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着写着快乐着
来源:作者:夏磊时间:2005-05-24热度:0次
——在首届国土资源文学论坛上的发言
从小到大,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只要有了一点点成绩,总有老师和前辈谆谆告诫不要骄傲要坚持,而一旦碰到了一点点挫折,同样有过来人真诚地鼓励不要气妥要坚持。可以说,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是在坚持中一天天长大,在坚持中慢慢成熟起来的。然而,当有人问我是怎么样坚持的,具体一点说,比如你在用心工作的同时,如何坚持写作的时候,我真的有点不知怎么回答,因为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也谈不上坚持,它没有什么可以声张的,它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内容,和成功地完成一个项目,漂亮地解决一个问题,愉快地进行一次谈话一样,内心会有些得意和满足,心情会变得更好,如此而已。
以前对贵州很陌生,而最近的大半年里却一连来了三次,去年中秋的时候我到我们的一个工地检查生产和安全工作,这个项目是在六盘水威宁县境内进行煤田勘探,我们的驻地设在一个极其偏僻的布依族山村。当地人的生活很简单很清苦,食物大多以洋竽包谷和酸汤为主,他们之中有些人为我们打小工,很能吃苦,可以说,我从未见过那么贫困的山村。有一天傍晚,我在驻地门口碰到了赶集归来的小李夫妇,说真的,当时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对夫妇近来都在为我们做事,搬泥浆,扛器材,什么时候都是一身油渍,满脸灰尘,我之所以感到诧异是因为我没想到这小俩口竞都生得非常俊秀,看起来是那么般配,小李牵着一匹小矮马走后面,年轻的媳妇背着个孩子走在前面,她的头上带着一个布做的包盘,穿着一件青布的类似对襟的上衣,衣服上绣着许多花边和图饰,这大约是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吧,背上的孩子在熟睡,脸上还罩着一块粉色的纱巾,要知道这样的饰品在当地是很鲜见的。见我在出神地打量他们,小李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他们好久没赶集了,所以今天就不出工了,忘了打招呼,我知道他们还要翻两道山梁才能到家,就没再攀谈,临别时,我说:孩子长得真好。年轻媳妇告诉我,孩子才五个月,还没取大名呢。我一直目送小李一家慢慢消失在夕阳映照下的山口,我知道他们明天又将和其它农民工一样一身泥土让人难以辨认,可今天也许是他们家的一个特别的日子,他们翻山越岭地去赶个小的不能再小的集,他们衣着光鲜地放下所有的事情,去仔细品味生活的甘甜,夕阳山外的村子里,今夜有一户人家将被幸福笼罩着。
我一直记着那天的情景,并不是因为我得到了一个文章或发言稿的素材,而是我觉得,我们同在一个艰苦的环境里生活和工作,应该懂得去品味生活的原味,同样应该把热情倾注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却是可以带来同样的感动的。我在那里呆的时间不长,我和同事们一起爬山、一起学骑马,也一起翻了两座山去赶小集,我们到那个同样贫困的村长家一醉方休,同时,我们施工了一个近900米的难度极大的钻孔,我走的时候,为一所只有一个老师、只有一间用石头砌的教室的小学校捐了200块钱,后来我把孩子们的合影洗了三十多张寄过去,可惜他们到现在也没收到。
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而且我决定一定要把这一段写进我的文章之中。作为一个业余作者,生活中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写作只是其中之一,我觉得,要想写出好的作品,热爱生活,醉心于自己的工作恐怕是个前提条件,而每天都在进行着的工作也许恰恰正是创作的最鲜活的源泉。一个对生活和工作没有热情的人,平时也没什么可以打动他,那么他的作品又怎么能打动人呢?我觉得,激情和敏感是相伴相生的,我会敏感地捕捉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如果我没来到这个布依族山村,就不知道这里的一切,就错过了一个个小小的惊喜和一段段温暖的时光,以及心弦的几次轻轻的拨动,如果我们把生活比做一部乐章,那么这个乐章是否精采,其实就在于心弦的每一次拨动。我非常满足我现在的状况,生活着,工作着,时而被感动着,也正因此而常常快乐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不是说你热爱了,你感动了,就可以了。我觉得,作为一个业余作者,在积极地拥抱生活从而获得创作源泉的同时,还要先弄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费时费力甘心寂寞地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会不会顾此余彼,会不会庸人自扰,它的原动力真的的是在内心深处吗?它难道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吗?宋代的欧阳修在他的《醉翁亭记》中先是生动地描述了秋游的情景,而最后却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是一个作家的居高临下和自我欣赏,也正是他幸福和惬意的原因。还有莎士比亚,他把自己的戏剧创作称为play,就是游戏。欧阳修和莎士比亚是两位严谨和严肃的作家,他们偶尔也会把写作当作一种愉情悦性的事情。毕竟作家不是人人都当得了,能够把一大堆孤独的、呆板的、生涩的文字召集在一起,让他们手牵手地变得生动,并且叙说着不同的故事,显示着不同地思想,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是很有意思的事,他几乎具有了娱乐的所有属性。
