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6期(总第6期) 出版日期:
刊名题字:常江 主办:诗家园网站 主编:章治萍 副主编:田建国 许大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国土资源诗群”2012年度十大新闻颁布
[本站消息]由本站评定的“中国2012年国土资源诗群十大新闻”年底颁布,按发生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诗家园网站创办《中国国土资源诗群通讯》(电子版)、“中国国土资源诗群”聘请
江西国土诗人白鹤主编电子书《江西诗歌自选精品》
[本站消息]在江西国土资源系统工作的青年诗人白鹤(邓小辉)主编的电子书《江西诗歌自选精品》日前上网,收录了十余位活跃在网络的江西诗人的新作,每人配有作者照、简介等。此电子书由白鹤进行技术制作。
黑马荣获“‘夏日浓情’全国征诗大赛征诗活动”二等奖
[本站消息]由广东省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办、佛山市律师协会协办的“‘夏日浓情’全国征诗大赛征诗活动”日前公布获奖公告,江苏煤地诗人黑马(马亭华)创作的组诗《祖国在上》荣获二等奖。该活动评委会主任由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评家温远辉担任。
中国第三届(江西地域主题)地域诗歌奖颁奖
11月,中国人文研究院汉语诗歌研究会主办并委托诗家园网站承办的“中国第三届(江西地域主题)地域诗歌奖”颁奖,安安、程维获得大奖,三子、林莉、楼河、漆宇勤获得创作奖,李贤平获得评论奖,柳易江、戴利红获得编辑贡献奖。本届评委会首席评委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选刊》主编郁葱担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成员、地质诗人章治萍、鲁晓华也担任了评委工作。《文学报》、《星星》、《诗选刊》、《南昌晚报》、《江西工人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十余家媒介宣传报道了本届颁奖情况,并采访报道了部分评委和获奖人。
诗人刘将成成为中国国土资源作协驻会作家
[本站消息]
诗人章治萍获全国煤炭地质系统围棋赛第二名
[本站消息]
华野、黑马作品集荣获全国煤矿文艺展“优秀图书奖”
[本站消息]河北煤地诗人华野(鲁晓华)的诗集《远去的白帆》和江苏煤地诗人黑马(马亭华)的散文诗集《大风》日前荣获第四届“全国煤矿文艺作品成果展”优秀图书奖。
华野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煤地质报》总编辑助理兼新闻部主任。黑马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目前在江苏煤炭地质局二队工作。
马行的诗——
在青藏高原上(组诗)
格桑拉姆
我从藏南一直来到藏北
也没遇到神或佛陀,只有你赶着羊群
出现在我身边
那天,我站在拉萨河畔
百思不解,你是谁的使者,又是谁
让你遇到我
我不知道,你的笑容为何像雪莲花
你的歌声是那么地美,我却一句歌词也听不懂
你啊,当你说自己名叫格桑拉姆
可是,天上那些又轻又美的云朵,却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格桑拉姆,格桑拉姆
你到底是谁
藏语
我不会说藏语,但这并不妨碍
我与西藏的交流
在那曲草原,我不知野草的心事,但我轻轻抚摸过一棵野草头顶上的露珠
在藏北之夜,我不懂月光的悲喜,但我用心倾听过屋外经幡的飘扬
在大昭寺,我感谢那个藏家女孩
把酥油一滴滴地,倒进佛前的一盏盏灯
在念青唐古拉,我甚至连时间,还有嘴巴也忘记了
我只是出神地凝望,但我恍惚感觉一座座大雪山的背后,还有更多的事物,向我秘密涌动
大雪山
我看见大雪山了
看见大雪山安然端坐
看见大雪山注视了我很久
看见大雪山身后有另一个太阳
几只藏羚羊蹦蹦跳跳,自在玩耍
当湿漉漉的云朵移过去,似乎在大雪山耳边低语了些什么
那几只藏羚羊慢慢走开
后来,黑夜来了
我看不见大雪山了,只看见天上的一些小星星
我往回走,我不知大雪山
是否还能看到我
在青藏高原上
总是看见牦牛群,在散淡的时光里随意游荡
总是看见天空敞开心胸,让雄鹰从世人的头顶上滑走
总是想起那朵淡黄小花,在草原上若有若无的命运
