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5期(总第5期) 出版日期:
刊名题字:常江 主办:诗家园网站 主编:章治萍 副主编:田建国 许大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与简讯
《矿物华藏》获“中国科普作协优秀科普作品奖”提名奖
[本站消息]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本站名誉站长胡红拴主编的中国地质博物馆重点图书、广东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重点科普创作图书《矿物华藏》日前荣获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提名奖。
据悉,“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设立的中国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奖,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用于表彰奖励全国范围内以中文或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创作的优秀科普作品的作者和出版制作机构。奖项包括特别奖(非常设)、优秀奖和提名奖。评选产生的特别奖和优秀奖作品直接向国家科技进步奖推荐。地学界著名科普作家、成都理工大学的
煤矿诗人王文海摘得首届“上官军乐诗歌奖”
[本站消息]为全国诗歌界所关注和期待的首届“上官军乐诗歌奖”,于8月25日在太原尘埃落定。在初评委员会提名的基础上,由省内外著名诗人、评论家韩作荣、吴思敬、商震、郁葱、张不代、潞潞、郭新民组成的终评委员会,经过认真讨论和实名投票,山西煤矿诗人王文海摘得上官军乐诗歌奖杰出诗人奖的桂冠,和他一起分享此荣誉的是河南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马新朝。
“上官军乐诗歌奖”是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民间性诗歌大奖,它的奖金额度设置在全国诗歌奖里也是最高奖之一。自5月12日启动以来,有全国和山西省数百名诗人携作品申报。据“上官军乐诗歌奖”评奖规则规定:此奖每年评出山西省内、省外杰出诗人各一名,所以此次评选竞争非常激烈。屡获全国性奖项的山西实力派诗人王文海以组诗《故道书》赢得了评委的肯定,将山西省内唯一的最高诗歌荣誉——“杰出诗人奖”授予了创作势头强劲的他。担任本届终评委的是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原《人民文学》主编、著名诗人韩作荣,认为本届获奖诗人,代表了全国诗歌高度和艺术水平,彰显了当代中国诗歌精神与走向。
李景诗作荣获“襄阳好风日”全国诗赛三等奖
[本站消息]甘肃国土资源系统工作的回族诗人李景的诗作《蓝与襄阳有关的歌谣》最近获得由诗刊社、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共襄城区委、襄城区人民政府承办的“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征文三等奖。据悉,“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大赛共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40名。
河南国土诗人马道洲诗作在《前卫文学》发头条
[本站消息]济南军区主办的《前卫文学》杂志今年第五期在“兵心诗韵”栏目头条发表了河南国土诗人马道洲的两首诗歌——《想起了老班长》和《烈士陵园里的沉思》。
刘能英丁济民杨广虎获“东坡诗歌奖”华语诗歌奖
[本站消息]中国苏东坡文化艺术研究会等单位主办、协办的“东坡诗歌奖”华语诗歌大赛日前揭晓,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刘能英、丁济民、杨广虎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本赛事评委主任由著名诗人刘章担任。
安徽国土诗人章校中散文诗新著《田野春秋》出版
[本站消息]继作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激扬山水》之后,近日,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章校中的散文诗新著《田野春秋——<激扬山水>散文诗卷》在合肥出版。这部散文诗集分为“田野春秋”、“贴近村庄”、“风物写意”三辑,是作者亲临农村的体验和感悟。它以农耕文化内涵为线,串起了二十四节气明珠,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象。
剑熔诗集获全国煤矿文艺作品成果展优秀图书奖
[本站消息]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剑熔(李建荣)的诗集《风牵着的手》最近荣获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平庄煤业杯•全国煤矿文艺作品成果展”优秀图书奖。
