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议程,胜利闭幕了。在此,我对两个大会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向新选举产生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文联第九次、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主题,总结经验、分析形势、规划未来,是一次高举旗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鼓劲的大会,必将进一步动员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党中央对这两个大会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充分肯定了文艺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文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阐明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语重心长、饱含感情,充满了对文艺工作者的信任和期望,是指导文艺事业发展的光辉文献,必将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实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方面,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自2006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文艺战线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人民期待,推动文艺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新突破,巩固了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动局面。创作生产持续繁荣,各个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涌现出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准、体现民族特色、社会影响广泛、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形成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迎接党的十七大、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深圳大运会等大事喜事中,在成功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文艺界推出一大批昂扬向上、振奋人心的优秀作品,举办一系列有声势、有影响的文艺活动,唱响了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为成功举办大事喜事、妥善应对难事急事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广大文艺工作者思想解放、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积极性、创造性空前高涨,责任感、使命感和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实践证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队伍是一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队伍,是一支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甘于奉献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
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作为党领导的重要人民团体,在过去五年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政策,在组织文艺界学习培训、繁荣文艺创作生产、推动文艺创新、培养文艺人才、加强行业服务维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指导和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文联、作协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央对过去五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工作充分肯定。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在座的各位同志,并通过大家向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我国文艺工作的丰富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
第一,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指针。
第二,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则。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创造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五,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六,必须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加强文艺战线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团结鼓劲、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
这些宝贵经验,继承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文艺工作的成功探索,反映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本质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遵循,一定要长期坚持、大力发扬,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志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以这次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吹响了向文化强国进军的新号角。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证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必将进入新的重要阶段。
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历史命题,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鲜明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样的路、朝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和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一重大历史命题,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下面,我就文艺战线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兴国之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全会《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会《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
从精神生产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来看,任何文化都是所包含的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之间的有机统一。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根本途径,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离开“魂”,“体”就没有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空洞无物,失去吸引力、影响力,甚至偏离正确方向;离开“体”,“魂”就无所依附,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价值就无从实现。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每一次文化的繁荣发展,都是文化“魂”与“体”完美统一的结果。文化之“魂”是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以鲜明的时代内涵。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集中反映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在当代中国,一切文化产品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文化之“体”,有着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文化之“体”的主要形式,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如小说、影视、戏曲、动漫等。这些“体”作为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都是承载、传播文化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和形式,都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的重要功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魂”与“体”的辩证关系,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赋予文艺作品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生动展示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宏伟业绩,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最强音。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文艺作品表现的永恒主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思想传统,深刻反映当代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全社会形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风尚。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的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社会思想文化活力,努力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为人民创造出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把“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要求贯穿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始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这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坚持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把多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作为不懈追求。精品力作是一个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最耀眼的文化印记。在当今文化建设的春天里,人民呼唤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思想性是指文艺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艺术性是指文艺作品审美育人、提升情趣、陶冶情操的作用,观赏性是指文艺作品赏心悦目、娱乐放松、愉悦身心的作用。思想性寓于艺术性、观赏性之中,并通过艺术性、观赏性得以实现。缺乏艺术性、观赏性,文艺作品就失去了吸引力,就难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以文化人的功能就无从谈起;缺乏思想性,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也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内涵,失去了生命力。这就要求在文艺创作中,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信息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注重提升作品思想内涵的同时,不断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发挥文学对各种文艺作品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要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甘于寂寞、心无旁骛,潜心创作、精益求精,不断挖掘作品的深刻主题,不断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努力创作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传世佳作。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文艺鉴赏和消费的主体,是文艺作品的最终评判者,要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努力形成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正确导向。要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拓展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广手段和传播方式。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各种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鼓励探索,扶持原创,宽容失败,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切才华都有展示舞台、一切创造都有实现空间、一切贡献都能得到社会尊重,最大限度地焕发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