总是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孤寂和爱,冷到零度,冷成这一座座大雪山
此刻我站在通天河大桥上
天啊
青藏高原那么地高
我却来到了它的上面,海拔
此刻的通天河,正在架起
向上的
天梯
哦,天堂已渐近
依次是雪山、草地、牦牛、羊群……
蓝色天宇,一只雄鹰滑行……
眼看着风越来越大
我担心
雪山抖一下身子,或突然打个喷嚏
会把我摔下来,可转念一想
向下,也是
天梯
如果那样
我就低下头,慢慢
回到
人间
归来
海拔
在城里,我居住三个夜晚四个白天,并在布达拉宫
看夜鸟的飞,在大昭寺见佛陀
我的背包里有石头
有的来自雅鲁藏布江河谷,有的来自青海玉珠峰下
我在可可西里山下遇到奔走的藏羚羊,在纳赤台
遥望弯月……
天上一日,人间百年,如此算来
我现在黄河下游遇到的公元纪年不一定是2012,而该是2800或2801
这样想着,我到了外面
冬天正在结束,春天即将开始
我看见街道依然堵车,房价依然很高
生活并没有变得苍老,而沉默了很久的柳树,都在悄悄抽芽
在西藏
在西藏,我最想做的事有三件:看雪山,看湖水,看鹰飞
我曾用一整天的时间
注视着大雪山从早晨一直亮到傍晚,直到消失在
夜色之中
我曾把帐篷扎在湖边
一动不动地望着那些碧蓝至极的湖水,直至湖面
起了波澜
我曾一次次停下脚步仰起头,让心被鹰的飞翔带走,听任自己
一次次地成为空心人
从青海到西藏
从青海到西藏,一朵又一朵的云,来来回回,若有所思……
从青海到西藏,一座又一座的山,起起伏伏,渐行渐远……
从青海到西藏,一群又一群的羊,浩浩荡荡,恍若神灵……
从青海到西藏,一个又一个的人,越来越近,似曾相识……
姚师傅
姚师傅是个司机
右脚被西藏的石头硌伤了
这并不妨碍他开车
二十多年了
姚师傅开着车去过噶尔、改则,还有雄鹰
难以飞越的多木拉
姚师傅籍贯四川
但他生在西藏,长在西藏,他说
雪山草地就是家
姚师傅陪了我们整整一周
要离开西藏了,我们都对他有些不舍
当阵风吹过来,他说
聚散也是风,等我们再次来西藏,有缘就能见到他
无缘,也会见到另一个他
近距离
青藏高原也太远了
在那里,火车暂时开到拉萨
青藏高原也太高了
在那里,山峰需要弯下腰,才能与白云对话
青藏高原也太大了
在那里,雄鹰只能飞到天空的边缘
青藏高原也太亮了
在那里,我必须戴上墨镜,眼睛才不会受伤
今夜
吃过糌粑和酥油茶,升起篝火
端起一杯青稞酒,再请汽车司机姚师傅把发动机停了
听那个藏族女孩桑珠玛
站在藏南的石头上,唱一支山歌
那是前世的因缘,此刻的牧场
伴着我的期待,一次次复原到春天的温度
尽管我必须借助身边的藏族翻译,才能知晓山歌里的
火苗和微风
天上的月亮,地上的流水
或许闻到青稞酒的芬芳,亦或听到了山歌
当我抬头望去,月亮正向我们赶来,当我侧耳听
又闻拉萨河水急促的脚步
藏南啊今夜藏南,我多么卑微
又多么幸运,我只是一粒飘浮而来的尘埃
却领受了天地的恩赐
当我再次举起杯
月亮已经到了离桑珠玛很近的地方
拉萨河水就在山谷之间
那篝火映亮的经幡,正轻轻地飘飞,正把藏南还有我的一次次心动
向深邃而又无限的远方
一程程传送
逆流而上
我不知晓,命运对我有何吩咐
我只知道我从黄河入海口出生,又从黄河入海口
慢慢长大
当我看到太阳从海上升起,再一路向西
我曾天真地想
它到底落在了什么地方
很多年了,我沿黄河逆流而上
尽管没有追上太阳
却看到了更长的黄河,太行、吕梁、高原、湖泊
梦幻
此刻,眼看着太阳落进巴颜喀拉山
我恍然大悟
青藏高原晶莹透亮,并非因为万年冰雪,而是万年冰雪下面有个发光的太阳
沱沱河
遇到风,就加快速度
遇到拦路石头,要么跃过,要么拐弯绕过去
在月亮指引下,找到了草尖上那滴滴露珠
在茫茫宇宙,你到底是谁,我听说滚滚长江的乳名,像你一样,也叫沱沱河
我坐在昆仑山的石头上
整个下午
我坐在昆仑山的石头上
我一动不动
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以及身边浅浅的野草
肯定以为我是一块
新来的石头
望着天上云朵,一个个山峰,飞来的鹰
我想,如果一直坐下去
也许真能成为
石头
我一动不动
怎奈忽来的大风,却把我的长发,突然吹动
可可西里山下
我丈量爱情
它有可可西里山那么高,顶部
挂着雪莲花一样的
星星
我实测思念
它是青藏线上一列长长的火车,绿色车皮
正在远远地
向前
此刻,大风刮来秋天
你却不在身边
此刻,天地寂寥如闲云,我在可可西里山下
举目四望
除了孤单
除了胆怯又善良的藏羚羊
只剩下无边的
草原
在茫茫宇宙
那块石头
那只小羊
林芝原始森林里的那棵古树
阿里高原上的那棵孤独小草
戈壁滩的狼毒花
它们啊,无一是我,又无一不是另一个我