为了展示改革开放30年煤矿各个文学艺术门类的成果,这次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联合会、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主办,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平庄煤业集团公司承办,中国煤矿文化网、中国煤炭报、阳光杂志社协办。在参评的2000余件文艺作品中,评出特别荣誉奖5名,优秀图书奖124名。剑熔的诗集《风牵着的手》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著名作家、原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赵熙、著名作家刘新中做序,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为诗集题写了书名。
陕西煤矿诗人杨传信诗集《现实与梦想》出版
[本站消息]中国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杨传信诗集《现实与梦想》日前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该书精选了杨传信在各级报刊发表过的诗歌作品150余首,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对人生体验的感悟,也有对煤炭情结的诠释;有对故乡留恋的轻吟,也有对祖国大爱无疆的高歌。诗歌长短不一,灵活多变,通过淳朴的语言,揭示出了生活中最本真的诗情。于繁忙的工作之余,在煤矿工作的杨传信多年来一直坚持诗歌创作,曾在《中国煤炭报》、《国土资源导报》、《诗神》、《乡土诗人》、《黄河诗报》、《中外文艺》、泰国《中华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作品,并有作品选入《中国当代青年诗选》、《中国煤炭新闻网文学作品选》、《放歌山海——中国国土资源诗歌六十年》、《诗年华》等多种选本。
河南国土诗人马道洲获“陈贞杯”全国新诗大赛优秀奖
[本站消息]在河南日报社、河南文艺出版社、河南省诗歌学会《大河》诗刊社、新乡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陈贞杯”全国新诗大赛中,河南国土诗人、沁阳市作协副主席马道洲荣获优秀奖。据悉,获奖作品将在《大河》诗刊2012年夏季卷中集中刊发。
绵阳许星获2012年上海市“顾村杯”诗歌征文二等奖
[本站消息]由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中共顾村镇委员会、顾村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2年上海市“顾村杯”民间赛诗会诗歌征文于日前在上海揭晓,四川省作家协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绵阳诗人许星创作的组诗《乡村物语》荣获二等奖。
据了解,2012上海市“顾村杯”民间赛诗会征集诗歌以来,共收到甘肃、四川、湖南等19个省市民间诗人的1050首作品,经过专家遴选评审,50位作者入围。最终,除特等奖空缺,评出两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名三等奖、十名鼓励奖。
本会会员付廷红著《菊子诗文集》近日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文集收录作者近五年创作的诗歌178首、散文8篇、杂文8篇、文学评论4篇、科学论文1篇、文友唱和诗文多篇,计10万余字。作品清新简约而内涵丰富,继承传统又力求创新,融可读性、思辨性、探索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是作者思考与创作成果的阶段性总结与展示。
付廷红,笔名菊子,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主要著作《山泉集》、《科学的回归》、《哲学地质学原理》、《菊子诗文集》。邮箱号:fuhonest@126.com
★诗歌论坛
如画的乡愁——胡礼忠诗歌赏析
●姚 承(湖北)
近日,读了著名女诗人李明月的一篇文章,我才找到答案:“写小说和写散文可以后天培养,但是写诗一定要有先天的因缘,就是骨子里要与生俱来有这种诗元素,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暗物质。当这种暗物质和外界的客观产生偶合——……一个里应外合,就把潜伏在身体里的诗元素激活了。”(李明月:《超越诗才能写好诗》)
从这句话来理解,就可以说,胡礼忠之所以写起诗来,是因为他天生就是一个诗人,只是在中年的时候,才遇到让他突然执笔的外部条件。
成为诗人之前的胡礼忠,是一个热情开朗的朋友;成为诗人之后的胡礼忠,仍然诚挚坦荡,心地像孩童一样纯真无邪。我和胡礼忠分别多年,远隔千山,但是在一次次的电话聊天中,他都能给我以深深的感染。他每每向我倾诉着城市的拥挤和浮躁,描述着故乡田园的静谧和优美。他有一个打算:以后把老家的房子好好休整一下,用来接待各路文朋诗友:几杯薄酒,几只土鸡;几层山水,几番畅谈……好一个现代版的世外桃源!
