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举起文化的旗帜
来源:作者:徐峙时间:2007-11-16热度:0次
高高举起文化的旗帜
——《国土资源文化·2007贞丰论坛》侧记
● 徐 峙 文
晚秋十月,中国北方已然是北风凛冽,一派萧瑟,西南大地却依然惠风和畅,暖意融融。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贞丰县,突然间涌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国土资源文化。2007贞丰论坛》,让这个群山环抱中的小城变得异常热闹。60多位作家、学者汇聚在风景秀丽的三岔河边,畅谈着文学创作的甘与苦,畅谈着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过去与未来。知名的不知名的,熟悉的陌生的,年长的年幼的,全都在贞丰醉人的秋色里没有了区别,有的只是对国土资源事业的一片热心。
新锐作家集体亮相,显示出国土资源文学创作的广泛基础和雄厚实力10月26日早晨10点,近30位中青年作家依次走上主席台,从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常江,副主席吴晔、欧阳黔森、刘扬正、陆德琮等人手里接过沉甸甸的“中华宝石文学奖2004-2006年杰出新人奖”获奖证书。灿烂的笑容绽放在脸上,收获的喜悦盛开在心中。
作为国土资源系统最权威的文学奖项,“中华宝石文学奖”发现和培养了许多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奚青、黄世英、陈宏光、欧阳黔森等知名作家,都曾在这一奖项中折桂,并在此后获得文学界的普遍认可。然而,正如作协主席团关于此事的说明中所讲,5年一届的中华宝石文学奖,对于坚持在国土资源文学创作领域的“新人”们来说,等待实在过于漫长;而宝石文学奖名额有限,对于大多数国土资源系统的作家来说,是一个有点儿遥远的梦想。多少写作者的激情在等待中渐渐消磨,多少文学新人在迷惘中失去方向。因此,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团经过商量,决定在每两届中间加评一次杰出新人奖,以及时发现和挖掘有创作潜力的文学新人。经过几个月的遴选,叶世斌、夏磊、刘虎、吴文峰、秦锦丽、杨沐等36位国土资源作家获得新人奖和提名奖。
纵观这些获奖者,绝大多数都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在国土资源文学领域有突出成绩的青年作家。他们中有地方国土资源系统的领导,有普通的地质队职工,还有在校的大学生。但无论身份、地位如何,他们在创作上都同样充满了激情和热情,显示出国土资源文学创作的广泛基础和雄厚实力。这次评奖还选入了来自中国石化、《中煤地质报》、大庆油田等兄弟单位的作家。可以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土资源文学视野,显示出了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的胸襟与气度。
在这些获奖的作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年,最小的才二十出头。这个时间段,正是作家创作精力最旺盛、最容易出成果的时候。而他们的创作状况也印证了这一点。叶世斌、景松营、赵汉成、欧阳新献的诗歌,杨沐、刘虎、夏磊、秦锦丽的散文,都显示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他们的作品关注国土资源而又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扎根大地而又视野开阔、感觉敏锐。可以说,这次评奖,是对近年来国土资源文学创作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国土资源新锐作家的一次集体亮相。
其实,这次获奖的“新人”,有的已经是硕果累累,有的甚至在整个国内文坛都已经获得了认可。作为安徽省天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的诗人叶世斌,于今年年初推出了《叶世斌文集》(作家出版社出版)。他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在诗坛获得了认可,他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诗集《倾听与言说》,曾经被评论家列为90年代中国诗坛最重要的十部诗集之一。他之所以成为“新人”,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曾经中断了十几年,在近几年才重新开始。尤其非常难得的是,中断多年并没有让他的艺术感觉迟钝,相反,他一出手就显示出了更加炉火纯青的功力。他的最新诗集《在途中》,整体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他对语言的悟性、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对意象的把握能力都清楚地显示出,他的创作还有更大的空间,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建立起有行业特色的国土资源文化体系,是当前工作的迫切需求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观点。这一观点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在新的形势下,建设富有国土资源行业特色的文化不但是势在必行,而且是一个大趋势。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各级国土资源工作领导和全体国土资源文化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大力加强我们行业文化宣传工作,打造更多的国土资源文化“亮点”,让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都能熠熠发光。
正如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常江所言:这次论坛的宗旨,定位在“为兴起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而努力”。《国土资源文化。2007贞丰论坛》,是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对十七大精神在第一时间的跟进,是全国行业系统内最先以实际行动来响应十七大的号召,然而,对于每一位国土资源文化工作者来说,这既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什么是国土资源文化?国土资源文化包含哪些方面?如何建设国土资源文化?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形成成熟而完善的体系。国土资源文化工作者,面临的是一项艰巨而庞大的工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论坛无疑具有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作用。中国土地学会文化分会副主任、《中国国土资源报》副总编辑、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吴晔曾经在国内最早提出“土地文化”的概念,他在这次论坛中指出,土地文化与国土资源文化在当前形势可以认作是同一个概念。