我每天是二十四小时,它们每天也是二十四小时
我在茫茫宇宙遇到了一个青藏高原,它们在茫茫宇宙遇到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饮酒唐古拉
嗨,这才是酒吧
这世界屋脊,这长江之源,这一列慢慢行驶的火车
你看这青棵啤酒,青棵白酒,青棵米酒
就在临窗的桌子上
饮一杯吧,为这个下午
饮一杯吧,为窗外的一座座雪峰
饮一杯吧,为最高的蓝天,最白的云彩,最远的雄鹰
饮一杯吧,为我们的相逢
我是如此贪杯
我有点头晕,有点头痛,难道我有高原反应
难道我已醉
嗨,请看窗外
那唐古拉的苍苍茫茫,那美酒在荡漾
我出昆仑南山口
突然间,就出来了
突然间,像被一场大风推了一下
突然间,玉珠大雪峰不见了,其他的雪峰也都甩到了身后
突然间,没有边际的戈壁滩上,天空高了,云彩小了
突然间,一朵朵冷艳的狼毒花,在路边摇曳
突然间,忍不住一次次回头望,仿佛有什么东西丢落在了青藏高原上
突然间,灵魂如风,身体有些空
突然间,相信了前世今生,天上人间
突然间,感觉自己很陌生
突然间,眼睛有些湿
突然间,就出来了
诗人印象——
诗人马行印象
●张爱珍(山东)
一、诗人与诗心
我通过阅读,与油田的不少诗人结下缘份。当然这只是一种心缘,因为有的人只是一面之交,还有的人未曾谋面,已经足够,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向我敞开了一扇心灵之门,艺术之门,我看到了他们的诗心。
是的,我深信,如同有人天生有一颗向佛之心,诗人天生也有一颗诗心。纷纷繁繁的世俗世界在他们眼中,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我们眼中的平常琐事,在他们眼里却都蕴藏诗情。借助他们的慧眼,我们这些平凡的人们得以看到生活的本真,透过他们的心灵明镜我们也得以看透我们深藏的内心世界。我们读他们的诗,或悲或喜,其实我们是看到了我们自己内心的悲喜。我们的内心之门也从此被打开,包裹我们心灵的坚硬外壳从此被打碎。所以诗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因为诗人善于颂扬,却不屑于谄媚;颂扬使人崇高,谄媚让人猥琐。诗人善于表露,而不善于隐藏;表露让心灵靠近,隐藏让心灵远离。
说到胜利油田青年诗人这个群体,不论是创作成就还是在石油文坛的地位,马行无疑都是这个群体最优秀的代表者。1969年11月生于黄河三角洲平原的马行,已创作出版诗集《慢轨》、散文集《大地上的行走》、报告文学《国梁》、纪实作品《胜利油田史话》等多部著作,作品入选《中国诗选》、《诗刊50周年诗选》、《新世纪山东青年诗选》、《文学精品》、《中国诗歌精选》、《大学生最佳诗歌》、《青年文摘》、《读者》、《中学语文》、《2007年中国年度诗歌》等百余种选本,话剧剧本《第4号防潮楼》曾获“第二届老舍青年文学奖入围奖”。参加了诗刊社第十七届青春诗会、全国青年作家第六次创作会议。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高研班学员。胜利油田作协副主席、中国石化作协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初识马行,是在多年前的一次局文联会议上。初次参加局文联会议,我是很局促的,因为在座的都是油田各艺术领域的大家,而自己却没有什么像样的作品,总感觉坐在那里似乎就玷污了这文艺的圣殿似的,心虚得很,所以总是目光低垂,以示谦卑。文联的领导讲话结束后,掌声响起来,我也跟着鼓掌。因为鼓掌时应该举首平视,以示对领导的尊敬。就在这一举首之际,我看见了隔着会议桌坐在斜对面的青年诗人马行,以我当时的孤陋寡闻,当然不知道他就是马行,但他那种特有的艺术家的气质相当的引人注意。他身形高大俊逸,长发下是一张非常俊雅干净的面容,双眸明亮清澈。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他穿一套天青色的运动装,身旁放一只大大的男用休闲包,整体透着一种特有的洒脱、淡定和从容,与其他参会者的严肃着装形成鲜明对比。我想他可能是一位青年画家或音乐家。但是好奇心还是让我忍不住悄声问和我坐在一起的我们单位的同事画家巨会庆,对面是何许人也,画家惊讶地用好似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伦、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一样的目光看着我说,你还是写作文的呢,连油田著名的青年诗人马行都不知道?
