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纪实:为了共同的使命
陈国栋 陈国章
引 子
2010年3月29日早晨,有一个身影又一次离开了广西靖西高铁办的大门,前往40多公里外的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安德段征地现场。为了工作,他让抱病已久的父亲独自一人坐三轮车去了医院,自己则像往日一样踏上了征途。
然而,黄昏却早早地来临了。生命的辩证法一次次告诉我们,有些人,是在生命的早晨就提前进入下午,随即湮没在那不可测度的夜晚的。
15时左右,趁同事回单位拿资料的空隙,他在面包车上枕着装满资料的文件袋闭眼睡着了。他不知道等待他的鬼魅的命运和一场睡眠有什么关系,他只想稍稍休息一下。手头没有干完的工作,文件袋中鼓鼓的资料,脑海中的山水草木、坎沟险路还在不远处等着他,等着他到达,等着他守护。对于一个视国土资源为生命的人,在自己的睡眠空间里,恰恰给自己的身体安排的空间最小。
此刻,年仅31岁的他仿佛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从来没有哪个时刻能比现在睡得更安稳,连早春的晚风也似乎在山坡上漫溢开来,惊异地看着这个沉沉入睡的年轻人。睡眠之谷的香甜,真的能抵御渐渐袭来的暗淡的黄昏吗?
他就这样睡去了,再也没有醒来。在那个下午暗淡的阳光里,年仅31岁的广西靖西县安宁乡国土资源所所长韦寿增,永远地告别了他深爱着的这个世界。
自参加工作以来,短暂的11年时光里,他把自己最终累倒在这边陲山乡的沟沟坎坎里,累倒在自己钟爱的国土资源岗位上。他生前守护国土资源、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守护心灵净土的感人事迹,被人们深深记挂。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自发赶来挥泪为他送行,连寂寞的山谷中,风也一遍遍地叩响早春的夜晚,把英雄的故事传说……
灯光下的精神相遇
在北京,国土资源部机关大楼B楼的一间办公室里,通常,灯光会在每天清晨就亮起,一直到当天的深夜,灯光会一直亮着。灯光是人类文明的伙伴,凭着灯光,我们延伸了自己的视野,常常看见黄昏中甚至黑夜里看不见的事物。多少个日子里,就是伴随着这灯光,我们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
白天,这个身影除了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区、市)频繁的工作协调,还要参加或主持各种会议,审阅各类重要文件。即便是周六、周日,只要不出差,中午总能在机关食堂看到他边用餐边与机关加班的同志交谈工作的场景。到了夜晚,他才能静静地坐下来,认真思索梳理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形势和存在的问题。通常在晚上10点30分左右,他才会结束在机关一天的工作,走上回家的路。
在外出调研期间,他往往在一天紧张忙碌的调研活动结束、送走地方的党政领导后,还会召集调研小组的各位成员一起连夜开会,对当天调研的情况进行总结与交流,同时对第二天的调研进行部署和安排,常常会议结束时,已是凌晨一两点。出差调研在火车或者飞机上的间隙,他也总不忘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利用这段时间来系统整理他平日里听汇报、搞调研时随手记下的一些数据和思考。
可以说,对于他,时间总是显得捉襟见肘。白天走不完的路,他要在夜里赶,而灯光不知伴随他度过了多少个这样忙碌的日子。
他就是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一个共和国的部长。当他灯光下的身影每天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总不忘将当天的《中国国土资源报》放进公文包,带回家去细细阅读。
2010年9月30日,《中国国土资源报》头版头条刊载的报道韦寿增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一位国土所长的生命答卷》引起了他的注意。基层国土人韦寿增苦干实干拼命干的拼搏精神,在这位日理万机的共和国部长心里荡开了层层涟漪。他本来似乎有更重大的事情需要去关注,去操心,可是,这个在祖国边陲最基层最平凡岗位上视国土工作高于自己生命,最终累倒在国土工作现场,永远不复苏醒的年轻人,使部长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多年的官场生涯已经锤炼了他经世的巨大内功,那就是淡定。可是,这一刻,他无法再淡定了,不,他甚至有点激动了。
同为国土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边陲。一个是国土资源系统的最高领导、共和国的部长,一个是地处中越边境的国土资源所的所长、国土资源系统最基层的普通一兵,两者好像难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交集。但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土地矿产资源,推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共同使命,将他们紧紧连在一起了。此刻,一个在灯光里,一个在另一个世界。他为这个年轻人的恪尽职守感到无比骄傲,同时又对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无比痛惜。这个夜晚,夜色是浓重而沉痛的。
10月21日,徐绍史部长对这篇报道作出重要批示:《中国国土资源报》9月30日一版对广西靖西县安宁乡国土资源所原所长韦寿增的报道,生动感人,是一曲讴歌新时期国土人的时代赞歌。“在批示中他说:近年来,全国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紧紧围绕部中心工作,在抗震救灾、抗旱打井、保护耕地、地质找矿、地灾防治及执法监察等工作中争当先锋,勇作表率,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韦寿增同志就是这些先进典型人物中的一员……
“韦寿增同志是一名普通的国土资源所所长,他长期工作在第一线,苦干实干拼命干,倒在了为重点建设项目征地的工作现场。他是国土资源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好榜样,也是千千万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杰出代表。要大力宣传和学习韦寿增同志身先士卒、一心为民、爱岗敬业、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大力弘扬韦寿增同志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国土资源事业无限忠诚的公仆精神,激励全系统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激情,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为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时任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党委书记的王金文,看到徐绍史部长的批示后,动情地告诉笔者:这是报社成立十多年来,部长针对一篇报道作出的最长的批示!同时,也是部长对一名基层国土人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接下来,一股广泛宣传和深入学习韦寿增先进事迹的热潮在全国兴起。
点燃信仰的明灯
好多个日子里,在祖国南疆广西百色市靖西县安宁乡的边陲小镇上,每天清晨7点或者更早的时候,太阳就早早地等待着韦寿增上路了。他吃过1元钱几个的大馒头或用剩饭熬成的白粥后,跨上需要“艰难”发动才能骑行的那辆陪伴了他十几年的摩托车,踏上一天的征程。
1979年2月出生的他,系靖西县地州乡甘荷村人,大专文化程度。自1999年8月参加工作,由于爱岗敬业、身先士卒、心系群众,2002年12月起任靖西县安宁乡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从他担任国土资源所所长起,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干了近8年时间。
每一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对他来说,都意味着坎坷山路上的艰辛跋涉。广西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域,靖西更是山多且地形复杂,韦寿增必须翻山越岭,一山一村实地巡查,对每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认真标记,然后进村入户进行安全告知;在村里的间隙,他还要抓紧时间给需要办证的村民丈量土地或者化解纠纷;接着,是另一项充满危险的工作——采矿点巡查。当地矿产资源富集,非法开采一个晚上,轻轻松松就可获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回报,因而为金钱拼命的事时有发生。严厉打击频发的偷采行为,成了国土执法工作中最危险但又必须执行的“规定动作”。
忙完这些,夜幕已笼罩群山,吃过晚饭洗完澡,稍事休息,室业工作开始:制定地质灾害隐患排除预案;土地数据计算,图表绘制;还要思量如何对付令人头疼的非法开采。
繁琐的工作一般要持续到晚上十一点甚至凌晨。第二天,类似的程序重复。一天的忙碌接着另一天的忙碌,无论风吹、日晒、雨淋……