我这个离乡多年的人,思乡情切,最能被胡礼忠的乡情所打动。而这种乡情,在诗人的笔下,是十分形象和立体的,就像画面一般色彩斑斓。对于我这个以画为生的人来说,读他的诗,就更能感受到其中精妙的画意。比如——
内容上写道 我最好是头黄牛
去拉动身后那满铧乡土(《我犁铧翻动的乡土》)
这样的诗句,给人的感觉,像一段鲜活的动画,动感极强。诗歌把“黄牛”嵌入“名片”里面,可谓奇思妙想。这长方形的名片,无疑又正是动画的边框。画框中,健壮勤奋的黄牛,拉动满铧乡土不断前行,那样子显得非常憨厚。
且让我们来看看诗歌中的颜色:“阳光烫金”——金黄色的;“黄牛”——棕黄色的;犁“铧”,银灰色的;乡土,深褐色的,或者是黑色的。
诗人是多么善于捕捉色彩。他不是画家,胜似画家。
在这些艳丽的色彩渲染之下,纵是乡愁,也少了一份悲伤,多了几分温暖。
我特别喜欢胡礼忠那首《沾满奶酪的日子》——
木屋里每声酒歌每件农事
天天动人
每声笑都把土地砸成快乐的窟窿
山垭上一挂挂翠绿
村子里或浓或淡的犬吠
布谷或是阳雀
或是斑鸠
都是乡村发光的物事
……
在这里炊烟时紧时松
挽留每个日子
在这里让霜染过的青春
找到返青的信息
在这里
虽是一只老迈的蜜蜂
也只需在乡村花蕊一吻
就年轻了
乡村的日子,是多么美好啊。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城市,在钢筋水泥的夹缝里,在勾心斗角的战场上,在五花八门的时尚前,在甚嚣尘上的庸俗中,那一天不觉得身体的疲惫和才思的枯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乡村,能够以它原生态的纯净和美丽慰藉我们渴望的心灵。
乡村,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乡村,在恬静中蕴含着无边的力量,所以,“让霜染过的青春”,在这里可以“找到返青的信息”;甚至“一只老迈的蜜蜂,也只需在乡村花蕊一吻,就年轻了”。
读着这样的诗歌,我都感觉自己年轻了几岁。
这首诗,写到了视觉:“一挂挂翠绿”,“或浓,或淡”;写到了听觉:“每声笑,都把土地砸成快乐的窟窿”;写到了嗅觉,但对嗅觉的描写在这里是曲折的,婉转的:既有“炊烟”,想必就有饭菜的香味隐隐传来;也写到了触觉:炊烟的“时紧时松”和蜜蜂的“一吻”。
短短的诗行,从各个方面来描写,足见作者行走在田间垄上时,是用自己的全身心来感受乡村,并从骨子里透出喜悦,从血液中发出慨叹。
我们彷佛随着诗人的脚步前行,看到一组光鲜亮丽的水粉画写生,每一幅画面都不大,而且是袅袅数笔,但却十分传神。
诗人深邃的目光,不仅仅关照现实的乡村,还悠悠地望向乡村的过去和土地的历史。而他心中的故乡,又不仅是自己出生和生长的那一小块土地,而是整个鄂西南的高天厚土,是整个莽莽苍苍的武陵大地。
想起昭君离开故乡的那个夜晚,诗人心都碎了:
此刻双膝触地
泪水盈盈
可是最后一眼香溪
今晚家乡
可是最贵一晚明月(《昭君之跪》)
“香溪”,“明月”,两者形成奇异的映照。一个“香”字,溪水活了起来,动了起来,那一波波荡漾的风情,缭乱了多少平民和帝王的心。
平时普通的明月,在这里,因为一个“贵”字,质感倍增。它不再那么单薄地贴在天上,而是带着几分凝重的沉思,为一个美丽的故乡女子送行。
美丽的故乡生长美丽的人,但美人此去,永不回乡。香溪,明月,跪拜故乡的美女侧影,这一份凄婉的离别,构成了一幅水墨淋漓的国画。
诗人把历史的褶皱渐次打开,又看见神奇的悬棺群——
是先人羽化后登高望远的诺言
让山水举重若轻的手臂
托着(《悬棺群》)
大片灰色石壁,小片黑色悬棺,以及亮爽的天空和水面,这黑白灰三色搭配的画面,尽显简练和大气的构图。诗人的笔触宛如刻刀一般,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往来穿凿,石屑纷飞之后,呈现出沧桑、神秘的版画效果。
至于对施南城的描写,诗人的笔调又不相同——
战马 走进了画面
传说 骑上了马背
风还在流浪
诗歌正在游走(《施南城 在这里》)
这是关于施南城的一幅大型壁画。在古色古香的壁画中,一切都是运动的。那是活的历史。“风”在这里,既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无形纽带,又是古往今来具有思想的人物的象征。“还在流浪”,意味着这种流浪从过去就已开始。流浪的目的,既是逃离,又是寻找;既是辛酸,又是豪迈。
“诗歌正在游走”——这个正在进行时,显然已经证明,诗人从历史走回了现实。这种游走,实际上是诗人在努力寻找着一种最最准确,最最优美的文字状态,来展示自己对历史的反思。