哦,原来他就是马行。他就是我经常在《太阳河》和《太阳魂》上看到的那个诗人,他的诗一发都是一组一组的,而且都是理所当然地占据诗歌版的首要位置。见到他的本人之后,我的第一感觉竟然是:在我们油田这样的地方,也有像雪莱、拜伦这样英俊而才华横溢的诗人啊。
在胜利油田的诗人们特别是青年诗人中,马行这个名字是响亮的,多少年轻的诗人称其为师。在胜利油田之外的诗人们中间,马行这个名字也同样不陌生。你只要从网上点击一下马行或马利军(马行的笔名),就会出来长长的一串记录,关于他的诗作,关于他的诗评。省内的,省外的,油田的,油田之外的,男的,女的。网上有一篇文字这样写道:“关于诗人马利军,我没有和他见过面,也没有任何交往。2007年中国石化集团作协通知我参加在承德组织的文学培训班。河南青年诗人李双知道后,就提起了马利军,说是好哥们儿,如果见到他,带问个好。遗憾的是,那次活动马利军没有去。但通过石化作协的同好、胜利油田诗人的介绍,多少对他有了一些印象,从此就有意地开始注意他的作品。”
就是这位诗人,读了马行发表在诗刊上的一首短短的小诗《一个人的荒原》,就写了长长的一篇评论,满篇都是钦敬之意。
还有一位女作者的一篇文字《我在中原的城市听一个石油人唱关于塔里木的歌》,这位在新疆工作过的女作者曾经接待过赴疆采访团,认识了马行。仍在新疆工作的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她说在电子版的《中国石化报》上读到了马行的《纸巾上的男人》,于是这位女作者立即上网阅读,马行的诗歌引发了她对于塔里木指挥部(以下简称塔指)那段生活的美好回忆,于是一气呵成一篇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文字。在文字中她再现了她们作为文学爱好者与诗人马行和诗歌编辑
这就是马行,一个可以走进读者心灵的石油诗人和石油歌手。一个可以让年轻人当作很好很好的朋友记在心上的青春的偶像。是的,青春的偶像,在油田内外的诗人中,马行绝对担当得起这个称号。这个称号是用一首首贴近人心的诗打造出来的,是用诗人的一腔热血铸造出来的。
二、感动与呈现
马行是感性的,他“按照自己的性情、意趣、向往写诗”,他“喜欢和追求的是‘呈现’诗歌:真实、自然、健康、淳朴、坚实、开阔。”在诗歌面前,他只须“为自己的感动负责”。并解释说这个感动不是单一的情动心动,而是天地人的互动。他坚持认为“诗歌或艺术的生命不是抒情或思想,而是在于唤醒万物的灵魂。”我理解为:万物皆有名姓,作为诗人,应该敏锐、准确地发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以此达到人与自然的心灵交汇。诗人自己的确也说:“对于诗歌,对于艺术,我开始明白,我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抵近塔克拉玛干的一粒沙。”在诗人眼里,一粒沙和一个人是对等的,都是真实的,有生命的,色彩的,有感知的,有尊严的。
我读诗喜欢和诗人的生命轨迹联系起来读,一个诗人的生命轨迹往往就是一首长诗。马行生于荒原,长于荒原,很多时候也工作在荒原,所以他的诗多的是描写荒原。荒原在马行的诗中充满了母性的柔情和父性的慈爱。他从不抱怨荒原,从没想过改变这片生长野草也生长羊群的土地,因为荒原对他来说就是家,就是母亲温暖的厨房,就是父亲那把清朝留传下来的坚固耐久的黑木椅,就是他远行归来迎接着他的那些远村的树,小心弈弈地陪伴他趟过春天的河流的那两只忠实的羊,和在他身后屏息凝视的那几朵多情的云。在荒原,他可以安心坐在河边柳树下,抓一把沙土让它从手心滑落,掷一块土坷垃听那“咚”地一声闷响,
他是荒原忠实的儿郎,他从没想过要改变荒原,因为改变了荒原,他就找不到家了。在黄昏时分的黄河岸边,他看到母亲在包着饺子,父亲醉在椅子上,孩子睡在炕上,炉火在熊熊燃烧着,黄河水在汤汤(shangshang,水势浩大而湍急)流着,他的心就安静,就满足,就觉得全世界都在他身边烤火,普天下都一起温暖。在静谧的秋夜,他借着堂伯手里的马灯,看到了羊的眼睛,看到了荒原多情的泪水,看到了越来越丰满的堂嫂改变了初嫁时如瘦小红柳花般的模样,他就觉得是回到了家。
