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反映时代内在气质的优秀诗篇
第二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当代诗歌创作研讨会召开
来源:文艺报 黄尚恩
到边疆建功,下海洋探险,中国古人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的辽阔,并留下了许多壮美的诗篇。如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当代诗歌创作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7月10日至11日,由诗刊社、太仓市文联主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当代诗歌创作研讨会在江苏省太仓市召开。20多位诗人、评论家与会,讨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进一步繁荣诗歌创作、让诗歌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等话题。
据介绍,2015年7月,诗刊社发起“一带一路”诗歌采访创作计划,首次主题采访活动在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市浏河镇举行。两年来,诗刊社采取多种方式,沿着“一带一路”的区域和线路,开展了不同特色的诗歌创作活动,迄今共征集“一带一路”主题诗歌上万首,在刊物上推出“一带一路”诗歌专栏,并编辑出版了《诗履“一带一路”》丛书。《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说,“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众多,诗人们面对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将会努力开拓出汉语诗歌的新疆域。在当下,很多诗人的诗歌技巧和修辞水平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但缺乏对时代内容和风貌的深刻反映。“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让诗人们重新审视诗歌与时代、诗歌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写出更多反映这个时代内在气质的优秀诗篇。
“一带一路”为我们带来了更大范围、更亲密的政治交往、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为诗歌创作开拓了广阔的话语空间。评论家张德明认为,面对这个宏大的时代语境,越来越多的诗人会从那些小情小调的诗歌中走出来,关注和书写自己所处的大时代。此外,我们的诗歌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着更为密切的交流,在多方融合中走出一条新路。诗人吴少东谈到,在“一带一路”的广阔背景下,汉语诗歌创作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中国新诗的第一个100年过去了,必须进一步打通、融合、再生,才能在第二个100年获得新的收获,才能漂洋过海、横穿沙漠,开辟汉诗的“一带一路”。
许多诗人通过自己的行踪呼应了古代的游历之风,也践行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诗人蔡天新去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写出了很多相关主题的作品。他认为,当前的诗歌,在回望、呼应传统方面已经做得相当好了,但在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还需要加强。“一带一路”为我们拓展视野提供了新可能。诗人王自亮同样走过很多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和地区,他认为,“一带一路”战略让我们更加开放地走出去,同时也更关注与之相关的众多文献资料,获取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诗人应该有很好的胃口来消化这庞杂的素材,用最好的表达方式来书写时代新篇章。
这个伟大的战略构想,也让诗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诗歌与时代、诗歌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诗人西渡认为,诗歌与时代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长期以来,大家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诗人们能够融入时代的生活,与时代有着更为紧密的呼应,写出具有切肤之痛的作品。但是,每个诗人与时代的关系都有其独特性,只要写出自己在这个时代的独特感受,就有可能创作出属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诗人陆健说,在“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中,构建新的社会文化构架,诗歌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要重新思考诗歌与世界、与语言的深层关系,把生命和情感的重要性放在辞藻和意象的翻新之上,写出与时代巨变相称的优秀诗歌。
书写“一带一路”,新诗作者面临着与古代诗人不一样的困境。评论家敬文东谈到,古诗的创作讲究“直寻”,即目所见,直接呈现于笔下;而在新诗创作中,重在使用词语的分析性能,它表现一个事物的时候,往往需要进行转换,讲究“陌生化”、“不透明”。而且,在农耕文明时代,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是具有延续性的,词语可以重复使用;由于现代经验瞬息万变,在新诗创作中,词语的使用具有“一次性原则”,诗人不能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同一个词语。因此,诗人们需要不断地善待词语,用崭新的词汇或语义来表达我们的新经验。
宏大的战略构想要真正落到诗歌之中,必须考虑诗歌写作中的“大”与“小”的问题。诗人谷禾谈到,诗人面对的是在自己视野范围之内的“一带一路”,他只能写目之所见、心之所及的东西。但许多个体所写的“一带一路”综合起来,就有可能形成大的气象。因此,诗人有责任和义务作出努力,呈现出属于自己的“一带一路”。何言宏、龚璇、王学芯、缪克构、王夫刚、黑陶、木叶、叶梓等诗人、评论家也谈到,“一带一路”战略会越来越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个体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了那时,关注周边的生活,关注自己的内在生命,就是在关注“一带一路”。写出契合内心、吻合时代的优秀作品,会成为更多诗人的内在期望。
活动期间,诗人们考察了浏河古镇、郑和纪念馆等地,并创作“一带一路”主题的诗歌作品。
下一篇:胡勇诗集《轩窗晨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