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文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全会《决定》强调,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自觉践行“三贴近”原则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三贴近”,就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艺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偏离或忽略了“三贴近”,文艺作品就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社会主义文艺的生机就会窒息和枯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把“三贴近”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贯穿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表现的主体和服务对象,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用群众喜欢的形式、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使文艺作品雅俗共赏、深入人心。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努力创作生产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多创作生产传播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文艺作品,多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多开展方便基层群众欣赏和参与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文艺事业全面繁荣发展
改革创新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全会《决定》强调,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认识改革创新对于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做法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遵循科学发展观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与文化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热情支持改革,积极投身改革,勇于破解改革难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激发创作热情,成就艺术辉煌。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手段的新变革,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使创新始终成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强劲动力,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充分涌现的生动局面。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增强文化产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积极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推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富有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展示中国文艺的创新品格和创新风范,引领中国文艺不断推陈出新、蓬勃发展。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新业态发展中的作用,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化创造和传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提炼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五、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要按照全会《决定》关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部署,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充分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中国人民改革创新、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努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要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在继续推动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同时,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在推动文化走出去中经常性、持久性的优势和作用,着力打造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
广大文艺工作者是文化走出去的中坚力量。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努力开拓文化产业、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新渠道新途径。要遵循国际文化交流规律,适应国际文化市场需求,既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审美特点和接受习惯,努力做到“中国内涵、国际表达”,使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为国外受众所接受和喜爱。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在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过程中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
六、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全会《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按照《决定》提出的要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实施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造就各领域各门类高层次领军人物,推出和表彰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要适应文化改革发展新要求,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的各类文化人才,充分发挥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作用,充分调动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作风建设,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德,就是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精神、价值取向、社会信誉,以及理想信念、思想境界、精神追求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文艺工作者立身处世之根、人格魅力之本。艺,就是艺术才华、艺术能力、艺术思想、艺术风格、艺术境界等,是艺术造诣的集中展现,是文艺工作者成就事业之基、艺术魅力之源。德与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品决定艺品,立艺先要立德。唯有德艺双馨,才能使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艺品相得益彰、行之久远。德艺双馨不是他人的主观臆断,而是文艺工作者用自己实践铺就的人生轨迹,是历史和人民的客观评价。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积累丰富知识,提高精神境界,培养高尚人格,树立良好形象,努力成为既富有崇高精神内涵又具有高超艺术才华的文艺家,成为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名家大师。
同志们,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担负重要职责。希望新一届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委会认真落实中央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正确文艺方向,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更好地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发挥组织、引导、维权的重要作用。为此,我提几点希望:
第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谋划工作,从人民群众愿望要求出发开展工作,使文联、作协工作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要引导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始终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用德艺双馨的标准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文化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展现艺术才华、铸就艺术辉煌。要关心和爱护文艺工作者,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生活上真诚关怀,善于同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交朋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更好地发挥文联、作协在行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改进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加强与各类文化单位的联系,广泛团结各种组织形态、各种所有制的文艺工作者以及民间文艺工作者、业余作家、网络作者等各方面文艺人才,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一视同仁、做好服务。要加强行业自律,突出抓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建设,努力概括提炼文艺界的核心价值观,研究出台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和各文艺门类的行业规范,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自尊自重、崇德尚艺,切实履行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职责。要加强行业维权,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维权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依法维护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发挥独特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充分发挥文艺界人才聚集、名家荟萃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国际文学艺术组织的沟通联系,积极参与国际文学艺术交流重要活动,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要有计划地邀请境外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来华访问,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机会,通过他们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要进一步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第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工作水平。要适应文化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创新文联、作协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更好地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能。要全面加强文联、作协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体现“三贴近”要求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提高文联、作协凝聚力战斗力。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文艺界人民团体的地位、作用、职能、任务,建立健全学习培训机制、表彰激励机制、行业自律机制、维权服务机制、对外交流机制,逐步形成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为主,地方文联、作协和专业协会相协调的服务管理网络,提升文联、作协服务文艺界的能力,努力把文联、作协建设成为团结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
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深入研究文艺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解决涉及文艺繁荣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要加强文艺战线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文艺战线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大支持力度,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加强对文联、作协工作的领导,理顺工作体制,创造工作条件,支持文联、作协充分履行职责,更好发挥作用。
在座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新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都是全国文艺界的优秀代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是文联、作协工作的中坚力量。委员的身份,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希望大家珍惜荣誉,牢记使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负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期望,带头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履行章程赋予的职责,认真执行文联、作协工作安排,团结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各位委员,同志们、朋友们!中华民族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昂首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欣欣向荣、前景广阔,广大文艺工作者使命光荣、大有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奋发进取,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作家网)
下一篇:中央电视台播放《峰斜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