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诗群通讯》2013年第1期(总第7期)
来源:作者:田+章时间:2013-02-28热度:0次
2013年第1期(总第7期) 出版日期:2013年2月28日 刊名题字:常江 主办:诗家园网站 本期编辑:田建国 章治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与简讯
胡红拴地学诗歌朗诵会在中山大学举行
(上图为朗诵会现场一角(广东省地质学会提供)
[本站消息]没有鲜花、没有彩带,没有背景板,现代多媒体效果的绚丽替代了传统意义上喧嚣的铺张,由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中山大学、人民出版社、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地质学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主办,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承办的一切以从简、实用为原则开展的地学文化进校园之中山大学胡红拴地学诗会朗诵会近日“静悄悄”地在幽静淡雅的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学术报告厅进行。
诗会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红拴主编的《名山胜地桂冠里的地学奥秘》首发式暨赠书活动为起点,彰显中青代地学文化学者的当代最新最高研究成果。以中大学子用配乐诗演绎表演朗诵的胡红拴的系列地学诗歌为主旋律,唱响了《火山岛》、《潮汐》、《冈巴拉遐思》、《岩石循环》等地学诗歌的交响。以国土资源部高级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宝才的学术报告《中国矿产资源形式分析与对策》为高潮结束曲,串起了地学文化建设靓丽的圣光。
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常务副局长王宝才,广东省地质局党委副书记、巡视员丁明贵;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经理、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委主任温远辉,广东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珂,广东省地质学会秘书长李鉴伦和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委主任胡红拴等两百余位专家学者和中大师生参加了此次文化盛会。
《淮风》诗刊刊发“中国国土资源诗群”作品小辑
[本站消息]安徽《淮风》诗歌季刊今年第1期(总第93期)在头栏“诗歌大展”中首条刊发“中国国土资源诗群”作品小辑,作者有常江、胡红拴、李春生、邓小辉、冯旭红、郭淑珍、华野、喻红、浩歌、马行、章治萍,作品共10个页码。《淮风》诗刊是经相关部门批准出版的已经创办达二十年的我国老牌诗刊,创办者系《诗刊》第一批编务人员之一、著名诗人刘钦贤。现任《淮风》主编是宫蔚国,副主编是陈传万、李志铭。
《新快报》、《中国国土资源报》辟专版报道地质诗人胡红拴 [本站消息]《新快报》1月10日在第A52版的“河南人在广州”专版,刊发该报记者李村撰写的长篇通讯《“跨界”胡红拴:“我喜欢各行业都‘玩’一把”》(浏览网址: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3-01/10/content_62662.htm?div=-1),详细介绍了胡红拴喜欢的各“行”各“业”,并配发了多幅图片。据悉,翌日《中国国土资源报》副刊也刊发了该报记者杨旋撰写的《胡红拴:一个地质人的多面人生》长篇通讯。胡红拴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地质诗人,又名胡宏,笔名山夫、古全,1961年出生于河南洛阳,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协副主席兼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地质学会专职副秘书长兼科普委主任等,不仅是多所高校与研究单位的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顾问等,而且拥有副主任医师资格。他的作品散发于《诗刊》等众多报刊,出版有《胡红拴诗选》、《山道》等50余部文学著作,获得过“中华宝石文学奖”等奖励。 中国国土资源作协等单位举行中山大学地学诗会 [本站消息]近日,由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地质学会、中山大学、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人民出版社、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与中国国土资源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学术报告厅举行了“地学文化进校园”之“中山大学地学诗会”。诗会以地质出版社出版的《从古脊椎·地质体氨基酸到农业生物地球化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王将克、钟月明交叉学科研究学术文集》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名山胜地桂冠里的地学奥秘》首发式活动为起点,彰显老地学专家王将克、钟月明教授从古生物到环境地质的学术成就和中青代地学文化学者的当代最新最高研究成果。