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诗歌

渐去渐远的年味

来源:作者:紫秋居士时间:2012-01-06热度:0


吃过腊八饭,年就一天天的来到了。不知是现如今的日子好过了,还是自己的年龄大了,总感觉而今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就说办年货,只要有钱,到商场一趟就办齐了。门联也不用写,卖的都是现成的。就是年夜的饺子,不想包也照样可以买。即使自家包,也有现成的皮子、馅子。远离了乡村,在镇上、在城里,不像在村里,年初一免辈的要去给长辈的拜年。就连走亲串友,也是在超市里买些现成的饮料和其它东西,摩托车一骑,一天能串好几家。又不急着添新衣服,也不为着吃好面馍。比起从前的年,那时真是又神秘又向往,味道绵长不断。
每到进入腊月,家家都要把节衣缩食省下来的小麦小心翼翼地淘好、用手巾沾干,稍微晾晒一下,就装在袋子里阴干,然后用车拉到打面房里去打年面,没有打面房的只有用磨推了。年面是头等重要的,有了面,才能在腊月20左右蒸馍、蒸包子,之后炸丸子、炸麻叶、包饺子等。有了面,还要准备蒸馍、炸东西用的劈柴。有的是树根、有的是树枝,用大钁头一块块地、一截截地劈好截好备用。到了蒸馍时,头锅子馍起锅,要放上三个炮,祷告过各路神明,让他们先尝过,家人才可以吃,很神秘的。别人家蒸馍,外人一般是不能去串门子的,犯忌讳。蒸馍是过年的头等大事,有了馍,其它的都是次要的了。
到了腊月,家家一般是要熬糖的。就是利用自家的大红芋,在锅里煮熟,捣碎,放上捣碎的大麦芽,搅好,装在缝好的粗布袋子里,挤出的汁放在锅里熬。熬时要掌握好火候,老了糖味苦,嫩了,拉不成坨。糖熬好后,两个人拉来拉去,拉成坨放在那里。到了沾糖时再放在锅里用火化开,沾出好吃的小块芝麻糖或面糖来。到了初一和炸出的果子一起,好端出来一亮手艺,让前来拜年的晚辈评头论足。
腊月里逢集都要去赶闲集。即使不买不卖也去溜溜,凑凑热闹。腊月的集市从天不明做生意的就出摊占地方,一直要到天黑,该买的买,该卖的卖。卖点东西换点钱,买回自家要新添的物件。鱼、肉和一些青菜是必不可少的。还有蜡烛、香火、门神、灶王爷等要说请,而不能说买。大人的衣服可以不添,小孩的新衣服可是要添的。还有给孩子们的灯笼、男孩的鞭炮、女孩的花朵。再就是油盐酱醋以及大回等香料。一集买一点,人们相见,就要问:年办齐吗?答曰到时候就齐。到了初一五更,不齐也齐了。
家里有学生的,门联就自己写。不能写的就找能写的帮忙,人家也是乐意的。年三十早早的贴到门上,下午拿着火纸、带着供品,领着孩子,到祖坟里祭奠过,一年的任务就告结束,专等着在家过年了。邻近的、亲近的在晚上要送去自家炒的花生、沾的糖,长辈的还要在回去的筐里压上压岁钱和馍花。
最热闹的要数年初一了。家里添了人口的因喜事而都不睡觉了,即使睡下的也是看谁家起来得早。有小孩的人家喜欢过年,早早的起来,两只红蜡烛在屋里放出柔和的光来。那时还没有电灯,更没有彩电和春节晚会,人们的热闹都在炸响的鞭炮里,在孩子们的灯笼里,在走动的祝福里。吃过了年夜饭,免辈的弟兄一个个喊在一块,要到长辈家里拜年。先去自家亲的,然后再整个庄的跑一遍。品尝着各家的果子,说着各自的祝福,拉着各自的闲话。即使平时有点疙瘩的,也在新年喜庆的气氛中化为乌有。
天一亮,走亲串友的开始了。初一走干亲,初二走姥家,初三走新亲,以后就是回拜年。篮子里的大馍是不能少的,然后是自家蒸的包子、小馍和两包果子。就那样走来走去,馍皮走裂了,果子走干了,亲戚越走越亲了。直到过了元宵节,撂完了火把,年味才渐渐地消失。
过去的年味越品越长,而今过上了好日子,却少了年味。年味不知为何却淡了。

2011-12-29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