在安宁乡国土资源所,至今还贴着一幅韦寿增亲手绘制的地图——安宁乡开采矿产资源分布图,图上详细标注着全乡所有采石场和锰矿点的位置。
安宁是当地锰矿资源最丰富的乡镇之一,品位高、埋藏浅,如果用专业机械进行采挖,一天就能挖走价值十几万元的矿石,因此,打击非法采矿、治理矿业秩序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巡查采矿点的时候,只要看到路上有新土痕迹,不管前面山有多高、坡有多陡,韦寿增都要一路追查下去,用他的话说,就是“宁可错看一百遍,也不能漏掉一个点”。而对那些非法采矿点,只要发现,韦寿增就立即查处、封堵,毫不手软。一次,他接到举报,得知有人在古庞村运输非法开采的锰矿,马上带着一行5人赶到现场。业主找来20多个工人,他们拿着木棍和石头,把韦寿增他们团团围住,情况非常危险。韦寿增像一只护群的头羊一般,挡在情绪激动的业主面前,先稳住闹事人员的情绪,然后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经过反复动员、调解,价值近万元的锰矿被卸了下来。事后,同事问他,你当时害怕吗?韦寿增笑笑回答道:顾不上这么多了。即使怕,也要顶住,绝不能国家利益受损失。“仅2009年,在他的建议和组织下,全乡共出动356人次对非法矿山进行全面整治,查封矿洞68个,查封非法采石场15处。经他处理的违法者中,有的是他的熟人甚至是曾经的好朋友,他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2008年6月1日晚上10点来钟,安宁乡议论屯后山突然出现滑坡迹象。还在感冒发烧的韦寿增接到电话后,马上与乡领导连夜往村里赶。赶到村里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
一从车里下来,韦寿增就忙着要上山去看隐患点。大家注意到,这时的他已经满头虚汗。乡领导和地灾隐患监测员要求同韦寿增一起上山,却被他拒绝了:上面危险,让我先上。一来我是所长,职责所在;二来我有这方面的经验,熟悉这里的地形。“说完,一个人转身就往山上走去。两个多小时后,才一瘸一拐地走下山来。韦寿增告诉大家,山上已经裂开了一道大口子,42米长,20厘米宽,近期会有险情。根据他的勘察意见,乡领导决定马上疏散群众。并在原住地100米外的空地上搭起了临时住宅。
10天后的深夜,一道巨大的声响惊醒了全村人,3000多立方米泥土夹着滚石倾泻而下,一下子就把山下的房子砸得稀烂。由于提前撤离,山下的24户115位村民安然无恙。
村民们感慨地说:要不是韦寿增,我们都被埋在这山脚下了。“像这样惊心动魄的瞬间,在韦寿增的工作中并不鲜见。韦寿增履职的安宁乡地处中越边境,山高坡陡,辖区内有9处地质灾害点和80处采矿点。从2002年担任安宁乡国土资源所所长起,他当了整整3年的”光杆司令“,这其中的每一个点,他都要在半个月内巡查一遍。
为了实地察看韦寿增生前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报道他的先进事迹,我们一行几人来到韦寿增位于地州乡甘荷村的老屋。
那天,老屋上空的尘土似乎还没有落尽。在村里,这栋土屋,像一件浑身打满补丁的衣裳,已经很老旧了。屋顶和外墙到处是破洞,地上、床边甚至是蚊帐的顶部,都摆放着用来接雨水的盆子。脚下的木板颤巍巍的,置身其中,不由得想象这一家人平时都是怎么生活的。韦寿增的父母、爷爷、姑婆(爷爷未出嫁的姐姐),以及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妹,从前一直住在这里。据韦寿增的父母讲,由于收入有限,家庭负担又重,韦寿增一直拿不出钱来翻修老屋。
2007年,他的一位好友得知他家庭的困境后,心中不忍,于是动员他合伙挖锰矿,承诺不用他出一分钱,只要他执法时留些情面或提前报个信,保证每月给他一万元以上的分红。韦寿增不为所动,他告诫这位朋友说:不论我们多么缺钱,这种违法的事咱不能干!你也不能干,否则我们连朋友都做不成。“宁愿承受生活的重担,他也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改变一下生活的困境。要知道,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要拒绝一个个得钱的诱惑是多么艰难。
农村人生活再难也有自己度日的门道。据韦寿增的同事和家人讲,他的节俭是出了名的。一辆已经骑了11年的破旧女式摩托车,一身洗得发白的迷彩服,一双绿色胶鞋,就是他留给大家的全部印象。同事都知道他从不在外面吃早餐,一碗3元的米粉,对他来说都是奢侈的。
但韦寿增有个幸福计划,就是将爷爷、姑婆、父母都接到身边,一家人和和美美过日子。为了实现这一计划,2006年,韦寿增贷款8万元,东挪西凑,在县城建了房子。为了节省开支,担水泥扛砖头的重活都是自己做。由于没钱,房子没有装修就住进去了,直到
2009年,小孩都3岁了,出于安全考虑,才简单铺了点瓷砖并把楼梯扶手装上。
2011年初,我们去采访时看到,房子还有一半没有装修,连最“脸面”的厕所门也没钱买。
清贫,不是任何一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包括共产党员。当我们看到他在甘荷村浑身长满补丁的老屋,看到天空没有落尽的尘土,看到他的幸福计划中贷款8万元建好几年却没有装修的新房子,直感叹生活如此拮据,如此清贫。但对于握有一定权力的韦寿增来说,清贫又好像是一块照得见心底的试金石。本来可以像他人那样,随便变通一下就可以拥有的生活内容,韦寿增却执著地不求变通。
11年的工作中,是什么让他克服种种困难,扎根基层,尽责尽职,无怨无悔?是什么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个人挑起了全乡一百多平方公里国土资源管理的重任,保护耕地,整治矿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调处土地纠纷,踏遍安宁乡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
我想,只有责任,只有使命,只有信念才会让一个人的内心如此强大。
让英雄的故事传遍大地
韦寿增因劳累过度,殉职在工作现场,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他生前守护国土资源、守护心灵净土的感人事迹,被当地壮族同胞谱成壮乡山歌,在民众中广为传唱,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为树立韦寿增这一先进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多次向国土资源部、自治区党委汇报情况,与百色市委进行沟通。2010年7月,肖建刚厅长带队到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与报社领导共商韦寿增先进事迹宣传活动有关事宜。8月,肖建刚专门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北海汇报。9月,广西厅成立“国土精神”演讲团,巡回演讲韦寿增同志的先进事迹,让许多人潸然泪下。10月21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下发了《关于开展向韦寿增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把韦寿增典型树立起来,让英雄的故事传遍大地,同样是部长徐绍史内心的愿望。在2010年10月,国土资源部深入开展“创先进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中,徐绍史就交代人事司、机关党委,要把韦寿增同志作为整个系统创先争优的典范,要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
2010年11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就学习韦寿增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区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落实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就学习韦寿增先进事迹所作的重要批示,以韦寿增同志为榜样,做新时期的国土人。12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追授韦寿增同志“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1年3月,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拜会国土资源部领导时,双方把学习、宣传韦寿增先进事迹作为重要议题,进行深入研究,达成共识。3月20日,国土资源部追授韦寿增同志“全国模范国土资源所所长”荣誉称号。
徐绍史多次在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土地和矿产资源需求将持续上升,国土资源管理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土地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由于多因素叠加,土地管理的“两难”局面和“双重”压力日益突出。同时,社会上认为国土资源系统是高危行业,整个系统转变作风、队伍建设的压力很大。在多重压力下,他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带领全系统职工既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又要保护好资源,同时要惠及民生,也就是如何破解“双保”带来的两难处境。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系统上下凝心聚力,需要千千万万像韦寿增这样的基层同志,需要我们所有国土资源人都能像韦寿增那样,尽职尽责地把党和国家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埋头苦干拼命干。
