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资源诗群通讯》2013年第2期(总第8期)

来源:作者:诗家园时间:2013-04-30热度:0

2013年第2期(总第8期)      出版日期:2013年4月28日        刊名题字:常江 主办:诗家园网站 主编:章治萍 副主编:田建国 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与简讯 河南商丘市国土文学作家联谊会等单位创办《自然文学》   [本站消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英语教授、文学博士程虹女士多年致力于译介和推介的自然文学,现在又有了好消息,《自然文学》第一期即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据悉,《自然文学》由河南省商丘市国土资源局、商丘市国土文学作家联谊会编辑,计划一年出版4期。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文茂林任该刊名誉顾问,河南省政协委员、商丘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彭显文任该刊总顾问,商丘市作家协会主席、商丘市国土文学作家联谊会会长、文艺评论家、作家释然(李传申)任该刊主编。该刊创办宗旨是:深入自然、生活,深入心灵、灵魂;艺术至上,读者至上。  《自然文学》需要的稿源是:围绕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间的矛盾、土地伦理、自然心灵、乡土乡情(也可适当跨越这些范畴)等深入心灵和灵魂深处的艺术探索的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以大自然万千景象为艺术底色,以地域风情为艺术背景等深入心灵和灵魂深处的艺术探索的诗歌;艺术层次较高的游记,以及风土风物风俗、荒野情趣等深入心灵和灵魂深处的艺术探索的散文;关于土地污染之严重、发展生态文明之美好之艰难的深层开掘的纪实文学;外国和我国各民族的译作。  《自然文学》投稿邮箱:zrwxbjb@163.com。 国土诗人杨玉贵、许大伟出版诗歌合集《聆听土地》   [本站消息]江苏国土诗人许大伟、杨玉贵诗歌合集《聆听土地》近日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许大伟土地诗50首、杨玉贵土地诗57首。这本诗集是江苏省土地学会在俩人近年的诗作中精心选编出的纯土地诗集。该诗集由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地质常江教授题写书名,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副局长马克伟先生作序,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著名作家郭友钊先生做跋。许大伟,男,网名田园,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在无锡市某区国土资源局工作。杨玉贵,男,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在兴化市某基层国土资源所工作。 《中国国土资源报》国土人物报道地矿诗人田建国      [本站消息]4月8日出版的《中国国土资源报》在第八版刊发报道陕西地矿诗人田建国的通讯《文学绽放生命激情,并配发了诗人与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合影。田建国目前在陕西省地矿局西安探矿机械厂纪委、工会任职,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出版有散文、小说、诗歌合集《十个人的背影》、《脉散秦川》、《陌上花香》、《行吟秦川》等8部,部分作品入选《中国新世纪十年国土资源十诗人作品集》、《新世纪精短文学作家十人行》、《大地新叶》、《龙门震语》、《行吟大地》、《放歌山海》、《我的名字叫建国》等数十种文集。 地质诗人章治萍、李爱民诗作入选诗合集《废墟上的花朵》   [本站消息]玉树4·21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来临前夕,凝聚青海及部分周边地区诗人对玉树大地震关切、缅怀、悼念之情的诗合集《废墟上的花朵》,日前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再版发行,书中收入近一百位诗人的相关诗作近二百首,青海泛国土资源系统内诗人章治萍、李爱民有诗作入选此书。此书第一版于当年玉树大地震发生后十天即由著名诗人、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吉狄马加主编成书并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西宁最大的书店——大十字新华书店举行了首发式及签售活动,所得售书款全部捐献给了玉树相关部门。当年6月初,中国作协、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作协还在北京举行了此书的大型研讨会。章治萍系青海煤炭地质局待岗职工,目前在江南从事围棋教育工作;李爱民系青海省地矿局待岗职工,目前在西部从事乒乓球教练工作。 山东国土诗人许忠芹两首七律荣获全国诗联书画大赛金奖      [本站消息]2013年“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日前公布获奖名单,山东国土诗人许忠芹的《七律·贺十八大盛会召开》、《七律·热议两会》荣获金奖。