,俯案著华章。可谓是一位真正“身居官职不摆谱、淡泊名利有傲骨”的文化名流。
       西汉文学家扬雄曾言:“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书法是书家心灵的迹化,啥品位的人写啥样的字,也就是人们常讲的“字如其人,人如其字”。那么张钧安先生的书法又有何神韵呢?
       现任济南市历下区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的张钧安,1957年生于人杰地灵的山东邹平。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书法。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坚持以帖学为旨归,初学柳公权、颜真卿,后习王羲之、王献之,同时遍临米芾、文征明、欧阳询、黄庭坚、张旭、孙过庭、怀素等历代名家碑帖,并时刻牢记前人“师古不能泥古,承法贵在变法,知他法是为了效法,效他法是为了己法”和“有法之极,归于无法”、“无法之极,是为至法”的名言,上追下拓,深研书理,用心在笔墨通融、形神合一、读书结合和广涉博取上下功夫。“磨秃千管笔,终成一家书”,经过不懈地追求和磨砺,逐渐形成了自己纵横捭阖,意态飞扬,刚柔相济,雄健畅达,狂而不怪,放而不野的书风。
       欣赏他的书法,一见便满目异彩,心旷神怡。那雄浑、刚劲、爽利、灵动的笔墨,无处不彰显大家风范。如他新近挥写的《沁园春·雪》,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大气磅礴,潇洒奔放。其点画之精严,线条之圆融,结字之稳健,墨色之厚润,气息之高古,既释放出了“稳如一脉山”的遒劲沉雄,又涌现出“活似一江水”的流畅生动。整体气脉相连,秀雅俊朗,摇曳多姿,俨然游鱼徜徉河底,恰似白鹤翱翔晴空,又象新柳于明媚春光中婀娜飘拂,无论从字形的疏密,还是节奏的缓急、字间的流驻看,都那样和谐自然,气韵生动,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书法多以行草书行世,墨浓情酣,意味幽远。每幅作品,援毫掣电,附笔而出,乍一看,似乎漫不经心,率性而为,实则章法严谨,首尾顾盼,墨法淋漓,结体遒劲,骨强韵胜,气雄力健,放逸生奇,妙趣天成。既有壮观之大美,又有金石的韵致,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音乐的节奏和诗的韵律,使我们从中也感受到了书法家那崇高的修养和品德。
       中国书法与同为国粹的京剧是融通的,如书法讲究的“笔笔中锋”、“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等笔法,就和京剧唱腔的“欲慢先快”、“欲高先低”、“欲强先弱”、“欲拖先垛”等辩证的艺术手法不谋而合。因此一幅用笔抑扬顿挫、用墨淋漓生动、点画结体和谐统一的书法作品,往往也蕴含了京剧的唱、念、做、打等各种艺术手段,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钧安先生是位京剧票友,且拉得一手好胡琴,如此潜移默化,使他的书法创作比其他书家也更多了一分神韵。看他用笔,有时如风行水上,清而不寒,秀而不媚;有时如槌击鼓点,沉着丰腴,极富神采。
       张钧安先生还有一个艺术特长,那就是摄影。当年他在部队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期间,曾一口气发表过152幅新闻照片和艺术照片,其中《在这片焦土上》《一盘没下完的棋》《寄上一颗心》等十余幅摄影作品还入选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祖国在我心中”大型摄影展。摄影和书法,一个是用线条墨色表现美,一个是用光影表现美,同属于艺术范畴,一静一动,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多年的摄影实践炼就了他非凡的审美眼光,从而给他的书法创作也提升了标准和要求。在书法创作中,他极讲究娴熟的草法、丰富的笔法、烂漫的墨法和自由的章法,特别注意把握线条的流畅,结构的变化,章法的统一,以及书写的虚实,笔道的粗细,间距的大小等辩证关系。在疏与密、急与缓、轻与重、浓与淡、刚与柔的对立统一中,去寻找一种笔墨精神与气势,力求真正写出中国书法的精、气、神。
       笔引龙蛇动,墨飞浪涛迸。近年来,随着书艺的精进和名声鹊起,不少市场化书画活动也向张钧安先生频频袭来,而他依然宠辱不惊,不藐古人,不袭时人,不贬友人,坚持通过音乐、书法和文学追求,修着自己的身,养着自己的性。而他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随时俗的品格,与他那墨韵清逸品自高的书法作品,也更加受到了国内书法前辈的赞赏及港、澳、台、日、韩等知名人士的喜爱和追捧。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香港京昆艺术协会主席邓宛霞至今收藏着他题写的“莫道春光景色美,更有晚霞染秋山”条幅。
 (济南市历下区委宣传部)

5——在荒原(五首)
□鲁北

在黄河入海口


一些草,连着一些草
远处是一片草,又一片草
斜阳下的天空,飞翔着一行鸟,又一行鸟

黄河水流呀流
浪头越来越小
往远处看,黄河不见了
那一行一行的秋雁
还在嘎嘎的叫


在荒原上

近处是一片草
远处是一些鸟
行走在秋天的草丛中
我们有时候比草低,有时候比草高

荒原上草很多,鸟也不少
我们有时候看草,有时候看鸟


这里是黄河入海的地方

车子驶过利津黄河大桥
途径垦利县城,黄河口镇
然后沿着唯一的一条羊肠小径
深入到荒原深处,我们看到
鸟儿在飞,荻花在飘

一些北京的,天津的,安徽的
还有更远的。也来到这里
在这一望无垠的荒原上
与黄河口合影,与大自然拍照
然后沾一些野花,惹一些野草

河水在近处哗哗的流
大雁在远处嘎嘎的叫
我们站在秋天里荒原上
听到了自己的心在砰砰的跳


飘呀飘

在荒原上
你指着身边的野花和野草
总是问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我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

知道的不知道的
都是荒原上的一些草
只有你粉红色的丝巾
在秋天的荒原上分外妖娆

风一吹,野草就摇。我发现
你的秀发和那些野草
向着一个方向,飘呀飘


沿着黄河走呀走

黄河水,流呀流,
流过我的家门口
流成李白的《将进酒》。
已是秋风瑟瑟
不见孤帆远影。
岸上,一人在前,一人在后
沿着黄河走呀走。与君歌一曲
人间美轮美奂,无忧愁
 利津县史志办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