“我们作为机关,主要是顶层设计、调查研究、出台政策,所有具体的事情,都是乡国土资源所、县国土资源局、市国土资源局、省(区)国土资源厅在干,就是靠这些基层的同志,他们尽职尽责地履职,我们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任务才能很好地完成。”徐绍史在多个场合对部机关的同志们说:我们整个系统的队伍建设,要有一个学习的榜样,树立韦寿增同志这样的典型,就是要树立我们的精气神,以此来凝聚队伍、鼓舞斗志。“2011年3月25日上午,追授韦寿增同志荣誉称号命名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南宁召开,一曲深情的《守护》,让人们再次怀想起英年早逝的韦寿增同志:
我会守护在你身边
你会看到什么是永远
彩虹挂在天边别轻易放弃
无私的爱会给予你明天……
“韦寿增同志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实际行动树立起了一名国土资源干部的光辉形象,以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国土资源人的时代赞歌。为我们全系统干部职工树立了精神示范和行为标杆。我们今天追授他'全国模范国土资源所所长'称号,就是要弘扬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在岗位创先争优上,走在前,做表率,奋发进取,扎实工作,持续推进国土资源事业不断发展。”在命名表彰大会上,徐绍史低沉却坚定有力的声音在会场上空回荡。作为一个部长,他是在表彰他最骄傲的士兵;作为一名基层的国土资源所所长,韦寿增一生所努力的,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后不断得到。
当天,有200多万人收看了报告会的电视实况直播,国内外各大媒体进行了详细报道,大量评论、体会、感想等文章占据着各大报刊和网站。网友们纷纷为这位普通的基层国土人转帖、跟帖、发评论。网上的点击率达到280多万次,列为当天国内5大新闻之一。
韦寿增的先进事迹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赢得了各界群众的认同。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韦寿增先进事迹的高潮。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开展了“学习韦寿增先进事迹,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主题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单位纷纷开展“学习韦寿增争做爱岗敬业模范”、“学习韦寿增争当岗位标兵”等活动。广西公安系统、教育系统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利用2011年清明节前往靖西县为韦寿增扫墓,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
广西先进文化促进会自发组织专家、教授和知名人士深度研究韦寿增精神,剖析韦寿增精神内涵和精髓,汇编出版反映韦寿增精神的专集《点亮信仰的明灯》,徐绍史部长和郭声琨书记亲笔为专集作序。
2011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韦寿增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对韦寿增同志“扎根基层、一生奉献”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对广泛宣传和深入学习韦寿增的先进事迹提出了新的要求。
9月3日,徐绍史部长亲笔写信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联系,希望协力推进韦寿增先进典型,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韦寿增同志先进事迹广为传播后,社会反响巨大。在2011年推荐评选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活动中,韦寿增在广西向中央文明办推荐的候选人名单中,排名第一,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提名奖”。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国土资源部党组因势利导,联手行动,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和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中,部署深入开展学习韦寿增同志先进事迹、弘扬韦寿增同志崇高精神的活动。
广西国土资源厅部署开展了“学习韦寿增先进事迹,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学习韦寿增同志先进事迹、弘扬国土资源人精神大讨论,开展争做韦寿增式国土所长、创建红旗国土所、争做业务能手和岗位标兵、争做勤政廉政模范以及争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等五个方面的创建活动。
广西各级领导干部纷纷表示要像韦寿增那样爱岗敬业、为民服务。自治区启动了党员志愿者创先争优服务行动,组建了2302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国土资源部机关、部直属单位、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掀起向韦寿增同志学习的热潮,2000多名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局长分10期参加国土资源部举办的培训时,学习和观看韦寿增同志事迹和影视资料是必修课;各级领导干部以学习韦寿增同志先进事迹为契机,破解“保障发展、保护资源”所面临的“两难”,扎扎实实走在前、做表率。
同时他们也提出,韦寿增同志是基层国土资源干部的代表,在平凡的岗位从事着极不平凡的艰辛工作,正是有千千万万韦寿增这样的同志支撑起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根基,对他们要加大关注和关怀力度。
韦寿增身上折射出来的质朴而崇高的精神,正在成为整个国土资源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价值取向,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释放和扩散。
2011年,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推进“两整治一改革”等工作,国土资源系统涌现出一批像韦寿增一样的先进模范人物: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山东费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寻明胜,殚精竭虑为群众找水的河南有色地勘局工程师刘振江,勇于担当一心为民的洛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丁新务,忠实的大山守护者四川安县国土所所长马银国,地灾面前奋不顾身保护人民安全的陕西丹凤县国土干部刘建文……全国国土资源系统违法违纪被处理人数同比下降44%,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行风评议名次上升的占83%;全年成功避让地灾400多起,避免人员伤亡3.5万人,地灾死亡失踪人数和灾毁损失同比均减少90%.通过主动服务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抗旱救灾,找水打井2200多眼,解决了220万人饮水和数十万亩农田灌溉问题。
部长的心事
2012年2月27日,壮族同胞用他们亲手缝制的绣球以及壮乡特有的糯米酒,迎接一位尊贵的客人——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徐绍史是为了看望韦寿增的亲属,在百忙中专程来到这里。两年来,在全国兴起宣传和学习韦寿增先进事迹的同时,徐绍史始终牵挂着这位普普通通的国土资源所所长和他的亲人。亲自看望慰问韦寿增的家人,为他们做点什么,一直是部长放不下的一件心事。就在前一天下午5点,徐绍史从贵州抵达广西南宁后,不顾连续多天在云南、贵州调研的劳累,从机场直接驱车近300公里,在晚上8点30分赶到韦寿增同志的家乡靖西县。
二月的广西靖西县,阴雨连绵,寒气袭人,但一种企盼、激动和温暖,写在韦寿增的亲人和革命老区壮乡儿女的脸上。
上午8点15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道伟、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长肖建刚、百色市委书记赖德荣、靖西县委书记黄小宁的陪同下,徐绍史来到了韦寿增的家中。
此时,韦寿增的亲人们站在家门口,热切地盼望和迎接部长的到来。
“今天我们大家来看望你们,对你们表示慰问。韦寿增是一位好干部,是我们国土资源系统的一面旗帜。自治区和国土资源部对他进行命名表彰以后,在广西和全国国土资源系统掀起了向韦寿增同志学习的热潮,李克强副总理也非常重视,也为韦寿增的事迹所感动,作了大段的批示,你们都知道吧?”