据悉,2013年“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颁奖大会将于5月在北京举行。 杨玉贵获首届“英派生物杯”世界华文新诗大奖赛优秀奖   [本站消息]江苏国土诗人杨玉贵的组诗《生活中的每一天》日前获得首届“英派生物”杯世界华文新诗大奖赛优秀奖。此赛由“中诗网”与新疆英派生物科技公司联合主办,聘请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为大赛终评委顾问、著名诗人叶延滨为大赛终评委主任。杨玉贵在江苏省兴化市某基层国土资源所任职,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   ★特约评论家园地               对土地的关注情怀——读许大伟、杨玉贵土地诗选《聆听土地》 ■叶 橹(江苏)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家园,从古至今,不管是文人墨客对它所作的诗性歌颂,抑或是耕耘在土地上的农民出于朴实感情的热爱,都是体现着土地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血肉联系,对土地的热爱,是一切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的诗人们内心涌动的情怀。艾青的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其所以一直为人传诵,就是因为它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情怀的同时,也在心灵深处沟通了一切善良人们的内心共鸣。  我手头的这本诗集《聆听土地》,是出自两位在国土管理工作岗位上的公务员手笔的“业余诗人”之作。当他们把一种对祖国和人民的工作责任感,与日常生活的亲眼所见的种种现象联系在一起时,就难免会产生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诗情的涌动。公务员的身份往往给人以只顾埋头工作和处理琐碎事务的印象,而许大伟和杨玉贵这两位“国土卫士”,在他们的履行公职之余,居然满怀诗情地关注着周围所发生的变化,并且把他们内心的所想所思所爱所憎,以诗笔描述和表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难得的品格与情怀。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诗作,并不是那种大白话式的顺口溜和假大空式的打油诗。我读他们的诗时第一印象就是,在他们笔下的中国农村大地上,除了依然有着种种承袭着农耕传统的农事而外,就是它正在经历着许多意想不到和意料之外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位“业余诗人”对农村的农事沿袭和现时巨变,不但耳熟能详,而且心知肚明。许大伟笔下的《农夫》,在一系列片断的生活场景中,描述了种种农事的诗化意味。像“阳光铺满弯弯的脊背/生活饱满成晶莹的汗滴”;“鲜艳的时装在满是老茧的手中裁剪/春夏秋冬便走秀登场”;“播种收获与收获播种的轮回/让田野丰腴而充实/你,也成了田野播下的种子/根扎进土里了,很深很深”。这些诗句既有着对农民生活的真实而诗意的描述,更有着对他们的生存价值的肯定和讴歌。没有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对农民的关怀与热爱,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不仅如此,当他把目光定格在某种具体的耕作行为时,同样赋予了诗性的表现。且看《犁田》:     鞭儿甩出清脆的吆喝            老牛沉肩低头           保持最感人的姿势     力量注满犁杆            被满手厚实的老茧           握得光溜锃亮     板结了一个冬季的心情            一陇陇翻开          田野就阳光起来     哪嗤了扇砦屡           宽阔丰腴的胸脯          等待再一次孕育      这首诗不但对具体的耕作行为进行了诗性的描述,而且在后两节诗中,其艺术表现具有很大的张力,“板结了一个冬季的心情”,“宽阔丰腴的胸脯”,既可以看成是对土地的描述,也可读成对农民的心情和胸脯的表现。我在读到这些诗行时,充分感受到诗美的享受。  如果读许大伟的诗大都以对客观事物的诗性描述呈现他对土地的关注的话,那么杨玉贵则经常以自我情感的投入而表现他作为土地之子的情怀。从《一个乡村国土人》到《我无法面对他们》、《今夜,我与乡村对坐》等一系列诗篇中,我们看到他不断地倾诉着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就是《一个乡村国土人》中的“他”的情怀:     他一直不忘那些春天里如芽的心事    它们把根和忧伤安静地慢慢地伸到更暗的土里    明亮的阳光下    他看见的土地就像一张张白纸    释放着人间的酸甜苦辣      诗中的他,其实就是自我的化身。正是在这种对土地的感受中“释放着人间的酸甜苦辣”里,他写下了《脚步,是写给土地的情诗》。他在诗中写道:“脚步/是写给土地的情诗/不知名的晨曦常常钻进我们的诗句/从动情的那一年凝成诗的一切/土地因有我而高贵/我因有土地的诗而坚贞”。这些诗句中表达的情怀,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国土人”的骄傲和忠诚。  正是因为许大伟和杨玉贵都以一种深情的关注情怀凝视并聆听着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才有了他俩出于深情关注而写下的这些诗篇。然而,并不是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令人欣慰的。