诗人的游走和寻找无疑是成功的,在这里,一系列的短句,构成音乐的节律,读起来,让人有歌唱的冲动。
诗歌、画、音乐,这三者本来就息息相通。诗人像一个统帅,把所有的艺术手段运用上来,组成千军万马的文字,进行了一场完美的战争。
因为历史的厚重,现实更加鲜活;富有传说的故乡,魅力更加永久。而在这个时代,不得不离开故乡的人太多了,于是乡愁更容易“成群结队”。且看一个老人,是如何拜别他的故乡——
老人 请毛主席搬家
面对香火 他跪下了
他看见了神龛上的神
他一生只跪父母
只跪圣者
……毛主席望着他笑
是安慰
他怕惊扰了主席
轻轻的说主席啊
请您住进我的新居《三峡恋情》
这里出现的毛主席像,显然是诗歌的“画中之画”。至于把毛主席当做神,这不是所谓的个人崇拜,而是中国老人朴素情感的升华。古代人相信天帝、玉皇、如来佛,西方人相信上帝,中东人相信释迦摩尼,那么现在的中国人为什么不可以有着自己心灵的依托呢?对于从毛泽东时代走过来的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千万不要小看我们的人民啊。这个普通的老人,心中有神。心中有神的人,平凡也变得高贵。
从胡礼忠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中是怀有对神的敬畏的——如果不是这样,他不会理解老人的虔诚。正如李明月所说:“诗歌是接近于神的载体……诗人的脚站在大地上,但努力使自己的灵魂接近于神明。”(李明月:《超越诗才能写好诗》)
这里的神明,似乎没有具体的指向,但它存在着。它是一种最高道德的化身,无形无相,又无处不在,引导着高尚的人们趋向于精神的完美和生命的尊贵。
在诗歌《三峡恋情》中,那个离开故乡的老人流泪了。但是,离开了小家,还有大家;离开了故土,还有祖国。移民们所去的新居,不也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之中吗?
人民,有这个胸怀;诗人,更有这个气魄。诗人对故乡的爱,归根到底,还是源于对祖国的爱——
小到家园的土粒
大到祖国的版块
那是共同律动的辉煌
而在这样的祖国,在每一片可以称为故乡的土地上生活着,都是幸福的——
这一天 一个老人说
有福的人 活着才有意思
有福 就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
并穿上 黄土的服饰
静静地陪着土地
慢慢地诉说
没有讲完的情话
如今 老有所养 不是神话
这些朴素的句子,体现了诗歌的散文韵味。这个时代,诗歌、小说和散文,已经越来越体现出一种互参效应。这种互参效应,使得诗歌走下了高高的殿堂,接近了民众。有人说:要成为一个大诗人,成为一个在民众中有影响的诗人,是不能和底层形成隔断的。胡礼忠不仅没有和底层隔断,而且深深融入到乡土生活之中,以他对农村和农民的理解和关注,体现了自己的人性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诗歌写的是一种“老有所养”的幸福。从这里,我们彷佛看见故乡老人脸上的皱纹和风霜,但并不惨淡,而是在夕阳的光晕里透出几分安详的意味。这样的画面,无疑是黑白两色、栩栩如生的素描。
也正是因为故乡一天比一天幸福和美好,所以,一切暂时离开故乡的人,都在绵绵的乡愁里怀想和感动。这种乡愁的涌出,有时是因为一句乡音,有时是因为一首儿歌。那乡音是独特的——
方言中蛮子腔和搬家子 在这里
如河流交融(《冬天 我心中的土镇》)
通过两种乡音,也能写出“河流交融”的水彩画意境来,我真是佩服诗人的语言功力。这种语言功力,也就是诗人的诗性智慧吧。
而那好听的儿歌,则可以让乡愁猛烈地燃烧——
爱听的儿歌
时时把我乡愁的灯捻点燃
我的内心那盏玲珑剔透的灯盏
为谁 轰轰烈烈的亮着
这闪亮的灯盏,进一步让作者领悟——
找到了思想的犁铧
就找到了 满山遍野里乡愁的庄稼
“思想的犁铧”,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说法。既是“犁铧”,就是很有力量的;既是“犁铧”,也就必须翻动一点什么。
在茫茫的故乡土地上,厚重坚挺的犁铧不断地插进肥沃的土地,一道道地深翻,卷起一层层的泥浪。这是诗人喜欢的工作。这种工作,也是所有怀着乡愁的人,最能安慰自己的方式。
因为只有在故乡的土地上,犁铧才能越磨越锋利;因为只有在深深的翻动中,才能释放满心的激情;也只有这艰苦而快乐的劳动,才能使土地更加松软肥沃,从而播种希望的种子,收获人生的硕果。
故乡的土地里,营养丰富。找到了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故乡,那就找到了灵感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说,城市是现代人高贵的养母,那么,乡村才是写作者文化的血亲。