与韦寿增的亲人们一一握手坐下后,徐绍史亲切地嘘寒问暖。
“克强副总理批示之后,大家向韦寿增同志学习就更加自觉了,最近我们还在谋划把向韦寿增同志学习的活动更加深入地开展下去。”徐绍史告诉韦寿增的亲人,“郭声琨书记因为有会议,不能一起来看望你们,但昨天他专门拜托我向你们问好,今天黄副主席和我们一起来,就是专门向你们表示慰问,了解你们有什么困难。”徐绍史仔细询问韦寿增亲人的工作、生活、身体等情况。当得知韦寿增的妻子赖曼芳已从乡林业站调到县国土资源局工作、妹妹韦华已安排在县第一小学任教、5岁的女儿已上幼儿园大班、84岁的爷爷身体也很硬朗时,徐绍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们在北京,离这很远,不能经常来看望他们,拜托你们要经常关心照顾他们,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临走时,徐绍史将百色市和靖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刘忠雷、郭强叫到身边,反复叮嘱:这边的事全部拜托你们,一定要把爷爷、曼芳、孩子还有韦华照顾好!“在部长的嘘寒问暖中,韦寿增的亲人们为一个共和国的部长能亲自到家中看望他们深深感动了。
“哥哥的去世是我们家最大的不幸,这种痛是无法弥补的。可是,哥哥走后,我们得到大家这么多的关爱,特别是部长不远万里来看望我们,这种安慰,这种温暖,我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去年3月的命名表彰大会上,部长在接见我们时就安慰我们,说不要太悲伤,上级会尽量照顾我们的,部长还说如果有机会,他会亲自来看望我们,没想到部长真的就来了!”韦华感慨万分,她说:我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哥哥生前所做的也是普普通通的工作,部长能走进我们这么普通的家庭,感觉他真的很平易近人!他不辞辛苦、大老远专程来看望我们,他对我们的关心关爱,让我们觉得他就像我们家的亲人一样!“
这件心事在部长的心里可有日子了,他是真的想为韦寿增和他的亲人做些事啊。早在2011年3月25日,还是在南宁召开追授韦寿增“全国模范国土资源所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大会的时候,徐绍史就提出要建一个韦寿增事迹陈列馆,还提出一定要当面慰问韦寿增的家属。当时,考虑到韦寿增的爷爷身体不好不能来,徐绍史原计划专程赶到韦寿增的老家去。但因为时间太紧,加上有重要会议要参加,追授会结束后,必须马上赶回北京,靖西之行难以成行。但他说,一定要见见韦寿增的孩子。
那个时候,孩子还不到4岁,韦寿增的姑姑在开会前一天把孩子带来了。韦寿增的妻子赖曼芳和妹妹韦华,此前已经来到南宁。
追授表彰会召开前半个小时,徐绍史和广西郭声琨书记、马飚主席在会场后台的一个会议室接见了韦寿增的亲人。
“来,让爷爷抱!”一见面,徐绍史就亲切地和孩子打招呼,然后蹲下身子,满脸疼爱地将孩子抱了起来。
“寿增是我们系统的一面旗帜,一个典范。他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这次我们到南宁开追授会,就是要学习他这种精神,让全系统都向韦寿增学习,凝聚我们的队伍,振奋士气。”部长高度评价韦寿增并安慰他的亲人。
报告会结束后,在与报告团成员握手时,徐绍史又跟赖曼芳和韦华说:今后有什么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要及时告诉我。“同时,徐绍史问起韦寿增建房时欠银行的8万元贷款的情况,提出要想办法帮助解决。
“我们广西的同志每一次到北京汇报工作,徐部长首先要交代的,就是关心好、帮助好韦寿增的家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韦寿增先进事迹的学习推动,部长也时时刻刻挂在心上。”谈起部长对这位来自边疆地区基层国土人的关心厚爱,广西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肖建刚感慨万千。
“这种关怀体现了部长对基层同志的一种情怀,就是基层国土资源人的点点滴滴,都装在他的心里。”肖建刚说。
如今,广西靖西县城中心的城东大道上,一座占地面积达800平方米的崭新陈列馆已经建成,特别引人注目,因为这是全国唯一的、专门为一名普通基层国土资源人所建造的事迹陈列馆。它庄严地矗立在祖国南疆百色革命老区的土地上,矗立在千千万万壮族同胞和全国国土资源人的心中。
2012年2月27日上午9时,就在徐绍史看望慰问韦寿增的亲人后,他从韦寿增的家直接来到这里,亲手将广西国土资源厅党组命名的“韦寿增国土所”铜牌授予安宁乡国土资源所现任所长农麻新,亲手将《点亮信仰的明灯》这本探讨韦寿增精神内涵的书一一赠送给靖西县各个行业代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道伟一起,为韦寿增事迹陈列馆开馆揭牌,并与靖西县200多社会各界人士一同参观了韦寿增事迹展。
结 语
无论是最基层的普通一兵,还身居高位的共和国部长,出于对国土资源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灵魂和行动最终相遇了。一个韦寿增,牵动着千万个继续坚实工作在国土岗位上的国土人。韦寿增的先进事迹表明,使命和责任有时不是一种硬性的宣传和空泛的口号,只有行动,才是最无声的宣传。国土资源,只有守护,才会继续滋养和造福一代代人。
(陈国栋,1958年生,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散文作品《陕北行》获贵州省新长征征文大赛特等奖,《难忘的回忆》获贵州省新长征征文大赛一等奖。另有散文、报告文学刊发于《一级响应》和《中国国土资源报》。现任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社长。
陈国章,男,1968年出生,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共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约200多万字,有数十篇新闻作品获各级新闻奖等。现任中国国土资源报驻广西记者站站长。)
[相关评论]
心灵的交响与共鸣
——浅谈《为了共同的使命》之艺术特色及现实意义
■李约汉
“一位在北京,一位在边陲。一位是国土资源系统的最高领导、共和国的部长,一位是地处中越边境靖西县安宁乡国土资源所的所长、国土资源系统最基层的普通一兵。两者好像难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交集。”出自于陈国栋、陈国章报告文学《为了共同的使命》中的这段话,恰恰道出了其写作的难度。由此,也撩拨起笔者探求这篇作品美学特征的欲望。
因为,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早就说过:“确定作品美学上的优劣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作历史的评价了。”
一
本篇报告文学创作之初,主人公韦寿增的事迹在业内可谓妇孺皆知,何况许多通讯报道都是作家自己采写或参与写作的。如何超越以往另辟蹊径,写出新意写出新的深度,寻找到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客观上成了横亘在作家面前的一道喜马拉雅山。
我们看到,作家将国土资源部推动学习韦寿增活动的过程作为全新的更重要创作素材,融入了整体构思,并将创作聚焦于两个人物——共和国部长徐绍史与基层国土所长韦寿增。
包括“引子”在内,报告文学共分五部分。引子,有如“风起于青萍之末”,作家用简约却又伤痛的笔调,深情地写出年轻的韦寿增“在生命的早晨就提前进入下午,随即淹没在那不可测度的夜晚”。第一章,写出因了一张《中国国土资源报》上的先进人物报道,徐绍史部长在一个如水秋夜,与韦寿增事迹“灯光下的精神相遇”。这样,共和国部长在首都与西南边陲小镇的韦寿增,于看似偶然中演绎了必然的第一次“交集”。第二章,生动地推出了韦寿增的四个小故事,为人们“点燃信仰的明灯”。第三章,通过部长要求树立韦寿增先进典型、亲切看望逝者亲属、为韦寿增事迹陈列馆揭牌三次活动,展现了共和国“部长的关怀”。如此密集而又深情款款的多次“交集”,理所当然将产生强大的共鸣与感召力。于是,我们在最后一章中,看到了全国各地学习韦寿增事迹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势,看到了全国国土资源人对保护与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矢志不渝“守护”,看到了“不论是基层的普通一兵,还是身居高位的共和国部长,出于对国家国土资源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灵魂和行动最终相遇了”。
两位地位悬殊的主要人物,牵出两条线,不是平行发展,而是交错交集进行,此起彼伏,互为依托和条件,最终合二为一成强大的洪流,挟裹着巨大能量,壮美地奔向同一个主题:《为了共同的使命》——守护国土资源的神圣使命。
于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先进人物的故事,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生者与死者的无间对话,一曲无私奉献者与万千被感动者心灵间的宏大交响乐章,一首展示国土资源人坚守“共同使命”的煌煌礼赞!