他俩作为“国土人”,也因为目睹着许多令人忧心如焚的现象而痛彻肺腑和慷慨陈词。在我们的土地上所发生的像任意掠夺耕地的无节制的开发,为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而不惜污染土地河流,这种种行为所造成的危害民生的恶果,在许大伟的诗中像《长满野草的麦田》所写到的:“麦田和老者,被遗弃在/空荡荡的村落”,“长满野草的麦田里/那个弓一样的老者/舞动着干枯的手/竭力挽救着丰收”,他还在《断流的小河》中描述了令人惨不忍睹的现象:“无数的管道排放着贪婪/污浊染黑了清绿/仰肚的鱼儿,以死的抗争/鸭子和鹅的欢笑,消失在/静静的水面/失血的小村,面黄肌瘦”。这种令人心碎的情景,在我们辽阔的土地上,绝非个别现象。如果任这种荒诞罪恶的行为无所顾忌地肆虐,何谈民生的安居乐业?  杨玉贵作为同为“国土人”的身份,除了看到这种种行径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而外,更是直接地以守护人的角色大声疾呼:《无法言说的伤》、《守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等诗篇,一方面表达了他的忧虑,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守护》一诗中表达的“不计后果的文明/在母亲的身体上留下痛苦的疮痍/流淌的血液不停地喧嚣着忧伤/守护,从教训中重新拾起对生命的追求/坚守的信仰里/决不能让大地母亲再有哭声”,这种类似誓词的诗行,虽有点口号化之嫌,但也的确坦露了他作为“国土人”的心声。  从许大伟和杨玉贵的这些诗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虽属“业余诗人”,但其诗性情怀却是跃然于字里行间的。在他们眼里,许多日常现象蕴涵着诗的韵致;在他们的心中,许多惯见事物深藏着诗的意味。这正是作为诗人的最基本也最可贵的品质。所以他们虽属“业余诗人”,但都具备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的基础。这也正是我所期待于他们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他们二人具有同一的身份,但作为写诗时所投入的视角,却是显示出不同的眼光的。许大伟偏重于客观的描述中透露出的诗性呈现,杨玉贵则更多地从主观感受出发直抒胸臆。这种不同的投入方式,形成了他们诗中的各具风貌。我们不必从中判断各人这短长,而只需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广泛地吸取诗性的营养。也许对于他们来谈,更多地阅读一些经典诗作,从中学习和领悟诗歌作中诸多意象的运用,语言的精炼、张力的凝聚、观察的角度、体验的深化等等,便可以在他们今后的写作中获得必要的启迪和提高。在我们这个充满巨变与活力的社会现实中,任何一个生活领域和社会群体,随时随地都会呈现出它们的内在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呈现过程,往往就是诗人从中观察和体验生活进程中的诗性蕴涵的机遇。能够获得这种先机的诗人从而就会有机会脱颕而出。许大伟和杨玉贵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风口浪尖上的博击者和冲浪者,能不能在这种博击和冲浪的行为中,进一步提炼自身的诗性品格而在创作中更上层楼,完全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了。  这就是我对他们两人的期待和希望,也是一种祝愿罢。                         2013.3.28于扬州      作者简介:叶橹,原名莫绍裘,著名学者、诗歌评论家,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本站“中国国土资源诗群”特约首席评论家。他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评论界享有权威地位,师从著名中国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程千,对诗歌文本及重要诗人的出现,有着卓越的洞察力,发现或推介了艾青、昌耀、闻捷等许多当代重要诗人以及著名作家陈美彬,对“中国国土资源诗群”内诗人章治萍等人也有专文评述。   ★诗歌论坛 我的诗苑夜话 ■王国良(湖北)  之一:什么是诗歌   国土资源作家群中活跃着一群诗人,很有成就,自由体新诗写得很多,也有写古体诗、填词、作赋的。有了这么一大群文友,我就斗胆说一些有关诗词的话题,班门弄斧,博大家一笑。  首先说说诗歌是怎么起源的?  文学样式起源于劳动,最早出现的就是诗歌。人们在劳动当中吆喝呼号,步调一致、节奏明快、韵律很强,嘿哟嘿哟,就是诗歌的雏形。最具代表性的起源说就是人们在打猎时的歌谣《逐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砍断竹子,削成弓箭,射出石块,射猎野兽)。诗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从内容来看,《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从手法上来看,《诗经》又可以分为“赋、比、兴”三种,它代表了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过程。有关诗歌有这么些说法:《汉书·礼乐志》说诗歌:“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筦弦。”汉代荀悦的《汉纪·惠帝纪》把诗歌写作“诗謌”。