但是,就如他的名字一样,过去的很多年里,他都是一个浪迹天涯的行者。这与他地质人的职业有关。四处漂泊的生活,使他常常在失去重心的虚空飘曳不定。他生活过、工作过的异乡,似乎都像是他的故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都丰富了他的生命,这常常让他对于“故乡”的真正概念变得模糊起来,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有时啊,说不出故乡在哪里,只晓得年复一年的黄河水,流经一个小村庄。”游子的脚步丈量着世界,四海为家,但模糊的概念必定为清晰的血脉所取代,他说他“只相信命里头的”,尽管异乡的风也温柔,异乡的山水也多情,可他仍然爱着那片将“生活的硬”当作“爱”赐予子孙后代的荒原。一个黄河水没有流进血液里的人,是不会对荒原有这种感情的,是不会连“生活的硬”都当作荒原之“爱”来爱的。
作为一名黄河口人,马行写荒原;作为一名地质人,马行也写大漠。马行说:“我的诗人身份和地质人身份是重合的。”实事正如此言,地质人的经历没有泯灭诗人的诗情,而是让诗人的眼界更加开阔,让他的诗从黄河口出发,沿着河西走廊,一直抵达塔克拉玛干。他的地质人经历让他明白,“天下荒原是一家”,“我的黄河口和沧州滩涂、陕北、毛乌素、巴丹吉林、塔克拉玛干、河西走廊等所有荒原都是姐妹兄弟。”
他的地质人经历,也让他的诗在熟悉的黄河口荒原之外多了一种天涯羁旅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诗人对故乡黄河口荒原和生活在这里的亲人的惦念。地质人的行踪是游移的,“过了山西”,“过了黄河”,“来到陕北”,“一顶又一顶帐篷消失在了吕梁山深处”。是“消失”,不是“安营”。远行的游子消失在异乡的群山,“山路弯弯,白云飘来”,是否带来故乡亲人的问候?就连在茫茫戈壁勘探的时候,他心里想的也是“黄河口飘着雪花的冬天”。白天,在西风劲吹的鄂尔多斯草原,他看到“大块的云彩,飘啊”,从那一声“飘啊”,我仿佛看到了游子追随着白云的那痴痴的眼眸,我知道游子的心啊,早已随着东去的白云回到了黄河口的故乡。
我常常想,女人最应该成为诗人,因为女人的名字是弱者。弱者平衡自己内心的途径是诗歌。尽管文学史上的诗人以男性为主,但是最能表达他们内心特质的诗却都有着女性的倾向,那就是忧伤。所以忧伤的作品成为了最能感动作者的作品。无论是李白、杜甫,还是海涅、拜伦,他们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诗都是充满了忧伤的。
马行的诗大都有着淡淡的忧伤。当他重回西域大漠,眼前朦胧重现曾经的女地质队员的身影,而当幻境消失,他不禁为物是人非而忧伤。他在城市的大街上遇上从前小队的大姐,当看到从前美丽热情的青春女子变成如今憔悴冷漠的下岗女工,他不禁心头涌上淡淡的忧伤。
深刻固然令人肃然起敬,忧伤却往往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但是地质人的经历,更多的是将一个多愁善感、缠绵于故乡之情的黄河口诗人,同时变成一个豪放不羁的大漠歌手,让他的诗多了一种浪迹天涯的空旷和天下荒原是一家的豁达。
在他的描写大漠生活的诗中,你根本看不到关于个人利益的得失,更多的是因广阔的生活背景而引发的丰富细腻的诗情。他的诗中的物像多的是象征开拓精神的地质刀,象征大自然的神奇和变幻莫测的大漠沙丘,象征着青春与活力、爱与美的女地质队员。
马行的大漠诗还涉及到了地质队员的恋爱。马行的诗中写男女爱情的比较少,但《我和田菲菲的三次恋爱》却将地质队员之间的爱情的酸甜苦辣都写尽了:
她是一个勘探队员
她和我谈过三次恋爱
第一次:她在227勘探队,我在263勘探队
第二次:她在黄河南写信,我在长城北打电话
第三次:我们面对面站在毛乌素沙山上
她告诉我:她要回城
她的泪水,嘀嗒嘀嗒地落下来,浸湿了三粒金黄的沙
和同一个女孩谈了三次恋爱,不能说不喜欢这个女孩。也不能说这个女孩不喜欢自己。第一次分手,可以看作是女孩的调皮、耍小性子,涉世未深的少女借此引起恋人对自己的重视。第二次分手,是因为两个人不在同一个勘探区块,已经对生活有了初步认识的女孩,在地质队员的漂泊流浪、聚少离多的现实面前,看到了仅仅让恋人重视自己是不够的,心中的爱代替不了生活的残酷。于是男孩害怕了,作出了种种努力之后,终于让恋人和自己在一起了,在同一个勘探队里,男孩对女孩尽到了恋人的责任,呵护,爱。 但是他们还是第三次地分手了,而且这次没有试探,没有要挟,因为走过了爱情的女孩长大了,变得现实起来了,她不再信守地老天荒的诺言了,城市的诱惑太大了。
面对即将离开自己回城的恋人,他没有怨恨,只有心痛,心痛让无辜的女孩为自己而泪流。他要将分别的泪水浸湿的那三粒金黄的沙珍藏在心中,那是他们爱情的最后见证,地质队员的爱情啊。多么豁达的胸怀啊,好男儿志在四方。
在物质城市里,读这样的诗,你会不自觉地为自己的精神找到一个家园,为自己失衡的心态找到一个平衡点,你会思恋那些无声无息消失在大漠深处的青春,那些永不再回来的美丽倩影。