这时候,我们对作家在本篇作品中艺术形式美的探求已经心领神会——其匠心独运的构架,不但具有很强的独创性,而且使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得以充分揭示,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得以完美统一。
二
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
报告文学,尽管作家叙述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与事,并非如小说那样进行人物与事件的虚构,但是,作为文学形式的一个种类,仍然离不开形象的选取与真实表现——尽管这种“形象”及“真实性”与小说中所谓“形象”及“真实性”并非完全具有“同一性”。惟其如此,其写作难度在许多时候甚至远超过小说——仅仅因为报告文学不允许也不能够对“人物形象”与“事实”进行文学虚构,哪怕一个小小的情节。在这个意义上,报告文学创作有如新闻写作,其前提必须也只能依赖作家的第一手采访。一篇成功的报告文学,不但考验着作家的文学才能,也考验着作家的采访能力。
那么,在《为了共同的使命》中,作家又是如何表现其笔下人物的呢?让我们通过韦寿增的形象略窥一二。
“节俭出了名”的韦寿增,留给我们的外在形象,是“一身洗得发白的迷彩服,一双绿色胶鞋”,是每天早晨“吃过1元钱几个的大馒头或用剩饭熬成的白粥后,跨上需要‘艰难’发动才能骑行的那辆陪伴了他十几年的摩托车,踏上一天的征程”。而他家那座“好像浑身打满补丁”,“屋顶和外墙到处是破洞,地上、床边甚至在蚊帐的顶部,都摆放着用来接雨水的盆子。脚下的木板颤巍巍的”老屋,留给人们的印象就不仅是节俭,简直就是清贫了。但是,报告文学明确告诉我们,对韦寿增而言,若想改变眼前的困窘原是很容易的。因为他只要答应与一个好友合伙挖锰矿,“不用他出一分钱,只要他执法时留些情面或提前报个信,保证每月给他一万元以上的分红”。韦寿增的决绝,让我们不能不和作家一道,思考这样一道人生命题:“清贫,不是任何一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但对于拥有一定权力的韦寿增来说,清贫又好像一块照得见心底的试金石”。从文学的视角看,在作家讲述的几个韦寿增故事中,这个故事最成功。
作家秉承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以恩格斯提出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创作方法,以韦寿增这个基层国土资源“典型人物”与他特定生存“典型环境”的强烈对比,再现了一个普通基层国土资源干部的高风亮节。同时,通过其他几个故事,表现了韦寿增不畏强暴、不辞辛劳、甘冒风险、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等优秀品质。
应当强调的是,文学中的“典型性”即“普遍性”,而非“先进性”的简单代名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通过韦寿增这一“形象”感受到的,应是中国基层国土资源人中普遍具有的高贵品质与精神高度。这,不但有利于厘清社会对国土资源行业与这个行业中人的种种“误读”,更从正面昭示了国土资源人的整体形象。
三
在《为了共同的使命》中,作家着墨更多的,是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多次号召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学习韦寿增的指示、讲话并亲力亲为的许多具体活动与生动细节。
从国土资源报社成立10多年,部长针对一篇报道作出最长的批示,到部长亲临韦寿增家中探望他的亲人,直到部长为韦寿增事迹陈列馆揭牌……一位日理万机,“即便是周六、周日,只要不出差,中午总能在机关食堂看到他边用餐边与机关加班的同志交谈工作”,“通常在晚上10点30分左右才会结束一天的工作”,出差调研时都要抓住在火车或飞机上的时间整理笔记思考工作的共和国部长,何以在近两年中花费如此多的时间与精力于一个普通基层国土资源干部身上呢?
本篇报告文学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这就是,“国土资源管理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土地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社会上认为国土资源系统是高危行业,整个系统转变作风、队伍建设的压力很大……也就是如何破解‘双保’带来的两难处境”。原因已然明晰,同样,解决的思路也很明晰,“需要全系统上下凝心聚力,需要千千万万像韦寿增这样的基层同志,需要我们所有国土资源人都能像韦寿增这样,尽职尽责地把党和国家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埋头苦干拼命干”。
于是,我们理解了部长的良苦用心。于是,我们看到了,无论在“两整治一改革”还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处处闪现着“韦寿增们”的身影。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年内“全国国土资源系统违法违纪被处理人数下降44%、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行风评议名次上升的占83%”这样惊人的一跃!于是,我们看到了上至共和国部长,下至最基层的许许多多国土资源干部,上下一心,都在为“共同的使命”而殚精竭虑,拼命工作,他们,毫无疑问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又是无穷的!
这,也正是作家竭力要告诉我们“共同的使命”对国土资源事业现实乃至历史的意义之所在。
(李约汉,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土资源报》编委会委员。)
那一束温暖人心的光亮
——读《为了共同的使命》
■陈廷一
皇天在上,国民在下,当今中国什么问题最大?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当数最大。
小小寰球,茫茫九州,当今中国什么资源最为弥足珍贵?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土地矿产资源已由“土老帽”变成了真正的“黄金贵族”,让多方利益者追逐,寸土必争。因此,珍贵的土地矿产成了国人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
旋转的地球,地球的旋转。站在时代的前沿阅读今天,阅读时代,阅读国土资源,你会发现陈国栋、陈国章的报告文学新作《为了共同的使命》(载于《中国报告文学》2012年6月号),是一篇时代之声,让人耳目一新。应该说,这是国土资源系统近年来少有的佳作,读后让人激动。
该篇报告文学高屋建瓴,站在时代的高点,讲述了近两年中国在向工业化、城镇化积极推进过程中,如何破解“两难”的热门话题:一方面要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方面还要保护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土地矿产资源,这是一个矛盾体,关系着中华民族能否持续发展的大命题,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条民族生命线。新千年伊始,中央明确规定:18亿亩耕地红线必保,是一条高压线,不容碰撞。国策在上,使命在身,这考验着当今百万国土人——上至部长、下至基层所长的智慧和能力。围绕着破解“两难”的挑战和压力,国土人提出了“创先争优”的思路。应该说,这是一个最佳答卷。
该报告文学在百万国土人中,选择了两个极端典型:一个是最高的部长,一个最基层不过的中越边陲的国土所所长,真可谓匠心独具,然后再浓彩重墨。生者与死者本来难以见面,然而在时光的穿越中,在破解“两难”的压力下,在对使命孜孜不倦的追求下,两人灵魂出窍,展开了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激起了情感的火花,演绎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韦寿增,没有增寿,却倒在了职场。31岁的生命,不能不说年轻。他守护着千万亿元国土资源,在盗伐盗采的日子里,他没有用钱权交易,直到牺牲时,衣兜中还装有8万元的盖房欠款。这是一个多么可歌可泣的典型。严格意义上讲,他是一位精神富有、一身清贫的国土所长。我想,徐绍史部长的感动也恰恰在这里,而保护中国土地矿产资源的中坚力量恰恰是这些人。面对土地上的贪婪和腐败,韦寿增无疑是一把利剑。在百万国土人中,他又无疑是一个学习的英雄。徐绍史,作为国土资源部的党组“班长”,及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音符”,弹奏出了国土系统近两年的交响强音,舞出了“韦寿增旋风”,激发了国土人的献身精神,破解“两难”困局,开创国土资源部“创先争优”的新局面,得到了中央政府李克强副总理首肯。