因为工作关系,我即将再次出发,离开故乡更远一些。注定,我是一个永远被乡愁笼罩的人,而在胡礼忠用诗歌点燃的灯盏里,我感到了温暖和慰藉。这古朴的灯盏,就像一幅温馨的油画;我把它悬挂在心灵的视窗,走遍天涯,也能看到它发出的橘色光芒。
这宁谧的光芒,照亮我每一个旅行的夜晚。在静静的夜晚里,在灯光的笼罩下,隐隐传来一支歌,来自我遥远的故乡,深情地,唤我回归……
这就是胡礼忠诗歌的魅力。读了他的诗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能成为谁,这不在于你的能力,而在于你的选择。”(《哈利•波特》)中年胡礼忠对于诗歌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其实,如果胡礼忠突然选择了绘画,他也会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画家——我深信这一点。
(胡礼忠,笔名宏豆,男,土家族,大學文化,现就职于湖北省恩施市小渡船办事处国土资源所;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恩施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恩施市作协副主席;自2003年以來,有诗歌、散文、评论等作品在《诗刊》、《诗潮》、《民族文学》、《武漢晚報》等报刊上发表。姚承,男,湖北恩施红土乡人,画家,作家,著有《若到江南赶上春》等。)
感觉诗歌四题
●章校中(湖北)
意象,意念于物象事象,以象抒情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诗为之代言,就是此理。意象诗,就是刻意寻找一个或一组物象事象,作为情思的抒情载体。刻意单一意象诗,其代表作便是于谦的《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意象是一个石灰,焚烧中以再生,以清白装饰人间。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天顺元年以“谋逆”罪被冤杀。《咏石灰》是于谦十七岁时作的,他用拟人化手法,描绘出石灰的制作过程及其特点,可谓一首绝好的石灰谜语诗。石灰,是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气硬性无机胶凝建筑材料,是由石灰石、白云石或白垩等原料,经攝氏1100度高温煅烧而成。因此,石灰必经深山石工开岩凿石,再入窑中煅烧成块状生石灰,后入水爆烈解体,溶化成粉状熟石灰,以供人粉白墙壁。
诗言志。《咏石灰》,用单一意象石灰承载作者情思,其意象的选取独具匠心,似乎就是专为表达作者志向而存在的“客观对应物”,如此熨贴而传神,足可见少年于谦的才华横溢。石灰形成的过程,是作者诗化的过程——石工锤凿出山,再又经火的洗礼,还有入水的考验,从而白了自己,白了人间。这个过程也是做人的过程——“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一种镇定自若的气质神然;“若等闲”、“浑不怕”,一种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浩然。一个“留”字了得,清白本色,清白人间,真是觉悟自己,还要觉悟他人。
《咏石灰》,刻意单一意象的浩然,读其中的诗句,通俗浅显而铿锵有力,由此我想起“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箴言;由此我想起“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由此我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现实意义。可见《咏石灰》,借物喻人,咏物言志,抒情做人的无畏精神,抒情做人的清白志趣。
前一篇小文说的是作诗的单一意象,今天我想感觉诗的复合意象。单一意象的刻意,是在喻中承载作者的这样或那样的情思。复合意象则是景深画面的组合,信手拈来,打造小舟,寄寓承载作者的情怀。复合意象作诗,主要是处理好“意”与“象”的关系,其手法大致有三:一是铺陈意象,寄寓情思;二是在铺陈意象中,点明一象为题旨;三是铺陈意象,组合画面过程中亮起一盏灯的诗眼。