三、作茧与化蝶
世界在一日千里地变化着,荒原在被无数双手改造着,荒原不再是马行的荒原,荒原已经成为城市人的城市,马行的荒原在消失着;作为地质人的马行,也远离了他所熟悉的大漠生活,而成了一个被时代裹胁进城市中心,被城市的快节奏驱赶着的人。
在这个需要宇宙速度,需要火车提速,第六次第七次的提速,而且这个速度比起人们统治世界的野心还远远不够的时代,在这个建造新贵的别墅,建造资本家的明月豪庭,建造太空基地的时代,马行,这个荒原的坚守者,这个大漠的讴歌者,依然在想着如何沿着慢轨慢慢行走,而且他真的就这样做了,他沿着一条慢轨从他生长的故乡黄河口荒原(现在被称为共和国新生的土地——黄河三角洲)一路走到六朝古都的南京;从北方的棉桃、玉米、向日葵一路看到黎明时分铺满荷叶的南方的荷塘。(《黄河口开出的慢轨》)
他抛开了城市的繁杂,也抛开了城市的各种诱惑,轻轻走进了宁静的大学校园,将自己隐身在南京丹凤街的一处静谧所在,像一只进食了一整个夏天桑叶的蚕,他需要梳理过往生活的林林总总,需要咀嚼和回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然后吐出细细密密的柔丝将自己裹起,然后重新化蝶开始新的生命征程。
他做得很漂亮。他吐出的丝很坚实明亮,足够他盛放过往,也足够他绽开新生的翅膀。
在这里他结识了影响他创作走向的有着深厚文学理论功底的诗人李心释和女诗评家羊霞,三个志趣相投的人,在学习工作之余,谈诗论道,南京大学的校园里、都市公社的咖啡厅里、丹凤街的茶馆里、梅花盛开的栖霞山上、苇絮飘飞长江边,都成了他们探讨诗歌艺术、追寻人生至理的“杏林”与“书斋”。他们成立了以诗歌艺术探求与精神追求并重的“三象”小组,将写诗抒情这样一种自然的行为,上升为自觉“呈现”诗歌艺术的神圣行为,并开始自觉关注语词内在生命。正如马行自己所说的,“词语内部是有一台发动机的,优秀的诗歌必定是大自然中的一粒草籽”。
理论上的成熟和飞跃,直接影响和引导他的创作实践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他更注重诗外的意义表达,更注重读者的感受和读者的第二次创作,更注重诗歌的三维和多维空间所形成的张力,更注重天、地、人的互动。也是在这段时间,他产生了对于中国古典诗歌与古典汉语的浓厚兴趣,并努力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于是一部代表马行诗歌创作进入新的探索和实验轨道的《慢轨》诞生了。
在这部诗集中,马行的诗歌明显淡化了对于故事和情节的表述,而更多地增强了对于人物瞬间生命的体验。如《柴达木的一次勘探施工》,“队长活着出来了,指导员被人抬着出来了,钻工大赵出来了,放线工英子出来了,爆炸工老A出来了,能出来的都出来了”。连续的六个“出来了”,把当时的场景从紧张到舒缓的气氛展现给读者。诗人没有写施工现场的爆破声到底发出怎样的巨响,施工现场在巨响之后到底发生了怎样惨烈的事件。诗人并没有半个词语涉及到事件的过程。他只是在描述刹那间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远山那么寂静,狼嚎的声音已经遥远”,一笔荡开,远离了那惨烈的场景。然后他让时间继续流动着,让事件中的主人公们以新的面目重新出场:在回返的卡车上,一位失去右腿的年轻的仪器员,拨弄着吉他。这个结尾有着怎样一种无声的力量。它甚至比现场的那声爆炸发出的巨响还要令人震撼。我们从这个轻轻拨弄吉他的小伙身上,看到了一个群体的形象:他们是多么可爱,多么坚强!死里逃生之后,生命的意义得到最深刻的阐释,同时,在这部诗集中,语词本身的生命力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反复咏唱的复调或副歌成为他追求音律的手段。副歌和复调正是古典诗歌和音乐的特质。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他的诗歌语言时而如草原牧歌一样悠扬绵长,充满着古老的寓意,时而又如苍茫宇宙间的一匹白马一样空灵,一样灵动,有时融入宇宙万物,有时飘然于万物之外。
清晰,透明,甚至是铮铮有声,如音乐一样的律动,成为他这部诗集的显著特征。他的《黄河》这样写道:
风中大雁,自西向东的飞翔
越过高山,为白云高歌,穿越平原,为众生颂唱
一个智者,他从诗的国度来了
未发表的诗文,在寄往大海的路上