中唐的韩愈的《郓州溪堂诗》序说诗歌:“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明代王鏊的《震泽长语·官制》说诗歌:“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现代文学大家鲁迅在《书信集·致窦隐夫》中这么说:“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  因为有呼号吆喝,就有音律,因为有劳动节奏,就有了韵律。这种特性决定了诗歌的音乐性。  那么,什么是诗歌?诗歌的特性决定了诗和歌的伴侣关系。中国古人把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诗歌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歌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又是如何分类的?诗歌源自于劳动,自然就是源自民间,这就决定了诗歌的普及性和广泛性,以及反映社会问题的深刻性,诗歌的这些特性就决定了诗歌的纷繁复杂性。这就有必要给诗歌分分类。如何给诗歌分类呢?诗歌按照有无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如果按照语言有无格律又可以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如果按照有无押韵的特性,诗歌又可以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如果依照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方面来看,诗歌又可以划分为“哲理诗”与“抒情诗”。诗歌按照创作的时代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中,除词和曲之外的诗歌(宽泛的讲,词和曲也是诗歌),诗歌还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起源于唐代,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等。诗歌如果按照内容来划分,还可以分为(叙事诗)、(说理诗)和(抒情诗)。  古人讲“诗言志,词主情”,这是抽象的定义了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性和作用。现代汉语定义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宋代严沧浪的《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这是当代“大乘诗词”、“时尚诗词”、“娱乐诗词”的创始人赵缺在他的《无咎诗三百序》中对于诗歌的一般特性的概定。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等四种作用。西晋的文学家,书法家陆机(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后死于“八王之乱”)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情诗意,见乎其心。 之二:诗和词的联系与区别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词是配乐演唱的诗。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词的定义就揭示了词和诗最基本的区别:诗是口头吟诵的,词是按乐演唱的。创作诗歌人们叫做“写诗”创作辞赋叫做“作赋”。诗言志,是诗人精神追求的流露;赋很华丽,篇幅很长,赋是文人精雕细刻创作出来的;创作词,人们称之为“填词”,填坑、填海我们好理解,词为什么要填呢?这是因为,作词,先有曲调,我们只能按调填写的缘故。   诗歌和词都和音律有关系,如果从音律上来分,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古体诗:就是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歌”、“歌行”、“引”、“古风”、“曲”、“吟”等。古体诗的特点是:不讲对仗,押韵自由。古体诗有个发展过程:《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的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它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律诗”,一种叫做“绝句”,它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因此,又称作“格律诗”。   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8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律诗依言定名,每句五字称五律,每句七字称七律。排律是律诗的延长。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绝句”之名是怎么来的呢?如果将律诗从中截断,就是两个四句的诗,因此,绝句起先叫做“截句”,后改名“绝句”。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创作格律诗有三要素:讲押韵,押韵古代叫“叶”[xie]韵,是相同或相应的意思。押韵是语言上的讲究,押韵是格律诗词的音乐美,属听觉艺术。由于它在句子的最后也叫“韵脚”。