以中大学子用配乐诗演绎表演朗诵的胡红拴的系列地学诗歌为路径,唱响了《火山岛》、《潮汐》、《冈巴拉遐思》、《岩石循环》等地学诗歌的交响。以国土资源部高级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宝才的学术报告《中国矿产资源形式分析与对策》为高潮结束曲,串起了地学文化建设靓丽的圣光。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常务副局长王宝才,广东省地质局党委副书记、巡视员丁明贵;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经理、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委会主任温远辉,广东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珂,广东省地质学会秘书长李鉴伦和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委会主任胡红拴等两百余位专家学者和中大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章治萍、黑马入选《龙口文学》“当代打工诗人20家”
[本站消息]山东省龙口市《龙口文学》杂志2012年冬季号(总第41期)辟“当代打工诗人20家”专栏,泛国土资源系统内诗人章治萍、黑马入选,并各自发表了打工素材的组诗。章治萍本名章志平,系青海煤炭地质局物测队职工,自1992年3月在队属企业会计员兼统计员的岗位上主动要求下岗后至今长期辗转在海口、西宁、上海、常德等地的外贸公司、报社、杂志社、广告公司、外资大型商厦、诗歌学会等单位打工,目前在无锡从事围棋教育工作。黑马本名马亭华,系江苏煤炭地质局147队职工,曾有打工经历。
煤矿诗人剑熔(李建荣)诗集《家园书》由沈阳出版社出版
[本站消息]煤矿诗人剑熔(李建荣)诗集《家园书》近日由沈阳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诗文集《山野风铃》、诗集《风牵着的手》之后又一部著作。诗集精选了诗人在2000年至2011年间发表在国内外报刊公开发行的诗歌127首,系“万贤丛书”之一,由台湾著名诗人、《葡萄园诗刊》主编台客先生作序,诗集分煤城、爱河、村庄、散章四部分。
马行诗集《诗歌:海拔3650之上》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本站消息]山东石油诗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化工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行(马利军)的诗集《诗歌:海拔3650之上》日前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此书系中国作家协会2011年度重点扶持的两本诗歌类作品集的之一,收录诗人青藏雪域行而成的诗作近九十首。
煤矿诗人剑熔诗作获得“第二届中国诗歌大赛”铜奖 [本站消息]世界诗人协会中国分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诗歌大赛”日前发布颁奖公告,煤矿诗人剑熔(李建荣)的《沉默的残荷》一诗获得铜奖。该奖一年一届,获奖作品将刊发于世界诗人协会中国分会编辑的诗歌杂志《中国诗歌月刊》。 ★诗群论坛(“煤地诗人三杰”小辑)
华 野
男,本名鲁晓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煤地质报社总编辑助理、编辑部主任、主任编辑。1985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著有诗集《久别的日子》、《远去的白帆》、长篇小说《煤勘人》等,文学作品及新闻作品多次获奖。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土资源作协理事兼诗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华北煤炭地质作协常务副主席。 遥远的钻塔(组诗) ■华 野 游动的部落 地质勘探队长年在外游荡像吉普赛部落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钻机轰鸣和笑声朗朗 地质队长相当于部落酋长只要他一发话全体队员就得出发或野外勘探或山村打井或为失学的孩子捐款如此说吧除了不能帮寡妇生孩子什么好事难事险事都得干 都能干 每当完成勘探任务全队要转入新的施工点当地老人摆酒送行相互祝愿大妈大嫂异常留恋给队员们塞满红枣鸡蛋几个被捐助的少年儿童竟哭声一片也有大妹子把自己的照片悄悄地放进了洗干净的钻工服里 面 勘探在天边 搞地质的人都知道只要野外勘探大多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而且那里很荒凉如大漠 戈壁 雪野 山川地质队员们都称那遥远的地方是天边也难怪从勘探点回趟家路上就得五六天不是天边是什么若是就在家门口下炕就能勘探那能叫天边么恐怕只能叫炕边 荒野勘探很苦寂寞无边可队员们苦中有乐工作之余总爱把女友照片看看惹得几个没有对象的格外眼馋于是 当有姑娘在此经过几个家伙便如饥似渴地看直瞅得脖子发酸美人消失在地平线 有钻工媳妇来此探亲偶然见到这情景抿嘴笑对小伙子言别看了别看了大老爷们也不怕人笑话等嫂子我回去后给大伙每人介绍一个小媳妇让你们白天晚上看个够 