这是一部读后让人回味、荡气回肠的报告文学。一是场面宏大,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二是人物众多,百万国土人人人是主角;三是破解“两难”困局,已横在国土人面前,紧迫而又严肃。应该说,大题材不好把握,不好下笔。但是作者做到了,并且写得很好。特别是文章的“谋篇布局”。文章采用“意识流”的笔法,用时光穿越,和精神对话,一会儿风,一会儿云;一会儿天南,一会儿地北,一点儿不感到凌乱,收放自如,“形散而神不散”,把时空中的不可能化成了可能,真实,可信,得体,显出了作者的功力。
再者,作者从大处着眼,细节着手,对典型细节的描写也很到位、精彩,让人难忘。尤其是英雄精神富有、物质匮乏的细节:8万元的盖房欠条;一辆骑了11年的女式摩托车;没有菜食,大口大口嚼咬着1元钱买的几个馒头;从不在外面吃早餐,一碗3元的米粉,都舍不得吃……
还有,对甘荷村老屋的描写也很精彩:“这栋土屋,好像浑身打满补丁,分明已经老旧很久了。屋顶和外墙到处是破洞,地上、床边,甚至在蚊帐的顶部,都摆放着用来接水的盆子。脚下的木板颤巍巍的,让人置身其中不由得想像这一家人平时都是怎么生活的。”就是这样一个手握资源大权的国土所长,在金钱诱惑面前,丝毫不为所动。殊不知,当地矿藏丰富,一天就能挖走十几万元的矿石,且盗采者已开出天价,尽管他衣兜还有8万元欠条,可为保护脚下资源,他顶天立地,甘愿过清贫生活。应该说,这就是当代国土卫士典型的闪光点。正是这束光亮,让我们看到了正气以及民族的希望所在。
(陈廷一,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感染、感动与感化
——读陈国栋《为了共同的使命》梁守德 好的作品对读者是一种感染、感动与感化。不过,现在这样的作品不很多了。读陈国栋报告文学《为了共同的使命》似乎又找回了这种感觉。 作品的故事不复杂,一个共和国部长对广西边陲一个殉职的基层国土所长韦寿增的关怀与牵挂,也可以说,一个高官与一个草根的浓浓深情。 读作品,你会被文本所传达的语言气氛所感染。作品这样描写部长:“通常在晚上10点以后,他才会结束在机关一天的工作,走上回家的路。……白天走不完的路,他要在夜里赶。”这样描写国土所长韦寿增:“脑海中的山水草木、坎沟险路还在不远处等着他,等着他去到达,等着他去守护。……他永久地睡去了,他没有醒来,在那个下午暗淡的阳光里,年仅31岁的基层国土员韦寿增英年早逝。”而在写到部长与国土所长之间的交集时,作者又用了“此刻,一个在灯光里,一个在另一个世界”这样的句子。 虽为欧式句子,却淳朴而理智,无气势,却婉约,却深沉,纸背流露的是不仅是对语言的热爱,对一位部长的尊敬,更是对小人物的由衷称赞。佛家有句话:“以佛心看人,则遍地是佛”。俄罗斯绘画大师列宾是这样,陈国栋也是这样。列宾的《农民》,感受于农民的勤劳与纯朴,而陈国栋则是被基层国土人的英雄事迹所感染。他被人物感染了,他的文字又感染了别人。文本写两个人物,两条线索,交相辉映,虚实并举,相得益彰。 作品的可贵之处是细节让人感动。国土所长韦寿增在工作中:“宁可错看一百遍,也不能漏掉一个点”;百姓感恩他:“没有他,我们只怕早被埋在这山下了。”——这些细节让我们打心里产生敬佩。而韦寿增家的老屋仿佛一件浑身打满补丁的衣裳老旧不堪,韦寿增连一碗3元的米粉都舍不得吃,韦寿增家的房子还有一半没有装修就住进去了——这些细节又让我们欲哭无泪。再看到部长说:“我们在北京,离这很远,不能经常来看望他们,拜托你们要经常关心照顾他们,这边的事全部拜托给你们,一定要把爷爷、曼芳、孩子还有韦华照顾好!”以及部长一见到国土人的遗孤便蹲下身子,满脸疼爱地将孩子抱起来:“来,让爷爷抱!”——这些细节又足以我们热泪盈眶。一个部长对基层国土人的浓浓亲情令人动容。面对他最骄傲的士兵,他想让他一生所努力的,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后不断得到。这种最朴素的,也最感人的人性光辉,直达心底,照亮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文学不是没有教化功能的,但教化不是说教,是靠人的品质去感化的,这样的感化才强大,才有力。作为报社社长,陈国栋的作品没有远离政治与核心价值,但他不是为政治而政治,他把政治与艺术统一起来——这是他的自觉。刘少奇曾对掏粪工人时传祥时说:“我当国家主席,你当掏粪工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人民的公仆。”这件事被传颂一时,为国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元、利益多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对人民充满感情,才能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对照自己、茁壮心灵,提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陈国栋兼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人虽为官,却对文学孜孜以求,尤显难能可贵。这篇只有一万多字的报告文学,篇幅不长,但很有特点,静下心来读一读,你也许会被感染,被感动,或者被感化。 (梁守德: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理事,就职于山东省高密市国土资源局。) 超越“灵魂”的精神高度——浅谈《为了共同的使命》的文本意识文/曲从俊 在当今中国,文学的好名声已经惨遭败坏,其主要体现在,作家们创作出的许多作品,屡遭读者“炮轰”。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视野中,其实早已屡见不鲜。但是,如果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一方面,人们在阅读许多文学作品时,很难收获到感动与提升;另一方面,与许多写作者的创作根基不牢、缺乏思想上的深度、有意回避写作难度等问题有关,所以作品很难抵达内心和触及灵魂。 相信每个作家都很清楚,文学的魅力,在于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可以说成是意蕴的厚度。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往往在阅读之后,总能给人感觉“意犹未尽”、“似无还有”。当然,要想达到如此效果,这就需要作家在创作时,除了精确地描写和表达,还要将主题思想做更深更广的拓展。其实说到底,创作无非是情感与技术的有效地结合;作品中,除了隐性表达着创作者的瞬间感动,也包括了其写作难度及精神高度。而读过作家陈国栋、陈国章的新作《为了共同的使命》(载于《中国报告文学》2012年6月号),我欣喜地发现,该作品不仅具备这些精神品质,而且作者还勇于突破自我,大胆创新,以其独特的文本意识、诗性的语言和一种超越“灵魂”的精神高度,与那些“老套路、老思想”作品拉开了距离,为报告文学的更新发展,树立了榜样。 众所周知,报告文学难写,因为它不能像小说那样,可以虚构故事,也不能像新闻报道那样“就事论事”。它需要摆脱“简单图解事件”的窠臼,将现实的人和事插上文学的翅膀,建立起一座高大的“精神丰碑”,使现实事件紧贴大地,横向蔓延,深入内心;使人物精神扶摇直上,纵向升空,飞得更高。而好的报告文学作品,往往不受时间的约束,总是历久弥新。这一点,从《为了共同的使命》中不难看出,作家陈国栋和陈国章是很清楚的。因为韦寿增的感人事迹在国土资源系统、甚至全国上下,可谓是人人皆知,如果用许多新闻通讯作者所采写的那样,难免又是韦寿增“一个人的精神光茫”。那么,如何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让韦寿增精神“飞得更高”?这是一种难度,同时也是屹立在作家陈国栋和陈国章面前的一座大山。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突破了自我,勇敢地跨到了山巅,最终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那就是,作家匠心独具地将两个人——部长与所长——的灵魂出窍,让他们展开心与心地交流,用两个主人公的真实形象,演绎出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而穿越时空,灵魂与灵魂的相遇,其结果却产生超越了“灵魂”的精神高度。于是,《为了共同的使命》这一文本的独特性,也就自然流淌出来。这种独特的文本意识,是作家的独具匠心;这种从容的叙事风格,是作品的坚实基础;这种诗性的语言和细节的恰当点缀,给作品增添了无限的神韵与魅力。 在作品《为了共同的使命》中,作者以“开花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方式,将生者与死者的灵魂“交集”在一起,将两个主人公各自对国土资源事业的兢兢业业,形象而真实地展现出来,并且两条明线交互映衬,最后“两明合一暗”,共同谱写了一曲“对国家国土资源高度负责”的时代赞歌。 