如果说愉悦自己,快乐他人是写作的目地之一的话,我在我的文集《一路书香》的自序中说得更具体一些,我是这样写的:有时候,合上书本,看着窗外贫瘠的土地或如织的雨帘,心里就不禁涌起些许凄凉,就会想起许多远去的日子,以及这些日子里的人和事,徘徊在江南的雨巷、夜宿在山中的小镇,读着先人留下的诗文,感受着岁月留下的醇香,无数的感慨有时竞让人难以自抑,于是我就想,应该把这些记录下来,这些感动无疑是对心灵的滋补,是对灵魂的升华,是生活的一个恩赐,是一份永不贬值的财富。我相信每次写作都是灵感的闪现,灵感是上帝给人的恩赐,而这种恩赐却不是有规律的,也不可能是经常的,有时还要自己的把握,一旦捕捉到了灵感,内心的幸福真是难以向外人道。我不知道感动自己和为自己而感动是不是作家的一种特质,但我知道,有些感动最初是很模糊的、浅浅的,而一旦行诸文字,它就会变得很细微、很丰富,这个过程真的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按摸,此乐何及。因为我是业余的,所以我更自由,我会让心灵插上翅膀,自在的翱翔。常江老师曾经指导我说,在创作的时候你可以把自己当成大师,我当时就接了一句话,我是大师我怕准。
王蒙先生在《写作这一行》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一方面我们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说,只有投入客观拥抱客观熟悉客观世界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写作源泉;另一方面,又常常是与客观世界拉开一点距离,深深地潜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一点赤子之心,天真之心,一点书呆子气,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我觉得,王蒙先生说的两点是相互关联的,在进入了创作过程,获得了写作源泉的同时,也更加地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了。这就是我认为的写作给我带来的第二个好处。
勤于学习和思考可以使人变得更善解人意,也会变得更善良,它锻造了我的文化底子和做人的品格,它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和处事的想像力。我可以很自然地走进我的同事的内心世界,和他或者他们一起欢乐,一起苦恼。人性化管理是我们总结外国人的经验后提出的,其实人家倒没有整天把这个挂在嘴边,贴在墙上。人性化的管理和人性化的处事,其实就应该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而支撑这种人性的就是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丝毫不缺乏这方面的内容,可如今却显得那么陌生。我愿意和同样工作在市场领域里的同行一起分享我的这一点收获。读书和写作可以使人更睿智更细腻,可以使人不知不觉中在一个更高的更人文的平台上做人和做事。我们未必会被电视上的煽情痛哭的谈话节目而感动,但却会目不转睛地关注动物世界节目里动物的命运;我们可以更慈悲地去了解和对待困难职工的疾苦,可以敏感地发现身边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同他一起兴奋不已。
往大处说,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也更到位了些。党的许多思想和理论都是适合中国国情,并且根植在我们民族的土壤之中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都闪现在党的集体智慧里。我很早就懂得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一些道理。我想,随着社会整体文化层次的逐步提高,我们再不会还用“要爱护公共设施”“不要随地吐痰”“请主动为老人让座”这样的语句来教育我们的成年公民,也不需再用“严禁公款赌博”“不许坑害农民”这样浅显的语言来教育我们的干部了。
也许我有些跑题了,但我还是认为,对于读书和写作,如果没解决创作源泉问题,没弄清楚目的和动力所在,整天苦思冥想闭门造车是出不了好作品的,也是很难长久坚持的。而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其它的具体方法倒显得并不太重要了。没有时间可以挤,没有条件可以因陋就简。没有老师可以借助网络。总之是有办法的。
只要自己能够激情扬溢地拥抱生活,满腔热情的投身工作,心态平和地记录平凡的日子里的精彩瞬间,我相信就一定能作一个成功的和快乐的业余作家。如果快乐和幸福也需要坚持的话,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的。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