韵在诗词中具有和谐的前呼后应,回环往复之感,韵字象音中的主音,起着稳是相收住全诗的作用。诗的层次,段落在韵里分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一百诗词的格调,思想感情,艺术境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讲平仄。平仄是格律中重要要素,是格律的脊梁,是区别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所谓平仄,就是把汉语四声发音根据诗词需要分为平仄两类,平仄与押韵同属听觉艺术,是音乐美。由于读音上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形成了进行性的音乐效果,就象音乐中的旋律,波浪起伏,如蚕吐丝,在一联中平仄相对,象音乐中的和弦,形成对比和变化,有共振共声之感,在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之间相粘,有行云流水的效果。平仄是声调的讲究。讲工、对仗。对仗是修辞方面的讲究,来源于仪仗两相对的意思。其中包括修辞方面,语法方面对仗。对仗是诗词中最直观的形式美,和句式结构同属视觉艺术,诗词艺术功底,文学才气,在对仗中能充分显示出来。它同听觉艺术的平仄,押韵[音乐美]构成诗词完整的格律美,它的含义是来自宫廷仪仗队两两相对之意。同现代汉语中对偶句相似,但对仗必须以平仄相对为基础。   文学史上讲:“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的小说”。说明词兴盛于宋代。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但是,在出现很早的《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李白的《郢门秋怀》等就是词的形式。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既然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的形式、可以演唱,那就决定了词的创作是要受到曲调的制约的。这个制约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了曲调就决定了词的长短字数。因此,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之称。因曲调节拍的不同,词分为令、引、近、慢。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词的分段称为“分片”或“分阙”。词除单调之外,一般都分上下两片,慢词也有分成三四片的。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宋代词的作者、作品及素质远超前代,成为继唐诗之后又一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体裁。后世词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从字数来分,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词的字数随曲调固定,短少的有《十六字令》,最长的有240多字,叫做《莺啼序》。   2、句式的长短也有固定,诗歌基本上是句式整齐的,而词受曲调的影响,则句式又长又短,参差不齐,因此,词又叫“长短句”、“诗余”。   3、曲调分段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也有,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分段较多的也有,是极少数,都是长调。段与段之间要过渡,叫做“过变”或“过片”。   4、填词是所定的曲调,就是这曲词的词牌。曲调很多,因此词牌就随之很多。最短的只有2字,如《八归》最多的词牌名有七字,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5、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词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既然律句多,所以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不能够瞎填。我们有些诗人也填词,可是,不合律的也比较多。 之三:诗和词的联系与区别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那么,词是什么呢?词是配乐演唱的诗。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构成的,是可以演唱的诗。   词的定义就揭示了词和诗最基本的区别:诗是口头吟诵的,虽然和音律有关系,但是,受音律的约束较为宽松。而词是按乐演唱的,于是,词不仅要合乎诗歌创作的要求,而且还要合乎曲调音律的要求,它的创作就比诗歌创作难得多。   创作诗歌,人们叫做“写诗”,创作辞赋,人们叫做“作赋”。诗言志,是诗人精神追求的流露;赋很华丽,篇幅很长,赋是文人精雕细刻创作出来的;而创作词,人们称之为“填词”。填坑、填海,我们好理解,词为什么要叫做“填”呢?这是因为,词的创作,是先有曲调,我们创作词时,只能按照已有的曲调来填写的缘故。诗歌和词都和音律有关系,如果从音律上来分,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古体诗:就是古诗,它是唐朝以前的诗歌(唐代及其以后也有人创作古体诗的),包括楚辞、乐府、“歌”“歌行”“引”“古风”“曲”“吟”等。