再看这几位平时啥都不在乎的“猛男”此刻竟羞红了脸就像小姑娘一般嘴里忙说中中中谢谢嫂子这么关心理解咱说罢转身奔向钻场抄起铁锹一通猛铲直引得机长大声喊谁呀 这是谁呀往泥浆池里瞎铲啥捣什么乱 荒野勘探很苦寂寞无边单调的日子让年轻钻工激情骚动 烦躁不安然而 只要听到机长召唤便精神抖擞干劲冲天那奋勇的劲头就如一群猛虎下了山 憨憨的钻工兄弟 噢,在勘探队有一群来自农村的轮转工兄弟他们在钻机人数占到一半承担的工作有许多 农民工兄弟平时言语不多可干起活来力气绝不吝啬像一只沙漠中负重的骆驼默默奋力向前绝不偷懒图闲 农民工兄弟平时也抽烟但每包绝没超过五块钱还有更节俭的就卷一支自造的大炮筒放在嘴里叭嗒叭嗒一样陶然 农民工兄弟就怕打出废品井因为只要井一报废就得重干等于这个月没挣钱而挣不下钱回家的日子艰难想想也对不起在家操持的媳妇更对不起六十多还要下地的爹娘 农民工兄弟最盼望的是过年这时工程已完钻机放假大伙掖好发的那些工钱身上背着给老爹买的酒孝敬老泰山的烟还有捎给老娘的两盒高级奶油饼干 其实,这还没完有农民工怀里还藏着给媳妇的礼物却是两件巴掌大的小内衣瞅着……就那么性感这不是农民工会玩个小浪漫是看闫技术员买后才学着干 在回家的长途汽车上老钻工和农民工聊天小张你怀里藏的啥东西咋鼓鼓囊囊像长了乳房唉呀呀,你再看小张的脸竟像大姑娘一样赧颜 攻关小组 工区勘探钻孔突遇塌陷复杂地层钻机卡钻立即,成立技术小组攻关让臭皮匠的智慧把地层深处照亮让钻机重新挺进向前穿过沙层穿过硬岩接近那地下的宝藏 攻关小组里有一个俊秀姑娘她是队上的技术员来钻机检查勘探生产安全偏偏遇上了塌陷卡钻钻工们都觉得不好意思关键时刻掉链子正逢检查却撞上这鬼事真他娘不给咱男人长脸 然而,骂归骂制定方案战胜塌陷解决卡钻故障攻关小组每个人都显出不俗的智慧展示出深厚的思想仿佛都成了诸葛亮一个人的高招十个臭皮匠也没法挡谁也说服不了谁每个人的见解都各有所长 最后,众人让女技术员发言她笑容灿烂只将大伙的发言归纳总结一番呜拉,立刻赢得掌声一片男人们高叫着好!就这么办 落实方案,故障解决圆满攻关小组就此解散然而在以后很长一段日子里人们都还说自己是攻关小组成员曾经和队里女技术员一起攻关而且在她的方案里也有咱哥们的真知灼见 终 孔 钻井勘探六十天进尺达到一千三竣工一个深水井为煤矿用水攻克了难关 终孔这一日机长宣布放假一天钻机放假 大伙当然喜欢都想回家瞅瞅父母看看那想死个人的小媳妇可无奈离家太远坐火车来回就得三天一天假嘛 还没到家就得返坐飞机能到家可也就刚照个面啥也没吃啥也没干时间已到只得回返你说这回去干什么既解不了渴也解不了馋整个就是他妈的路上瞎转 于是 大家伙合计都在钻机统一活动兵分两路 各管一边一伙采买做饭白酒啤酒要全庆祝终孔会餐一伙收拾钻场为下个钻孔准备一番争取赢得一点时间 至于回家嘛嘿嘿 只能等到年底收工再心急如焚连夜把家还 责任 襟怀 技法——鲁晓华诗集《久别的日子》读感札记 ■申 身(河北) 一 诗友鲁晓华赠我一本他的诗集《久别的日子》,读后草记所感,互相切磋诗道。 《久别的日子》选诗122首,编为四辑,首辑是对煤田地质战线的赞歌。读后,想到了当今诗人肩头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诗人鲁晓华,既是我国煤田地质大军中的一位成员,又任职于这支大军上层建筑的《中煤地质报》社。这使他在把握煤田地质职工生活、劳作、情怀、理想上,既可高瞻远瞩扫描整体,又可近距离捕捉特写镜头。所以他笔下的煤勘职工,形象真切,情志高尚,特质突出,可敬可佩。 他诗中的《钻工本色》是:“大山般的塑像……/挺举起你那黝黑的臂膀/为人类再托出一个/暖暖的太阳”。把煤田地质钻工,用一座大山雕出了高大形象和火热风范。 他写《钻机班长》:“喝白酒整瓶对嘴吹……晚上睡觉/嫂子命令他洗脚后方可上床/若在钻机上 扯淡/可现在班长一句话也不敢说/嘿嘿一笑/乖乖照办”。把野外一线领班骨干的刚强性格和生活情趣,用疏疏几笔,勾画得活灵活现。 他诗中的《女检验员》,“一忙起来也常加班加点/为了保证煤样的检测质量/三伏天竟在室内支起火炉子/热得汗水流淌……”用“三伏天”和“火炉子”两个意象,道出煤质检验岗位女性角色乐献青春的炽热情肠。画龙点睛,以一抵十,善用笔墨。 他诗中的《煤之断想》,“生命的永恒就是燃烧/梦中的向往就是灼烤”。移情于物,借题发挥,喻示了为煤而战大军的使命、理想、热衷和献身精神。这些赞人、咏物的诗,局外人不易捕捉,鲁晓华“近水楼台先得月”,为这支大军唱了赞歌,抒了真情,塑了形象,形成了这部诗集题材上的一大特色。 如果说,著名诗人李瑛为军旅诗做出了贡献,那么,鲁晓华也在为煤田地质大军做了诗的努力。所以这类诗的价值,超越了诗文本的自身,他表现了诗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记得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号召诗人作家艺术家“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创造,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这给文学艺术为人民的永恒主题,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国家方略、时代使命角度看,鲁晓华的诗,与时俱进、方向正确、责任感强,这是可贵的,也是可贺的。 二 诗这门学问,最讲胸襟、情怀、境界。境界的高低,决定着诗品位的上乘、中流、下等。所以当今读者读到那些污染心目的低级庸俗淫词滥调,愤言慨之:“下!” 所好的是,诗界的“下”者,毕竟为数寥寥,而当代诗界广大诗人的襟怀情志,既有东风万里,又具阳光热度。2008年汶川地震诗潮,大爱撼动九州,此乃诗坛一大光荣。 我总认为,诗,怎样写,固然需要讲究。但写什么,就更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读鲁晓华《久别的日子》,令人高兴。 