这里既是写大雁,也是写黄河。黄河是大雁,还是大雁是黄河?大雁是诗人,还是诗人是大雁?那样的飞越千山万水,那样的一路歌唱,那样的向着大海而来。西部的黄色文明在与海洋的蓝色文明交汇的路上,一路播撒,大雁、黄河、诗人,都成为这个文明的载体,意像层叠,寓意深远。整首诗在节奏上有一种古老的蒙古歌谣的音律缭绕其中。
再比如《你要看到河流》,“你要看到河流”就成为了这首近一百五十行长诗的副歌。其中的“你要看到”作为诗歌的复调,在诗中出现了39次之多。正是这些反复出现的句式,将诗歌的所有意向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诗歌的完整性。《黄河入海的地方》,十六行诗,从头到尾全部都是“把……交给大海”这样的句式。《一个石油工人说过的话》,通篇都是“你可以”这样的句式。《离开油田的日子》以“想起”穿起整个诗篇。诗人是有意在将诗歌向音乐靠近。他的创作已经从单纯的语词写作上升到音律的探究。
音律的加入使他的诗句变得简单。因为简单才不容易被时间所淘汰。更重要的是,这种副歌和复调的形式,不但没有限制诗歌的内容,相反它给了诗歌一种气势,一种很强的气流,借助这种气流,诗人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这样诗的内容就随着诗人思维的流向扩大着,扩大着。
不过有时他也用这种形式达到一种反讽,比如《羊毛啊,羊毛》:
一群又一群的羊
经过草原、山坡、河谷、湖边
洁白的羊毛,多么柔软光滑
一群又一群的羊
陷入皮鞭、绳索、棍棒、刀刃
洁白的羊毛,多么柔软光滑
一群又一群的羊
来到夜市、街道、酒馆、肉摊
洁白的羊毛,多么柔软光滑
一群又一群的羊
放进烤箱、火锅、铝盆、陶罐
羊毛脱在羊皮上,多么柔软光滑
正如一位叫做华海的作者评论的那样:“这是一首语言形式上看似稚拙的诗,重叠复沓中咏叹着洁白的柔软的羊毛。然而,我们感受到的却是现实存在的矛盾和背离,语义的内在对立,撕扯着优美、和谐的诗境,呈现出多重歧义和冷峻的反讽。于是,对羊毛的咏叹,便带着忧伤的调子、痛苦的体验和讽喻的语感。”
这就是《慢轨》,一部让语言让思维在音乐中流动起来的诗集。一部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不会被淹没的诗集。一部让作者自己都“感到了《慢轨》后面某些诗歌的存在”的开启了广阔诗路的诗集。《慢轨》必将成为马行今后创新作品的开渠之作。
四、咀嚼与反刍
诗歌作为有史以来最早的文学样式,其根系的发达可想而知。从盘根错节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还真不太容易。而马行,在南京丹凤街南大的校舍里,诗歌创作之外,将笔触又伸进了中国古诗研究领域。他夏日冒着四大火炉之酷暑,冬日忍着长江以南之阴冷,苦修三年,经过大量的涉猎和阅读,艰难的过滤与筛选,写出来一本《在中国古诗屋檐下》,共33篇文章,涉及33位照耀中国文化两千余年的有名或无名的诗人。对中国诗歌史上的上榜诗歌、诗人,作者挨个进行了点评、访问。
《诗经。秦风。蒹葭》,仅这一首,被多少人传诵。作者就是从这一首诗歌作为开篇篇,质疑并否定了文学起源于劳动说。文学起源于劳动。理论家引经据典如是说。文学起源于爱情。文学起源于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能。文学升华了人的本能,美化了人的本能。诗人马行如是说。马行用自身的创作体验提出了自然属性起源说。一个创作诗人是有这个资本的。古典的马行站在远古的沙洲,从关雎鸟的叫声,听出了爱情的呼唤;现代的马行在高中的课堂上,从琼瑶剧的音乐中,听出了爱情的呼唤。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一首最不被人注意的诗。因为于政治、于战争、于叛逆、于爱情,都似乎没有意义。但是马行选中了它,是因为诗人看中了它纯粹的美学价值:清新碧绿的桑田里,一个个姣好甜美的妙龄女子在采桑,她们五彩缤纷的衣裙装点着翠绿的桑林,她们的嬉笑声如银铃,桑叶上的纤纤玉指如飞似舞。该回家了,她们呼朋引伴,生动的身影消失在乡村小路。马行爱上了这群采桑女子,他甚至把身边看到的每一位女子——街上匆匆赶路的世俗女子、办公室里为职称之类忙忙碌碌的女同事,都想象成了采桑女。变成了采桑女的城市女子们,脱掉了庸俗、功利打造成的钢铁盔甲,还原了柔柔美美女儿身、清清纯纯女儿心。这样的女人,不但马行喜欢,相信所有的人都喜欢。
马行还将陶诗列为宗教之一——“诗教”。宗教本无诗之席位,是马行在宗教中为诗歌安置了一个席位。