古体诗的特点是:不讲对仗,押韵自由。古体诗有个发展过程:《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渊明等文人的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它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律诗”,一种叫做“绝句”,律诗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因此,又称作“格律诗”,是有格有范的诗歌。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言的简称“五律”,每句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8句,可以分成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律诗依言定名,每句五字称五律,每句七字称七律。排律是律诗的延长。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的简称“五绝”,每句七言的简称“七绝”。“绝句”之名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如果将律诗从中截断,就是两个四句的诗,因此,绝句起先叫做“截句”,后改名“绝句”,就是说,绝句就好像是将律诗从中截断形成的一样。格律诗的格律要求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如果在律诗定格的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的诗歌,则称排律。排律除首末两联之外,其余的,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这种对仗的情况,人们称为“扇对”。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绝句的平仄、押韵、对偶也有一定的要求。创作格律诗有三个要素:   一、讲押韵。押韵古代叫“叶”[xie]韵,是相同或相应的意思。押韵是语言上的讲究,押韵产生了格律诗和词的音乐美,属于听觉艺术。押韵的字在句子的最后,因此,押韵的字也叫“韵脚”。韵在诗词中具有和谐的前呼后应,回环往复的作用,押韵的韵字就像是音韵中的主音一样,起着收住全诗的纲的作用。诗的层次,段落让诗词的韵律分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诗词的格调、思想感情、艺术境界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讲平仄。 平仄是格律中的重要要素,是格律的脊梁,是格律诗区别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所谓平仄,就是把汉语四声发音根据诗词的需要分为平仄两类,平仄与押韵同属听觉艺术,一起构成了诗词的音乐美。有了平仄和押韵,于是,诗词读音上就能够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形成了进行性的音乐效果,就象音乐中的旋律,波浪起伏,如蚕吐丝般的绵柔波动极具美感。在一联中平仄相对,又像音乐中的和弦,形成对比和变化,从而产生共振共声之感,是诗词具有震撼的感觉。由于律诗在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之间往往相粘相连(在词中,则有“过片”),于是,诗词往往有行云流水的效果。平仄是声调的讲究。   三、讲工、讲对仗。对仗是修辞方面的讲究,来源于仪仗中两两相对的意思。其中包括修辞方面的对仗和语法方面的对仗。对仗形成了诗词的形式美。对仗是诗词中最直观的形式美,它和句式结构一起构建了诗词的视觉艺术。诗词中的艺术功底,文学才气,在对仗中能充分显示出来。它同听觉艺术的平仄,押韵[音乐美]构成诗词完整的格律美,它的含义是来自宫廷仪仗队两两相对之意。同现代汉语中对偶句相似,但诗词中的对仗必须以平仄相对为基础。   文学史上对于不同时代的突出的艺术成做了一个概定,于是有了“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的小说”之说。这说明:词兴盛于宋代。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但是,在出现很早的《敦煌曲子词》中,却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唐及五代时,已经出现了词这一艺术形式,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李白的《郢门秋怀》等就是词的形式,真正让词兴盛于世,逐渐走向辉煌的功臣当推宋初的柳永,他擅长写了一些长调,他将词写得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极大地推动了词的普及。其后,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一时,词坛繁盛,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既然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的形式,那就决定了词的创作是要受到曲调的制约的。这个制约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了曲调,就决定了词的长短字数。因此,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之称。