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作家刘兴诗、黄寰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第65号公告,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刘兴诗、黄寰等人以科普巨著《讲给孩子的中国大自然》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兴诗概况
1931年5月8日出生于武汉,重庆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等校任教。曾任成都理工大学学科专业建设高级顾问。担任相关单位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果树古生态环境学研究员。
曾考察包括北冰洋等地的山地、平原、高原、黄土高原、沙漠、戈壁、洞穴、岩溶、火山、冰山、海岸、海洋、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沼泽等自然环境。
194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52年,开始科普创作。1960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1961年,开始科幻小说创作。
至2011年8月,在境内外共出版215本书,发表其他作品数千篇。
有关对外部门翻译(英语)制作300集光盘,准备通过在北美租用电视频道和其他教学渠道对外传播。
至2011年8月,获奖139次。其中国际奖1次(美术片《我的朋友小海豚》,获1982年意大利第12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荣誉奖,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海峡两岸奖1次(童话《偷梦的妖精》获1989年海峡两岸第一届中华儿童文学创作奖),全国奖42次,省市奖76次,报刊及其他奖21次。25本(套)全国推荐书。一些作品列入海峡两岸小学课本、大学儿童文学教材,翻译为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和外文,作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有关单位学习中文教材,或参考教材,改编为话剧、广播剧等。
其中,1本列入第二届中国政府出版奖1套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2本(套)连续7届(2005-2011)列入“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部优秀图书”
2本(套)连续2届(2007-2008)列入“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作品”
6(套)列入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部委联合主办“知识工程推荐书目”
4套列入新闻出版总署“农村书屋工程建设百种必备图书”,一些列入山西、四川、贵州、安徽等省“农村书屋工程”
2本列入“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推荐书”(1983、1988)
1套列入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1套列入输出版优秀图书奖4本(套)获得冰心儿童图书奖(第一届、第十二届、第十四届、第十九届)
1套列入第一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奖1本列入“世界读书日”全国推荐书1本列入“让精神世界更美好”全国推荐书2套列入“绿色读物”全国推荐书不完全统计,14本(套)列入省市推荐书(台湾2本)
刘兴诗学历
1931年5月8日(农历3月21日),出生于武汉。籍贯四川德阳,几代前广东兴宁客家人,南宋末年以前,福建宁化人。唐代前河南洛阳人。父亲刘静,原名述思,字慎九,早期同盟会员,中国第一届兵工专业毕业。早年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少将军事委员、桂林北伐大本营军事委员,曾任国会议员,以及财政部、川军等部门任职,以后长期转入兵工界。母亲卢雪芹,原名宗书,别号梅仙,贵州遵义人,成都富商卢良甫长女。
1937年,南京五台山小学发蒙。抗战时期历经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子弟小学、第五子弟小学毕业。中途逃难,短暂在德阳孝泉中心小学、乐山乐嘉小学就学。
1950年,重庆,南开中学毕业(1944—1950)。
1950-1952年,北京大学地质系。
1952-1956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
刘兴诗专业工作基本情况
1950年,重庆南开中学毕业。
1950-1952年,北京大学地质专业。
1952-1956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