马行同时扩展了古诗的审美空间。他认为,能重写、改写、续写的诗是好诗。他认为只有两句的《十亩之间》是好诗,只有两行的《登鹳雀楼》是好诗。他写了七首诗来解读《登鹳雀楼》。鹳雀楼啊,登上它,可以目穷千里,然而这么了不起的一座楼,在黄河面前,在白日面前,在经久不息的时间面前,又算什么呢?现在踪迹何在?与黄河、与白日同在的,只有那传诵至今的诗歌,只有那因诗歌而不朽的诗人。所以马行说,黄河就是最好的诗。
马行评诗,是把擦拭得最明亮的佛像,略置一旁,而将平凡的泥胎一眼认出。因为他们在灵魂上彼此吸引。共同的内心孤独,共同的寻求宇宙之大美,忽略人世之小悲的开阔胸襟,使他与孟浩然、陈子昂、王维走到了一起。
强烈的认同感,是马行评诗的一大特点。明月照千古,千古一诗心。诗人穷尽千年,在屋檐下,破解了中国文学的密码:文学是美学。诗人以多种方式解读,给读者巨大的阅读张力。他可以把李白请到他的阳台,与李白一起豪饮,也能随杜甫回到巴蜀草堂,写那些令人惆怅的故事。他与古典的诗人们之间,真是达到了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我钦敬胜利油田这位地质队员出身的诗人。他为油田诗人创造了一个高标:诗人学者化。仅仅做一个诗人是不够的,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同时是一位艺术家,一位文化学者。
五、汲取与回馈
马行是我们油田自己的诗人,他是在我们油田人的关注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他的文学创作和实践活动都与油田生活密切相关。马行是一个热衷于文学探索和实践活动的人,是一个不断地在探索和实践的人,他有探索和实践的热情与勇气,他不惜付出时间的代价,也许他认为只有不停地探索和不停地实践,才真正算是珍惜时间,而稳稳当当地固守某种既成的东西,其实是在浪费时间。
这种探索和实践当然不仅仅限于创作本身,更大意义上他作为一系列活动的倡导与组织者,为石油文学的发扬广大和培养文学新人方面创造了一个个很好的空间和平台,并在这方面非常踏实有效地做出了一些成绩。他早年曾与作家沈顺万创办了《盘河》文学杂志,现在这本杂志不仅仅是临盘文学阵营的一面旗帜,在整个胜利油田甚至在其他兄弟油田,都有一定的名气了。
2006年他又与音乐人王本增等艺术同仁在胜利油田创办了“大北文学艺术村”,任《大北文学村》杂志执行主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新人的作品。许多新人在诗歌艺术方面得到了他的热心指点,我本人也算一个。
他在潜心诗歌创作和进行古典诗歌及古代汉语研究之外,写出了大量反映油田改革发展的报告文学,一部反映石油战线劳动模范国梁感人事迹的长达0000字的报告文学《国梁》,就是他在业余时间采写出来的,耗时0000。他曾经多次参加赴疆采访团,讴歌石油人已经成为他理所当然的使命,如他所言,“不是命运,是责任。”他认为他又责任宣传他们,为石油人树碑立传是他义不容辞的义务。他的报告文学《》获得过石油文学最高荣誉铁人文学奖。
他有一腔古道热肠,对于油田内外的年轻作者他热心相助,积极扶持,热心向刊物推荐他们的诗作,为他们出版的书写序,向社会推介。
他的朋友也都是和他一样的人,只要他口中提到的人,往往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马行原话)。他鼓励诗友给中石化副刊投稿,告诉他们“诗歌编辑
驿马知路遥,健行不停歇。现在,马行,这个在多个文学领域都有所尝试和建树的石油作家和诗人,仍在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道路上向着远方的目标前行。让我们祝愿他早日实现他所追寻的目标,也希望他能够永远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与激情,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写出更高水平的专著。
诗家园网站(http://sjycn.2008red.com/)站长:章治萍 副站长:田建国、许大伟、大雁
编辑信箱:sjycn@126.com 工作QQ:80003885 QQ群:101020449(国土资源诗群)本期编校:章治萍 田建国
————————————————————————————————————--------------- 内部赠阅 欢迎投稿
上一篇:“欧亚杯·中国梦”主题征文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