因曲调节拍的不同,词又分为“令”、“引”、“近”、“慢”。“令”或称“小令”,字数较少;慢词也作长调,字数较多。“引”“近”字数居中,字数居于令、慢之间。字数较多的词,特别是长调就要分段,词的分段称为“分片”或“分阙”。词除单调之外,一般都分上下两片,也叫“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慢词也有分成三四片的。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宋代词的作者、作品的文学素质远超于前代,词于是成为了继唐诗之后又一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体裁。   后世的词,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从字数来分,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词的字数随曲调固定,短少的有《十六字令》,最长的有240多字,叫做《莺啼序》。   2、句式的长短也有固定。诗歌基本上是句式整齐的,而词受曲调的影响,则句式有长有短,参差不齐,因此,词又叫做“长短句”或者“诗余”。   3、曲调分段。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也有,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分段较多的也有,是极少数,都是长调。段与段之间要过渡,叫做“过变”或“过片”。   4、填词所选定的曲调,就是这曲词的词牌。曲调名就是这曲词的词牌名,如:词人选定了曲调《蝶恋花》来填词,那么,所填之词的词牌名就叫《蝶恋花》,词的题目有的明确写出了,如果没有写出,词的第一句,就是“词题”。曲调很多,因此词牌就随之很多。最短的词牌名只有2个字,如《八归》,最多的词牌名有七字,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5、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词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却是一定的。既然律句多,所以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不能够瞎填,不是是个长短句就可以的,也不是字数相合就可以,这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要合律合乐。   我们有些诗人也填词,可是,不合律的也比较多,希望大家多学学古诗词的知识,在学中实践,又在实践中学,相得益彰,教学相长,不会没有提高。 之四:格律诗的创作步骤    饮酒赋诗,乃是文士的雅兴,我们的国土诗人很多,“《大地》尽文士,《国土》多诗人”。流连山水,仗酒而歌,赋文留诗,曲水流觞,何等雅趣,何等风光!功底深厚者,才思泉涌,撷英择句,挥毫赋诗,一蹴而就,乃是上乘功夫。可是,有些功力造诣不够的后学者,吟诗作对却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吟安一个字,拧断数根须”,若是写一写当代诗歌,或者是写一写句子长短、行数、韵律要求不严的古体诗可能难度相对来说就小一些,若是要写要写格律诗,那就更难了。后学者、功力较浅者想写好诗怎么办?一是虚心学习,二是多写多练,三是多学习古韵书。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格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句式有五言或七言,四句或八句,四句(绝句)三四句要对仗;八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需对仗,相关两句词类、句式要对偶。用字有平仄,相对两句上下相对的字平仄讲究“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偶句有韵脚,需取同一韵书的同一韵部。这么些要求,不学习有关知识,不学习经典格律诗词,不经过多多实践磨练,遇到困难不凡古韵书,怎么能够写出好的格律诗来?   我们学习写格律诗一般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兴致吟诗。   “诗言志,词主情”,诗词一体,均是兴之所至,有感而发,情到浓时放提笔,就会思如泉涌,灵感迸发,切忌无病呻吟,搜索枯肠,举笔凝眉,难捉一字。   例一:唐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的邻居黄四娘家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景象。诗的大意说:黄四娘的家里栽植的花非常多,连园中的小路都被各种花儿遮住了。千万朵花儿竞相开放,把花枝都压得低垂了。在花间戏耍的蝴蝶上下飞舞,总是舍不得离开。自由自在的黄莺在花枝间穿来穿去,非常美丽可爱,啼叫起来非常悦耳。这诗的特点是动中写静。通过繁花似锦,蝶舞莺啼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春光的赞颂和自己此时的欢愉心情。遭安史之难的杜甫,流落于成都草堂,生活无着,心情苦闷,郁郁不欢,偶出草堂,寻春觅欢,突见春光明媚、繁花似锦,心情大悦,自然诗思泉涌,写来毫不费力。   我们写诗,得有情景,得有心绪,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了灵感,就要抓住,没有诗思,要创造机遇,把握机遇。   第二步:要把握好格律诗的规则,写好后要认真地检查调整。   创作出了格律诗,我们还要根据格律诗的要求检查格律是不是合乎标准。