复合意象诗,最为代表的当是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有众多的意象——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都是信手拈来,为我“愁思起伏、钟声排解”之主题所用。
感觉《枫桥夜泊》,细细品味,很有味道。诗用落月、啼乌、霜天、江枫、渔火组合出一幅远近有序,光影明显,色彩逼真的风景画。然诗的成功还不在这里,而在“钟声”二字,我想这就是该诗的“诗眼”吧。“钟声”起愁,“钟声”美愁,“钟声”解愁。一声“钟声”就会把你带入绝妙的幽静境界。以钟倍显其静,以钟倍显其远,以钟想象平安的祈祷,这正是该诗的巨大魅力。诗的确好,怪不得有“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之说,唐诗选本都要收录,唐诗鉴赏著作都有述评。在日本也同样家喻户晓,一直将其诗选为小学语文课本,故日本儿童都知道:“在那遥远的中国,有一个好地方……
寒山寺,在苏州城西5公里外古运河畔,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时,名僧寒山和拾得来此住持,故名寒山寺。“一言动天下”,寒山寺的扬名概因唐张继的《枫桥夜泊》。当年张继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夜泊枫桥,写下千古绝唱。寒山寺的钟声消除他烦恼,继续苦读,后再次应试,终于得中。因而,寒山寺钟声是消除烦恼、启迪心灵的,也是寄托幸福期望、带来吉祥预兆的。寒山寺的钟声清越深远,深入人心。所谓晨钟暮鼓,乃是古时计时方式:晨钟一天始;晚鼓一天毕。传说寒山寺以拂晓2时鸣大钟108声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即所谓:“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古诗云:“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钟。”
我曾去过寒山寺,穿过枫桥镇,登上铁陵关外古老的枫桥,就见桥头不远处还真有一棵枫树,想必那便是当初诗人张继泊船的所在吧。真要感谢张继的《枫桥夜泊》,当然还要感谢寒山寺的钟声;感谢词曲家陈小奇的词曲,当然还要感谢毛宁唱的《涛声依旧》,概因钟声为国人情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水涛还是那个水涛,钟声还是那个钟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不同人。祈祷,翁倩玉的歌音,失败不再,成功永远;祈祷,微笑赶走贫穷;祈祷,欢喜代替愁眠;祈祷,古今的心境,一样的钟鸣。
我一直在学习诗歌,不在诗的格律上,而是在诗的意象领悟上。近读大清皇帝乾隆的《菜花》诗,感觉朴素的意,朴素的象。《菜花》诗道:“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这诗,为什么受到国人耳熟能详和喜爱?因为语言直白,通俗易懂;因为诗意温馨,国计民生;更是因为诗象平常,常人常见。
细细感觉《菜花》,再细细悟其意象。油菜花是一个事象,因为它是农民创造的。营造事象,需要叙事,即用“赋”的手法。《菜花》前两句是通过一看一闻而叙菜花;后二句是用比兴的手法,由此风生水起之“爱”,其内涵是国计民生“资民用”,深藏爱民的大义,含蓄农民的伟大创造,寄寓帝王为民谋福的大美情思。
有人说:“整个自然是人类心灵的隐喻”。那风花雪月、梅兰竹菊、绿水青山、黄莺紫燕等等,都是我们作诗的物象。还有更广泛的物象事象,如《声律启蒙》说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这里的物象事象,有自然的(“云”、“雨”、“雪”、“风”、“晚照”、“晴空”、“来鸿”、“去雁”),社会生活的(“途次早行之客”、“溪边晚钓之翁”),人自身的(“两鬓”、“一蓑”),人创造的(“剑”、“弓”、“清暑殿”),人虚构的(“广寒宫”)等五种。实际上,就是两种,即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这样就简单明了,自然意象即物象,社会意象即事象。物象事象入诗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在于抽象情思的具象化,使情思的表达含蓄蕴藉。