在他这本诗集里,可以读到《谒遵义会议会址》、《先驱颂》、《西柏坡,历史的诗行》、《怀念白求恩》、《红军山》等,这无疑是为中国革命历程谱写赞歌。还可以读到《题故宫》、《朝觐孔子故里》、《拜杜甫草堂》等。这些诗中,可使青年一代听到历史的回声,获得有益的感悟。 诗集中的《感受西藏》、《登顶华山》、《黄果树瀑布》、《少林寺游感》、《长城颂》等篇章,可使读者从祖国的大山名川中,获得美的享受和视野的扩展,更可从中提炼哲理和二度抒情。我从2005年至2008年,用四年时间寻访了我国十八个朝代的十万里长城。青山如海,长城似龙。我在走访中得知,已有数十位外国首脑,登我长城,不胜感慨。鲁晓华在《长城颂》中写出了很有分量的诗句:“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一句诗,现实中有浪漫,浪漫中有现实,可谓形神兼具。 读鲁晓华的诗,使人想到了一个题材方面的话题:即每位诗人应该关注重大题材,以使自己的作品容天地,纳古今,传千载。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所以在官场、在文坛、在民间,读与用的频率极高,与题材的大度和境界的高度分不开。 包括诗在内的文学,从形式上看,是一种自然生态;但从内容上看,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由国家导向决定枯荣。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无疑要抑制对国对民有负面效应的下流低级作品,而要倡导主旋律,以使文学同我们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谐发展。鲁晓华的创作,坚持主旋律,力求自己的诗作为国家凝聚力奉献功效,这就构成了《久别的日子》在胸怀情志方面的显著特点。 从哲理上讲,立足点有多高,视野就有多远。所以诗人要远离低级趣味,摆脱小家子气,走出小我圈子,而自觉地关注历史、国家、民族、苍生,注重大题材,敞开大胸怀,力写大境界。所以诗人鲁晓华注重大题材的取向,把握笔墨的重点,这是十分可贵的选择。 三 政界、民间,舆论、时势,把我们诗人举到真善美前卫军的位置,实在是诗界的一大光荣,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个考验。所以诗人应该特别注意关注社会上的是非、曲直、阴阳、利弊,自觉地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横眉冷对假恶丑,“怒向刀丛觅小诗”,继承鲁迅精神的诗人已成诗坛主力军。他们从宏观、微观、正面、侧面,揭露、鞭挞、扫除假恶丑垃圾。诗人鲁晓华就是这项斗争中的积极参与者。 在他的诗集中,有正面歌颂真善美的篇章,同时也有鞭挞假恶丑的篇章。我觉得写鞭挞假恶丑的诗,既贵强攻,也贵巧打。他有一首题为《诱惑》的小诗,值得一读。全文抄下: 是一杯有毒的红酒 没有抵抗力的 嘴一沾便醉倒 身不由己的时候 也是心儿猛醒的一刻 但 晚了 鱼一上钩 那根很美的曲线 便倏地绷 直 当今社会上的“诱惑”花样不少,有钱诱,有色诱,有毒诱,有名诱,等等。这种社会现象,伤风败俗,污染道德,触犯法律,破坏安定,成为社会一“瘤”,不可等闲任之。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诗人,会对“诱惑”做出相应反应,鲁晓华就这样做了。 这首诗的思想内涵、社会功效,众人一读便晓,我不赘言,但这首诗的写作技法,却宜多说几句。 从理论上讲,无技巧便是最大的技巧。尤其对“庾信文章老更成”的成熟诗人来讲,不是先想好技巧再去进行写诗,而是在其素养中的水到渠成。但作为赏诗,却须注意技法的所在。鲁晓华写这首小诗,没有向“诱惑”行为人做正面炮轰,而是用春风解冻的方法,呈现“诱惑”的危害程式。因为“诱惑”的实效,是由施“诱”者和“上钩”者双方构成的。如果被诱者心明眼亮,远离那根“很美的曲线”,不上钓钩,那“诱惑”也就变为“○”了,所以拒绝上钩是对诱惑的致命回击。这首小诗,立足破解,重在戒防,所以作者把“诱”与“被诱”两方,客观地摆出来,留下一个空间,让人们在互动的深思中认识和选择。这种角度上的取向,自身就是一种艺术。切入角度选对了,事半功倍,从某种意义上说,角度就是深度。 诗是由春风秋月、千山万水组成的一个艺术世界。我们诗人都是这个世界中的遨游者,同在“云月路八千”中奔走,无须迟疑,不进则退。鲁晓华在诗集的第三辑《人生·旅途·社会》中,有一段题记,“脚下的路哟/有坎坷有泥泞/但也能走出一道美丽的风景/如何在生命旅途上踏碎荆棘取得真经/还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思索付出行动”。这是题记,也是诗章,更是向诗友们的呼唤。 (申身,著名诗人。生于1932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花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原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出版有诗集十多部、评论集多部。本文发表在北京《新国风》、《国土资源文学》、《中煤地质报》、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中国煤炭新闻网等刊物网站上。)
章治萍