它需要研究人和土地(包括土地下面的矿产资源,地上地下的水等资源)的关系,探寻人地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尤其是现在阶段所发生的新变化,研究今天的人在利用土地的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文化心理,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意识,加强以土地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加强不同品位的地(包括田地和荒地、平原和山川、陆地、海洋等一切国土资源)对人类及其他生命族群的影响等等。他对国土资源文化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高屋建瓴、正本清源的论述,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在他之后,人们纷纷从各个侧面论述着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有谈地矿文化的,有谈地方山川文化的,也有从国土资源志的修编谈国土资源文化的,角度之多样、命题之新颖,大大出乎意料。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在论坛期间,这句话被人们反复提起。对于国土资源文化的重要性,人们的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正是由于认识到了国土资源文化的重要性,人们纷纷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来自河北涿鹿县国土资源局李春生的观点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他认为,建设有生命力的国土资源文化,是全体干部职工共同的事,而绝非仅仅是几个领导和几个“笔杆子”的活。要增强全体干部职工建设国土资源文化的参与意识,必须重视宣传教育和舆论先行,以赢得广大干部职工对建设国土资源文化的认同,形成共识,增强参与的责任感、使命感。来自山东胶南国土资源局的刘圣文,则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土资源文化结合起来,提出了“和谐国土与中国国学”的观点,主张在国土资源文化内容中融入儒家学说和禅宗学说,可谓标新立异。
平心而论,这些年我们的国土资源事业如日中天,但我们的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国土资源事业的需要。正如许多发言者都曾提到的,近年来,在建设行业文化中似乎出现了一个误区,仿佛以文字形式提一个“行业精神”,这就是行业文化;节日期间演几个文艺节目,就是行业文化;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贴几条标语,挂几面彩旗,就是行业文化,如此等等。这些固然是行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但如果仅仅是这样,行业文化就失去了生命之魂,而成为一个空壳。因此,尽早建立起有行业特色的国土资源文化体系,让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充分参与到其中来,可以说是当前工作的迫切需求。
国土资源文学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需要更多优秀作家和作品的出现“为了写这本书,我差点把命都丢了。”10月27日晚,在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国土资源报告文学《纵横高原》和《问鼎冰穹》研讨会上,一位胖胖的作家率先发言。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不敢动感情,因为一动感情,心脏就会出问题……”说话间,发言者突然哽咽了,接下来,他泪流满面地讲完了自己的创作经历。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默默地注视着他。有人递过来纸巾让他擦拭眼泪,有人拿着他的书陷入了沉思,还有人轻轻地抹去自己眼角不经意中溢出的泪水。
这是《甘肃地质矿产报》的编辑窦贤,在谈到自己创作《纵横高原》的体会时出现的一幕。这个平时豪迈不羁的西北汉子,在此刻却几乎泣不成声。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他采访了参加过青藏高原地质工作的24个地质单位中的17个,两次因为身体原因而被抬下高原,几乎把命留在青藏。而就在他完成了所有采访,准备开始写作的时候,却被检查出了心脏病,再一次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医生让他不要再劳心劳力,家人让他放弃写作,他依然在艰难的坚持中完成了这部作品。这样的身体状况,使他在写作中不敢动真感情,而只是尽可能地在平淡中完成叙述。但也正是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平铺直叙,让这部作品原汁原味地反映了青藏高原地质工作者在高原的艰难历程,因而具备了“高原地质工作史”的味道。
刘扬正写作的报告文学《问鼎冰穹》同样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作品,由于不可能上南极去采访当事人,在2005年年底,刘扬正专程到上海极地研究中心采访了南极科考21次队冰盖队李院生队长和冰盖队的临时党支部书记孙波。在上海,刘扬正和他们共同生活了7天,从他们那里详细地了解了科考队员冲击南极冰盖的背景、经过和冰盖队人员的组成、性格、特长和冲顶过程的日日夜夜。尽管没有窦贤那样的现场亲身感受,但由于材料准备充分,采访细致周密,素材处理巧妙得当,这部作品依然以鲜活的现场感,真实地再现了地质工作者在南极科考中的历史功绩,因而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两部作品,是近年来国土资源作家在国土资源题材方面的重大收获,证明国土资源作家有能力、有实力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的殿堂。对这两部作品,与会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就像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欧阳黔森所说的那样,从整体来看,目前的国土资源文学创作依然面临着普遍水平不高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作家具备窦贤、刘扬正的实力,我们的作家需要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范畴内证明自己。
的确,文学是一条没有止境的路。当我们的作家都能以扎根大地、怀抱天下的胸襟来面对文学创作的时候,才能够真正提高国土资源文学的品位;当我们的作家的名字更多地出现在《当代》、《十月》、《人民文学》等顶级文学刊物上时,才能够大幅度地提升国土资源文学的地位;当更多有人文情怀的人都能加入写作事业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土资源事业鼓与呼。
那是一个无限光明的未来,需要每一位作家、每一位文学爱好者的艰苦努力。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