事象入诗要重在场面的营造。场面是情节的基本单位,是某一时空里人物感觉或作用自然的活动画面。情节是一部电视剧,场面则是其中的一张照片。作诗,就是看图说话,就是营造照片,就是删繁就简再复原照片而出诗意。这样,才能情思寄托而表现出多姿多彩、曲尽其妙的生活。因此,场面营造是诗人情思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载体,也是诗美的重要关键。营造事象,就是描写所见所闻所动,就是叙述常人常见事象,就是将那一刻景里有我那一刻闪电的的“情”,固定出文字而落笔纸上“泣鬼神”。
读乾隆的《菜花》,感觉大美场面朴素,感觉大美诗眼“资民用”,感觉大美内涵民生。
诗歌,一种文学的独特形态,不仅有音乐美和建筑美,更重要的是有意象美和寓意美。意象,心中意图,意生心象。意象直观,但本质是负载,负载作者思想情感。意象不是直译,是领悟寓意寄情。古诗寓意常常固定为典型意象,这是诗人的约定俗成。如杨柳,多表现送别或思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柳表示别后凄清情怀;如芭蕉与丁香,“芭蕉不解丁香结,备向春风独自愁”,总是与愁结缘;再如“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是寓意伤感纠结。
近读唐张乔《河湟旧卒》一诗,就是以约定俗成的“夕阳”为意象的:“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这是一首人物意象诗,是以曾经沙场老兵的凄凉晚景,寓家国和人生之慨意。就一般而言,写景营造情绪,叙事营造形象。诗,成功的塑造了一个老兵形象,而成功就在于它的叙述——时空叙述:“少年”、“头白”;事由叙述:“讨河湟”、“返故乡”;具体叙述:“十万汉军零落尽”。叙述一如线条淡淡天边,笔调亦闲亦雅平和,然两个动词“讨”和“返”,犹如笔落墨点,好似曲中重音,心头仄起无尽。
诗的真正成功在于绘画。一轮缺日吐血在西天,一个头白老人在吹笛。笛音依然是边寨老歌,声声慢慢,缭绕出一天的昏黄记忆:少年征战河湟的惨烈,头白老人回乡的喜悦,故去战友墓场的伤感,历历在目。绘景生情,一个“独”字了得,哀伤一如日薄西山。化抽象夕阳老歌,为头白独吹具象,一幅沧桑的老兵晚景形象跃然画面,读之感受,读之共鸣,读之孤独,读之美伤。
感受那个战乱时代的影子——“河湟”是河西陇右之地。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唐;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于是河湟尽复。共鸣古国内战殃及无辜的痛恨——唐代百年战争,百姓自是苦不堪言,而田地荒芜,壮丁千万却暴骨沙场“零落尽”,惨重代价,概因内战祸首。孤独领悟幸存者回忆的人生概叹——“独吹边曲”,少年又头白,奋战又何为;“独吹边曲”,伤悼故战友,日暮添新愁;“独吹边曲”,一种思念苦,一种无奈恨;“独吹边曲”,战争求和平,“时清”不时清。美伤诗语的力量——字字平常,句意深婉;铺述丰富,涵意无尽;着墨不多,画面生动;短语着哀伤,平仄着美丽。
托象言情,意写人生。诗语叙述是人物形象的画笔,即营造人物意象,重在叙述勾勒人物,绘景塑造形象。《河湟旧卒》当然是代表杰作,一个栩栩如生的老兵形象——夕阳表征,独吹意蕴,天人合一,悲情美蕴。尤结句“独吹边曲向残阳”,诗境况味无穷。
(章校中,男,笔名浮山雨,安徽省物化探院副调研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歌集《打开门窗》等。)
★诗歌赏析
趣意盎然的宝塔诗
文/王国良
唐朝有个诗人叫做张南史,写有《花》诗一首,诗歌是这样的:
花 花。
深浅, 芬葩。
凝为雪, 错为霞。
莺和蝶到, 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 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 东家半落西家。
愿得春风相伴去, 一攀一折向天涯。
这种诗歌在格局上很有趣味,像是左右双耸的宝塔,左右两塔对峙,它是由单塔中的“一七体”演化而来的,左塔是诗歌的上半句,右塔是下半句,右塔入韵。
本诗除了首字,不再着一“花”字,而句句紧扣花。
从诗的整体或者从“凝为雪,错为霞”的上下文来看,要理解“错”字的含义,必须首先理解“凝”字的含义。
此“凝”字即“疑”字,读音可不变,却为“疑惑、怀疑、酷似”之意。这是有依据的。 这样的说法有下面的依据:
“凝”的本字为“冰”,《说文解字》中说:“水坚也。”段玉裁注:“《易•象传》:‘初六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古籍本说:‘阴始冰也,至坚仌(冰的古字)也。’ 《释器》中载:‘冰脂也。’孙本‘冰’作‘凝’,根据这些典籍中的说法可可证明证《诗》‘肤如凝脂’本作‘冰脂’。以‘冰’代‘仌’,乃别制‘凝’字,经典凡‘凝’字都是‘冰’的变体。”
由此可知,自从以“冰”代“仌”,别制“凝”字以后,“冰”、“凝”便各施其职。“凝”有水遇冷而固结(凝结)、坚定或巩固(坚凝)以及专注(凝聚)等义项。《辞源》中记载:“凝”与“疑”的一种读音和一个义项相通
基于上述解释进行严谨思考,在本诗中:
“凝”如作“冰”解,“凝为雪”即“冰为雪”,无论如何讲不通。
“凝”如作“凝结”解,“凝为雪”即“凝结为雪”,同样讲不通。雪融化为水再凝结为冰,而不是倒过来,这是常识。
本诗主题是“花”,若说“鲜花凝结而为雪”更是有悖常理。
世间有何种物事“聚集”而成飞雪,“错开(散开)”反而成彩霞?恐怕没有。
惟有考虑“‘凝’与‘疑’相通”这一途径。
“疑’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音字。《辞源》标有yí(怀疑、疑惑等义)、nǐ(通‘拟’,比拟、类似等义)、níng(同“凝”)三种读音。“疑止”、“疑立”、“疑滞”之“疑”皆读为níng音,在意义上也与“凝”相通。例如《诗•大雅•桑柔》“靡所止疑”,《传》曰:“疑,定也”,《正义》曰:“音凝”,证实此“疑”即“凝”。
, 其实“疑”字的一种读音和一个义项与“凝”相通,在一般使用两字就可能被通用,
本诗中的“凝”作“疑”解,“错”的含义就随之解决了,那就是“误”。“疑”和“错”在诗词中俯拾即是,但“疑”不一定作“怀疑”或“疑惑”解,可作“酷似”来理解;“错”就是“误以为”。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静夜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似移天目石,疑入武丘山”(唐•白居易《因岩亭》);“错将黄晕压檀心”( 宋•李吕《临江仙》),“若到花间立,游蜂错认真”(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二回),“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民国外邑诗人罗家伦)等地方都可以这样理解。可见“疑”、“错”入诗者众且意义明确,若前人都把“疑”写作“凝”,意思是不变的,只是让今人颇费思量。
综上所述,在本诗中,“凝为雪,错为霞”就可以解释为:“洁白如霜的花,观赏者误以为是飞雪,色彩斑斓的花,观赏者误以为是彩霞,铺天盖地的黄莺和粉蝶飞来了,把花苑给占据了,把行宫给遮蔽了。
这种诗歌统观起来,体形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双塔耸峙,美丽端庄,给人一种稳重大方的视觉冲击。从含义上看,随着字数的逐渐增多,诗意也愈来愈深刻 ,意象也愈来愈明了,读后给人印象深刻。近读国土诗人海潮的诗歌《秋之鸟》,诗型颇似宝塔诗,因此写下了上面的文字,博大家一笑。
(王国良,中文本科毕业,曾教书26载,2002年调入湖北省地矿建设工程院。写有一部诗集,一部散文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大风起兮》(近40万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另有几十篇论文、散文、诗歌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和论文专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家园网站(http://sjycn.2008red.com/)站长:章治萍 副站长:田建国、许大伟、大雁
编辑信箱:tjg_4041@163.com或1592567@qq.com 主编工作QQ:80003885
QQ群:101020449(国土资源诗群) 本期编辑:田建国(QQ:1592567) 校对:章治萍
———————————————————————————————————————
内部赠阅 欢迎投稿
上一篇:电影《守护家园》在巩义开机
下一篇:《小说选刊》:今年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