1956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任教。退休后曾应聘为成都理工大学学科专业建设高级顾问、教授,现任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委。兼广西柳州白莲洞洞穴博物馆史前考古学研究员,新疆伊犁地区园艺研究所果树古生态环境学研究员、伊犁地区野果林研究中心研究员,德阳教育学院顾问、教授,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委员,四川省旅游地学研究会顾问、委员,四川彭县、大邑、邛崃、黑水等县市及一些景区旅游资源开发顾问等职。曾任四川省高等院校高级职称评议委员会委员,1978至1993年,四川省历届普通高考、成人高考评卷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指导委员等职。
曾主持地理专业工作,获四川省教委表彰。主要开设课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球概论。并曾在成都地质学院及其他院校开设普通地质学,普通自然地理学,新构造运动学,中国自然地理学,普通天文学,陆地水文学,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地理等课程,及有关儿童文学,科普创作,科幻小说,旅游,历史考古,宗教,民族学等若干学术讲座。
主要科研课题为《四川盆地第四纪地层及相关问题研究》、《四川盆地及邻侧地区地貌发育及地文期划分系统》、《广西中西部洞穴地层及地文期划分系统》,《中国、哈萨克斯坦西天山野生苹果林生态环境及起源探讨》,《广西柳州白莲洞遗址地层及古环境研究》等。其中后面两项是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跨国科研项目,柳州白莲洞遗址研究先后在裴文中、贾兰坡先生指导下,与周国兴、童恩正共同完成。
近年野外工作,主要指导一个科研课题组,并组织多学科专家组,进行《古蜀文明研究》。此外尚曾指导校内外一些第四纪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2006年10月,成都理工大学50周年校庆,为校庆征集代表性论文集提供论文《四川盆地及其邻侧地区地貌、第四纪地层体系》。与此同时,转入社会科学研究,先后发表考古学、神话学、古典文学研究等论文多篇,频繁进行包括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和文学等学术讲座。
代表性专著:《四川盆地的第四系》(四川科技出版社,1983)。在《考古学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及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报、学术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在法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荷兰、美国等国发表论文或作学术性报告。
科学研究基本态度:在本专业深入钻研的同时,特别注意不同学科之间,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的综合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全面系统整理出四川盆地及邻侧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系统,地貌发育地文期系统,特别是对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研究。
首先发现江北期(全新世亚北方期)的极度干旱性质,揭示当时古气候与古环境特征,及其对中国西南部,川、渝、滇、黔、湘、鄂、桂等地区的影响。并测出当时古长江及一些支流的古水位。
首先发现及命名晚更新世的巫山黄土、广汉粘土及广汉砾石层、土门泥炭层等。
首先划分出全新世三台期,将其仔细划分为若干阶段,超过瑞典传统划分方案,引起瑞典有关研究单位注意。
首先发现中国西南部新构造运动同步性发展规律,共同具有三大夷平面,4-6级阶地的地文期发育规律。据此首先发现并命名广西峰丛期夷平面,建立广西中西部洞穴地层与岩溶地貌发育的地文期划分系统。
首先发现青藏高原东部山地夷平面分解现象,建立当地地貌发育的地文期划分系统。
首先发现山地夷平面形成与分解的阶段性现象,揭示出这一山地地貌发育的重要规律。
首先发现河流阶地的第四种重要成因,北美北部古冰盖消融后退生成的重力减压阶地。
1957年,首先发现华北平原东部滨海全新世火山群,提出包括天津在内的河北省东部存在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性等。
首先发现广西都安九楞山人化石及其共生动物群,为华南同时期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地点。
首先发现四川大巴山通江县擂鼓寨中石器时代地点,为中国西南地区极少数几个中石器时代地点之一。
系统研究柳州白莲洞洞穴地层,提出白莲洞遗址和柳江人化石的成因关系探讨。
运用多学科比较研究法,成功解决中国和前苏联园艺界长期未能解决的西天山野生苹果林起源问题。
运用多学科比较研究法,使用第四纪古气候与古环境学,从崭新的角度研究包括三星堆在内的成都平原古城群的生成和消亡演变原因。
运用多学科比较研究法,对古神话、古典诗词研究,也取得一些成就。
首先设计开发四川省彭州市银厂沟、邛崃市天台山、大邑县西嶺雪山、黑水县卡龙沟、广西柳州白莲洞,以及其他旅游景区,以后分别被批准为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区。被誉为“银厂沟之父”。