男,本名章志平,1964年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青海煤炭地质局高级工人,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科技学院文法学院兼职教授,出版有《大巅地》等诗集,曾获美国新语丝汉语文学奖、中华宝石文学奖杰出新人奖等奖项,作品散见《诗刊》等上百种国内外报刊,入典《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选》、《中间代诗全集》、《中国当代诗库——2008卷》等近百种选集。 怀旧集:疼痛(组诗) ■章治萍 捏造的空白
我从末想拯救过你,姑娘。即使在西门的街头
邂逅的是缘份,那么,在海口的汽轮上
撇下的是无欲无望的行李。这不是捏造
我一直记得那一小段时间,原想匆匆翻阅一本名著
那名著却一片空白——这不是捏造,我掌握罪的所在
那些极力表述的角色,都应当关进牢笼。都死吧
我不会再次写到善良,更不会将我置于你的后面
树的身体
在东方县——那个傍海的地方,树聚集成森林
她们作爱的样子我总是无法忘却,还有她们骚动的长发
与诱惑的胸脯。其实她们生长缓慢,而且缄默驻脚全不像作家想像的那样,充满思辩,甚至理想。她们围在一起表达想表达的主题,不管我们喜欢与否、认可与否或者能否听懂。于是我企图渐渐分开她们,却总是被她们一点点扼杀我的意志。我不知道还能够与谁一体在四分五裂的梦里,我只不过是一片良心未泯的叶子在她们的脚下蛰伏已久。对性爱,已经毫无成见
距 离
距离与距离间没有多余的距离
你与我都拥有实在的岁月——昼的寻寻觅觅
夜的缭缭绕绕。一种莫明的疼痛,难受在
门的对面,无论是光的还是影的线条
隐蔽在清晨醒来的一刻。种种从窗台的角落
斜射进来的幸福,毫无理由融化成床上散落的鲜花
悠长而浪漫,距离却成为一生的错过
羞怯的调子
那并非是最初的流浪,我的目的
最初关于森林、关于群峦,以及它们背负的苍桑
可是她多么率真,像那拂石的溪水
将每一寸肌肤,温暖地吻遍整个缄默。某种阐述
与某种抵御力缠绕在一起,格外黏糊
此时调子甚弱,像后门外连续轻吟的雄蝉
旁若无物,不断地将风情传说。每一位谛听者
都想回到开始,都像将臃肿的过程
简化成一行诗歌。不需要揪心的题目 念 秋 秋的背影总是令人无法捕捉
犹如城市中心公园里
悠扬落座的一叶叶心船
虽然濡染枯黄的滋味
却总是让每一棵孤独的树
遥想每一条枝梢的春天
那是温暖的爱吻
在知名处,或不知名处
演绎永远念不完的小说
——那里面的主人公
仿佛是那么的熟悉,就像你我
又仿佛那么的陌生,就像
前面的夏与后面的冬 拂拭波动的海 叫什么名字?拂拭波动的海
在什么地方?海紧紧地围绕着我
我的惊惶失措扩散在滩上。滩上
有一双眸看穿我的想像,没有
没有主角与配角,也没有观众
就在那莫名的疼痛间,一个好梦
碎在蓝蓝的天地间,分解出
无数的期待,日复一日地涨涨落落 墙角的过期报纸 像过去的一些岁月,积累深重
在心间没有阳光的地方暗自怜顾
有没有智者重新认识它们的价值?会不会
有曾经相识的搭讪人在城市的路边
肆无忌惮地告白孤独,就像勇气可嘉的歌妓
在夤夜演绎过期的情歌。为了纪念
无所顾虑地发挥到极致,有一种愚蠢
就建立在无暇阅读的基础之上 对门的窥视 从我的门抵近你的门,只身闪过
你的侧影印在我的脑海,从你的门
走入我的门,我的后背被你的目光
刺得疼痛。那些并不多余的朦胧
笼罩着爱恋,直至彼此将彼此
粉碎成零星的词汇,不能组合成章
原始的风 我被你迷乱方向。从原始森林刮来的风
很有力道,很有味道,我所有的
辨识意识不复存在,东南西北
抑或天上地下,或者天涯海角
我都嗅到像海洋一样的神情
只是,我不能靠近,我只能
望洋兴叹,谛听着音符窜跳
忽起忽落,我心虽然渐渐平复
但思念从此扎根在遥远的村寨 肥沃的河流 你的躯体散发生辟的词语
我无法读懂那些意境
——关于一个人的
——关于俩个人的
——关于一个人与俩个人的
诸如此类。我无法读懂那些意境
包括我能够认得的
也包括我不能够认得的
那些全部的意境我无法读懂
因为关键所在:我根本就不想
读懂它们。它们不能读懂我 历史拒绝推敲——章治萍大型系列组诗《哈城之殇》读后 ●王万然(广东)
看到著名行吟诗人章治萍的长篇系列组诗《哈城之殇》,便想起了2007年国庆期间与鄢烈山、赵敏、段震江、潘洪其、唐烨等惊叹于南疆的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之间。因为新疆不少地名是少数民族读音翻译成汉字的,比较长,也不大好记,便简称为喀市、库县、塔市之类的,穆尔塔尔县长人们也叫他穆县,“哈城”也估计由此而来。至于殇,会不会像高昌故城那样,历经风沙的屠杀、族群的杀戮而剩下一堆千年不化的黄土呢?
诗人在“题释”中说:“哈城”是哈拉库图的简称,在青海湟源县内日月山下,城内设有民房设施,却有土地、玉皇、山神、关帝等庙宇。这么说,“哈城”要比吐鲁番地区的高昌故城多了点人气了。《哈城之殇》不仅仅是对土地的凭吊,而是由64首诗组成,暗合昌耀先生生卒64岁。昌耀先生的名字十几年前就熟悉了,因为我买了他的《命运之书》。昌耀死了,把他的名字和诗歌及哈城村,留在了历史的哈城。章治萍行走在诗歌与历史之间,宛如捡到遗骸的老枝,“许多怀念奠基了过去和现在”(《宛若遗骸的老枝》)。
章治萍完全被历史蛊惑了,他所到之处,透过与历史之风交战的袖口,坐在苏醒的经石之上,终于看到卑俗的光明;“听着流水行进/那些暗暗得意的殇曲”(《暗无月光》)。所以他在寻找,寻找一个古城的兴衰,寻找一个诗人的生死,寻找一片天地的明暗,寻找一段历史的刻骨铭心。但历史是尘烬之战,“这是一个怀春不孕的蝼蚁四处逃亡的季节/漫长而厚重的、似曾相识而惺惺相惜的、来自辽远而疲劳过度的、棱角分明而个性十足的、勤于奔命而不知所以的、虔诚祈祷而胸怀大地的……/那些尘烬/那些一粒、一粒、一粒的尘烬/都匍匐在乱莹生长的垭口/等待冲锋!”(《尘烬之战》)
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尘烬之战的劫后,人们能找到什么?过去的诗人已经把他的诗歌变成了遗骸的老枝,现在进行的诗人章治萍,有能力去删改历史吗?没有,他从泥土中和经幡中,在他虚构之居流浪,束手无策。历史尽管是曾经的现实,但从历史走过的人和事,通通淹没在了历史的灰烬中。他在《听幡》中无奈地吟唱:
湍急的诗行随经幡在吟唱 于未名之处 阐述着成名之途的序跋 并且 断然地拒绝推敲 或者删改
诗人不敢推敲或者删改历史,他要在历史中收获蕴藏的、未为人知的门。这个门,正是历史的残酷和现实:“一些被时间弄碎的记忆/在苍天下露出狰狞://一位诗人/走进了一扇门/却不见出来”(《诗人之死》)。他在门口得到历史的昭示,“那些伟大的人/杀掉了多少伟大的主/才变得如此伟大”,还要求人们在被杀戮中“不能呻吟”(《昭示》)。
诗人在见识了历史的场景后,便有了略微的感觉,这五篇《场景。略微的感觉》,串起了他《哈城之殇》所有篇章。在略微感觉了诗人昌耀“他的确刚正不阿而清寒一生/他的确游走在宿命之外,时而抱怨/但对真理铭记于史”之后,终于感悟到“城堡就是这样诞生的/城堡就是这样兴旺的/城堡就是这样没落的/……/崩塌之城,孕育着一出呜咽之戏——/一座民族的感性之城/需要从一位理性的诗人那得到拯救吗”(《崩塌之城》)。
在诗人的眼中,历史是无杯之水、虚构之居、尘烬之战、枯草之舞、哀伤之雁、不孕之虞、萧飒之土、疏漏之音、崩塌之城、不武之剑、阴暗之坡,诗人会抛弃历史吗?会支离历史吗?或者会拒绝历史吗?不会的,诗人历来是敬畏历史的,在历史的领土中去歌颂历史,为历史唱经幡,为历史唱安魂曲。诗人在崩塌的历史中高唱:
男背女影,我常这样体味先祖的伟岸 那触目惊心的程度入地三尺。每当如此 我会忘记所有的疼痛微量前狂奔 哪怕前面是高崖,可以跌落我躯 哪怕前面是烈火,可以焚灭我魂 …… 如今我依然孤立当中,了望四域 除了残垣断壁,还有遥遥相对的另一古城 若干年来,它更在生与死、荣与耻中苦苦纠缠 它解不开往日的杀劫,它死卧在山腰 哪怕激情完全溃散,碑已耸立心间 哪怕游走的是无灵之魂,冢已重如泰山
——《场景:略微的感觉(3)》
在领略了历史的苍凉和伟岸后,诗人吟唱的安魂曲,在哈城的历史上空飘荡,他的歌声用一种独有的风味,在雁鸣声中,用一种悲壮的语言叙述一种诗歌,那就是《哈城之殇》。我惊叹于章治萍对历史的欲说还休,也惊叹于他对文字的操练和对叙述的驾驭。作为历史的探索者和追随者,他在为哈城的伤逝凭吊时,不是像肃穆的灵堂播放哀乐,也不是像超度的和尚念经,更不是设醮的道士烧纸钱舞木剑。他更像一个孤独的剑客,骑着马,在荒废的城堡之间,时而伫立凝思,“环视被朔风吹瘦的城中之草/分明,梵音无处不在。拴过历史的缰绳/于深暮的背景下游走在良心之上。”(《场景:略微的感觉》);时而信马由缰,像《最后的淘汰》;时而有策马狂奔,“整个血腥的战争场面浓缩在您珍爱的青瓷里/您亢奋如鼓、婉啭如筝的呼吸滋养着这方泥土和野草/一段记忆深如西海,一段激情高如日月。……”(《预言。或者现实之惑》)
《安魂曲》只有短短两三句,“你的烛影在刀光剑影中闪了一下/一时/我不能准确地记牢你的位置”,却蕴含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不错,诸如此类的雄鹰始终追随着强烈的阳光/它们虽然会围着尸体贪婪地分解岁月/但在更多的时候它们一直是在冲刺”(《诸如此类》),诸如此类锋利的语言,切割着读者仅仅在阅读的心,不得不被诗人宰割,去跟随诗人的脚步前往哈城,吊唁逝去的历史和诗人。
历史已成历史,历史拒绝推敲和删改,但我们在阅读历史中,还是可以“用心拼起来/就会复活过去的岁月”(《瓷片2》)。
(王万然系广东著名诗人、诗评家、杂文作家,《汕尾日报》总编辑。由七十二首诗作组成的《哈城之殇》载《桃花源诗季》2012年秋季号,部分载《青海湖》、《日月》、《延安文学》、《中国国土资源报》、《黄南报》等报刊。)
黑 马男,本名马亭华,1977年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江苏煤炭地质局二队职工,目前在沛县大屯矿区147队国际贸易部打工,出版有《大风》等诗集,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诗刊》、《阳光》、《中国煤炭报》等上百家报刊,曾获全国煤矿文艺作品展“优秀图书奖”、中国乌金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选》等多种选集。 中国工人(组诗) ■黑 马
送水工人 为命运奔跑,双腿像飞快的剪刀
剪着时间
送水工把命运安置在一双漂泊的鞋子里
一刻不停息,不舍昼夜
太阳和月亮是您替换的第三只轮子
磨难多舛的鞋子啊,成为您乡愁的卧铺
风吹日晒的日子历经磨难,
洒的是汗,磨出来的是血
陌生的城市被您的脚步一一擦亮了
当风吹进一个人的肠胃,您也许有点饿
但是您很倔,也许您心里想着
跑起来就不饿了
别人十年汗水您一天淌完
别人十年苦难您一天受尽
您跑着步去送水,饱尝艰辛
您把劳动当成了快乐,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
像顶着一棵美丽的向日葵
您奔跑的脚步,一次次把我的心踩得生疼
建筑工人
钢铁的芒,骨头醒来的灵魂
藏在疲惫的胃里,或深浅不一的伤口中
工地上的咳嗽,啼出工业泣血的绝句
那是建筑工人的内心在打桩
工地,安放一个个生锈的词
忽略的睡眠,一颗螺丝钉不停旋转的生活
脚手架和吊车上泛着黄昏的光
一吨的汗水惊醒了秋风中的杜甫
抒情的是汗,屈辱的是血泪
你把青春当给了一座永远不属于自己的城池
不知疲倦的是马达,滚烫
生活像一个老虎钳,扭着着卑微的命运
建筑工人像一截工地上的断章,
散落在新崛起的工业经济开发区中
他们身后是钢铁的广厦
铺在眼前的是三千里阳光和希望的田野
油漆工人
油漆工是一块不会流泪的铁
汇入都市的血液,在岁月里隐藏了悲伤
在冰凉的夜里裤管被寒风吹着
乡愁,吹着空旷的脚手架
苍茫的异乡人,泪水已尽
你用油漆刷着这座城市的语法和结构
偶尔抬头望望整齐的雁阵
却无法将自己插入都市的词汇中
在汗水滴答的废墟上,云和列车在奔跑
一个高空作业的油漆工
要建筑骨头上的庙宇
就要忍耐这座都市的冷漠和荒凉