比如在“引子”一章中,作者开篇写道,“2010年3月29日早晨,有一个身影又一次离开了广西靖西高铁办的大门,前往40多公里外的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安德段征地现场。” 而在“灯光下的精神相遇”一章中,开头便是,“在北京,国土资源部机关大楼B楼的一间办公室里,通常,灯光会在每天清晨就亮起,一直到当天的深夜,灯光会一直亮着。……多少个日子里,就是伴随着这灯光,我们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这是两个忙碌的身影,透过文字,在“身影”的背后,却是两个不同岗位的国土资源人,对工作、对事业呕心沥血的真实写照。同时这也是文本的一种呼应。 比如,“引子”一章中的“他就这样睡去了,再也没有醒来。在那个下午暗淡的阳光里,年仅31岁的广西靖西县安宁乡国土资源所所长韦寿增,永远地告别了他深爱着的这个世界。”而在“灯光下的精神相遇”一章中,作者用“多年的官场生涯已经锤炼了他经世的巨大内功,那就是淡定。可是,这一刻,他无法再淡定了,不,他甚至有点激动了。”给以真实而有力地呼应与交集。 比如,韦寿增生前有个幸福计划,就是“将爷爷、姑婆、父母都接到身边,一家人和和美美过日子。”文本中呼应的部分是,“这件心事在部长的心里可有日子了,他是真的想为韦寿增和他的亲人做些事啊。”以至后来,徐绍史部长亲自奔赴韦寿增的家乡,慰问了其家人,并帮助韦寿增完成了生前的遗愿。 再如,韦寿增为国土资源事业,“因劳累过度,殉职在工作现场,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而“把韦寿增典型树立起来,让英雄的故事传遍大地,同样是部长徐绍史内心的愿望。在2010年10月,国土资源部深入开展‘创先进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中,徐绍史就交代人事司、机关党委,要把韦寿增同志作为整个系统创先争优的典范,要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 诸如此类的“呼应”与“交集”,作品中还有许多处,并且章与章之间,亦是如此。像“引子”与“灯光下的精神相遇”之间,存在着人物工作“姿态”上的映照与呼应。像“点燃信仰的明灯”,通过四个小故事,表达了韦寿增的信仰;与部长要求树立韦寿增先进典型、亲切看望逝者亲属、为韦寿增事迹陈列馆揭牌三次活动,展现了共和国部长的关怀,“让英雄的故事传遍大地”…… 总之,纵观全文,作品以一个事件为核心,牵出两条主线,并且两条主线在平行发展中不断“交集”;尤其“结语”中的最后一次“交集”,作者将所有的“交集”都汇集在一起,凝聚成了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带着令人无法抗拒的感动,奔向了作品的主题——为了共同的使命。可以说,这是“交集”而成的高潮,也可以说,这是作品升华的意蕴,达到了超越“灵魂”的精神高度。 (曲从俊: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资源导刊》杂志社。) 温暖人心的亮光——读《为了共同的使命》文/冯旭红 亲历过牺牲,更能深深体味牺牲的伤痛。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9月30日后所有的韦寿增事迹的报导、2011年3月25日广西卫视直播的追授韦寿增同志荣誉称号命名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我都用滴血的心在看。就在此前不久的2010年7月23日夜,我们土地整理中心的刘建文同志在项目区一线牺牲了,作为中心的主任、作为曾朝夕相处的兄弟,我的伤痛无以言表,我曾玩命地投入到对他的搜救和当地的救灾中。当我冷静下来,当我听到一些非当事人的胡乱猜测甚至造谣中伤的时候,我想到用文字如实记录刘建文他们的生死时刻。底层的声音是微弱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并不少见,就在这个时候,2010年7月29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来到丹凤县竹林关,在同当夜与刘建文一起突围的陈磊、刘鑫、何斌等3位同事交谈时,他动情地说:“在这次抗灾救灾中,国土资源部门的同志们冲在第一线、坚守岗位,难能可贵。刘建文同志是个好同志、好党员,我们要牢牢铭记他的名字,向他学习。”徐部长的话语,如阳光,照耀和温暖着我们特别是刘建文亲属的心。接下来,中国国土资源报、陕西日报、商洛日报,国土资源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一股广泛宣传和深入学习刘建文先进事迹的热潮迅速兴起…… 作为国土资源系统最普通一兵刘建文同志和最高领导徐绍史部长他们“精神相遇”的一位见证者,读陈国栋、陈国章的《为了共同的使命》,其情节、细节,我如同亲历,其伤痛、感动,我感同身受。两位作者通过对韦寿增先同志先进事迹的深情回望,通过国土资源部一个经常在灯光里忙碌的身影,通过对他们发生交集的点点滴滴的“深度纪实”,将这些共同的记忆和感动展现在我的面前,让人禁不住再一次泪流满面。 “没有上下班时间\很少有星期天休息\测量土地的数据像数不清的星星\整理复垦的土地像小时候做不完的作业题”,和刘建文一样,和无数的基层国土人一样,韦寿增没有丰功伟绩,在普通琐碎的工作中,有的只是扎根山乡国土尽职尽责日复一日的负重前行。《为了共同的使命》中有韦寿增一日工作生活的“白描”,这些身边人身边事,我们太熟悉平常。最让我感念的,是国土资源部机关大楼B楼那间办公室长久亮着的灯光。 在“灯光下的精神相遇”章节,我们看到了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的“一日工作生活”:“通常,灯光会在每天清晨就亮起,一直到当天的深夜,灯光会一直亮着。”“对于他,时间总是显得捉襟见肘。白天走不完的路,他要在夜里赶,而灯光不知伴随他度过了多少个这样忙碌的日子。”伴随着这灯光,我们和作者一起,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一位日理万机的共和国部长。有多少大事等着他去处理啊!但一位最基层的国土所长却牵动着他的心。从徐绍史部长不眠之夜所做的“最长指示”里,我听到了与基层国土人紧紧连在一起的咚咚心跳。无论是对《一位国土所长的生命答卷》的“最长指示”,还是对刘建文先进事迹报告“赞同大力宣传。刘建文同志的英勇事迹要深入总结,大力宣扬并号召大家学习”的批示,以及他的谈话讲话,徐绍史部长所写所说的每一个字,对于基层国土人特别是牺牲者的家属,都有着千钧热力——温暖人心,给人力量。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一定不是好士兵,不关心士兵的将军一定不是好将军。“韦寿增同志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实际行动树立起了一名国土资源干部的光辉形象,以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国土资源人的时代赞歌。为我们全系统干部职工树立了精神示范和行为标杆。我们今天追授他‘全国模范国土资源所所长’称号,就是要弘扬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在岗位创先争优上,走在前,做表率,奋发进取,扎实工作,持续推进国土资源事业不断发展。”在《为了共同的使命》里,重温徐绍史部长在广西南宁追授表彰会上饱含感情、慰人心怀的讲话,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和事业的前进方向。给牺牲者荣耀,不仅是对亡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激励。有爱兵、敬兵如斯者,怎能不带领国土资源系统上下齐心斩棘前行。 从“部长的心事”里,我们看到徐绍史部长的无限柔肠。“亲自看望慰问韦寿增的家人,为他们做点什么,一直是部长放不下的一件心事。”其实,见与不见,韦寿增的家人都如同亲人般装在徐绍史部长的心里。见了面,他会带来慰问和关心;不能见面,他会捎去慰问和关心,而且无论见与不见,他始终不忘叮嘱当地党委政府、国土资源部门领导照顾帮助韦寿增的家人。“‘我们在北京,离这很远,不能经常来看望他们,拜托你们要经常关心照顾他们,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临走时,徐绍史将百色市和靖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刘忠雷、郭强叫到身边,反复叮嘱:这边的事全部拜托你们,一定要把爷爷、曼芳、孩子还有韦华照顾好!”“‘我们广西的同志每一次到北京汇报工作,徐部长首先要交代的,就是关心好、帮助好韦寿增的家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韦寿增先进事迹的学习推动,部长也时时刻刻挂在心上。’谈起部长对这位来自边疆地区基层国土人的关心厚爱,广西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肖建刚感慨万千。”从作者的娓娓记述,也早从刘建文烈士的妻子张芳华的口里,我已知道:他的兵及他的兵的家人,都装在这位共和国部长的心里。 