往往是语感好的人合律的成分多一点,语感不好的人问题往往多一些。怎么检查?句式就按格律诗的律诗、绝句的要求来。押韵和平仄就要查查工具书,看看韵脚是不是压的同一个韵部的韵;对仗有没有对好,上下相对的字平仄合不合律。有一本《格律诗小宝典》值得推荐。注意两个问题:1、不要用今天的读音去推古韵,这不可靠,因为许多字古今有变化。2、多音字有几种读音,有的读音是平声,有的读音是仄声,选择时,看看语境是什么声来决定。例如:几,茶几的“几”是平声,而几个的“几”在韵部《五微》中,是仄声。又如“差”字,参差不齐、出差、时差等中的“差”分别属于上平声的《四支部》、《九佳部》和下平声的《六麻部》,都是平声;而“差生”的“差”是仄声。  调整平仄声:比较下面两例,看看调整的情况:   例一:     谷雨迎春先绽黄,仄仄平平平仄平暑下绿叶掩篱墙。仄仄仄仄仄平平秋风骤起扶枝荡,平平仄仄平平仄雪满村塘四野荒。仄仄平平仄仄平。例二:     谷雨迎春先绽放,仄仄平平平仄仄茂藤暑夏掩篱墙。仄平仄仄仄平平秋风骤起扶枝荡,平平仄仄平平仄雪满村塘四野荒。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上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例一中的“黄”、“暑”、“夏”三个字依次换成“放”“茂”“藤”,再用“暑夏”替换“绿叶”,此时诗中的平仄没有错误,可是,原来“绿叶”二字在在平仄上没有问题,由于前面的字变了,因此需要顺改。茂字在诗中为变格字,需要查查《格律诗小宝典》,看看八条规定,此处用平声还是用仄声。   第三步:检查韵脚。   一首格律诗,偶句最末的一个字为韵脚,同一首格律诗的韵脚必须来自同一部韵书的同一韵部。如果是首句入韵的诗歌,首句的最后一个字也是韵脚。首句的韵脚可以使用邻韵。如何调整韵脚呢?按照规则,格律诗的韵脚应当取自韵书中的同一个韵部,所以要对韵脚进行调整检查,还是以前面的是个为例,前面诗歌的韵脚“墙”和“荒”都取自韵书平声部的“七阳部”,很合乎韵脚规则,不需改动。如果不巧,韵脚不是来自同一个韵部,那就要调换成同一韵部的字了。不过,这首诗也有毛病,比如,诗歌尾部的“荒”字,读起来气势不够,如果换成“茫”字,情况就会好一些。写绝句,到这一步就行了,可是,你要是写律诗,就第一步要吟八句,第二步检查平仄,第三步检查韵脚。还有个第四步,就是要检查对仗。   第四步:检查对仗。   律诗不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是八句,中间的三、四句五、六句,称为颔联和颈联,都要求对仗。对仗-简介:对仗为诗律术语。诗词中有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相对。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收尾两联可不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也有作偶句的情况。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短语的性质须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律诗中的对仗是很有作用的: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例如下面这首诗《五十忆泥屋》: 草甸民居添陋院,泥棚七载苦修贫。春和雨细潮被,夏虫欢刺蛰身。叶落秋来风阵阵,冰凝冬到雪频频。千禧未至享天命,小屋经年一样亲。    这首诗中,3、4句没有对仗,下面划线的“弄”字和“季”字,与之相对应的“和”字和“刺”字对不上,必须改正,“和”是形容词,“季”是名词,词性上也不相对,“和”和“季”描绘的内容也不相配,可作如下修改: 草甸民居添陋院,泥棚七载苦修贫。春和雨细潮被,夏虫欢刺蛰身。叶落秋来风阵阵,冰凝冬到雪频频。千禧未至享天命,小屋经年一样亲。    改过之后,“和”和“烈”都是形容词,意思也匹配;“珠”和“刺”都是名词,意思也符合宽对的要求,“宽对”是与“工对”相对应的写作要求,工对就是精细的对仗,如天对地,山对水,绿叶对红花,大地对长空……,此诗中,“和”与“烈”、“珠”与“刺”不是工对,属于宽对。当然,格律诗的写作还有要求,上面所言乃是基本步骤。   作者简介:王国良,中文本科毕业,曾教书26载,2002年调入湖北省地矿建设工程院。写有一部诗集,一部散文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大风起兮》(近40万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另有几十篇论文、散文、诗歌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和论文专辑上。           本站小启:因本职工作繁忙原因,许大伟先生不再担任本站副站长、《中国国土资源诗群通讯》副主编,本站向许先生在一年多里对本站的付出表示感谢。本站决定聘请甘肃国土诗人李景担任本站副站长、《中国国土资源诗群通讯》副主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家园网站(http://sjycn.2008red.com/)站长:章治萍 副站长:田建国、李景、大雁编辑信箱:sjycn@126.com 工作QQ:80003885 QQ群:101020449(国土资源诗群)本期编辑:田建国 章治萍———————————————————————————————————————                      内部赠阅                                     欢迎投稿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