你想起家乡的油菜花开了
含着举目无亲的叹息
兄弟有必要提醒你,悬吊在高空中
你就不要再想天堂的姐姐了
煤炭工人
乌黑的煤海,灵魂在拔节
汗水滚出的花瓣
铁锤的喘息,马达的一日千里
早霞晚云,残岩曲折,攉煤的舞姿洗尽铅华
爬满皱纹的井巷,有分娩的阵痛和喜悦
原始的禁锢打开生命的梦幻
开拓者的身影走出力与美编织的日子
沐风栉雨,荡开生命的热流
煤炭里有祖先的血液
有黑色的眼睛,裸露的心灵和图腾
一双勤劳的手何其威严,光泽何其动人
谱写的是工业的华彩和新的乐章
缩身于火焰,以燃烧书写青春
擂动大地的灵魂,铸就一腔精英气魄
从煤炭到宗教是一种历史性飞跃
开采阳光,抵达爱情和信仰
与煤炭站成一行的男子汉
是神的火焰,昭示着世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在眩目的星空下,煤炭的启迪
在笑歌中又有了新的境界
勘探工人 我赞美那些行进中的身影
我赞美红色的头盔和风中的旗帜
在沙漠,在荒原,在山野
焕发出日月的光彩
钻塔高耸,钻机的速度带来了闪电的力量
煤炭和石油追逐着时代的步伐 这是时代的超音速和大合唱
图纸,扳手,瓦刀,塔吊,搅拌机
在曙光中组合成一首旷世大诗
用臂膀扛起一座城市与一座城市的梦想
他们在时光中发力
用智慧的探索出新的奇迹
踏遍青山人未老
当一条条勘探者的足迹成为新的航标
当荣耀的光环辽阔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一种精神荡漾在五湖四海
智慧和机遇,引领着时代的浪潮
一连串的闪光的足迹
一次次铭刻在每一个勘探人的心里
那些飞溅的汗水雀跃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化作露珠般的鸟鸣
那些比云朵优雅的图纸
正爱上了铿锵中的祖国和辽阔的乡愁 在被汗水打湿的宏伟版图上
一口井、一条路、一座桥连成一望无垠的祖国
在那镀金的天空中,你是成为崭新的灯盏
你不是过客,你是自己的远方
勘探工人,探索的眼睛
一次次为祖国的改革开放,提速! 一匹不容忽视的诗坛黑马——浅评黑马诗歌印象 ●子 衣(重庆) 认识黑马,是去年年底,他在“《绿风》诗刊社区”等网络论坛上大胆曝出该年度稿费收入的贴子。凭着好奇之心,点开贴子一看:发表作品356首,作品获奖31项,奖金加稿费已是好几万元。尽管一年内的稿费并不能作为检验该年度作品水平高低的依据,但毕竟提供了一个参照,为此让人深深感叹:这功底,这开阔优美的诗风,大气厚重的底蕴,能获这么多奖项,自然也是情理中的事了!为此,我对这匹来自江苏省沛县大屯矿区的诗坛黑马,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充沛的精力,旺盛的写作激情,充满自信的阳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构成黑马独特诗风的重要因素。他提倡“独立、安静、自由、创意、简洁的诗歌,主张回归汉语诗歌的民族性和传统,同时萃取西方现代诗艺术精湛的技法,古今贯通,中西合璧,赋予中国当代实验诗写新的元素和活力,坚守在人民中间写作为人民代言,保持诗人在时代中特有的质疑、批判与回应,旨在传承汉语诗歌艺术,并试图抵达新的高度。”而黑马的诗歌,正是在安静、自由、独立的创作中,以广阔浓郁的苏北乡村生活为背景,实践着他的诗歌理想。 1.坚持苏北乡村生活的抒写 从黑马博客的个性标签:乡村词典,我们可以看出黑马诗歌创作的大方向,坚持以抒写乡村为主题。随意在黑马博客中选几首诗题《八行:仪式中的乡村》、《空旷的苏北》、《在外打工想起了娘》、《村庄》等等,从这些诗题中我们不难看出,黑马坚持以乡村为写作素材,特别是以苏北的乡村生活为诗歌背景,去实践他“主张回归汉语诗歌的民族性和传统”这一诗歌主张。在《八行:仪式中的乡村》一诗中,我们能明显看出它独特的乡村风情。 清香的女子,风的源头,人间的姓氏和爱恨, 把丝绸般的爱,给了土地漫长的梦境 雷声中是幸福地流泪的穷乡亲 风,轻轻的吹着,桃花一样的岁月 我翻动经卷,山的巍峨,飘出细小而悠远的笛声 仪式中的乡村,朴素且宁静 古铜的祭器,火焰中的哲学,风中飞鸟的剪影 灯盏,落地的杏花。一切都如心头的白雪干净而温暖 ——《八行:仪式中的乡村》(《星星》2008年第11期) 且不说诗人如何巧妙地谋篇布局,如何推陈出新地写活这首诗,且看这些词汇:土地、桃花、经卷、仪式、古铜、祭器、哲学、飞鸟、剪影等信手拈来的词语,便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黑马诗歌传统的,诗意的,民族的,博大而深厚的乡村底蕴。“仪式中的乡村,朴素且宁静”,诗人简单的一句诗,却自然抒写出苏北乡村多少年来生生不息的气息。这份朴素与宁静,却正是古老乡村生命的活力,它可以不问时光,不问政治,可以在风雨与雷声里,可以在贫穷与卑微里,幸福地流泪。诗人看到的是穷乡亲们在火焰中生存的哲学。看到的一切如“白雪般干净而温暖。”这样的乡村,它不浮躁,不喧哗,它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保持着千百年来固有的生命活力!这,便是黑马笔下苏北乡村的生命底蕴。从黑马的《苏北》、《月光诗》、《烛火》等诗,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诗人笔下鲜活的苏北乡村镜像,有温暖善良的村庄,有古朴宁静的风,有沉默的白杨林,有古老的钟声,有清浅的河流,有辽阔的土地。这是诗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也是诗人坚实的精神支柱。这是诗人现实的故乡,同样是诗人灵魂的故乡。诗人的眼光是开阔的,诗人的诗题同样是开阔的。诗人太熟悉故乡人民的生活了,这种热爱来自一颗悲悯的心,“坚守在人民中间写作为人民代言”,写出他们的悲苦与欢乐,写出他们“瘦瘦的月光”和”青草朴素的沧桑”。 