或许正因为他的心里装着这无数的人,所以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散发着温暖人心的亮光。这亮光,从国土资源部机关大楼B楼那间办公室,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一线,从土地整治项目现场,从每一个有他的地方,穿透长空,温暖和指导着我们从今天走向明天。 掩卷时刻,让我们回到沉浸其中而不觉的文本:《为了共同的使命》行云流水,看似无巧,实则匠心独运,法外自然。其文字的功力已在文字之外,读完它,留在眼前和心底的,唯阳光般温暖的亮光。 (冯旭红: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理事,就职于陕西省丹凤县国土资源局。) 坚持前行的力量---一个基层一线国土人读《深度纪实:为了共同的使命》刘光富 凌晨时分,夜色很浓,重墨一样泼洒在我所居住的边地小县城,整个人仿佛置身于瀚海。饱含泪水读完《深度纪实:为了共同的使命》,一束亮光让我心里立即变得亮堂,突然间觉得好温暖,如同寒夜里被握着手。一条几代人期盼的高速路,拉近我所在的边地小县城和乌蒙山外的距离;一束看似微弱实则强大的亮光,却拉近了我与业内最高级别领导心与心的距离,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位共和国部长心系最基层,心血倾注国土资源事业的点点滴滴。 之前,我就在《大地》文学上看到了《深度纪实:为了共同的使命》,但只是以习惯性的阅读方式快速浏览一遍,心里就想:再次去读他学他,倒不如舍远求近。近两年,不光在报上读到过有关韦寿增和无数类似韦寿增先进事迹的大量文字、就连身边也不断涌现韦寿增这样的业内人。周末、节假日近在眼前,却与它们遥不可及;辱骂、委屈、威胁更是家常便饭,泪水泡饭不是说词;守护国土资源、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守护心灵净土,敢于对非法利益说不,清贫如洗,心力憔悴,不辱“国土人”称谓。却没有想到,《深度纪实:为了共同的使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感谢陈国栋社长、主席一束穿透力极强的亮光,帮助很多业内基层一线同志深层领阅到韦寿增成为先进的背后的同时,更了解人所不知道的值得敬仰的徐绍史部长。 这夜晚,干了整整一天工作下来,已经非常的困倦,偏偏失眠,没办法,只好下床打开电脑,直奔国土资源作家网浏览起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与广西靖西县安宁乡国土资源所所长韦寿增之间为了共同的神圣使命而产生交集的感人故事……”这样的字眼落入眼底,像一块陨石直击我内心的最柔软部分。“看来,我还得重新把目光对准它。”接下来,我开始和作者在字里行间认真交流。“他本来有更重大的事情需要去关注,去操心,可是,这个在祖国边陲最基层最平凡岗位上视国土工作高于自己生命,最终累倒在国土工作现场,永远不复苏醒的年轻人……”从文字里,我仿佛看到了徐部长从案头站起,望着浓浓的夜色,然后,无比凝重地挥笔作重要批示;接下来,还读到了徐部长先后要求树立韦寿增先进典型、亲切看望逝者亲属、为韦寿增事迹陈列馆揭牌等。是什么力量让国土资源系统经世淡定的“指挥棒”如此激动并作出一系列重大的决定?作家给出了答案:“出于对国土资源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徐部长工作之繁忙,可谓日理万机,尽管如此,他的目光和注意力,仍然被《中国国土资源报》上的一篇关于基层国土所长事迹的报道所吸引,这不是别的原因,而是缘自部长对部下的一片持久的深情,及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音符”弹奏国土系统交响强音,舞出“韦寿增旋风”,激发国土人的献身精神,破解“两难”困局,开创国土资源“创先争优”的新局面,从而推动全国国土人兴起爱岗敬业创造实绩的热潮。 这样的文字中,更加感受到了庙堂高位该如何温暖基层、聆听基层;更加增添了基层一线同志默守基层 、奉献基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获得了在国土事业中坚持前行的力量。 (刘光富: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四川省叙永县国土资源局执法大队) [背后的故事] “两颗心的相遇” 2012年6月,第33期的《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刊登了本报记者陈国栋、陈国章的文章《为了共同的使命》。在韦寿增去世两年多后,两位作者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用质朴的文字、真诚的感情,用心书写了韦寿增这样一位基层国土资源所所长和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之间为了守护国土资源这样一个共同的使命,他们的精神相遇的故事。
韦寿增,一个在国土资源系统内十分响亮的名字,他的事迹,通过新闻报道早已为人所熟知,但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还是第一次。为此,记者特别采访了刊发此文的杂志主编李炳银和责任编辑魏建军,从他们的视角,去解读这篇文章和文中的两位主人公。
主编李炳银讲述文章刊发过程,只因被韦寿增所感动
今年4月25日,第二届“华富杯”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在洛阳举行颁奖典礼。活动间隙,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廷一拿着一篇打印稿找到了李炳银,说:“您看看这篇文章,写的是我们国土资源系统的先进典型。”陈廷一发表于2011年第十期《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的作品《生死系于土地——百万“国土人”的一场耕地保卫战》在这次评奖中获得了三等奖。李炳银向他表示祝贺后认真地把稿子收起来。
“文章并不很长,当天晚上我就看完了。说老实话,过去不知道韦寿增,对国土系统不是很了解,也没有看过国土资源报。”谈起这篇文章,李炳银主编直言不了解文中主人公,但是出生于陕西农村的他,对于土地、宅基地的纷争却见过不少。他深知基层国土工作很不好做。
虽然不了解,但并不妨碍这篇文章给李炳银带来感动:“现在这社会大家都知道,很多人物质化了,见钱眼开、见利伸手,在利益面前连违法的事情都敢干,而韦寿增和这种现象完全是背向的。他时时处处对国家忠诚、对事业负责,在精神行为上毫不放松的坚持让人感动。这种精神的纯洁、行为的崇高、品行的端正,都是韦寿增身上的闪光点。但是很遗憾,他31岁就英年早逝。”《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作为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和最大容量的纪实文体旗舰刊物,每一期的来稿都数以千篇计,一年出版12期。主编李炳银告诉记者,编辑部基本上都是提前好几个月就确定好了所要刊发的文章。
看完这篇文章后,他希望尽快刊发,而且要放在靠前的位置。于是几经调换,这篇文章终于在6月1号变成铅字,并且作为要目推荐放在第二条。除了文章中配有六幅黑白图片外,封二、封三也有六幅配图。整本杂志只有四张彩页,平时一般刊登广告的封二、封三,这期刊登了《为了共同的使命》的主人公事迹图片,确实可以看出杂志社对于此文的重视。
一个在广西边陲小镇,一个在首都北京,两个灵魂的对话
使命感贯穿始终,从主人公到作者再到编辑
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追授韦寿增荣誉称号命名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2011年3月25日上午在广西南宁举行。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左二)在聆听报告时感动得流下眼泪。
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追授韦寿增同志荣誉称号命名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2011年3月25日上午在广西南宁举行。徐绍史部长向韦寿增亲属颁发荣誉证书。
会议召开前,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等领导接见韦寿增家属。
徐绍史参观韦寿增事迹陈列錧
徐绍史看望韦寿增的亲人
徐绍史看望韦寿增的爷爷
2012年2月27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将《点亮信仰的明灯》一书亲手赠送给靖西县的各行业代表。
韦寿增同志
韦寿增生前在采矿点工作
韦寿增生前在采矿点检查
韦寿增生前在采石场了解情况
韦寿增生前在采矿点巡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