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语清音说地学
胡红拴
《第一届“粤地杯”地学诗歌大赛入围作品集》即将付梓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欣喜之余自然要将“大赛”的来龙去脉作个交代。
既然是地学诗歌大赛,就要先搞清“地学”之含义,这恐怕是要说说地学文化的。对地学文化的概念,我在应邀为“超星名师讲坛”制作的十六集电教片《地学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方式》中说过,地学文化是研究大地本身及人作用于大地后“产生”出的一切产物的学科。它包括了“皇天后土”中的一切东西。它是人类在研究与利用地球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人地关系在文化上的反映。
20世纪地球科学在认知宇宙和地球重大地质事件、勘查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灾防灾、推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地球科学诞生100多年后,附加于其上的巨大文化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地学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如黄山、九寨沟、张家界、桂林山水、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地质旅游景观,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的庐山,不但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源地,而且其浓厚的文化气息,最终使这个风景名山成了独一无二的旅游胜地。湖光岩独特的玛珥湖特色,丹霞山神奇的文化元素,都是地学文化的代表。它们以各自独有的风采壮写着自己的一方沃土,一方绚丽的艺术大美。
科技发达的美国就非常重视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近年来,好莱坞拍出了不少以地学类事件为背景的精彩灾难巨片,如《龙卷风》、《大地震》、《火山爆发》、《后天》等,它们所揭示的人地关系主题,引发了人们很多的思考。
地学文化以地球科学为主体,以包含在地学史、地学人物、地学思想、地学理论、地学事件、地学景观中的精神文化现象为内容,是一种特殊的人文资源,它折射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出现的冲突与矛盾,与其他文化资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特点。例如,地学文化资源既可以表现为有形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人物形象,也可以表现为无形的地学知识、地质灾害现象、地学历史记载、地学哲学思想等,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表现超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尺度,也可以进入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难以预知的未来世界。比如我们编撰的《矿物华藏——矿物岩石的诗意世界》和《矿物珍宝——岩矿美石世界的诗意记述》聚焦于微观的地学精灵岩矿,将文学艺术与地学嫁接,衍生出地学文化的一支新的奇葩;我们编撰的《名山胜地桂冠里的地学奥秘》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里的地学奥秘》,则将中国最美的世界级自然和文化美景,将难得一见的“地学精灵”,用文学艺术的元素“雕塑”“熔铸”,以别样的姿态让读者窥知地学精美的艺术元素所释放出的璀璨光彩。这应该是地学文化创建中的一种新的尝试。
地学诗歌这种既包含了传统的山水诗,又囊括了国土资源题材诗和地学科学诗等现代元素的诗歌体裁,当是地学文化的另一支艳丽花朵。举办《“粤地杯”地学诗歌大赛》也应该是我们推动地学文化建设的一个举措。
自2010年8月《“粤地杯”地学诗歌大赛》开赛以来,五个月的征稿期组委会收到了海内外诗人的近四千首作品,作者既有都市职业作家,也有边塞业余写手;既有平民诗人,也有将军作家,更有成名已久的诗坛老将。他们认真创作,积极投稿,记述着山野碎语,聆听着山语清音,创造着佳句美文。面对他们的热情和奔放,面对着他们的心血结晶,评委们不敢有任何的懈怠,工作人员为了避免遗失好的作品,先后浏览所有来稿二十余遍。经认真评审,2011年2月根据《“粤地杯”地学诗歌大赛》选稿原则有169组(首)作品初选入围。2011年3月初,再次经过对169组(首)作品的仔细评读,把一些不合征稿要求的诗作再次去除,留取134组(首)诗歌作为初评入围诗稿,并对一些过长的诗歌作了删节。为了保证公平,按作者姓氏对诗稿作了编排。这就是如今读者看到的模样。这个模样既是给终评委的送审稿,也是《山语——第一届“粤地杯”地学诗歌大赛入围作品集》的出版稿。
作为《山语——第一届“粤地杯”地学诗歌大赛入围作品集》的书,此时已是尾声,但作为地学诗歌交响的序曲,此时只是大幕的刚刚开启。
2011年3月20日于羊城菊味书屋
(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校外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广东商学院地质遗迹研究中心顾问、客座教授(研究员),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委员,出版有《山道》等各类书籍51部。)
上一篇:阿纳提的牵马人
下一篇:赵福海-天堂里的微笑