2.爱是创作的源泉 苏北的乡村,自然有着中国广大农村普遍共有的事物,然而诗人黑马却是用一颗温暖的爱心,写出苏北悲悯的尘土,写出苏北小小的幸福。在诗人看来,“温暖善良的村庄里有一种澄澈的骄傲”,村庄是贫穷的,也是落后的,村庄同样有太多的悲悯与厄运,但诗人眼中的村庄是温暖善良的村庄,他感受到一种不染世俗的“澄澈”的骄傲。这种骄傲,来自于诗人对故乡的深爱,来自于诗人清澈的眼睛,永远不绝的阳光。所以,即便内心有苍茫,诗人仍能“在一滴晨露中窥见光芒的纯净”,诗人眼中所见的“夏风中的叶子就像亲人”,正是这份自然而浓郁的爱,才将苏北的土地,苏北的村庄,苏北的河流,苏北的灯火,写得是如此温暖,如此鲜活,如此打动人心。这样的爱,在黑马的诗中随处可见。一首首抒写苏北乡村生活的诗,一颗颗为苏北流淌的泪,一朵朵为苏北欢欣的笑,便是诗人为故乡跳动的一朵朵爱之火焰。 在苏北乡村,在古老的钟声里听雨 听一个人内心的苍茫 在一滴晨露中窥见光芒的纯净 在悲悯的尘土中转身 这温暖善良的村庄里有一种澄澈的骄傲 ——《旷世之爱》 3.从熟悉处构建陌生语境 读黑马的诗,你会惊喜地发现,诗人善于在旧有词汇上轻轻擦拭打磨,使汉语焕发出独特的光芒,从而营造出属于自己的新鲜语境,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独特体验。常常一种给人既陌生而又熟悉的时光的恍惚感,同样让人读着灵动优美,流畅舒适,韵味无穷。 如《旷世之爱》中,“这旷世之爱,酒与剑成为大地简约的仪式”,旷世之爱,这在汉语中是一个很开阔而又温暖的词汇,诗人再结合实物“酒与剑”来写,将人们驰骋的想象拉回实处,然后再释放开来写“酒与剑成为大地简约的仪式”,新鲜的比喻,给我们展现出简约、空阔,而又实实在在的诗歌意境,从而使他的诗给人以大气厚重之感。 再如《空旷的苏北》一诗中,第一节诗句就能很好地体现出诗人驾驭诗歌语言功能的高超技艺。 在苏北,我想到了星辰、铁轨和月光 想到了大地空旷的梦境 以及把故乡搂在怀里的绿风 火车在转弯,像两匹夺目的火焰 ——《空旷的苏北》(《扬子江》2008年第4期) 诗人起句写出了实物,自然地将读者带到苏北宁静的夜晚“在苏北,我想到了星辰、铁轨和月光/想到了大地空旷的梦境”,开阔的夜晚,开阔的诗歌意境,带给人舒适而宽松的想象空间.。但诗人的想象并没有止步,他还在继续:“把故乡搂在怀里的绿风”读到这一句时我不由得感叹了,把故乡搂在怀里的绿风,这是一句多么暖人的诗句啊,那么绝妙独特的想象,那么深厚的情谊,绿风如同诗人的一颗爱心,将故乡轻轻搂在怀里,这份广阔而深厚的爱,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呢?巧妙诡奇的比喻,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诗人似乎感觉这还不够,接着再来一句“火车在转弯,像两匹夺目的火焰”,这燃烧的火焰正是诗人为故乡猎猎跳动的爱心!这一刻,无需要用更多言语去夸赞黑马的诗歌魅力,此时,我已沉醉其中了。这是修辞的火焰,是诗歌的火焰,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燃烧的火焰。这样精妙的诗歌语言,在黑马的诗中随处可见。如“月光像一个孤独的倒装句悬在苏北的夜空”、“时光是火车扔下的是一两声呜咽”、“我的头顶落满了岁月的白雪”等鲜活灵动的比喻,恰到好处地与诗人内心情感相结合,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不凡的驾驭诗性语言的功力。诗人看似信手而至,却在措词上极为精心,所有巧妙的比喻,都朝着诗人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方向缓缓流动,诗意层层推进,所以我们读来倍感生动自然,毫无造行之嫌。有人说,想象是诗歌的生命力,黑马诗人不同常人的想象,总能出人意料地,在熟悉的意象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这种在诗艺上的不断锤炼和追求,最终传承了汉语诗歌的语言魅力,同时又渐渐形成了带有个人修辞风格烙印的诗歌语言体系,常常带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因此才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黑马的诗始终坚持悲悯中的温暖抒写,带给人春天般阳光的暖意,这同样也是难能可贵的。我还想提出一点的是,黑马的诗读起来,有音乐般的美感,有诗人内在的节奏与韵律,如同一首潜隐的歌一样跌宕回环,起起伏伏,自然流动。同一首诗,读上三四遍,依然有这样的音乐美感。 子衣才疏学浅,今天以简短的文字,评述黑马诗歌带给我的感动与温暖,谢谢黑马优美大气,底蕴深厚的诗篇。同时,子衣还看到,黑马的视野并非仅仅局限于苏北广阔农村的抒写,他的诗作,依然涉及到更为宽广的题材,在黑马诗中同样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正是这些特色,构成了黑马诗歌动人的风格,这是一匹不容忽视的诗坛黑马,我相信,黑马日后的诗歌会更精彩。 (子衣,重庆青年女诗人,从事教育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家园网站(http://sjycn.2008red.com/)站长:章治萍 副站长:田建国、许大伟、大雁编辑信箱:sjycn@126.com 工作QQ:80003885 QQ群:101020449(国土资源诗群)本期编辑:田建国 章治萍——————————————————————————————————————— 内部赠阅 欢迎投稿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