曾考察山地、平原、高原、黄土高原、沙漠、戈壁、洞穴、岩溶、火山、冰山、海岸、海洋、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沼泽等自然环境。主要科研基地包括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长江三峡、川西高原等)、广西岩溶地区、新疆西天山等区域。科研重点包括山地与平原的层状地貌发育规律,河流阶地与堆积物,岩溶地貌等方面,有近千个洞穴考察记录。除国内各地考察外,并包括北美、西欧、北冰洋、中亚、越南北部等地区。
本专业影响:被认为是四川盆地及邻侧地区之地貌、第四纪地层研究权威性专家。
其他专业影响:洞穴考古及古环境学:中、日、越三国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广西柳州,1994年),中方5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其他为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贾兰坡院士,前考古研究所所长安志敏院士,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吕遵锷教授,首都自然博物馆长周国兴研究员),中方学术委员会负责人之一。由于洞穴考古地层学的成就,并在该次会议获奖,应聘为贾兰坡担任名誉所长,周国兴为所长,业务直属北京、行政隶属广西,新宣布成立的白莲洞洞穴博物馆,史前考古学研究员。
成都平原古城群及三星堆研究,受到有关方面,包括日本有关方面的注意,《朝日新闻》社两度专程进行电视及文字采访。
野生果林古生态环境学:解决中苏园艺学界长期未解决的西天山野生苹果林起源问题,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农科院邀请,共同研究该国境内西天山余脉同样问题,担任中方课题组负责人之一,在中、哈两国发表论文并获奖,应聘为果树古生态环境学研究员。并以此身份应邀访问荷兰、瑞士等国。
旅游资源开发:被评价为通晓自然与人文科学,包括地质、地理、气候、水文、历史、史前考古、文学、神话、宗教等各个专业,全面发展型学者,被誉为博物学家。
刘兴诗创作基本情况
194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
1952年,开始科普创作。
1960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
1961年,开始科幻小说创作。
出版及获奖数量请参见前文介绍。
《美洲来的哥伦布》被评为中国科幻小说重科学流派代表作。
包括学术论文在内,一些作品译为日、韩、泰、越、英、法、俄、荷、匈、世界语,以及蒙语、维吾尔语。一些作品被改编为话剧、广播剧、光盘、连环画、缩写故事。
一些作品被列入大学中文系儿童文学教材,小学课本,台湾小学实验课本(大陆作家唯一被选入台湾小学教材者)。
曾经多次在一些大学及其他学校开设科幻小说、儿童文学讲座,包括台湾一些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作家团体等。并曾经在一所大学为地理系、历史系、中文系同时开设系列专题学术讲座。
一些作品被选为日本、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有关单位的学习中文教材,以及中央有关对外教育部门对外教学使用光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亚洲及中国最早加入该协会的5个会员之一)。
曾任中国地质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理事、全委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等职。
2000年,以“大陆杰出人士”,儿童文学和科幻小说作家身份应邀访问台湾,进行环岛考察及学术报告。
列入《中国文学家辞典》、《儿童文学辞典》、《童话辞典》。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为成绩突出科普作家,四川省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1983年),辽宁省有关单位评选为“孩子们最喜爱的科普作家”,及其他省市荣誉称号等。
科幻小说创作基本观点:“幻想从现实起飞”,“科学幻想是科学研究的直接继续”。主张科幻小说应具备科学与社会双主题,从切实可靠的科学基础上萌发幻想,与其他文学作品相同,注意反映显示生活,抒发人民大众心声。唯一不同仅是以浪漫夸张手法,折射显示生活而已。应尽量避免闭门造车,胡思乱想,脱离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的纯娱乐性创作倾向。
科普创作基本观点:科普是将科学知识清楚明确交付给读者,不能故弄玄虚,使读者越读越糊涂,成为一种玄学。不赞成将各种无聊的传闻冒充科学普及。坚决反对批着“科学”外衣,宣扬迷信和伪科学的现代迷信倾向。
儿童文学创作基本观点:主张真善美原则,美的意境和语言,真的情感和知识,善的性灵和追求,对当代儿童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尽量减少玩弄噱头的纯娱乐性创作,坚决抵制各种有害少年儿童的不健康倾向。
科普创作基本观点:主张从研究中出素材,强调一个“真”字;通过吟咏出文章,强调一个“美”字;经过感悟出心得,强调一个“善”字。强调来于自身科研的原创,避免人云亦云的编写办法。
下一篇:“长江颂”全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